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导入新课
1.请各组出示课前收集的古代货币图片和实物,然后师生一起选择各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货币图片或实物。2.教师在与学生一起选择各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货币图片或实物时,适时表扬学生的正确选择或独到见解,并在学生疏漏时出示自己课件中收集的相关货币图片进行补充完整。3.教师总结: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由自然货币(海贝为代表)向人工货币(商朝铜币)、由杂乱形状(战国铲币、刀币、蚁鼻钱等)向统一形状(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汉五铢钱)、由文书重量(半两钱、五铢钱)向通宝、元宝(唐朝“开元通宝”始)、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五次重大的演变。货币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折射出“古代商业的发展”。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推进新课
一、梳理教材,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兴起、发展、繁荣的概貌
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分别代表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这五个历史时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再把小组成员的观点汇集起来,提炼出自己所代表的这个时期商业发展的概貌。
教师:倾听各小组代表的发言,鼓励其他小组学生补充、修正,适时出示反映该时期商业发展概貌的关键词句,并及时吸收学生的好意见,当场修改课件内容,使文字表达最优化。多媒体课件逐一显示:古代商业兴起、发展、繁荣概貌,并配合播放有关这个时期商业发展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1.先秦时期
商:商朝人善于经商,使用的货币是贝类,已经有了金属铸造的货币铜贝。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时期
出现商业中心;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中外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
3.隋唐时期
商业发达的城市除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外,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也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唐代长安城内有东市和西市,各有220行;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都会;农村集市也有了进一步发展;柜坊和飞钱出现。
4.宋元时期
“市”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和元大都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繁荣的商业大都市;商业交换品种增加,出现各类集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海外贸易发达。
5.明清时期
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棉花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很快。
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在梳理教材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教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1:我国为什么视范蠡为商人的祖师?
学生:第一学习小组代表出示有关范蠡的资料,并概述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提出其他观点。
资料库:(一)精彩描述:范蠡经商也如从政一样,胸有成算,看得准,拿得稳,而且提得起,放得下,绝不像守财奴那样为金钱所困扰。这是因为他文化底气厚,以谋略家的态度对待金钱和利润,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活得十分潇洒,干得十分漂亮,看上去舒服。经商当然是为了赚钱,但高明的大商业家就得有气派,并不是整个脑袋都钻在钱眼里。那些专打小算盘,一点小钱都斤斤计较的吝啬鬼,肯定委顿颟顸,做生意也赚不了大钱,成不了气候。如《儒林外史》里的人物严监生,连点两根灯草也怕费油,不挑掉一根就死不瞑目的角色,便只能当当土老肥,不是经商兴业的料。《史记》叙范蠡辞掉齐国的相位后,也像辞别越国一样,立即开路,把在齐国积储的数十万资产统统施舍掉,“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他主观上也许并不期望别人报答,但实际效应是结了人缘,肯定会在以后的事业中获得方便,所以没多久,范蠡在经商中致资累巨万(《史记集解》引徐广:巨万即万万),成了亿万富翁。
范蠡的一生,先是以一介书生成为越王勾践的谋士,尽职尽力为越王报仇灭了吴国;此后功成身退,在齐国变名致富,佩齐国相印;又立即弃相迁陶,成了亿万富豪陶朱公。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给他的定评:“故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
(二)专家观点:范蠡最早发现并运用了三个规律:①价值规律。②二六丰歉规律。③三八调控规律。价值规律似乎是西方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但是考察一下历史,考察一下范蠡经商运用的实践,我们就会发现在距今2 4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的老祖宗范蠡就已经提出来了,所以这个规律最早是我们提出来的。二六丰歉规律,也就是说粮食的丰收与前期的投入是密切相关的,农业又决定了手工业的发展。二六丰歉规律是六年有一个丰收年,六年有一个灾害年,十二年有一个饥荒年,这样形成一个循环。再一个三八调控规律,三八调控规律主要讲的是力度,就是八和三,就是高不能过八千钱,低不能低于三千钱。如果高了政府就开仓放粮打压价格,如果过低了政府就买进粮食,保护农户的利益。
探究2:中国古代的“市”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学生:第二学习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总结并多媒体展示:
西汉至唐:坊市分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有专职人员管理
唐后期始:坊市界限被打破
宋代:买卖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早市、夜市
城市中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集市
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督
探究3:概述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及特点。
学生:第三学习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总结并多媒体展示:
表现:
西汉:由于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贸易也逐渐发展
唐代: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
北宋:特别重视海外贸易。
南宋:海外贸易成为国库财富的重要来源之一。
元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特点:朝贡贸易。
探究4:播放《乔家大院》电视剧中开设票号片断,让学生判断票号与唐朝的什么机构职能相似,分析此类经营活动对商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师总结:与票号相似的是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此类经营活动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探究5:结合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貌,指出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概括说明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第四、五学习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学习小组补充。
教师:在学生探究有困难时提示学生分析各个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如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开通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商业迅速繁荣。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政府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加上水陆交通便利,海运、河运发达。
师生小结1:促进商业发展的多种因素:稳定的政治局面,农业、手工业的发达,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内外交通便利等。
师生小结2: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联系。(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阶段性特征明显。(3)城市逐步增多,商业性和综合性逐步增强。(4)内地贸易、民族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展开。(5)专营货币存放、借贷、汇兑的部门和纸币很早出现。
延伸新课
多媒体展示材料:
延伸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于长安及五都(即下文所列的五个重要城市)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东市称京,西市称畿,洛阳称中,余四都各用东西南北为称,皆置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下车(到任),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隋书·令狐煕传》
材料三 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四 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食货志》
材料五 (按:这是一则关于宋朝的历史记载)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具是,即无空虚之屋……客贩往来……曾无虚日。 ——《梦梁录》卷十三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二、三归纳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进行管理的办法,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2)汉朝时的商业制度与隋唐时期有何相似之处?(3)根据有关材料说明宋朝的城市商业活动与隋朝相比有哪些变化?你如何认识这种变化?
学生:阅读,讨论交流。
答案要点:(1)禁止居民沿街开设店铺;城市里划定专门的活动区域;政府派专门官吏对商业活动进行管理;城市里商业活动有时间限制。(2)城市里划定专门的商业活动场所;有专门官吏进行管理。(3)不禁止夜市,打破了以前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可沿街开设店铺,打破了以前商业活动被限定于“市”的状况。宋代的商业活动、商品经济比以前朝代有更大发展;城市经济更加繁荣。
延伸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初的山西大同、宣府为重镇,于是山西商人以“极临边境”的优势……便捷足先登,纷纷进入北方边镇市场。明人章懋说:“圣祖以边城险远,兵饷不克,而粮运劳费,乃命商人输粟边仓……商人喜得厚利,乐输边饷。”材料二 明初山西的民风是“民多俭质而力农,士尚气节而务学”;到了明朝后期,山西的民风是“奢靡其习染也……商贾家亦雕龙绣凤,玉勒金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才以下,方使读书应试”。
材料三 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之为百间屋”。材料四 “中国晋商多于各省设立汇兑庄……每一字号岁盈不下数十万。”19世纪中期以后,洋商在通商口岸开设了很多银行,“晋商之利,稍为所夺”。——均摘自《晋商兴衰史》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说明晋商兴起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说明山西的民风有什么变化?(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阻碍晋商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原因。(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5)结合材料说明晋商的兴盛和衰落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
学生:阅读,讨论交流。
答案要点:(1)利用临近边境的优势,晋商输边饷而获厚利。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若答“北方市场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亦可)(2)民风的变化:由重农变为崇商,由尚简朴变为奢靡。(若答“从尚义、务学到经商逐利”也可)(3)①晋商将经商所得用来置地置房,影响其事业的进一步扩大。②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不利于商业的进一步发展。③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晋商发展的根本原因。(4)列强利用通商口岸对我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将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5)从业者要更新观念,抓住机遇,不断发展壮大;政府要对工商业发展给予应有的支持和保护。(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总结与归纳
师生共同小结,突出本课的重点知识:古代商业兴起、发展、繁荣概貌,进一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认识商业、农业、手工业之间的联系,“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商业的发展和农业、手工业的进步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业布置
宋代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二高峰,许多宋诗中真切地反映了商业的发达、市场的兴旺以及工商业文明因素的加速生长,试查找1~2首宋代涉及商业发展的诗歌进行赏析。
史,史诗互证”的过程,有创新。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