2.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2-26 07:4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声音的发生条件
2、知道声音的传播条件
3、了解声速与哪些因素有关,记住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了解声波的传播,了解在月球上使用无线电的原因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本节主要从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入手,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影响声音传播的速度的因素等,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是以学生发展水平为线系,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体系,注重联系实际,联系生活。
学情分析:不注意观察生活,生活经验少,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如有的同学把探究课当作游戏课,缺乏组织纪律。同学们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还不够大胆,这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如何进行实验,如何分工合作,如何处理数据,实验中出现与探究课题不同或与生活常识有矛盾等问题,应如何对待,也需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方法,一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提高;二是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恰当指导。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掌握声音产生的条件?
2、掌握声音传播的条件
?【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
教法:
本节课运用设置情境以及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成学习目标。
问题导学法、讲授法、实验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
学法:
本节课指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交流讨论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
2、音叉、小锤、玻璃罩、闹钟和抽真空用的抽气机、橡皮筋、直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
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
板书:组成物质的元素
播放有关声现象的音频
提出问题:各种各样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同学回答。
顺着教师的思路思考,顺利引进新课内容。
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入课题。
6-7分钟
设计实验
探究原因
内容一:
实验探究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选用仪器:?
音叉、小锤、铁架台?探究过程:?
用小锤敲击音叉使其发声,用手按住音叉,使其不在振动,发现立刻听不到声音。?
观察实验使学生认识到音叉振动时发出声音,不振动时,不发出声音。
学生仔细观察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现象,思考为什么会出现
这种现现,与声音的产生又有什么联系呢?
跟着老师的节奏,结合书本,学生能够更好地归纳和总结。
26-28
分钟
内容二:
(两人一组,分组探究)学生橡皮筋实验: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
能听到什么?同时注意观察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
当振动停止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橡皮筋振动时,发出声音;橡皮筋不振动时,不发出声音
橡皮筋、刻度
尺的振动,学生能直接看见,发出的声音能直接听见,在此处让学生自己实验,便于学生理解振动概念,有利于学生建立声音与振动的联系。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这里依次通过间接观察、直接观察、亲自感受,层层深入地使学生对声音的产生有了正确的认识,同时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升华,在个性化认识感知的基础上达到理解、认同、意义建构。
内容三:
(分组探究)学生用塑料刻度尺做实验:使刻度尺的一部分伸出桌边,一手将刻度尺另一部分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
观察?:
能听到什么?观察此时刻度尺处于什么状态??
(2)当振动停止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1、学生回答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当振动停止时,物体就停止发声了。
内容四:
当我们做前面的实验时我们听到了声音,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传入我们的耳朵的呢?通过前面的实
验我们知道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那么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外,还有其他什么物质可以传播声音吗?
(教师演示真空不能传声实验)①、将闹钟闹铃,其在充满空气的玻璃罩内发声。②、使抽气机工作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聆听随着空气的抽出闹钟的声音发生了什么变化?随着更多空气的抽出,闹钟的声音如何变化?你能不能让闹钟的声音重新变大呢?③、放入空气后,闹钟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得出结论:液体和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由声音的产生条件过度
到声音传播的条件,同时引发学生思
考传播声音的物质。
内容五:
(两人一组,分组探究)把两张课桌紧挨在一起,一个同学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
上,是否能听到声音?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再试试,声音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
通过学生实验使学生深刻的了解并体验到固体也可以传声,同时由教师演示实验可以发现液体也可以传声。此外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内容六:
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用食品袋包好,放入水中,试试能否听到声音。结果表明能听到闹铃声,这说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内容七:
我们能够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说明声音可以传播,那么它是以何种形式传播的呢?
教师演示实验:??
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你会看见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那么空气中是否也是类似情形呢??
播放多媒体声波动画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同时结合多媒体声波画面,使学生对声波有一定的认识,并了解到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出去的。
内容八:
对着山崖或高墙喊话,要过一会儿才能听到回声,这是为什么呢?
(由学生抢答,从而引入声速这个概念)我们把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多媒体显示:声速表
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学生回答:声音传播有速度
学生抢答,并说出理由
学生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课堂小结
拓展思考
同学们,对照板书,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除了老师刚才总结的知识,同学们还学到了别的吗,好好想一想哦。
没有写板书的同学现在将重要的知识点记一下。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生了。?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3、?声速:声音在一秒内通过的距离。?
4、?一般说来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声音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在15摄氏度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5、?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作声波。
根据归纳总结,学生能够比较完整,比较系统地复述本堂课学到的知识。
积极思考有没有学到拓展性的东西。
1、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适时地让学生做笔记,可以增强学生在课下对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2、回顾本节内容,巩固提高。
3、结合传统教学由老师总结,学生做笔记和学生自行总结两种方法,让学生在掌握重点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教师获得很好的反馈信息。
4、锻炼了学生自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5分钟
课堂练习
巩固知识
将随堂训练剩下的内容完成,给大家5分钟时间
好,现在对一下答案。
认真做练习题。
巩固知识
5分钟
作业布置
游刃有余
完成作业本及《课时集训》2.2相关练习
在家校联系本上记录作业。
巩固书面知识。
1-2分钟
【作业】
完成作业本及《课时集训》2.2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生的物质。?
?三、声波
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四、声音传播的快慢?
?(1)、声音在一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3)、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