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26 10:0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明清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是(  )
A.诗 B.词 C.曲 D.小说
2.1690年,康熙帝御驾亲征打败噶尔丹叛军的战役是( )
A.尼布楚战役 B.乌兰布通战役 C.雅克萨战役 D.台州战役
3.下面对于西藏与历代中央政权的关系的说法中有一项是不合适的,请你找出来( )
A.从唐朝时吐蕃开始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B.元朝时西藏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辖
C.清朝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由中央册封 D.清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
4.《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5.南宁电视台拟拍一部有关明朝对外友好往来的电视专题片,下列可以入选的题材是(  )
A.玄奘西游 B.班超出使西域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6.为了落实广州对非国有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的扶持政策,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广州市文广新局于2018年2月5日在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举行博物馆揭牌仪式,为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等6家行业和社会力量办的博物馆揭牌。“广州十三行”是清朝哪一政策的产物?( )
A.开明的民族政策 B.开放的对外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八股取士政策
7.小说是明清时期最突出的文学成就,众多的典型形象和情节深入人心。下列人物情节与作品搭配错误的是( )
A.三顾茅庐——《三国演义》 B.大闹天宫——《西游记》
C.逼上梁山——《聊斋志异》 D.黛玉葬花——《红楼梦》
8.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某同学赋诗一首:“忆往昔,郑和壮举,美名远播;看今朝,一带一路,合作共赢”。郑和“美名远播”的“壮举”应包括( )
①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②1405~1433年,前后七下西洋
③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④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下列小说章回的标题出自《红楼梦》的是( )
A.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C.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D.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10.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重大改组”体现在( )
①设立锦衣卫②设立东厂③设立御史大夫④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11.历史上哪两个国家曾对台湾进行殖民统治( )
A.西班牙、美国 B.荷兰、法国 C.荷兰、日本 D.葡萄牙、日本
1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成为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
B 秦朝修筑的长城 是富有浓厚西方建筑艺术的建筑
C 司马迁的《史记》 是目前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D 清朝前期在边疆地区设置许多管理机构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了统治


A.A B.B C.C D.D
13.清朝前期,工商业非常繁荣的大城市不包括( )
A.北京 B.江宁 C.扬州 D.吴江县盛泽镇
14.清代文学巨著《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它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经济繁荣与社会开放
C.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危机
15.清朝时,负责管理西藏地区事务的有:①伊犁将军 ②班禅、达赖 ③驻藏大臣 ④军机大臣(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6.汉武帝时期,为了实现其大一统事业,在思想文化上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所尊奉的思想学派是( )
A.道家学派 B.儒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兵家学派
17.历史上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战争是( )
①戚继光抗倭 ②甲午战争 ③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④抗日战争
A.①③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④
18.四大名著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根据民间故事创作,描写神魔虚幻世界的长篇小说的是(  )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西游记》 D.《红楼梦》
19.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宰相)的地位,我国古代设立和废除丞相(宰相)制度的朝代分别是?(?? )
A.秦朝和唐朝 B.西汉和唐朝 C.秦朝和明朝 D.西汉和明朝
20.某校七年级学生研究“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从以下两幅图片得出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

A.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十分兴盛
B.清朝前期,尤其是乾隆时期,人口迅速增长
C.清朝前期,苏州是十分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D.人口的增长不会带来负面影响


二、简答题
21.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22.明朝是我国君主专治高度发展时期,朱元璋和继承者在位期间是怎样加强君权、发展封建专制的?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匈奴是我国境内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兴起于蒙古高原上,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迁徙。农 业也有一定的发展,手工业中冶铁业居于重要地位。
材料二: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材料三: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开始对匈奴 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请回答:
(1)匈奴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材料二、三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
(3)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两位将领是谁?结果怎样?
(4)哪一历史事件是汉匈两民族友好交往的佳话?
24.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是什么朝代?面对辽阔的疆域,他所制定的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是什么?
(2)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什么?
(3)明朝倭寇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16世纪中期,奉命组织抗倭的著名将领是谁?
(4)清朝前期,顺治,康熙和雍正三位皇帝分别是怎样密切与西藏关系的?
25.走进西汉
(1)西汉时期,出现的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是什么?
(2)西汉武帝时期,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3)

该示意图反映的是条什么路线?为该路线开通做出巨大贡献的是谁?
试卷第4页,总4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小说达到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因此明清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是小说。故D符合题意;诗是唐朝文学的主要形式,故A不符合题意;词是宋朝文学的主要形式,故B不符合题意;曲是元朝文学的主要形式,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沙俄入侵黑龙江,侵占尼布楚和雅克萨,康熙两次亲征雅克萨,所以雅克萨战役是康熙亲征雅克萨的沙俄侵略者。尼布楚战役是不存在的。台州战役是明朝戚继光平定东南沿海的倭寇之患的战役。康熙时,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俄国的唆使下发动叛乱,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在1690年的乌兰布通战役中打败噶尔丹,平定了叛乱。故选B。
3.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西藏与历代中央政权的关系的说法中有一项是不合适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元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职掌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自此西藏就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选项BCD符合史实,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4.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的内阁只是管理日常事务的机构,雍正时期设立了新的权力机构——军机处。军机处的出现架空了内阁。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说法不符合题意;选项B 清朝六部一直在行使行政权,表述有误;选项C信息与题材料无关;所以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因而南宁电视台拟拍一部有关明朝对外友好往来的电视专题片,可以入选的题材是郑和下西洋.ABC均不发生于明朝.
6.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初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即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是清政府唯一特许经营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故选C。
7.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三顾茅庐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大闹天宫的故事出自《西游记》;逼上梁山的故事出自《水浒传》;黛玉葬花的故事出自《红楼梦》。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8.D
【解析】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于1405年——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一路向南,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世纪。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说法正确,但不是郑和 “美名远播”的“壮举”。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9.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出自《红楼梦》,D项符合题意;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出自《三国演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出自《水浒传》;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出自《西游记》。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0.D
【解析】①项明太祖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察,故①项符合题意;②项设立东厂的是明成祖;故②项不符合题意;③设立御史大夫的是秦始皇;故③项不符合题意;④项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故④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1.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624年荷兰曾对台湾进行殖民统治;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日本对台湾进行殖民统治50年。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2.D
【解析】A项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故A项错误;B项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派大将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故B项错误;C项司马迁的《史记》是目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故C项错误;D项清朝前期在边疆地区设置许多管理机构,如驻藏大臣、伊犁将军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了统治,故D项正确,因此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工商业非常繁荣的大城市有北京、江宁、扬州;吴江县盛泽镇属于著名城镇。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大城市不包括”是解题的关键,吴江县盛泽镇属于著名城镇。
14.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文学著作,深刻地表现了清朝乃至封建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反映了封建社会不可挽回的颓势,趋向没落的时代特征,还有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危机,D项符合题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的内容,A项不符合题意;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开放指的是隋唐时期,B项不符合题意;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指的是宋元时期的社会特点,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红楼梦》,结合课本关于《红楼梦》的创造朝代和北京以及内容来分析可知,此时期是清朝时期,社会特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危机,由此可得正确答案。
15.B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与西藏的关系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办理西藏事务。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伊犁将军管理的是新疆;军机大臣是官员职位。所以答案选B
16.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议,在思想文化上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7.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明朝时期的戚继光抗击日本倭寇取得了胜利;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战争失败;1945年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所以符合题意的是①④,故选D。
18.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元杂剧。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名《大唐三藏取经记》)是西游记故事见于说话文字的最早雏形,其中,唐僧就是以玄奘法师为原型的。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该书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19.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包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明太祖朱元璋杀掉了丞相胡惟庸,废除了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故选C。
20.D
【解析】
【详解】
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依据题干“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图一描绘乾隆时苏州繁荣景象的《盛世滋生图》,反映了清朝经济发展繁荣,苏州繁华证明苏州是一个重要的工商业城市;由图二康乾时期人口增长情况表,可以看出乾隆时期人口迅速增强。两幅没有涉及到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D项错误,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21.①确立了册封西藏佛教首领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设置了驻藏大臣。 ②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③妥善安置了重返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④设置台湾府,巩固了东南海防。 ⑤击溃沙俄入侵者,签订《尼布楚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东段边界。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有:①确立了册封西藏佛教首领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设置了驻藏大臣。②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③妥善安置了重返祖国的土尔扈特部。④设置台湾府,巩固了东南海防。⑤击溃沙俄入侵者,签订尼布楚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东段边界。
点睛:抓住题眼“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了的措施”,这是解题的切入点;因为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主要表现在加强行政管理力度、对内平定叛乱、对外抗击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三个方面。一是加强行政管理力度(1)对西藏:确立对达赖(顺治帝)和班禅(康熙帝)册封的制度,1727年,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加强对西藏的管辖。(2)对新疆:设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3)对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巩固祖国东南的海防。二是平定叛乱:17世纪末,康熙帝派兵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18世纪中期,乾隆帝派兵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活动。三是抗击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康熙帝两次在东北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打败沙俄侵略军。1689年中俄签订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的边界。
22.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朝政;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监视;明成祖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执行削藩政策;实行“八股取士”。(答出三点即可得分)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别掌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中。明太祖还设置特务机构锦衣卫。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太祖采取八股取士。明成祖还进一步强化君权,继续执行削藩政策,又在锦衣卫之外,增设特务机构东厂,由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因此,朱元璋和继承者在位期间加强君权、发展封建专制的措施有: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朝政;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监视;明成祖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执行削藩政策;实行“八股取士”。(答出三点即可得分)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朱元璋及明成祖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及其继承者在位期间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23.(1)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2)和战关系。(3)卫青、霍去病;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4)昭君出塞
【解析】
试题解析:(1)匈奴是我国境内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匈奴,建立了强大的国家。
(2)材料二反映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材料三反映汉武帝时期与匈奴之间的战争。
(3)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经过漠北之战,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开始西迁。卫青、霍去病;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4)公元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其中的一部首领是呼和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汉元帝时期,呼和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汉元帝把宫女王昭君嫁给他,此后边界安定了很长时间,呼和邪单于和王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做出了重大贡献。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24.(1)元朝;行省制度.
(2)澎湖巡检司.
(3)戚继光.
(4)顺治皇帝接见五世达赖,授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接见五世班禅,授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确立了历代达赖和班禅都要经过中央册封的制度.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进行武装抢劫,中国沿海倭患严重。16世纪中期,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 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顺治皇帝接见五世达赖,册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接见五世班禅,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清朝确立了历代达赖和班禅都要经过中央册封的制度。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认识元朝是我国古代疆域最大的朝代,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元朝管辖台湾的机构名称。解答第三问的关键是认识明朝的抗倭英雄戚继光。解答第四问的关键是识记清朝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措施。
25.
(1)文景之治
(2)政治上汉武帝施行削弱诸侯势力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3)丝绸之路、张骞
【解析】
试题分析:(1)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和汉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这段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政治上汉武帝施行削弱诸侯势力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3)汉朝和西域的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 (起点)长安——河西走廊——阳关,玉门关——葱岭——西亚,欧洲。这条路输出的主要是丝绸,所以称为“丝绸之路”。为该路线开通做出巨大贡献的是张骞。
考点:大一统的汉朝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汉武大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作为的皇帝,汉朝是我国历史上对当今有很大影响的重要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