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我眼中的新课程1、人文性
2、探究性
3、自主性
4、知识的完整、条理缺乏现实基础
5、衔接、拓展存在难度 专 题 九当 今 世 界 政 治 格 局 的 多 极 化 趋 势一、导入本专题的教学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直至今日,国际舞台风云变幻。在国际舞台上活动的各种力量都在发生变化,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在变,世界格局必然也跟着变。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这一专题,就是要掌握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是如何发展、演变的?这种发展演变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何重大的影响?二、本专题课程标准内容解读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本专题所涵盖的基本史实:
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两极格局的形成、欧洲共同体、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原因、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多极化的趋势等。
★学习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从总体上看,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以及最终瓦解的过程,具体可以分三个阶段:A、战后初期美苏争锋导致两极格局的形成;B、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新兴力量崛起,两极格局受到巨大冲击;C、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发生新的分化和组合,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曲折发展。
(2)认识到决定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实力的对比,以及这种对比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
(3)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关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推移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可用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出现的几次演变来加以证明)
(4)认识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到解体的基本知识及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2、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及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难点:1、如何理解世界政治格局在向多极化方向曲折发展。2、正确认识当前国际社会中的一些国际组织、体制的作用,如联合国、欧共体等。
四、了解学生初中学过的知识五、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Ⅰ教科书与老教科书有关内容的变化本专题从结构到内容都有变化,涉及到二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展演变历程,增加了或较详细叙述了一些贴近时代与现实的史实。
(1) 美苏争锋
新增:“杜鲁门主义”, “冷战” 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2) 新兴力量的崛起
新增80年代以来日本的泡沫经济及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3)走向多极化
比较详细介绍了多极化趋势中各重要力量在冷战结束后的发展演变,删除了原有教材中地区冲突国际裁军和地区缓和的内容。
“别了,雅尔塔”一目主要介绍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导致雅尔塔体系的瓦解,但比老教材更加简炼。
“鼎足之势话西方”一目新增了一些与时代比较贴近的史实:表现超级大国美国霸权主义行径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欧盟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日本军事力量的增强等。
“走出低谷的俄罗斯”一目新增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改革的重要成就。
“风云际会看东方”一目突出了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在世界多极化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课 美苏争锋一、学习目标
了解:二战后的世界格局—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的含义、形成原因、形成过程以及表现
理解:冷战的含义;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 计划的含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美苏争锋实质是两大阵营的对峙,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
见解:美苏争锋对世界的影响二、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
1、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了解北约东扩的有关情况;
2、布置相关问题供学生预习:
(1)、“冷战”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 “冷战”兴起的标志是什么?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3)、为对抗美国的“冷战”政策苏联采取了哪些相应的措施?
(4)、在“冷战” 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3、关注教材中的课前提示、学习思考以及专题小结等。(二)、导入新课1、“二战”结束了,人类是否迎来了真正的
和平?昔日的盟友关系能否维持长久?什么
是“冷战” 、“热战”? “杜鲁门主义”、“马歇
尔计划”是怎样提出的?“北约”、“华约”又是
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将对此展开探究。也许
我们由此可以感悟到在战争与和平、生命与
死亡的一线之隔中,人类的命运应该如何把
握。
2、选择某一历史事件直接引入,如北约东扩
工作人员将北约的标志安放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议会大楼内一、 雅尔塔体制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雅尔塔体制的形成的原因:
阅读本节第一、二段并思考:
二战后,新的国际格局名称以及由来?
哪些国家是这个格局的主导?为什么?
这些国家的关系如何?为什么?
(三)、新课设计知识链接二次大战期后美国军事实力的膨胀
1945年,美国武装部队总数达l 230万人,美国拥有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数百个军事基地分布在世界各地。它垄断着原子弹,成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
战后苏联成了公认的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有1 200万人的武装力量。1949年9月25日,正式宣布第一颗原子弹制造成功。进一步增强了国际威望和对世界事务的影响。
二战后期苏联解放了东欧各国,东欧普遍建了社会主义政权。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壮大.
不同的社会制度:美国是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是社会主义强国。双方都因不同的制度对对方有敌意。不同的国家利益:二战后两国的力量都空前壮大,各自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两国的势力范围大幅扩张,双方都认为对方是直接的最大威胁。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2、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过程阅读第3-7节,讨论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过程美国及其盟国方面:
1、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冷战拉开序幕
2、杜鲁门主义出台
---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3、马歇尔计划—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4、北约成立—-美国为首的政治军事集团苏联及其盟国方面
1、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2、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3、华约成立---苏联为首的政治军事集团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知识链接:什么是冷战?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使用的术语。包括除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以外的所有行动。 “冷战”的手段还包括:挑起事端进行颠覆活动;以“经援”、“军援”为诱饵,拉拢“朋友”,扩大势力范围;扩大军事同盟;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派军队控制战略要地;以经济封锁、制裁等手段,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以文化入侵,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为何美苏的对抗是以冷战形式出现的?“马歇尔计划” 杜鲁门主义提出后不久,美国政府很快就发现,原来欧洲最大最稳定的一些国家,却处在它们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之中。美国担心整个欧洲出现大规模的经济和政治崩溃,会给共产党造成在经济动乱中夺取政权的机会。刚从欧洲访问归来的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要求他的政策规划委员会立即制订出一个向全欧洲提供广泛的经济援助的计划。苏联、东欧各国也被包括在马歇尔计划之内,但它们拒绝参加。自1948年至1951年,美国用于马歇尔计划的实际拨款达l2O亿美元,对西欧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 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这条线背后坐落着中欧古国的首都—— 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等地。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丘吉尔
读史感悟 思考:丘吉尔所说的铁幕下的国家和地区
指哪些地区?指战后初期苏军驻扎的东欧、南欧等国家
包括德国东部地区.材料二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旨在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
——杜鲁门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思考:材料中“自由国家”指什么国家?“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表明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什么特点?“自由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
“少数武装分子”指共产党武装。
“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指来自苏联的高压和控制
美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公开干涉其他
国家内政,在全球扩张。
材料三: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我相信这种援助,在危机深重的时候,决不能根据零碎解决的办法。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应该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思考:材料中“合理经济的再生”指的什么?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目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比较分析杜鲁门与马歇尔讲话的异同?材料中“合理经济的再生”指欧洲资本主义
经济的复兴。
目的:是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作用:使西欧经济很快恢复,有利于
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为美国控制西欧
铺平了道路。异同:(1)同:在全球范围内
扩张美国的势力,推行稳定资本主义、
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2)异:杜鲁门的
讲话具 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是冷战政策
在政治上的表现,马歇尔讲话
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二、两极对峙格局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消极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开展军备竞赛,世界笼罩在核战阴云下,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冷战:德国的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热战 ---局部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1961年8月民主德国修建“柏林墙”的情形勃兰登堡门是最著名的、经常被旅游者参观的地方,因为它是德国分裂和统一的标志。这是从西边看东柏林(1968) 古巴导弹事件的结局反映了什么?战略优势在美国知识链接:军备竞赛“北约”集团 15个国家的军队近 600万兵力和“华约”集团 7个国家的军队 600万兵力,双方千万大军开始处于战略对峙状态。美国的 1626枚战略导弹和苏联的1910枚战略导弹,及双方数以万计的战役核导弹,相互瞄准着对方成员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目标,处于待机“按电钮”之势,进而导致军备竞赛,争夺核优势、航天优势的斗争愈演愈烈,国际形势日趋紧张。只是双方都害怕毁灭于世界上已掘有的130亿--160亿吨当量(相当于在广岛使用的 100万颗原子弹的威力)的核武器中,谁也未敢启动“核按钮”,发动核大战。 积极的影响: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的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亚非拉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1、“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 )A、支持自由国家抵抗外来侵略B、稳定希腊和土耳其的社会秩序C、帮助受援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以抵制社会主义D、干涉别国内政(四)、巩固练习2、“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A、金元外交政策的延续B、帮助欧洲经济复兴C、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D、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3、下列关于“马歇尔计划”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宗旨是唤起合理经济再生,以便使“自由制度”存在B、是杜鲁门主义的运用,并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C、采取较为隐蔽的手段,苏联与东欧都列入计划之内D、为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4、美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北约的目的是( )A、遏制苏联B、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C、镇压人民革命D、防止法西斯势力东山再起5、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大国控制的军事集团B、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C、政治经济一体化集团D、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大国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冷战”的表现有( )A、①B、①②C、①②④D、①②③④①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②支持联邦德国崛起③以联合国名义出兵朝鲜④成立军事政治集团北约组织7、下列哪项不是“冷战”政策实施的内容(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建立北约组织D、入侵越南(五)各抒己见我眼中的美苏关系(六)课后小组探究作业搜集关于朝鲜战争或越南战争的资料,论述美苏对这两场战争所起的作用或影响
美苏在冷战期间争夺霸权经历了几个阶段?美苏争霸对中国有何影响?试用相关资料阐述证明。
搜集并整理美苏的军备竞赛的相关资料
美苏冷战对世界还有什么影响,试用相关资料证明。 1、本课内容政治性、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在本课学习中应用直观、形象的资料或通过社会调查等形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本课内容学习要注意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热情,从具体的事例中去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3、建议在教学中联系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指出两极格局的形成、演变和发展对中国对外关系的影响。三、教学建议:四、视野拓展关于“冷战”的起源目前学术界有五种观点:
1、“美国霸权论”。持此观点的多为苏、中学者,也有部分西方学者。苏联学者认为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建立世界霸权,积极推行反苏反共的政策,一手导演了“冷战”。中国学者认为“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的,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美国史学家认为美国应对战后美苏关系的破裂负主要责任。
2、“苏联扩张论”。此观点流行于西方政界和学界,特别是美英史学家和政客。他们指出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是追求和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企图通过世界革命将苏联式的共产主义统治整个世界,认为苏联是“冷战”的发动者,美国仅仅是对苏联的扩张做出必要的反应,以防止“极权主义”的蔓延,从而保障“自由世界”之安全。
3、“美苏共振论”。我国有学者认为“冷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双方行为的结果,并非美国单方面对苏联发动 的,或仅仅是由美国的政策和措施引起的。4、“英国主动论”。关于“冷战”的起源,学术界一般强调美国的作用而忽视英国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刘建飞认为,就西方国家而言,“冷战”的主力是美国,但是,英国等西欧国家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没有英国和其他西欧国家的积极响应、配合、推动和促进,美国也是孤掌难鸣的,因为毕竟冷战的主要战场是在欧洲,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是被西欧国家请来打“冷战”的。促使英国等西欧国家走上反苏道路的主要原因是苏联的扩张主义政策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5、“综合作用论”。此说认为以美苏争夺为核心的东西方冷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上述五种观点,又可分为两大类:“可以避免论”和“不可以避免论”。前者认为冷战是可以避免 的,后者则认为冷战是不可避免的。 五、资料参考书目
1、参考书目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杨生茂《美国史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朱汉国主编《必修课教与学·历史(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网址
http://www.cfe21.com(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网)
http://www.k12.com.cn(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http://www.history.com.cn(历史在线)
http://www.zxls.com(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