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26 22:0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由此可知民国初年(  )
A. 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
B. 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
C. 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
D. 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
2.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
A. 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C. 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D. 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3.河南新乡的西瓜自“火车通行,销路益远”。奉天“昔年多种菜蔬,仅销境内,近年交通便利,运销外县者甚夥”。广西桂平自从轮船通行,“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而家畜鸡豚亦各载之舟中,随大江东去,售诸港粤,日月不休”。材料反映出近代交通(  )
①扩大了商品市场 ②冲击了自然经济 ③便利了列强侵略 ④带动了沿线地区发展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该婚姻制度颁布于(  )
A. 戊戌变法时期
B. 新文化运动时期
C. 新中国成立初期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5.叶圣陶说: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坐航船的惯家总会这么说:反正是个到,何必急?坐了火车,一霎就赶到了又干什么呢?或说: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横下来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这岂不爽快而有味?下列关于材料中“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
A. 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
B. 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
C. 赞成排除西方近代文明
D. 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
6.光绪帝的英语老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
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
A. 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B. 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C. 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D. 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7.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
A. 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 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
C. 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 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8.历史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如央视六套电影频道的官方网址是“www.m1905.com”,其中“m”为“movie”简写,那么“1905”的寓意是(  )
A. 这一年中国拍了第一部电影
B. 这一年世界电影传入中国
C. 这一年是世界电影诞生的年份
D. 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9.下图表为《2006~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其增长速度》,从该图表中无法得出的信息是(  )

A. 当代中国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和增长速度稳步提高
B. 改革开放增强了城镇居民的经济实力
C. 城镇居民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
D. 城镇居民的人均文化消费支出高于生活消费支出
10.下图显示的是20世纪60年代青年人身着绿军装的形象。绿军装在当时得以流行
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治观念 B. 审美情趣 C. 生活水平 D. 国际潮流
11.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以下事物或现象中,反映了当时既吸收西方优点,又保持传统特点的有(  )
①深受中国男子喜欢的中山装 ②各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的西餐馆
③津、沪等地出现的毗连式房屋 ④青年男女在教堂举行的新式婚礼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2.1908年5月26日的《大公报》在头版刊登了有关教堂“礼拜”、豫盛瓷器公司大减价和吉林省公民日报社招聘北京天津访员的广告。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
B. 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的威胁
C. 社会、商业资讯的传播速度加快
D. 该报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革命阵地
13.1896年8月10日《申报》刊登广告:徐园初三夜仍设文虎(灯谜)候教,西洋影戏,客串戏法。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西洋影戏”已遍布中国各地
B. 中国人的娱乐活动更加丰富
C. “西洋影戏”伴随着优美的旋律
D. 中国大众娱乐发生彻底改变
14.下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  )

A. 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
B. 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
C. 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
D. 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
15.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 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 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 )
A. 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
B. 将取代传统的传播媒体
C. 成为思想解放的主要手段
D. 激发了信息技术的革新
16.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依亲手挽郎行。”这首诗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新闻媒体歌颂婚姻自由
B. 辛亥革命推动女权运动
C. 社会生活逐步文明开化
D. 新式婚礼成为流行形式
17.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  )
A. 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民报》的刊物
B. 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
C. 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
D. 在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
18.1928年的《长寿县志》载:村落农民祠祭“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甚者祠堂有款不妨虚糜,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 乡村百姓思想开始解放
B. 民主革命进程影响乡村习俗
C. 乡村传统文化渐趋失落
D. 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特点
19.光绪年间的《嘉善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这反映出当地(  )
A. 思想观念完全西化
B. 服饰等级之别消失
C.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 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20.清代某一谕旨中有以下内容:“又谕,电寄张之洞等。日本约内改造土货一节关系最重,江浙等省如丝斤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上述谕旨中的“电”应是指(  )
A. 电车 B. 有线电报 C. 电话 D. 无线电报
21.晚清时,大同还保留着一种叫“亮脚会”的习俗,妇女坐在自家的门口,伸出双脚让过路人观赏品评。民国初年,女子的脚再次被展示在稽查员和大众面前,不过这次不再具有文化上的“荣光”,而是作为铭刻于女性身体上的耻辱。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传统思想的崩溃
B. 革命运动的开展
C. 进步人士的推动
D. 资本主义的发展
22.报纸具有新闻报道、信息传递、知识传播、舆论宣传等功能,对社会发展和政治变革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下列报刊中属于共产党创办的是(  )
A. 《万国公报》 B. 《民报》 C. 《中央日报》 D. 《新华日报》

二、非选择题
2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 古都北京步入民国时期第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废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旦,“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但是双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传统色彩浓郁的京都庙会,在日益发达的商业网络中,仍有一席之地。许多新式商场相继兴建,东安市场、新罗天劝业场等纷纷崛起。民国初年,已经出现新式婚礼,北京俗称“文明结婚”,……典礼仪式简单,证婚人宣布结婚者姓名,新人相对三鞠躬,交换饰物,证婚人致词颁发证书,新婚夫妇向来宾鞠躬,礼成。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
——摘编自习五一著《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
根据材料指出民国初期北京社会风俗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北京地区社会风俗发生变迁的背景。
24.阅读材料:
材料一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
(2)材料二是否表明20世纪初中国传统家庭制度发生了变化?结合政治、经济的相关知识证明你的判断。
(3)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材料二所述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25.婚恋观的嬗变折射出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民国时期人们婚恋观的变革中,一个重要的进步就是,青年人对于婚姻的目的已经由以前完全的传宗接代向追求两情相悦和两性的自然结合转变。
——据刘超《青年婚恋观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婚恋观发生三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阶段:1949~1978 年:以政治出身为主导的择偶标准
第二阶段:1978~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以文化资本为导向的择偶标准
第三阶段: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至今:以经济地位为重心的择偶标准
——据王英侠 徐晓军《择偶标准变迁与阶层间的封闭性》
(1)民国时期开始于哪一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婚恋观变革的原因。
(2)材料二中把1978年作为婚恋观第一、二阶段变化的分水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三阶段婚恋观出现的原因。
(3)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影响婚恋观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 “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表明服饰的变化受时代的影响,故D项正确。
2.【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说明近代化遭到下层民众的反对;“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说明外国资本的侵略是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因素,故此题应该选择D。
3.【答案】A
【解析】“火车通行,销路益远”说明新式交通工具扩大了商品市场,故①正确;“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说明冲击了传统的自然经济,故②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列强侵略的信息,故③错误;“近年交通便利,运销外县者甚夥”说明火车沿线地区商业发展,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4.【答案】C
【解析】戊戌变法时期没有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时期同样没有“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说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该时期属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法治建设提的应该是“社会主义婚姻制度”,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作者并未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也未反对西方近代文明,A、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根据材料“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可知作者享受的是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而不是火车的便捷。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 一包花生米……”可知作者向往的是传统生活带来的闲适,D项的说法最准确。
6.【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西餐馆仅仅是少数人的就餐场所,仅仅分布在天津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所以B项的表述最符合题意。
7.【答案】D
【解析】与大城市相反,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上海“初试人都怕”也不能说明深深融入,故A项错误;“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的事例,不能说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西方物质文明影响了中国,但不是“相互”,故C项错误;从“初试人都怕”到“人坐车中称稳便”表明市民逐步接受,故D项正确。
8.【答案】A
【解析】 “movie”翻译为电影,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9.【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见到2006年到2008年人均消费支出和增长速度都在提高。这体现了居民经济实力的增长和生活的改善。但从表格当中看不到消费支出的构成情况,所以无从考查文化与生活支出各占比例,因而无法看出D。
10.【答案】A
【解析】20世纪60年代我国处于“文革”发动前后,人们的服饰受政治观念影响很大,青年人大都身着绿军装,具有浓厚的“革命色彩”。
11.【答案】C
【解析】关键信息:中西合璧、土洋并存。中山装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①正确;西餐馆是西方饮食,②不符合题意;津沪地区是开放的通商口岸,砖木结构的毗连式房屋,脱胎于传统的四合院,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③正确;④是西方式的新式婚礼,排除。C项正确。
12.【答案】C
【解析】 《大公报》作为大众传媒手段,传播了宗教、经济等方面的信息,A、B、D三项观点无法直接从材料得出。
13.【答案】B
【解析】A、D两项太绝对化;当时电影属于无声电影,C项不符合史实。故B项正确。
14.【答案】C
【解析】 根据图示材料信息“当‘火轮车’通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可知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故C项正确;A、B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15.【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你的粉丝”的数量的变化,可以反映的是信息传播的广泛性,而没有提及信息的内容,故C与题意不符;B表述错误,D在材料中未体现。材料中“你就是一份都市报”“你就是电视台”等从侧面反映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
16.【答案】C
【解析】新闻媒体歌颂婚姻自由只是表面现象并非实质,故A项错误;题中并未有关辛亥革命的论述,故B项错误;“无媒婚嫁始文明”体现了社会生活逐步文明开化,故C项正确;民国初期新式婚礼并未成为流行形式,故D项错误。
17.【答案】B
【解析】本题须抓住时间限定“1915年”。近代中国报刊业发展迅速,A、D两项符合当时实际情况。民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C项正确。B项“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出现于1920年,时间不符合。故B项为最佳答案。
18.【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难以看出乡村百姓思想解放,“开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民主革命,其中也没有近代文明色彩,故B项错误;从“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可以看出农民对祭祀的态度不够尊重,表明传统文化的失落,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新生活,只是某种程度体现旧生活的解体,故D项错误。
19.【答案】D
【解析】从题干材料看咸丰、同治时期的嘉善县社会风俗受到了上海等地风俗、服饰西化的影响, 这种表现在城镇较为明显。故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没有体现。
20.【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与日本约内有通商、设厂等规定应该判断是中日《马关条约》,由此推断这一谕旨出现的时间为1895年。题干要求选的是通讯工具,电车属于交通工具,故A项错误;1877年中国有了有线电报,成为常用的通讯方式,故B项正确;电话虽然在中国已经出现,但还没普及和常用,故C项错误;1895年无线电报中国还未出现,故D项错误。
21.【答案】B
【解析】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故选B。
22.【答案】D
【解析】 注意材料关键信息“共产党创办”,故D项正确。
23.【答案】特点:传统习俗与新习俗并存。
背景: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华民国建立;经济:近代商业的出现与发展;思想文化:西方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其它言之成理的背景即可)
【解析】关键信息:民国时期、“双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传统色彩浓郁的京都庙会、许多新式商场相继兴建、新式婚礼、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题干反映出民国时期社会习俗新旧并存的现象,其原因应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归纳。
24.【答案】(1)特征:以血缘为基础,累世同居;共同生产,财产共有共享;家庭关系和谐。
目的:宣扬儒家伦理道德,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2)是。理由:政治运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对封建专制的冲击;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或商品经济的发展),动摇了传统大家庭制度的经济基础。
(3)政治上,传统的封建家长制不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家庭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文化上,传统的封建家庭伦理观念阻碍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不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找准关键词突破知识点,目的从家族和社会两方面思考。第(2)问,先阐明理由,在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影响;第(3)问,综合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说明问题。
25.【答案】(1)年份:1912年。
原因:民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壮大;辛亥革命移风易俗;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中共提倡男女平等、妇女解放;革命思潮影响;新式教育的兴办以及出国留学人员的增加;西方婚恋观传入。
(2)原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对外开放;炫富等拜金主义社会风气的影响。
(3)因素:所处的时代,政治、经济因素,立场,价值观,社会风气等。
【解析】(1)第一小问,据教材,民国时期开始于1912年。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国初期政治、经济、思想等史实进行分析,政治上辛亥革命,经济上民族工业的发展,思想上开展新文化运动。
(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中“第二阶段:1978~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以文化资本为导向的择偶标准”,可以得出原因应该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第二小问,可以从第三阶段的时间“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切入,联系经济方面的主要史实说明,1992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对外开放,拜金主义思想逐渐影响国人。
(3)用社会史观看问题,从所处的时代、政治、经济因素、立场、价值观、社会风气等影响婚恋观的因素角度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