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张PPT。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1840—1949)湖北枝江市第二高级中学 吴勇 党的十六大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
的历史任务。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
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
业化路子。回顾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我们任重而道远。
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
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
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
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
民主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在半殖民地半
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
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 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此过程中,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
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一、背景材料:近代化、中国近代化的含义二、知识线索: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起步阶段(1840——1895)
1840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
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
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
索失败。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
“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
领域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
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
(三)曲折前进与新发展阶段(1919——1949)
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
近代化艰难地进行,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
(一)起步阶段(1840——1895)
主要表现:
1、经济上:(1)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
夷”的主张;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
业和民用工业。(2)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认识: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
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
将政治体制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3、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开始了向西方学习,
“新思潮萌发”;洋务派创办新式学校,培养科技人才。4、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海军,增强了国防力量。5、外交领域: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
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
主要表现: 1、经济近代化: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2、政治体制近代化: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
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
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3、思想文化近代化:对旧思想的批判逐步深入,维
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激进派
领导新文化运动。
认识: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
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阶段性的成果,
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
阶级共和国,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思
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三)曲折前进与新发展阶段(1919——1949)
主要表现:1、曲折前进: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
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
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
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
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政治上,
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
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2、新发展: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其次,
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胜利。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
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最后,在革命根
据地创办了一批工业,新民主主义经济得以出现和发展。认识:本阶段说明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
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三、高考考题及复习角度1、2001年上海题考查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纵向发展;2001年广
东、河南卷考查荣氏兄弟创办实业。
2、2002年上海题考查轮船招商局的发展经营状况及对当时社
会经济所起的作用。
3、2003年江苏、广东卷考查近代化的完整内涵;2003年上海
题考查中国近代化两大任务:民族独立和近代化问题。
4、2004年全国文综卷考查近代能源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复习时既要从整体上把握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
征,又要从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解放的角度构建小
知识板块。
要提高学生归纳概括提炼历史材料的能力,从某一地区、
企业和人物为切口,分析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状况、原因及作用。
要中外联系比较,中外近代化的过程既有共性,也有各自
的特殊性。要理解中国近代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特点。同时,
要认识殖民化和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四、难点探究: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阅读下列洋务派创办的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
业产生和发展的有关材料,说明中国近代工业化与欧美
各国的近代化相比,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掀起了洋务
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
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
之器。”基于这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
随着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
后能强”。于是,他又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等。李鸿
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走过
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洋煤……进中国口岸,每吨止完税五分,
…… 中国土法所挖之煤,每吨税三钱,…… 所过
厘卡(内地关卡),仍须照纳,……所以缴费多而
价值贵,不及洋产之廉也。
——《盛世危言》
材料三:1893年,重庆开了一个聚昌火柴厂,英商
怡和洋行,立即运几箱火柴到重庆与其竞争。聚昌
火柴厂要求政府加以干涉,但卖国的封建政府却蛮
横地下令:“不许华人在该处再开,不得禁止洋商
贩运贸易。”
——《中国近代史常识》材料四:许多民族工矿企业每当资金困难时往往就
向外国银行借款,像有名的上海商务印书馆、汉口
既济水电公司等企业均曾向日本借款,或多或少受
到日本资本的操纵。
材料五:福建“间有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须
与外国人合伙。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须购其修
葺之料也。 …… 是不过商人图借洋船之便利,而
洋人之稽查防范,不使内地商人窃擅其技,已可概
见”。
材料六: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600多家,新
增资本近一亿三千万元以上,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
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
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七: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情况简表(单位:家)
——摘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五、 热点试题导练
2005年是“公车上书”110周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00周年、《新青年》创刊90周年。这三个带有周年纪念意义的事件刚好涉及中国政治近代化探索的重大历史运动。现代化是一项涉及价值取向、社会秩序、政治规范、制度运作、伦理认同等的系统工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确实也始终伴随着多方面的努力。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演变历程来看,效法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观念三个依次递进的变革程式这一程式反映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在联系。
(1)“器物”变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现代
化进程有何影响?
(2)“制度”变革是指哪些重大事件?它们在建立国家政治
制度方面的主张有何不同?并由此概括指出中国近代政治民主
化的主要特点。
(3)“观念”变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有人认为,当陈独秀
一派思想家在此时得到“伦理的觉悟才是根本觉悟”的反省时,
才算达到认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完整境地。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4)谈谈中国近代化对你的启示. 讨论题:
结合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及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不利 因素,
说明中国近代化的启示。1、农业是基础: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
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2、政治是前提: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
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3、对外开放、兼收并蓄是各国历史发展的经验。实践证
明, 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只有对外开放,放眼世界,
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实现现代化。
4、知识、人才是关键:欧美等国凭借三次科技革命为工
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我们要抓住机遇,实施科
教兴国,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
科学决策,才是近代化的正确途径。
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
作用。近代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进步的社会思潮,而
进步的社会思想推动了社会变革。要摆脱传统观念,
解放思想,才能促进近代化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