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其他决定、开国大典、和平解放西藏。
能力目标 总结政协会议决定,提高分析、总结能力及组织能力。
教育目标 增强爱国、爱党的思想情感及积极参政议政的思想意识。
重点、难点 第一次政协会议的决定
策略和方法 引导分析法 教学媒体 录像资料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引导复习旧知:国民政府建立、性质、解放南京、中国人民革命目标。成立新政权之前,需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第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 筹建新中国 ——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1. 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确定了新中国名称、性质、主人。 引导复习旧知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培养组织能力 板书强调时间、名称强调名称,注意“中华”“中国”的区别引导分析:国家名称的含义、领导阶级、政权基础、国家主人、各阶级的地位、及纲领的作用。 回顾、复习旧知 对比设想 笔记 记忆、理解名称含义、由来 分析、理解、记忆,同国民政府的性质作比较
四、巩固与练习 2.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政府主席。3. 确定国旗、国歌、首都、纪年法。(二) 开国大典----1949.10.1(三) 西藏和平解放----1951。10 绘图总结政协会议内容 突出名称是“政府主席” 引导学生说出具体内容、含义、作者。解释各个时期的不同纪年法补充介绍:为何选在10月1日进行开国大典,为何鸣炮28响。讲解建国初的形势和主要任务,引导看图。 利用人民币中的图案理解国旗、国徽的设计内容和含义 阅读资料了解 阅读资料
课后记 学生对两次会议混淆,把握不准政府委员会和正协会的具体概念。对本课的知识不感兴趣,反映不积极,回答问题不踊跃。
课题名称 2.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建国初期的稳定物价之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土地改革的完成、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
能力目标 总结建国初的巩固政权措施及已学的土地改革内容,提高分析、总结能力及组织能力。
教育目标 增强爱国、爱党的民族主义情感及英雄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策略和方法 引导分析法 教学媒体 投影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复习二、导入新课三、新授 引导复习旧知:第一届政协会议的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西藏的和平解放。 成立新政权之后,会遇到哪些困难?需做好哪些巩固工作? 第二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一) 稳定物价之战 (二) 农民的翻身解放-----1950—1952、土地改革1.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2.三亿农民分到土地3.意义:A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B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政治、经济上翻了身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引导复习旧知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培养组织能力板书 简要讲解引导学生说出“翻身”具体内容、含义。 强调识记名称 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解释各个时期的不同土地政策 引导说出其历史意义补充介绍:剥削制度的由来、毛泽东给自己家划分富农的故事 回顾、复习旧知,一名学生提问并介绍资料 对比设想笔记理解其重要性 理解“翻身解放”的含义 识记名称、时间、结果。 阅读资料了解 思考回答、理解记忆
四、练习 (三)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1950—1953彭德怀 《朝鲜停战协定》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讲解当时美国的侵略行径、目的、抗美援朝的含义和必要性联系实际,教育学生遵守纪律的重要性,进行养成教育 看图了解、阅读资料、学习革命英雄事迹谈谈对提高新中国国际威望的意义
课后记 学生回答问题热情提高,通过课外阅读也掌握一些知识,但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意识不强。对抗美援朝的历史感兴趣。
课题名称 3.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性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万隆会议中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能力目标 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和成绩,提高分析、总结及组织的能力。
教育目标 增强爱国、爱党的思想情感、认识到新中国国际地位在逐步提高。
重点、难点 第一届人大会议通过了中国第一部宪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策略和方法 引导分析法 教学媒体 录像资料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引导复习旧知:土地改革运动开始的标志、时间、结束标志、时间、意义;抗美援朝的时间、领导人、英雄人物和国际意义。成立新政权之后,为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在内政、外交方面作了哪些工作?第三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一) 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 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引导复习旧知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培养组织能力 板书强调时间、名称 引导分析:宪法和共同纲领的区别、对国家性质、国家主人的确定、宪法的性质。突出名称是“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 回顾、复习旧知一小组同学提问并介绍资料 对比设想、思考、“如何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 笔记 记忆、理解 分析、理解、记忆,同共同纲领的制定作比复习旧知
四、学生自主的提出问题 (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1953,12,首次提出2.1954.6,中与印、缅发表联合声明,以五项原则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三) 周恩来与万隆会议1.1955.4.印度尼西亚—万隆---亚非会议 2.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与合作。 对本课不明白的、或想知道得更多的知识自由提出问题,由其他学生或老师解答。 自我测评1、2、 引导学生说出具体内容、含义 讲解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亚非人民的主要任务,引导理解。 补充资料讲解 利用具体事例理解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含义并识记 阅读资料了解 阅读资料
课后记 学生能通过中国的外交联系当前的外交,并能发表一些见解,尽管浅显,但表现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对本课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
课题名称 4.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三大改造的完成、历史意义、途径。
能力目标 理解新中国经济政策和成绩,提高分析、总结及组织的能力。
教育目标 增强爱国、爱党的思想情感、认识到新中国的工业水平在逐步提高。
重点、难点 三大改造
策略和方法 引导分析法 教学媒体 录像资料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引导复习旧知: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的性质、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的原则。 成立新政权,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如何确立社会主义新制度? 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 1.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1953—1957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引导复习旧知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培养组织能力 板书 强调时间、名称的含义、讲解:过渡时期 引导分析: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有何不同? 回顾、复习旧知一小组同学提问并介绍资料 联想、思考、“如何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笔记 理解、概括、识记“一化三改造” 分析、理解、记忆,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作比较看地图、阅读小字、概括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
四、练习 (二) “三大改造”高速进行 1.1955年,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出现高潮,1956年结束。 2. 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自我测评 引导学生说出具体内容、途径。 讲解,引导理解。 补充资料讲解 理解、识记 阅读资料了解 理解、识记 阅读资料
课后记 本课理论知识较多,注意通俗讲解,不过学生接受的还是很困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理解欠缺。
课题名称 5.“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演讲擂台赛 课型 活动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确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过程与方法 搜集资料并识读地图,了解我国各民族分布区域及建立省级民族自治区的大致情况,考察学生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确立基本的民族观念,焕发出民族意识和情感,摆脱狭隘的民族观念,增加一份国家统一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策略和方法 小组竞赛的形式 教学媒体
教学程序 一、发言人致发言词,宣讲竞赛规则和竞赛程序。二、学生表演“解放前的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短句,反映解放前的民族歧视、压迫政策所造成的民族隔阂与矛盾,借以提出解放后面对多民族的社会状况,应该实施何种民族政策,由此导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演讲擂台赛开始1. 各小组中心发言人进行演讲,阐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并介绍各省级民族自治区建立、发展情况;对所代表的少数民族的历史起源及发展进行简单的介绍;介绍其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以次展现56各民族的共同开拓、共同塑就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2. 评委根据各小组成员的表现打分,设置多种奖项。如最佳撰写员、最佳搜集资料员、最佳后勤统筹员、最佳演讲员、最佳表演奖、最具民族风情奖、最齐心协力奖。四、歌曲音乐背景中,主持人总结:正是56各民族汇聚在一起,交融相处,生生不息,共同铸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民族矛盾的基本政策,是保障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证。今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在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五、活动总结:本课帮助学生了解了中国的悠久历史,了解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了解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民族矛盾的基本政策,是保障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考察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过程,既提高了学生阅读历史文献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而演讲擂台赛的形式,既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又是对学生的文字编辑、整理能力的培养。
课题名称 6.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八大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积极意义。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思考,认识中共八大的历史意义。通过讨论,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但其主流是前进的。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
重点、难点 社会主义探索历程的艰难和成就
策略和方法 引导分析法 教学媒体 录像资料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引导复习旧知:建国后,为巩固新政权采取哪些措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是从何时?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确立、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有何标志性意义?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这一时期,历经曲折,成就突出和失误严重同时并存。 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借鉴和教训。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 1956年召开,是新中国建立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主要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3.历史意义: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引导复习旧知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培养组织能力板书强调时间、地位、 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归纳。引导分析:有何积极意义? 回顾、复习旧知一小组同学提问并介绍资料笔记识记时间、名称 阅读课文后,分析归纳分析、理解、记忆,完成思考题
四、练习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开始: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2. 高潮: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3. 后果: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产生的严重失误,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遇到了从未有过的经济困难。三、国民经济的调整1.“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2.七千人大会 3.国民经济的复苏自我测评 引导学生分析:总路线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怎样的愿望? 引导理解 讲解, 引导理解。补充资料讲解 分析总路线、形成正确的理解、 阅读资料了解评价其严重后果 理解、识记 阅读资料、分析图表,回答问题、
课后记 本课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接受,甚至表现出了很不理解,效果不好,应该让学生多渠道的对此时期的历史加以了解,学生搜集的资料也很少。
课题名称 7.“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过程、性质和后果,认识“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严重危害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历史录像资料,向经历过文革的长辈、邻里进行采访调查,记录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学习整理口述史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重点、难点 文革的性质和后果、
策略和方法 引导分析法 教学媒体 录像资料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三、新授 引导复习旧知:在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出现了那些严重失误?造成什么严重后果?我们应吸取社么教训? 1966年,毛泽东的理论错误和专断作风使党的领导遭到破坏,林彪江青别有用心的利用、顺应和助长了这些错误,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使整个中国陷入空前的浩劫之中。是一场历史的大倒退和大灾难。 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1. 导火线:“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2. 1966年发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标志文革的开始。3.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 引导复习旧知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培养组织能导入、点明文革性质 板书 引导分析小字,理解文革发动的原因 强调记忆 引导分析:为何出现这种情况? 回顾、复习旧知一小组同学提问并介绍资料 笔记 阅读课文后,分析归纳 分析、理解、记忆,完成思考题
四、练习 二、十年内乱1. 红卫兵组织2.1967年1月开始的夺权狂潮3.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刘少奇冤案三、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1. 四五运动 2.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3. 文革的性质、危害、影响自我测评 介绍内乱情况:毛泽东接见红卫兵、大串联、打、砸、抢、破四旧、孔庙被破坏、等等。 引导、讲解补充资料讲解,突出周总理的威望和四人帮的反动镇压 简要讲解引导分析、理解、 分析理解混乱情况说明了什么? 阅读资料了解评价其严重后果 阅读资料 分析回答问题
课后记 通过通俗讲解、学生对文化大革命有了全面的认识,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学生对毛泽东的错误认识。尺度把握的还合适、时间安排妥当。在学生自由发挥辩论时,出现了一些偏激现象,幸好给予及时纠正。
课题名称 8.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时间和意义、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知道我国“三位一体”的核战略力量。
过程与方法 查询有关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边只“两单一星”的成功研制表,初步学习编制表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认识“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誉与骄傲。
重点、难点 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
策略和方法 引导分析法 教学媒体 录像资料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引导复习旧知:社会主义建设的10年是指?文化大革命的10年内乱是指?这些失误给我国造成怎样的损失? 文革前后,老一代科学家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在我国的科学史上谱写了一曲民族正气歌。第8课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一、戈壁升起蘑菇云1. 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 1966年10月,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实现了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3. 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4. 历史意义:两弹研制成功,是我国人民自力更生的辉煌成就,集中代表了我国当时科学技术达到的先进水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综合国力和国防力量。 引导复习旧知思考、回答,培养概括能力 导入、点明重要意义 板书引导分析小字,理解核武器创制成功的原因 补充介绍、帮助理解、强调记忆引导分析:有何积极意义? 回顾、复习旧知一小组同学提问并介绍资料明确:文革中取得重要科技成就的原因笔记阅读课文小字后,分析归纳理解、记忆、分析、理解、记忆,完成思考题:“我国为什么要研制核武器?”
四、练习 二、“东方红”卫星遨游太空1.1970年4月,“长征1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送入太空。2.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 三、倚天神剑显国威-------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1. 1949年4月和11月,海军和空军分别成立2. 地地战略导弹部队3. 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4. 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5. 历史意义:导弹部队的组建和发展,标志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走上科技强军之路。自我测评 介绍发射情况、和四人帮的阻挠:为给文化大革命增添光彩,故意将发射时间推迟了两年 。 引导、讲解 补充资料讲解,突出各部队的发展 引导分析、理解、“我国的战略核力量由哪几部分组成?有何作用?” 阅读课文了解、联系实事,进行学科迁移 阅读资料了解评价国际地位。 阅读资料 分析回答问题
课后记 某些专业术的阐释不到位,还不如个别男同学对战略核武器的了解多。学生积极性很高。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拓展了许多课外的知识,开阔了师生的视野。
课题名称 9.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料届“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和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等重大事件,分析中美建交的重要影臁 /SPAN>
过程与方法 开展自主性学习,了解我国恢复席位的重要意义,“乒乓外交”及“小球”如何转动“大球”,使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联合国组织内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重点、难点 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中美建交
策略和方法 引导分析法 教学媒体 录像资料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引导复习旧知:说说新中国国防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并谈谈你的感想1971-1972年,中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9课 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一、重返联合国---1971。101. 第26届联大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的提案。 2. 历史意义: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 引导复习旧知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培养组织、概括能力导入、点明主题板书补充讲解、引导分析国际形势,理解恢复中国席位的原因、过程 突出中国及第三世界国家为此进行的不懈的努力。引导分析:中国重入联合国有何积极意义? 回顾、复习旧知一小组同学提问并介绍资料笔记阅读课文后,分析理解:长期以来的中美关系如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如何?分析、概括、完成“说一说”
四、练习 二、“小球转动大球”1. “乒乓外交”2.尼克松访华3.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4.1978年12月,发表《建交公报》5.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三、“我们的朋友遍天下”1.中日邦交正常化 2. 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3.建立和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自我测评 引导学生理解 突出对世界的影响。补充讲解:周恩来总理的积极作用、庄则栋的灵活处理。补充资料讲解,突出周总理的威望、影响简要讲解引导分析、补充讲解引导:我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在处理对外关系时表现在什么方面? 分析理解:小球转动大球是什么意思?阅读资料了解:尼克松访华经过、插曲。 分析:为什么经过7年时间才正式建交?中美处理国际关系的出发点是什么?对改善中美关系起了什么作用?分析回答问题
课后记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对我国的外交现状了解颇为全面。历史与现实结合紧密。学生自主发言积极踊跃,言辞也趋向开放。
课题名称 10.“走进创业年代的英雄”讨论会 课型 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搜集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等英雄人物的资料,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
过程与方法 学习查找、分析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积极合作、主动交流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英雄人物的艰苦创业、廉洁奉公、奉献为民、科学求真等伟大精神。 并主动、努力将其化为自己成长的指导和动力。
重点、难点 英雄人物的伟大精神
策略和方法 导论法 教学媒体 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1. 讲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负责搜集其中一位英雄人物的资料。并各自寻找出1-2位20世纪八九十年代类似的英雄人物,搜集他们的资料。2. 查阅有关书籍、报刊杂志,观看影视片,进行参观活动,寻找英雄人物,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概括他们的精神品质。3. 对于英雄人物的事迹、精神品质,进行一定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4. 了解祖辈、父辈对于这些英雄人物的看法,注意他们的态度是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二、活动过程:1. 组内交流:组内交流搜集的英雄人物的事迹,进行整理、汇编,并概括他们的优秀品质。组内交流个人的思考和认识。组内交流祖辈、父辈的看法。组内进行讨论:这些普通人是怎样成为英雄人物的? 这些英雄人物的伟大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否需要继承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什么样的建设者?我们周围的同学有没有人具备了类似的品质?将讨论纪录整理成演讲稿,推选一名同学在班上演讲。2. 班级交流:每组一名同学演讲,可包括英雄人物的事迹、品质和本组在讨论中的认识等内容。其它同学补充发言。各组组长汇报各组活动的情况。共同概括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3. 延续活动:个组将搜集到的资料和活动情况制成展板、手抄小报等进行展览,然后编辑成册。就最敬佩的一位英雄人物或欣赏的一种优秀品质,结合自己的情况写一篇感想。
课后记 不知道为什么,仿佛学生很难与我共鸣,好象他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很牵强,与此相比,他们更倾向与身边的人。这也反映了一个有关道德教育的问题:身体力行,紧抓机会,利用活生生的范例效果更好。
课题名称 11.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经济腾飞情况,分析归纳建立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收集或观看对外开放前后面貌的录像、图片,进行参观活动、举办图片展览等,直观形象地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转折。了解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
重点、难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策略和方法 引导分析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引导复习旧知:从1955年到1976年,由于毛泽东的理论错误和专断作风使党的领导遭到破坏,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使整个中国陷入空前的浩劫之中。是一场历史的大倒退和大灾难。1978年12月,出现了我国历史进程中的一次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改革开放的春雷------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 内容:A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引导复习旧知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培养组织能力 导入、点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板书 引导分析小字,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邓小平报告的 强调理解、记忆的重要性引导:这是什么思想路线? 回顾、复习旧知一小组同学提问并介绍资料 看导言,理解课题含义。 笔记 阅读课文后,分析:邓小平报告的名称、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做此报告?
B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C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2. 意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中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 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农民责、权、利相结合。 2.意义: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1. 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2.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3.1985年,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引导分析:说明了什么 启发:前后四代领导核心分别是? 引导、补充讲解 导入: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是? 引导分析、理解、这一制度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实施内容? 简要讲解凤阳地区的历史、联系朱元璋。激发兴趣。 引导思考:表格数字说明了什么 引导归纳: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基本情况如何?深圳市的雕塑体现了什么精神?为什么先在沿海地区开放?开放的格局是怎样的? 分析、理解、记忆 完成思考题: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什么 分析理解全会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看小字,认识到农民的积极创造性和国家给予的肯定和指导、推广。 阅读资料了解内容、评价其意义。 阅读资料回答:“想一想” 归纳、分析、回答问题
四、小结 五、练习 4.1990年,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改革开放,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 自我测评 点明主题、提高认识 引导启发 提高认识 思考、分析
课后记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题名称 13.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事实,列举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培养比较、分析、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讨论,了解“一国两制”国策的含义。通过资料展示,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确实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促进了港澳和内地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重点、难点 “一国两制”的构想
策略和方法 引导分析法 教学媒体 录像资料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引导复习旧知: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文艺体育事业得到了怎样的发展?有哪些你熟悉的任务和事情?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成为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针。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建国初期,祖国统一的时机尚未成熟,中国政府决定暂时保持现状,但主动地同港澳地区加强交往合作,并借此作为与西方国家交往的桥梁。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台港澳问题,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引导复习旧知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培养组织能力 导入、点明“一国两制”提出的意义。 板书介绍“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突出邓小平的英明决策。 回顾、复习旧知一小组同学提问并介绍资料 看导言,理解课题含义。 笔记 阅读课文后,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经过。
1.目的:实现中国的统一大业。 2.地位: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主要内容(基本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维护国家主权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台、港、澳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坚决维护了社会主义制度,又尊重了台港澳地区的历史和现实) 4.意义:“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突出表现。在“一国两制”下,在一个主权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范围内,两种制度将长期共存,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1. 香港回归历届中国政府均未承认过晚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中国政府多次严正声明香港历来是中国的领土,主张在条件成熟时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在未解决之前维持现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英国对香港新界的“租借期”也行将期满,中国人民政府决定在 “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香港问题。 2.澳门回归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引导分析、启发:“一国两制”构想的目的、地位、内容? 引导、补充讲解 引导思考: 引导归纳:香港、澳门回归过程怎样? 引导小结,提高认识。 引导总结 分小组分析、理解、讲解。 完成思考题:“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指的是什么? 阅读资料了解内容、评价其意义。 归纳、分析、回答问题 分小组讲课 思考:港澳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的基础是什么?
小结 活动五、练习 2. 目前海峡两岸交往的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3.任务: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和各项交往,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4.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蓬勃发展,相互促进,互补互利,联系日益加强,必将为两岸的和平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 认识到: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让学生设计台湾区旗。材料阅读、自我测评 引导思考 引导归纳,提高认识 阅读、分析、归纳 说一说:海峡两岸的经济交往怎样? 提高认识 思考作答
课后记 由学生分组阅读、分析,推选发言人,设计讲课方案,发挥创造性。学生设计的台湾区旗还是比较新颖的。
课题名称 14.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知道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参与了“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国正逐步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
过程与方法 采用读书指导法,通过问题的讨论,培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以身边的事例来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逐渐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重点、难点 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
策略和方法 读书指导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引导复习旧知:港澳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的基础是什么?“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是?香港、澳门回归的经过怎样?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日益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第14课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1.1982年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法。 引导复习旧知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培养组织能力 导入、点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成就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 板书 引导回顾: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于哪一年? 回顾、复习旧知一小组同学提问并介绍资料 看导言,理解课题含义。 笔记 回忆旧知,思考:为什么要修改1954年宪法?
2.通过了《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一批重要法律,初步建立起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 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基本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进一步扩大企业权力,推动国企进入市场,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2. 国家的就业制度发生变化政府的就业指导方针: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3.人民的就业观念发生变化 4.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社会救济为改革重点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 三、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1. 1991年,我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即APEC) 2. 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重要 四、高举伟大的旗帜1.1997年,中共十五大中江泽民报告首次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 2.“邓小平理论”的评价: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 介绍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引导分析、启发: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导致企业有何变化? 以具体事例说明引导、补充讲解 指导理解 说明其宗旨,中国在其中的活动和作用。引导思考:说明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有何变化? 引导理解,提高认识。 引导总结 阅读课文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补充介绍 学生以身边的事情为例,说明讲解家庭、社会的变化。 阅读资料了解内容、评价其意义。 归纳、分析、回答问题
五、练习 材料阅读、自我测评 引导思考、归纳,提高认识 阅读、分析、归纳
课后记 由学生以身边事例说明问题。起到了更好的作用。学生对WTO与亚非经合组织的认识还是比较全面的。对这方面的资料学生搜集较多。
课题名称 16.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历史领域的考古知识,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来的。知道世界三大主要人种,了解他们的形成原因。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 收集远古人类的资料,了解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培养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了解原始社会的状况,培养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说明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重点、难点 远古人类进化过程
策略和方法 读书指导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介绍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引导学习单元介绍:本单元介绍人类从产生到1500时段区域文明发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分为上古、中古两个阶段。人类的起源和人种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两个重要问题,人类最初的文明产生于哪里? 第16课 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一、我们从哪里来1. 人类起源的各种传说 2. 从猿到人的进化A 、500-1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B、3、4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已是现代意义上的人类。 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思考、回答,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点出主题 板书 引导发言:你知道的人类起源的传说有几种?你相信哪一种?为什么 简介人类进化过程:猿人阶段(元谋人、蓝田人、北京猿人)、早期智人阶段(马坝人、丁村人)、晚期智人阶段(山顶洞人)。 看导言,理解本单元内容概括 明确学习任务 笔记 学科迁移,根据已学知识,回忆思考:人类起源的传说有哪些? 联系中国古代史知识,说明各处于哪一时期。
五、练习 二、人类的种族------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 三、女人和男人的权力1. 大地女神该亚的故事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的情况(早期:山顶洞人、繁荣时期: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 2. 厄瑞斯忒的故事、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况。 3. 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陋、劳动产品有限、采取集体劳作的方式、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均分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剥削、没有阶级。随着私有制、国家的产生,原始社会走向了终点。 材料阅读、自我测评 引导分析、启发:三大人种体质方面的特征有何不同?世界分布情况如何?人种是怎么形成的? 帮助学生认识到: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一些有种族偏见的人,对所谓“低等种族”加以歧视和压迫,应遭到反对和谴责。 以具体事例说明引导、补充讲解 指导理解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引导理解,提高认识。引导思考、归纳,提高认识 阅读课文了解人种的分布情况、形成原因:长时间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 补充介 阅读资料了解内容 归纳、分析、回答问题 阅读、分析、归纳
课题名称 17.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了解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过程与方法 说明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发电、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都是奴隶主贵族剥削压迫人民的历史见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埃及法老权力的强大,对奴隶的残酷奴役和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体会高超的建筑技术,以及奴隶们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重点、难点 种姓制度
策略和方法 引导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复习旧知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人类的始祖是?生活时间在?从何时起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人类?世界三大种族是指?如何形成的?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有何不同?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怎样?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土地肥沃、水力资源充沛的大河流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孕育了人类社会的早期文明。四五千年前,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四大文明古国形成。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其统治利益,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 第17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一、神奇的金字塔1. 埃及是尼罗河的赠予 2. 公元前3100年,埃及形成了统一的国家。 3. 文明遗产---金字塔七十多座、象征法老的权威、叠砌法、缝隙密合、不用泥灰、狮身人面像、一整块巨石、人民的苦难。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提高记忆能力 点明主题 板书 引导发言:为什么说尼罗河是母亲河? 你知道的有关金字塔的故事有哪些? 金字塔的修建说明了什么? 一小组提问、其他学生回忆、思考、回答问题。 小组介绍资料 笔记 学科迁移、思考讲解 根据课外知识,补充讲解
四、小结五、练习 二、《汉谟拉比法典》1.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前1894年,阿摩利人)2.《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实质A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成文法典B为了巩固奴隶主的统治C全面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D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说明了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三、“种姓”的国度---印度1. 印度的种姓制度(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各个等级之间贵贱分明,界限森严,社会地位、权利、义务和生活方式各有区别,相互的婚姻也受到限制,等级制度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劳动人民的工具) 2. 佛教的产生和传播等级制度引起人们的不满、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6世纪、众生平等、靠修行达到极乐世界,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立为国教、传入东南亚、三大宗教之一、统治阶级的有力工具。 亚非文明的突出成就,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材料阅读、自我测评 简介两河流域的发展情况。 简介法典石柱引导分析、启发: 帮助学生认识到: 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引导理解,提高认识。补充讲解,事例说明 引导思考、归纳,提高认识 阅读课文了解 理解、记忆 补充、阅读资料深入了解其内容和社会影响理解、识记 归纳、分析、回答问题 阅读、分析、归纳
课后记 注意利用事例,进行通俗讲解,提醒学生注意字词的写法。
课题名称 18.蓝色的地中海文明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方文明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了解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情况。
过程与方法 了解希腊、罗马文明的地理位置,正确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了解罗马共和国兴衰的简要过程和原因,归纳世界早期文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盛极而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民主意识,辩证看问题的意识,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树立国际意识。
重点、难点 雅典民主政治
策略和方法 引导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复习旧知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各自发源于哪一大河流域?古代埃及、巴比伦王国、印度给人类留下了什么文化遗产 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古代西方文明,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罗马则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和古代西方世界的统治者,他们为新生的资产阶级发动革命提供了解放的旗帜和思想器。 第18课 蓝色的地中海文明一、西方文明的摇篮1、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产生的影响A小国寡民的城邦B海外贸易兴盛C平等观念的形成与民主政治的建立D进取、探索的民族精神2.希腊文明的继续------罗马文明的形成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提高记忆能力 点明主题 板书 引导发言:希腊有何地理特点?造成希腊的哪些文化特色? 简要概括 一小组提问、其他学生回忆、思考、回答问题。 小组介绍资料 笔记 学科迁移、思考分析:地理环境给希腊带来的文化影响 根据课外知识,补充讲解
四、小结 五、练习 二、“全希腊的学校”-----雅典1.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2.雅典民主政治的具体表现 3. 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正确评价 三、追求“伟大”的罗马1.公元前510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2.征服地中海过程中,罗马与迦太基进行了布匿战争 3.罗马的强盛和灭亡 4.公元前31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 文明形成之时,国家的最初形式一般是小国寡民的城邦,继之是地域辽阔的王国,然后是大一统的帝国,这是世界早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罗马共和国之后取而代之的是罗马帝国,而罗马帝国的兴衰将古代西方的历史又带入了中世纪。 材料阅读、自我测评 简介民主政治形成的过程 引导分析具体表现 简介、引导分析、启发:平等、公正、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典范、但有时代局限性、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全平等的 引导理解,提高认识。补充讲解,事例说明 简介 引导思考、归纳,提高认识 揭示规律 阅读课文了解 理解、记忆 分析其局限性 补充、阅读资料深入了解其国家性质、特点 理解、识记 归纳、分析、回答问题 阅读、分析、归纳
课后记 注意利用地图,进行学科迁移,提醒学生注意概念的分析、辨别。
课题名称 19.蓝色的地中海文明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日本的影响,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讨论改革以及模仿和学习他人长处的积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善于学习和模仿他人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学习穆罕默德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和为阿拉伯民族统一与幸福而奋斗的远大抱负。
重点、难点 大化改新
策略和方法 引导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复习旧知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西方文明的摇篮是指?它的继承者是指?全希腊的学校是指?它的民主政治的形成过程?具体表现?罗马的主要特色是指?古代的日本和阿拉伯帝国是中古时代亚洲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大化改新是日本文明形成的标志,它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阿拉伯地区的文明史是从穆罕默德创建了伊斯兰教并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开始。 第19课 “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一、善于模仿的民族----日本1. 大化改新前的日本2. 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A实行班田收授法B实行租庸调制度C废除世袭制,建立中央集权,设二官、八省、国郡里,中央派人管理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提高记忆能力 点明主题 板书 引导归纳:日本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是? 简要概括、补充讲解,联系中国唐朝制度,突出二者的联系 一小组提问、其他学生回忆、思考、回答问题。 小组介绍资料 笔记 阅读、分析、 根据已学中国史知识补充讲解
四、小结五、练习 3. 大化改新的性质和影响 日本由于环境的限制,常对国家和民族前途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善于学习是日本民族的特点,在古代向中国学习,在近代向西方学习,不断改革与创新,因而有今天的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我们每个人何尝不应如此,学习他人之长,克服自己之短,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应发扬光大。二、“安拉”的使者1.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背景 2.经过 三、大漠中的帝国1.610年,穆罕默德传教 2. 穆罕默德创建阿拉伯国家3.穆罕默德的历史地位 4. 阿拉伯帝国的发展学习了本课内容,同学们应从历史人物身上学习:在逆境和危机中学习他人长处、立志成才的优良品质。材料阅读、自我测评 引导分析、理解 讨论:引导理解,提高认识。 补充讲解,事例说明 引导思考、归纳,提高认识:从穆罕默德创建的过程中,你有哪些启示?------逆境也可成才 点明:伊斯兰教创立时间 简介国家的建立与伊斯兰教创立的关系。 据图了解 分析、讨论: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有限,资源匮乏,但日本经济为世界现今第二经济大国,从今天我们学习的这段历史,你有何启示? 阅读课文了解 理解、记忆分析其积极意义 补充、阅读资料深入了解其国家性质、特点理解、识记识图分析阅读、分析、归纳
课后记 注意利用地图,进行历史纵向联系,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
课题名称 第20课 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简述罗马教皇的形成和罗马教廷的地位,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比较西欧封建制度、城市与中国的异同,学习用比较法来认识历史问题。加深对天主教会在西欧地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西欧基督教文明具有不同于东方文明的鲜明特点,从而加深对世界文明发展多样性的认识。
基督教文明
策略和方法 引导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复习旧知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日本民族具有的优良传统是什么?使日本迈进封建文明的事件是?伊斯兰教是如何创立的?他和阿拉伯国家的诞生有何关系? 6世纪以后,西欧社会由古典奴隶时代向中古封建时代转变,希腊罗马文化逐渐为基督教文化所取代,基督教文化成为西欧文化的核心、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中古西欧文明就是基督教文明。 第20课 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一、公爵与骑士的由来1. 查理 马特改革采邑制、在此基础上产生封君封臣制,又产生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2. 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3.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公、侯、伯、子、男、骑士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提高记忆能力 点明主题 板书 利用图示、简要概括、通俗讲解、 讲解二者之间的义务、联系 引导理解 一小组提问、其他学生回忆、思考、回答问题。 小组介绍资料 笔记 思考分析: 根据课外知识,补充讲解联系《堂吉诃德》 、日本武士
四、小结 五、练习 二、欧洲的精神领袖1. 1世纪,耶稣创立基督教 2. 罗马天主教廷和教皇成为欧洲的精神支柱 3. 丕平献土4. 罗马天主教会的特权 三、“中世纪的花朵”----城市的兴起1.琅城起义 2.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材料阅读、自我测评 简介联系佛教、伊斯兰教的教义,比较异同。 强调:基督教的分裂、天主教廷的概念 简介、联系地理学科知识 引导理解,提高认识。补充讲解,事例说明 引导提高认识 揭示规律 阅读课文了解 理解、记忆 识图、 补充阅读资料深入了解基督教会的权势 归纳、分析、回答问题 阅读、分析、归纳
课后记 注意利用地图,进行学科迁移,提醒学生注意概念的分析、辨别。学生对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有了深刻的理解,并对此与中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全面的对比。结合现实,对西欧的基督教的地位有了客观的认识。
课题名称 21.古老帝国的悲剧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建立,列举拜占庭帝国强盛的表现。讲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故事,了解拜占庭帝国衰亡的过程,探讨原因,总结规律性认识。
过程与方法 说出拜占庭帝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讨论帝国衰亡的原因和历史启示,从中总结出文明发展的经验教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获得启示: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
重点、难点 拜占庭帝国的衰亡
策略和方法 引导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复习旧知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西欧封建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基础是?西欧等级制度的内容是?基督教是如何产生的 欧洲的精神领袖是指?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有何意义? 拜占庭帝国地处欧亚两大洲交界处,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世界,但后来却衰落了。在如何适应新的时代,如何面对新的环境挑战方面,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命运具有重大的典型意义和启示价值。 第21课 古老帝国的悲剧一、强盛的帝国1. 罗马帝国的分裂 2. 拜占庭帝国的建立3.拜占庭帝国的兴盛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提高记忆能点明主题 板书 简介罗马帝国的危机、分裂状况 介绍资料补充讲解 一小组提问、其他学生回忆、思考、回答问题。 小组介绍资料 笔记 阅读、分析、 根据课外读物补充讲解
四、小结五、练习 二、可悲的衰亡1.帝国的衰落2.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3.拜占庭帝国的灭亡1453年三、深刻的启示1.拜占庭帝国兴盛的原因A、外部因素:领土均为古代文明比较发达的地方,深受高度发达的希腊文化的影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文化交流比西部更为顺畅;这一带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形成了许多发达的工商业重镇,三面环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一个“永久的城市,东方的罗马,东西方之间的一道金桥”;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帝国有着独特的经济、文化、战略优势,为期延续千年之久提供了外部的保障B、内部因素:经济发展基础较优越,奴隶制危机不太尖锐和严重,拥有数量众多的发达城市。各种原因使得拜占庭帝国度过了危机,国库充实,实力强大,并且成功抵御了蛮族的入侵,成为了盛极一时的帝国。2.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原因 在逆境和危机中学习他人长处、立志成才的优良品质。 引导分析、理解 引导思考、归纳,提高认识:你有哪些启示? 阅读课文了解 分析、讨论:从今天我们学习的这段历史,你有何启示? 阅读、分析、归纳
课后记 注意利用地图,进行历史横向、纵向联系,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
课题名称 第23课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基本事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搜集材料,讲述故事,讨论:暴力冲撞与和平交往,哪一种方式对文明的发展更有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文明和平交往对文明扩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重点、难点 和平交往的重要意义
策略和方法 引导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复习旧知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拜占庭帝国的灭亡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与此相似经历的国家有?与此相反的国家、事例有? 和平交流与暴力冲突是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各个地区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取决于一个文明是否能够与其他文明交往。孤立、封闭、保守的文明会衰亡,频繁交往的文明则充满活力,不断繁荣。 第23课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一、耕田人与牧羊人的冲突 二、古代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1. 希波战争 波斯帝国向爱琴海地区扩张,危及希腊城邦的独立与自由,前492-479年,以雅典为首的希腊各城邦与波斯帝国之间展开了一场长时间的战争。雅典是反抗侵略的主要领导者,希腊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此后,希腊城邦完全控制了爱琴海,牢牢控制了海上霸权。这张战争是古代东西方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冲突。2.亚历山大东征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提高记忆能力 学习单元提示,点明主题 板书 简介过程、主要战役名称 简介 一小组提问、其他学生回忆、思考、回答问题。 小组介绍资料 笔记 识图、记忆 阅读课文了解
四、小结 五、练习 3.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是对被征服地区的野蛮侵略,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然而帝国内各地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在客观上加强了这些地区在各个方面的联系,开启了一个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希腊化时代。表面看来,希腊化时代是西方征服东方的一个结果,但这仅是军事上的,在经济和文化层面上东西方的文化可谓是水乳交融,互映生辉,希腊化时代的科学成就就是东方久远而丰富的经验和资料的积累与希腊缜密的逻辑和方法互相结合的成果。 三、古代文明之间的和平交流1.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 2.马可 波罗来华(著有《东方见闻录》即《马可波罗行记》) 暴力冲撞往往造成生灵涂炭和无数财产的损失,在一般情况下是人们不愿看到和不能忍受的。 引导理解,提高认识。 补充讲解,事例说明 引导提高认识 补充资料讲解 理解、记忆 补充阅读资料深入了解 归纳、分析、回答问题 阅读、分析、归纳
课后记 采用比较、讨论法,启发学生思考,从典型事例中总结规律性认识。
课题名称 第24课 昔日的辉煌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特点。列举出《荷马史诗》《天方夜谭》等古典文学戏剧作品和古代著名建筑,了解古代人民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辨认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提高学习兴趣,感受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思想。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世界许多地区和民族都曾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人类文明是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共同推动下发展、前进的。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我们应以开放的态度,尊重、理解和学习、吸收。
重点、难点 文字、古典文学作品
策略和方法 引导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复习旧知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古代文明之间交往的主要方式有?各自的交往形式?影响?主要事例? 古代欧亚非地区的文化成就是世界古代史部分精神灵魂的浓缩,是世界古代史生动、鲜活的内容填补。 第24课 昔日的辉煌一、最早的文字1楔形文字----人类至今发现的最早文字 2 象形文字-----属于真正的文字 二、文学的基石世界古代文学最突出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古希腊史诗和悲剧的创作上,它们或简洁精练或华丽细致的写作手法,扣人心弦的情节,对人性的赞美、对英雄的歌颂、凝聚了人类的思想精华,至今仍焕发着耀眼的艺术魅力。他们的艺术成就奠定了文学发展的基石。1. 古希腊的史诗创作---《荷马史诗》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提高记忆能力 点明主题 板书 利用图示、简要概括、通俗讲解、 讲解二者之间的联系 引导理解 荷马时代是古希腊“英雄时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一小组提问、学生回忆、思考、回答问题。 小组介绍资料 笔记 思考分析:为什么说这是最早的文字?真正的文字? 阅读课文了解
四、小结 五、练习 2. 古希腊的悲剧创作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 3.《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三、凝固的艺术金字塔、帕台农神庙、罗马圆形竞技场、巴黎圣母院、阿拉伯麦加清真寺、 世界很多地区和民族都曾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这些文明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人类文明是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共同推动下发展、前进的。 材料阅读、自我测评 简介引导识记、提高认识。 补充讲解,故事介绍 引导提高认识 揭示规律 阅读课文了解 理解、记忆 补充阅读资料 阅读 归纳、分析、回答问题
课后记 围绕有助于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和感受来设计、实施教学过程。使学生对古典文化有了初步
课题名称 25.世界古代科学魅力的报告会 课型 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古代科学家的生平和主要成就,了解世界古代科学的杰出成就。进一步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过程与方法 学习查找、分析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积极合作、主动交流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代科学家主动探索、积极求知、努力钻研、严谨执著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科学家的杰出成就
策略和方法 导论法 教学媒体 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1. 世界古代自然科学成就主要体现在物理、天文、生物、几何四个领域。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通过各种途径,分别负责搜集其中一个领域的资料,各找出三项最具影响的成就和该领域最著名的几位科学家。2. 各族准备文字资料,查阅有关书籍、报刊杂志,说明该成就的作用、影响,可配以图像资料或制作成多媒体课件。3. 收集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和欧几里得等世界古代科学家的生平和主要成就,概括并编写出最能反映他们科学精神的小故事或小品。4. 教师在准备过程中适当指导,以避免重复和控制时间。5. 各组推选一名同学与教师共同组成筹备小组,做好各项筹备工作。二、活动过程:1. 组内交流:组内交流搜集的探究领域的主要成就,进行整理、汇编,并形成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的展示资料组内交流个人的思考和认识,了解科学家的成就,求知探索的历程,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组内进行讨论: 2. 班级交流:每组一名同学演讲,举行“世界古代科学的魅力”报告会。其它同学补充发言。各组组长汇报各组的探究成果,生动介绍世界古代科学家的基本过程、方法及其经验。共同概括科学家的优秀品质。3. 延续活动:个组将搜集到的资料和活动情况制成展板、手抄小报等进行展览,然后编辑成册。就最敬佩的一位科学家或欣赏的一种优秀品质,结合自己的情况写一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