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复 习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晚清及民国政治 知识归纳分析
中国近代史,首先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史。本专题主要包括列强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列强侵华的阶段及特点;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的矛盾与勾结;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及影响;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等。主要的侵华战争及影响 (1)西方列强往往先用战争和威胁手段攫取侵略利益,然后以不平等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再凭借不平等条约,压迫、奴役、掠夺和剥削中国人民。 (2)影响较大的战争有六次 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侵华战争 (3)列强侵华的影响 列强侵华的直接后果是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是中国近代贫穷落后的根源,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都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列强把西方技术带人中国,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创造条件,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也应清楚地看到,就其主观动机而言,列强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在中国的发展中,他们只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列强侵华的影响 列强侵华的不同阶段及特点 ①第一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以前 ②第二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③第三阶段从辛亥革命到国民大革命 ④第四阶段从大革命到抗日战争胜利 ⑤第五阶段从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 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5、统一战线的发展 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1、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4、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程 疑难解析与规律总结2、正确认识农民阶级的特点、地位、作用 3、正确认识资产阶级的特点、地位、作用 1、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武装斗争党的领导统一战线曲折探索 曲折探索 2、前进中的曲折[1957—1976]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过渡时期[1949—1956]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迈开了步伐,中共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
(2)1982年十二大,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1987年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新时期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1997年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纲,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5)2002年十六大,确定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1、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两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 二次革命[1913年]
护国运动[1915-1916年]
讨逆之战[1917年]
护法运动[1917-1918年]
五四运动[1919年]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22.1-1923.2]
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 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帝党]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爱国官兵反侵略斗争 对救国道路的探索 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反封建反侵略斗争 对救国道路的探索 资产阶级 反封建反侵略斗争 对救国道路的探索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探索过程 革命斗争 、土地革命 、思想理论建设 、领导统一战线 、政权建设 、军队建设 革命斗争 (1)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斗争[1922.1-1923.2]:领导第一次工运高潮。积极参加并推动了以北伐战争为核心的大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2)土地革命战争[1927.8-1936.12]:先后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进行五次反“围剿”和长征。
(3)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1931-1945]:组织抗日武装,开辟敌后战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4)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9]: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取得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土地革命 (1)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3)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4)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1952年底进行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思想理论建设 (1)中共一大:中共诞生;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为奋斗目标,坚持以革命手段实现]
(2)中共二大: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分两步走,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中共三大:正式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制定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4)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斗争
(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共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
(5)遵义会议:结束王明“左”倾错误在党内的统治,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
(6)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7)洛川会议:制定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全面抗战路线]
(8)持久战理论: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发展的正确道路
(9)整风运动:1942年中共开展了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倾和右倾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10)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1)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
(12)1957年:整风运动
(1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15)十三届四中全会:清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
(16)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针政权建设 (1)1927年广州起义中,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
(2)1927年10月,毛泽东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
(3)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4)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采取“三三制”原则,在各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5)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政治思想上的准备
(6)1949年9月,新政协制定《共同纲领》,选举组成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军队建设 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八七会议:“枪杆子里出政权”
三湾改编: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井冈山会师:组建红四军
1936年: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建国后的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 四、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程 1、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制度 1950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恢复国民经济好转的方针,从而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
1953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问题
1954召开一届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1956“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性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探索的开始
⑵中共八大正确指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⑶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⑷曲折探索: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导致了党从理论上修改了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这就从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改变了八大的正确方针。这样党在政治上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失误。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使探索误入岐途
⑸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和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形成了新时期基本路线的基础
⑹十二大明确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⑺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⑻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⑼十五大,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⑽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⑴民主革命时期[10次] 国民革命时期:一大、二大、杭州特别会议、三大
十年对峙时期: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
抗日战争时期:洛川会议、七大
解放战争时期:七届二中全会 七届三中全会、八大、八大二次、庐山会议、七千人大会、八届十一中全会、九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大、十三届四中全会、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 1927年八七会议、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1978年十一届三中会会 思想建设:反“右”→纠“左”→整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事求是→清算资产阶级自由化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思想⑴根据地建设: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⑵大生产运动:抗日战争时期 ⑶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年 ⑷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1953—1957年 ⑸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⑹新时期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
⑴探索具有广泛性。
⑵普遍向西方探求真理[义和团除外]。
⑶探索具有层次性。
⑷探索具有差异性。
⑸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都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军队建设 政权建设 爱国运动 组织建设[中共会议] 思想建设 经济建设 1、四次统一战线的建立 2、中共与国民党进行的重要谈判 3、“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及实现 4、民族团结 统一战线: 前进中的曲折[1957—1976] 这一时期的探索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速度、规模问题。党在这个问题上,既有成功的方面,也有失误的方面。成功: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八大的正确决策、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失误:政治上整风运动的扩大化、修改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论断、1958年提出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建设的规律,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轻重比例失调。1960年中央提出“八字方针”,开始纠“左”,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1965年调整完成。但这时期的纠“左”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而政治领域,“左”倾错误继续发展,一直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探索中严重的失误,当时世界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国却失去了一次发展的机会,与世界的距离进一步拉大。 这一时期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俄等国。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列强掀起殖民扩张的狂潮。因而列强侵华的主要表现是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以满足商品输出、开拓世界市场的要求。这个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形式是商品输出,主要手段有发动战争、强占领土、开辟商埠、建立租界、控制关税、控制航运等。英国是这一时期侵华的最主要的国家。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侵华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经济上,由原来的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军事上,列强趋向联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日、俄在华势力发展迅速。列强侵华方式不得不由政治瓜分变为“以华治华”,极力扶植清政府。《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清政府完全成了列强统治中国的驯服工具。 这是列强在华利益冲突激烈的时期。列强以各种手段破坏中国革命,帮助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再用“分而治之”政策,扶植各派军阀。列强一方面趁中国政治混乱之机加紧侵华;另一方面采取了隐蔽的政治经济侵略方式,促使中国政局呈现内战局面,中国政治进入最黑暗的时期,美日成为在中国争夺最激烈的国家。日本利用一战之机,暂时取得了独霸中国的地位。1921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打破了这种局面,中国重新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国民革命的发展触动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他们加紧干涉中国革命,阻挠北伐战争,又支持蒋介石叛变革命。30年代,日本侵华步步加紧,迫使国民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直接侵占中国领土,又一次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美国在迅速扩大在华势力的同时,对日本侵华先是纵容,继而遏制,美日矛盾激化。 抗战胜利后,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对华基本政策,继续以蒋介石为其代理人,进而攫取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商品大量涌人,逐渐形成独占中国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侵华的阴谋一一破产。
整个近代百年,除了政治、经济侵略外,列强从未放松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和奴役。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列强在中国设立教堂、开办学校,其目的就是为其侵略做舆论宣传,培养所需要的代理人,如基督教会势力在中国的扩张,日本在沦陷区的奴化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