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六单元 《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六单元 《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26 22:0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世界局势变得动荡不安,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 各国加紧争夺国际市场所致
B. 各国加紧掠夺殖民地所致
C. 各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所致
D. 各国纷纷提高关税所致
2.《英国通史》写道:(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撒切尔夫人的一系列政策确实取得了效果。从1983年起情况好转,到1988年英国已走出危机,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国家的平均水平。下列不属于撒切尔夫人改革背景的是(  )
A. 经济危机与“滞胀”
B. 福利国家的弊端
C. 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
D. 知识经济的兴起
3.1929年后,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还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这说明了(  )
A. 经济危机的蔓延 B. 市场调节的失灵
C. 工业经济的弊端 D. 世界市场的无序
4.下列图片中,能反映罗斯福为摆脱经济危机而采取的增加就业、扩大内需的措施有(  )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5.下列关于“福利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对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分配公平 
③一定程度上使政府不堪重负 
④在一定程度上优厚的社会福利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相当于国家养活了一批懒汉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主要结果是(  )
A. 缓和了社会矛盾
B. 强化了国家机器
C. 阶级矛盾基本消除
D. 消除了社会不公现象
7.“波及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这是一场影响深远的财政、信贷、外贸、工业和农业的全面危机,不仅涉及生产领域,而且涉及流通、分配等领域。”这则材料从侧面反映了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  )
A. 来势汹涌 B. 范围广 C. 破坏性强 D. 持续时间特别长
8.二战后,欧美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有(  )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新经济的出现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 ④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9.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罗斯福政府对经济实行全面干预政策。这里的“干预”的本质含义是(  )
A. 采取改革措施     B. 加强计划调控
C. 实行计划经济 D. 全面整顿金融
10.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这一时期,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  )
A. 资本主义已过时
B. 渴望扩大政府职能
C. 要求革命改变现状
D.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11.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首先冲击的行业是(  )
A. 重工业 B. 轻工业 C. 农业 D. 金融业
12.历史学家评论罗斯福的“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这场“大手术”指的是(  )
A.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调整农业政策
B. 政府参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大规模干预经济
C. 主张自由经营反对国家政权干预资本家的经营
D.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推行“以工代赈”
13.时任美国劳工部长弗朗西斯·珀金斯描述总统的炉边谈话:我曾见到男男女女都聚集在收音机旁边,甚至那些不喜欢他的人和在政治上反对他的人也都在那儿以友好愉快的心情聆听。他们能够聆听到的内容有(  )
①市场发挥自身功能给危机疗伤 ②复兴计划的目标与基础
③银行危机的解决与信用的恢复 ④工程救济计划的实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这里的“模仿”主要是指(  )
A.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
C. 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 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15.“新经济”的出现是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它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下列有关“新经济”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 以知识经济为基础
B.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C. “新经济”不受经济周期规律的影响
D. “新经济”包含了一系列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16.罗斯福曾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为此,他采取的直接措施是(  )
A. 整顿银行,恢复银行正常信贷活动
B. 调整工业生产,争取供需平衡
C.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D. 调节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
17.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它们都( )
A. 充分发挥了计划经济特有的优势
B. 完全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 以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
D. 运用政权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18.“最穷的与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差距可以缩小到3倍。”材料表明北欧国家福利政策的推行,其深远影响是(  )
A. 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B. 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C. 保障了家庭最低收入
D. 提供了良好社会服务
19.如果说美国的政府干预是摆脱1929年经济危机的良方,那么美国能够保持20世纪90年代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主要方法是 ( )
A. 继续政府干预
B. 寻找新的海外市场
C. 吸引投资
D. 寻找提高生产力的知识力量
20.罗斯福在签署《全国工业复兴法》法令时说,法令的目的在于保证工业的合理利润和工人维持生活的工资,以消灭那些既妨碍正当工商业,又伤害劳工利益的海盗式的方法与措施。这说明该项法令(  )
A. 有利于扩大企业规模
B. 完善了失业保障制度
C. 有利于企业经营的稳定
D. 旨在保护工人的权利
21.面对几年来被大萧条折磨得精疲力竭的前总统,一位雕塑家说:“如果你放一朵玫瑰花在胡佛手里,它就会枯萎。”导致如此恶局的原因是(  )
A. 个人能力不足
B. 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C. 国际环境影响
D. 灰心绝望情绪

二、 综合题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面是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有关的两幅图片:

材料二 美国总统胡佛在大萧条期间的言论:“政府的唯一职能是创造便于私营企业有力发展的条件。……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政府的干预只能造成低效率和浪费……政府扮演好经济‘守夜人’的角色就可以了。”
材料三

请回答:
(1)请结合材料一中两幅图片说明,两幅图片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二反映了胡佛政府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对付经济危机?结合材料三说明胡佛采取的政策的后果。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胡佛对政府职责的看法如何?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乃是两种政府哲学之间的一场斗争。我们的对手们……现在提出,要进行变革和实现所谓的新政,那将会摧毁美国制度的基础……你若将政府控制权扩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那就不可能不在某些方面使它成为人们的灵魂和思想的控制者。
——1932年末,胡佛的最后一次竞选总统演说材料二 “百日维新”的最后一项立法,是1933年6月16日通过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工人可以和雇主进行集体谈判,并将作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从而使劳工获得了某种保护。
……
新的改革的头一个立法,是1935年元月17日通过的《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1)对失业者、老人、病人和无丈夫的母子户,每年发给最低救济金;(2)由联邦雇主支出工资额征税,所得款项作为失业保险基金;(3)同意建立保险制度的州,可抽取这笔税款的90%供其支配;(4)由工人和雇主各付工人工资的1%,构成工人的老年保险金,到65岁以后可以领取退休金。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请回答:(1)材料一中胡佛有关市场经济制度的看法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为直接解决材料一所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胡佛的竞争对手们实施了怎样的“变革”和“新政”。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如何理解亚当·斯密所称的两只“看不见的手”——“市场”和“道德”之间的关系。
24.阅读材料:
材料一 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同任何其他的人或其他阶层的人竞争。
——摘自亚当·斯密《国富论》下卷
材料二 1938年,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评论罗斯福的“新政”时说:……这个国家昨天还是不干涉主义,或处于守势的国家,现在,它却从事建设和开办工厂,买卖货物和劳务,储贷货币,开办航运,经营铁路。——摘自洛克《今日美国的问题》
材料三 当代学者在评论二战后西方世界的国家和经济关系时说:西欧国家社会生活中经济领域和社会政治领域存在的矛盾一直十分尖锐,并且有爆炸性,这也就预先决定了政府干预本国经济的深度和广度。在西欧也和其他帝国主义中心一样,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必须进行国家干预……——摘自舍纳耶夫《今日西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资本主义国家在帝国主义阶段前在经济生活中处于什么地位?
(2)在罗斯福新政期间,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开始发生什么变化?试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充当什么角色?为什么要充当这种角色?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 各国为摆脱危机,一方面打起关税战、倾销战、市场战、货币战;一方面加紧掠夺殖民地,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又主要是由生产与销售的矛盾造成的。所以争夺的焦点是国际市场。
2.【答案】D
【解析】撒切尔夫人从1979年开始执政,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滞胀”,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福利国家由于大量开支,导致国家经济不堪重负,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从20世纪40~50年代兴起并传播,推动资本主义的经济调整,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知识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3.【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的应对措施,经济危机的蔓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各国措施,不是市场调节,故B项错误;各国不能协调处理经济危机,这不是工业经济的弊端,故C项错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不是协调处理危机,而是各自为政,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说明世界市场的无序,故D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语:增加就业、扩大内需,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分析,符合这两个限定条件的是①②,故选B。
5.【答案】A
【解析】社会福利政策实质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弱势群体收益最大,这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但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惰性。
6.【答案】A
【解析】 社会福利政策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弱势群体收益最大,这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7.【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除苏联外的全世界”“不仅涉及生产领域,而且涉及流通、分配等领域”都是对经济危机“范围广”这个特点的描述。
8.【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国家干预经济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它产生于罗斯福新政,而不是二战后,故①错误;材料中的新中产阶级绝大多数为知识分子,说明知识经济,即新经济的兴起,故②正确;材料中的“技术人员”,“科学的日益科层化”的信息说明③正确;材料中的“服务业经济”的信息说明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9.【答案】B
【解析】罗斯福新政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主要体现在恢复工农业生产的措施上,即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来加强计划调控,成立农业调整署来调控市场,B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不是“本质”,C项说法明显错误,均可排除。
10.【答案】B
【解析】在经济危机爆发时,美国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无法挽救危机。而这时期苏联等社会主义实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推动经济发展,所以出现“羡慕”。题干材料“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 说明当时人们对政府抱有希望,希望加强政府职能,故B项正确。
11.【答案】D
【解析】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首先冲击的是金融业,如股票市场、银行等。
12.【答案】B
【解析】“伤筋动骨”的“大手术”说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即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A、D两项属于新政的具体表现,C项属于自由放任政策。
13.【答案】B
【解析】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这个情景是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情景;而罗斯福新政政府实行大规模干预经济,排除①。
14.【答案】A
【解析】在西方经济危机时,苏联采取计划经济模式,取得巨大成就。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就是效仿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故A项正确。B项是效仿的结果,C项不属于效仿内容,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C、D项不正确。
15.【答案】C
【解析】“新经济”虽然是建立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模式,但依然受经济周期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只是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而已。
16.【答案】C
【解析】首先要读懂题干材料的主旨,然后抓住设问要求“直接措施”,四个选项中能够最直接地改善工人生活状况的就是实施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帮助工人就业。
17.【答案】D
【解析】两场改革都体现了国家运用政权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故选D项。A项两场改革都不符合,B项不符合中国改革开放,C项不符合罗斯福新政。
18.【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交税之前”和“交税之后”的收入差距,只能说明税收的差距,不能说明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故A项错误;据材料“最穷的与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差距可以缩小到3倍”可知北欧国家福利政策的推行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主要涉及福利政策对税收差距的调整,但不能说明保障了家庭最低收入,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主要反映北欧国家福利政策的推行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但并不能说明提供了良好社会服务,故D项错误。
19.【答案】D
【解析】90年代开始,美国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A正确。
20.【答案】C
【解析】 该法令的目的在于保证工业的合理利润和工人维持生活的工资,以消灭那些既妨碍正当工商业,又伤害劳工利益的海盗式的方法与措施,这说明该法令有利于企业经营的稳定,故C项正确。
21.【答案】B
【解析】美国经济大萧条时,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这不但没有克服危机,反而使危机更加严重。因此B项符合题意。
22.【答案】(1)股市崩溃,许多人因破产而廉价出售汽车;失业人员太多,使失业工人降低了求职要求,就业工人的工资收入(要求)也大大减少;危机中受害最深的是广大人民群众。
(2)经济政策:胡佛政府坚持“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使危机越来越严重,许多人生活贫困,无家可归,住在用破烂搭成的“胡佛村”里。后果:经济危机给普通劳动者带来深重灾难。
(3)胡佛认为“政府的唯一职能是创造便于私营企业有力发展的条件”,采取的是“自由放任”的政策。
【解析】本题围绕经济大危机选择材料,旨在考查学生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认识及对胡佛政府采取政策的后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1)(2)问应注意将材料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结合组织答案;第(3)问则注意从“自由放任”政策的角度作答。
23.【答案】(1)看法:反对变革和新政,认为对市场的干预会产生专制。说明:规定最高工时与最低工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重申工人权利,给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举办公共工程帮助人民就业;进行大规模救济。
(2)关系:市场经济需要道德的约束。
【解析】(1)胡佛的“自由放任”与其对手罗斯福的新政成对比。解答本题需掌握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2)言之有理即可。
24.【答案】(1)国家制定法律,保护私有财产和自由经营,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自由放任时期,政府不干预资本家事务,不承担经济职能。
(2)由国家不干预到主动干预经济,参与生产、流通、分配等经济过程,是管理者、保护者、经营者。
原因: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垄断组织的建立,国家不干预经济事务的自由放任原则已不能适应日益严重的经济竞争和经济危机的局面。
(3)国家以总资本家的身份参与再生产过程。原因:传统的经济体制暴露出了其弊端,必须进行国家干预。
【解析】第(1)问要抓住“正义的法律”、“听其完全自由”、“完全解除”等信息来分析。第(2)问要结合材料二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来分析概括。第(3)问要依据材料三中“捍卫垄断资本的利益”、“基本矛盾激化”等信息来分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