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群星闪耀
1 邓稼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邓稼先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强盛而献身的精神。
2.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3.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4.体会并理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等词语在评价人物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学习本文通过对比刻画人物的写法,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方法。
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邓稼先》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介绍享誉中外的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多角度、多侧面追述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把读者带进往昔的岁月,从而使读者获得真切的感受。这不是一篇单纯的传记,而是一位友人写给另一位友人的最嘹亮的赞歌,最深情的挽歌。
课文由六个小标题组成,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小引。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使我们认识到:邓稼先不是一位普通人物,而是一位历史性人物,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第三部分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凸显邓稼先的人品,揭示出他能领导大家作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第四部分写作者为邓稼先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巨大成就感到骄傲。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对所从事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第六部分是对邓稼先的总评价,也是全文的总结。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情景导入
出示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一首诗: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自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问:谁读过这首诗?你知道这首诗是歌颂、悼念哪位科学家的吗?(邓稼先)
[设计意图]由歌颂邓稼先突出贡献和崇高精神的一首挽诗导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知识预览
1.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中学还没有毕业,16岁就考入了西南联大。20岁时大学毕业,进入西南联大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发表论文《相互作用中的宇宙守恒质疑》。1957年因此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的里程碑之一。
2.邓稼先简介:
(1)邓稼先(1924—1986),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于安徽省怀宁县。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来被聘为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26岁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人称“娃娃博士”,取得学位九天后,邓稼先就回国了,进入中国科学院。1958年以后神秘“消失”。在戈壁大漠中,创造出世界上研制氢弹的最快速度。1986年,国内公开报道了“两弹元勋”邓稼先,当年大漠上腾起蘑菇云的谜底终于揭开。当人们以感激的心情来颂扬这位功臣时,他却平静地辞世而去。但是党和国家授予他的“五一”劳动奖章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却永远闪耀着光芒。临终前他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2)问:谁还搜集到了这位科学家的故事及图片,请谈谈或展示出来。
师生交谈、展示。
(3)补充资料:
教师搜集,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邓稼先。
①在一次原子弹爆炸失败后,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邓稼先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的地方。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把它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就是这一次,埋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隐患。
②邓稼先生病后,仍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再展示几幅邓稼先工作照,请大家欣赏。
小结:
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和那样差的基础条件下研制成“两弹一星”(核弹、氢弹和卫星),西方人总感到不可思议。杨振宁来华探亲返程之前,故意问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
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总理后,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二、课文学习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2.读准字音,掌握下列词语。
鲜为人知 热泪盈眶 当之无愧 可歌可泣
至死不懈 锋芒毕露 鞠躬尽瘁 妇孺皆知
马革裹尸 家喻户晓
宰割 殷红 元勋 开拓 难堪 彷徨
仰慕:敬仰思慕。
元勋:立大功的人(多指开创性事业中的)。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令人感动泪下。形容事迹英勇悲壮,感人至深。泣,小声哭。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鲜,少。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锋芒毕露:比喻言词犀利,敢作敢为。也比喻锐气和才华显露无遗。毕,完全。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革,皮革。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至死不懈:一直到死也没有松懈过。
妇孺皆知:连妇女和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孺,小孩。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3.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邓稼先的认识。
注意:(1)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2)文中的小标题;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
明确:邓稼先——科技工作者的骄傲
——“两弹”元勋
——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理解研读
1.浏览课文,概括各部分大意,思考其中的联系。(学生积极讨论,畅所欲言,最后师生总结)
明确:
课文由六个小标题组成,分为六个部分:
(1)展示背景——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2)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3)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凸显邓稼先的人品,揭示出他能领导大家作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地领导中国的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巨大成就感到骄傲。
(5)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对所从事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6)对邓稼先的总评价——赞歌、挽歌。
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小引”;
第二部分是生平和贡献的介绍;
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
第四部分是从另一角度写贡献,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是对邓稼先由衷的赞颂;
第六部分既是总体评价也是全文总结。
2.勾画出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1)文中的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找出第三部分第九、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哪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2)四人合作,小组讨论4—5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的“忠厚平实”“真诚坦白”和“朴实”;“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这样的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好处:通过议论使人物形象进一步升华,血肉也更丰满,突出了邓稼先高尚的人格魅力。
[设计意图]了解文章结构特点,概括六部分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议论、抒情句子的特点。
三、课堂总结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 邓稼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邓稼先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强盛而献身的精神。
2.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3.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4.体会并理解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等词语在评价人物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学习本文通过对比刻画人物的写法,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方法。
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进一步感受文章的结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文章的结构和课文内容,对上节课的学习做一个复习巩固,有利于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课文学习
(一)理解研读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祖国、对民族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此种手法,超凡脱俗,别具匠心,增强了出场人物的使命感。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有烘托作用。奥本海默出类拔萃,是美国一流核物理专家,在世界早有声望。此处对比,不仅说明邓稼先的贡献与奥本海默齐名,还比他多了许多优秀品质:忠厚朴实、真诚坦白、心胸宽阔。旨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课文中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何作用?
引用《吊古战场文》不但描述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艰苦,而且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将科学家们工作的地方比作不见硝烟的战场。
4.课文写了哪些具体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1)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2)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3)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没有私心
(5)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然说服工宣队和军宣队的队员
——勇敢,公正无私
(6)一封短短的信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
(7)1982年,“我不能走”
——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5.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
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
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老朋友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交往的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
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6.有人说,本文作者是大手笔,你有这样的感受吗?说说表现在哪里。
本文作者有传统的眼光,历史的视野,全球的胸襟,因此文章写得不同凡响,高出一筹,一般传记作者很难企及。
例如,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因为作者自己具有比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
又如,课文从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投到历史深处。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大陆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始终从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
又如,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作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这是因为作者学贯中西,胸怀世界,所以有条件把中国和美国的顶尖人物拿来作对比。
总之,由于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所以使课文内涵丰富, 底蕴厚重,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的形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内容上理解课文内容。
(二)品味鉴赏
1.品读下列语句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2)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3)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2.人物形象
你觉得邓稼先是个什么样的人?
邓稼先是一位无私奉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有胆有识,身先士卒,对祖国、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3.写作特色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一枝多花,色彩纷呈,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设计意图]品读文章的经典语句,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并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三、课堂总结
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对国家的巨大贡献是我们永恒的骄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稼先“当之无愧”!
[板书设计]
邓稼先
两弹元勋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纯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