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和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二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和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3-01 14:32:00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二 罗斯福新政富兰克林?罗斯福:坐在轮椅上的“船长” 很多美国人喜欢将他们的总统称为“船长”,这来源于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献给美国前总统林肯的诗《船长,我的船长》。在美国200多年的历史上,有过几十位这样的“船长”,但其中有一位格外与众不同:他是一位坐在轮椅上,带领美利坚合众国这艘巨轮渡过严重经济危机、走向繁荣、赢得战争、成为超级大国的“船长”———他就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总统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与夫人埃莉诺在一起 签署对日作战命令的历史时刻 罗斯福(1882--1945年)美国第32届总统,任期12年零39天(1933--1945年)。他是美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统。被公认为“二十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问题一:从罗斯福这一句演说词中,你从中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问题二:“新政”一词所内含的重要信息又是什么?
问题三:本课有哪些探究的主要问题和需要理解的历史概念? 思考题罗斯福新政历史背景
大萧条 大恐慌(经济危机)
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
广大人民的要求
1933年在什么条件实行新政?能挽大厦之将倾吗?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定义:New Deal, 罗斯福在1933年上台以后,为挽救危机中的美国经济,在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等领域进行的一系列调整与改革措施。
“三R”,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救济──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
复兴──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
改革──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阶段:
第一阶段:1933~1935年,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
第二阶段:1935年以后,着重改革
 实施救济贯穿新政全过程
据统计,到1933年初,美国银行倒闭事件已经上升到五千五百家,有九百万储户失去了自己的存款。1933年3月3日,就是新任总统罗斯福宣誓就职的前一天,全国已有32个州的银行全部关闭,整个金融系统瘫痪,人们手拿支票,却无法兑现。
1933年3月5日,罗斯福就职后的第二天就下令全国银行一律休假四天,随后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对银行进行审理,凡有偿付能力的银行才允许开业,同时,由国家拨款30亿美元贷款给大银行,支持其开业,并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存款实行政府保险。一、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恢复银行信用 1933年《国家工业复兴法》:由政府调节工业生产中的问题,各个工业企业制订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的分配……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二、加强工业计划指导 防止盲目竞争蓝鹰运动 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
1933年《农业调整法》:减少耕地,缩小现有的耕地面积,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来补贴农民的经济损失。三、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罗斯福看望美国农民四、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 五、保护劳工权利 1935年的《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的权利,规定雇主不得敢干预和图谋控制劳工组织;雇主不得拒绝与工人进行集体谈判,并根据该法成立了劳工关系委员会。
1938年的《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企业 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规定每周工作40小时,每小时40美分最低工资,后调整为每小时1美元。还禁止雇用16岁以下的童工。 缓和劳资矛盾 1935的《社会保险法》: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六、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稳定社会,早日摆脱危机 罗斯福执政的12年间,工业指数到1937年,已超过1929年的3.4。国有企业资本1939年比1929年增加近一倍。美国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的比重,由1929年的48.5%上升到1945年的60%。到1940年,美国基本实现农业化,居世界首位。当时的人们如何看待新政?第一种观点: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甚至有人建议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一下罗斯福是不是美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
第二种观点是:一部分无产阶级人士认为罗斯福新政完全是维护垄断资本家利益的,没有任何进步作用,是以少量的所谓救济麻痹工人的斗志。 我们该怎么认识和评价它呢?发散思维“如果罗斯福不实行新政,当时的美国将会出现什么情况?罗斯福实行新政又会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应当怎样评价罗斯福新政呢?”想一想?① 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
② 缓解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像德、日那样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 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救济和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使弱势群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首次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此制度沿用至今。
意义: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现代经济制度开始形成)
实质: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
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意义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它是国家政权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制度。它的表现形式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即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国家成为垄断资本家的代理人,是资本主义国家职能增强的反映。它的出现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请回答阅读材料 材料: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 罗 斯 福
1、所谓“彻底的革命”是指什么? 2、“旧民主秩序”是指什么?废除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由此可见,罗斯福新政的前提是什么?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危机中的美国为什么能避免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实行罗斯福新政呢 ?思考题动动脑子,练练题新政为什么成功?3、借鉴了当时社会主义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1、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与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2、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其成功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4、美国人民的信任与支持。
5、罗斯福总统个人的因素。拓展延伸3、新的起点:资本主义制度获得新生,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新政的特点:1、新的政策:新的理论和政策。2、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实行一些有利于工人的措施。新在何处?小结:罗斯福新政 1、时间: 2、目的:
3、内容:
4、成效:
1933-1939年 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灭经济危机。 ①恢复银行信用; ②调整农业; ③国家工业复兴法;④举办公共工程。 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资本主义统治得到稳定。巩固练习:1。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以工代赈”办法解决失业问题
B.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摆脱经济危机
C.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调整
D。“新政”从整顿金融财政开始
2.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A.整顿银行   B调整农业生产
C.调整工业生产 D.扩大对外贸易
3.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主要“新”在()
 A.积极推行‘以工代赈” 
B 用改良的方法克服危机
 C.采用国有化的形式
 D.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摆脱经济危机
BDC身残志坚 爱国救民 乐观自信 改革创新罗斯福通过对罗斯福个人及其改革的了解,你发现他具有什么样的可贵精神?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何启示? 谢谢,再见默写:
1.1922-1929年美国经济持续繁荣,其中三大支柱产业是什么?
2.经济危机的特点是什么?
3.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4.经济危机爆发原因后,美国人民对当时的胡拂政府所实行的哪一项政策最为不满?
5.哪个国家的退伍军人也参加到示威游行当中?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海宁中学 孙勤芸
一、教材分析
罗斯福新政中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对美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战后,美国针对经济发展的时代和情况的变化,对经济政策不断加以调整,实际是对罗斯福新政干预经济的形成和策略的调整。本节内容主要讲述战后美国经济从黄金时期——滞胀——复苏连续增长——持续增长的新经济时代的全过程。
教材主要通过三目讲述美国在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过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的原因和表现,知道二战后美国重要的经济政策和重要历史人物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和调整的过程,认识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机制的新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和课件中的资料卡片、图片、知识链接,按时间理清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调整变化的过程;通过辨证分析理解“新经济”出现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过程的了解,体会经济政策依据经济形势而变化,体会努力适应经济全球花趋势的必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的原因及90年代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二战后美国不断调整经济政策及历届政府干预的措施,分析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难点:美国“新经济”时代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刻变化。
四、教学过程
导入:由当今世界格局引入,美国为什么会鹤立鸡群?
回答:美国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强大。
问:哪一个起主要作用?
回答:经济
经济是基础,美国经济为什么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绩,经济发展道路是否平坦,如遇到挫折又是如何解决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本节内容,思考二战后,美国资本主义有了哪些新发展? 
一、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问:二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的表现及原因
答:表现(1)、(2)(3)
原因:二战期间的积累;战后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
2、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特点?你认为这种措施有什么不良后果?
3、学习思考:如何理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参考答案 1、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 但由于它 并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阶级关系,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二、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
仔细阅读教材结合所出示的美国总统的照片思考二战后美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同学们讨论,并且总结归纳)最后教师以表格形式展
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小结)
时间
运用理论
经济政策
效果
二战后到60年代末
凯恩斯主义
充分就业
新边疆政策
伟大社会
高速发展
巨额财政赤字通货膨胀
20世纪70年代
凯恩斯主义
紧缩财政和赤字
反经济膨胀
收效甚微
但提供了宝贵经验
20世纪80年代
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
削减政府开支紧缩货币
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
1982经济复苏持续增长
80年代末再次衰退
20世纪90年代
宏观调控
微观自主
二战以来最长时间的经济繁荣
探究活动一:
利用书本103页1980——1989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表格回答这些数字表明了什么(现象、原因)
探究活动二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出现哪些新特点?
①“新”在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速发展;
② “新”在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
③ “新”在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连动的关系
例题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美国不仅有机会走向一个富裕和强大的社会,而且有机会走向一个伟大的社会。 ??? 材料二 今天我们正站在新边疆的边缘,……在边疆的那一边,是未探索的科学和空间领域,……未解答的贫困和过剩问题。 回答: (1)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的社会”施政纲领的美国总统分别是谁?
答:提出“新边疆”施政纲领的是肯尼迪,提出“伟大社会”施政纲领的是约翰逊。
(2)“新边疆”和“伟大的社会”施政纲领的经济政策有何特征?有何局限性?
答:把大规模赤字财政作为经常性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这些做法虽然有效,却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必须做前辈从未做过的事情。我们必须对我们的国民、他们的工作以及他们的未来增加投资,同时削减我们庞大的债务。在一个我们必须竞争的每一个机会的世界里,我们必须这样做 —1993年1月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 ??? 材料二 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已经创造了2000多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出现了30多年来最快速的经济增长,失业率为30年来的最低水平,贫困率降到20年间最低点,非洲裔美国人和拉美裔美国人的失业率达到最低,出现了42年间第一次的连续财政盈余。       —克林顿总统国情咨文(2000年1月)
(1)克林顿政府在经济上实行怎样的政策?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消除政府赤字和解决人民就业问题的?
(2)据材料二概括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看具体时间机动安排)
课堂小结
以图表展示。
相关的资料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溶为一体的垄断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转变,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家垄断作为垄断的一种形式,早在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初期就已经产生。它的最初形式是国营铁路、国营兵工厂、国有土地基金等,但当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整个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还很有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受战争形势所迫,几个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空前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许多国家实行了生产和分配的国家调节。战争结束后,随着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就削弱了。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再次得到显著发展,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如美国出现罗斯福新政,德、意、日等国实行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实行严厉的统制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再次出现高潮。二战结束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有所减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又一次进入低潮。
以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猛烈发展阶段,而且具有新的特点。此时,不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增加,一般已达到40%左右,而且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已不再是作为一种短时期的“战时状态”或“反危机措施”,而是发展成为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经常性需要,国家与垄断资本的结合,已经发展到整个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所有环节,包括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从而使垄断资本主义具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显著特征。
2.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转变的原因
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深刻根源是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私人垄断已难以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迫使国家不得不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同进也迫使私人垄断资本运动依赖于国家政权,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溶合起来,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具体说来,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转变有下列原因:
1)科技革命和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私人垄断资本的积累已无法满足社会再生产所必需的条件,必须由国家进行投资或者由国家给予私人资本以资助。
2)私人垄断统治扩大了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必须由国家采取一定手段干预国民经济,减轻经济危机的程度,缓和社会矛盾。
3)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单纯依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和市场的自发调节已难以解决由结构失衡所造成的经济动荡,必须依靠国家采取行政的或经济的措施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国家及其职能发生巨大变化,促使国家力量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所以,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转变,具有客观必然性。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2.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形式
1)企业外部即流通过程的结合,如政府采购、发放补贴等等;
2)企业内部即生产过程的结合,如国家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联合组建股份公司等等。
3)国家还可以代表垄断资本家总体直接掌握和经营资本,如运用国有财政资本,进行投资、消费,或者是建立国有企业等等。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资本主义制度。但是,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转化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部分质变。与私人垄断相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以下特点:
1) 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并以其巨大的力量,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追求的是国家垄断利润。国家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在一起,向工人阶级和整个社会征收的贡赋。国家垄断利润不能由私人垄断集团独占,而是在国家与垄断组织之间瓜分。
3) 国家垄断资本经济实力雄厚,资本社会化达到新的高度。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再生产的调节 1.国家调节经济的主要目标 为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和长远的利益,维护和巩固资主义制度,资产阶级国家必须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有意识地影响社会再生产的局部比例和宏观比例。国家调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调节的主要内容 从经济活动的层次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调节的主要内容是局部比例的调节和宏观比例的调节。局部比例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执行各项有差别的经济政策,通过国家从某一部门取出(税收)和返还(补贴),来引导和刺激某些部门的发展,抑制另一些部门的发展。通过这种机制的调节作用,影响资本在不同部门的再分配,求得国民经济的局部平衡。而宏观比例调节的基本方式则是总需求管理。当出现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由于需求不足,生产萧条和失业,国家通过增加支出,刺激和扩大总需求;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由于出现过度需求,产生通货膨胀,国家就通过减少支出,从而抑制和减少总需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调节,按其作用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的调节,如国家进行生产投资刺激需求,政府采购商品等等;另一类是间接的调节,即通过经济信息和各种经济参数(如价格、税率、利率、工资参数等)来影响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财政调节。 财政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通过集中和重新分配一部分国民收入,来影响生产资源的使用、个人收入的分配以及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财政包括国家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支出政策和财政收入政策两个内容。 国家财政调节的主要内容有:(1)通过国家预算,增加国家投资,举办公共工程,建立国有经济以及投资新兴科技领域等,以扩大社会总需求,避免经济衰退,扩大就业。(2)调整税率、税种和税收起征点,实行某些免税、退税政策,直接引导纳税人的经济行为,调节经济运行。(3)实行“补偿性财政”政策,即在危机和萧条阶段采取“松”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扩大政府支出,加大财政赤字,增发国债;而在经济繁荣、需求过旺时,采取“紧”的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偿还国债等,以抑制需求,延缓经济危机爆发。(4)实行财政补贴,通过对国有企业亏损补贴、私营企业补贴、投资补贴、科技开发补贴、新产品出口补贴等,使各部门、企业协调和平衡地发展。(5)扩大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和扩大国内市场,既解决产品的实现问题,又对产品结构调整产生校大的影响。 4.货币调节。 货币政策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政府调节经济的又一基本手段。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因国家直接控制着中央银行和货币供应量、金融管理权,国家可以利用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利率水平及投资,最终达到影响总需求和调节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的目的。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主要采取三种手段调节社会货币供应量:一是改变存款准备金比率。存款准备金比率是由国家金融当局规定的,其高低直接涉及到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和资金供应。通过这一比率的调整可以达到影响商业银行放贷规模的效果。二是调整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即商业银行以未到期的票据向中央银行融通现金时,贴现利息与票据到期时应得款额的比率。贴现率的高低,对于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和利息率有重大影响,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率的调整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贴现率,进而影响市场利率,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三是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通过公开买卖有价证券和国家公债来控制货币市场。当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便抛出票据或证券以回笼货币,减少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当执行扩张货币政策时,就大量买进公债及其他有价证券,以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5.收入调节。 它的主要内容是管制工资和物价,国家通过分配领域对再生产过程实行干预。它的目标有两方面:一是企图克服物价和工资的螺旋式上涨引起通货膨胀。二是调节收入分配,调整工资与利润的相对份额。 国家实施收入政策的手段主要有三种:一是强制性收入政策。主要是政府通过立法来冻结物价和工资,一般是在通货膨胀严重时采用的手段。二是非强制性的“指导性”方法。即政府根据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趋势,规定每个部门工资增长限度,使货币收入增长不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三是收入指数化措施。即将名义收入与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名义收入随物价指数变动而变动,其作用在于避免或减轻物价上涨对实际工资的影响。 6.国家的计划调节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的内容 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为了减少市场对经济运行产生的自发性破坏作用,为了便于集中资金发展重点或关键部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市场经济基础上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了对经济的计划管理和调节,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节经济的一种综合形式。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的内容包括:总的经济增长计划、财政收入与货币发行计划、国家重点投资计划、科技教育发展计划、主要产业发展计划等等。 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无法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按比例发展,无法解决经济过程的深刻矛盾。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
货币学派
货币学派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所领导和创立的,其他代表人物还有卡尔·布朗纳、艾伦·梅尔泽、艾伦·沃尔斯特、戴维·莱德勒、迈克尔·帕金、赫尔姆特·弗里希等。 ? ? 货币义的理论基础是现代货币数据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货币主义坚持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增加的速度超过产量增加的速度的结果,并断言,由于“时滞”的存在,货币当局难以人为膨胀通货的政策来达到预期的调整经济的目的。因此,货币主义主张的政府实行以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为主要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
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因而得名。 ??  该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是为了谋取报酬,对报酬的刺激能够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自由市场会自动调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应当消除阻碍市场调节的因素。 ??  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拉弗把供给经济学解释为:“提供一套基于个人和企业刺激的分析结构。人们随着刺激而改变行为,为积极性刺激所吸引,见消极性刺激就回避。政府在这一结构中的任务在于使用其职能去改变刺激以影响社会行为”。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占据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统治地位,西方国家普遍依据凯恩斯的理论制订政策,对经济进行需求管理,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于是凯恩斯主义盛极一时。 ??  但是,凯恩斯主义人为地扩大需求,最后导致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生产呆滞、失业严重,同时物价持续上涨的“滞胀”局面。于是西方经济学界纷纷向凯恩斯主义提出挑战,并研究替代的理论和政策。供给学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  该学派的先驱者是加拿大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芒德尔。70年代初,他多次批评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提出同凯恩斯主义相反的论点和主张。1974年他反对福特政府征收附加所得税控制物价的计划,主张降低税率、鼓励生产,同时恢复金本位、稳定美元价值来抑制通货膨胀。 ??  芒德尔的论点引起拉弗和万尼斯基的注意和赞赏,拉弗进一步研究并发展了芒德尔的论点。当时的美国国会众议员肯普也很重视芒德尔的主张,他任用罗伯茨为他拟定减税提案,聘请图尔进行减税效果的计量研究。 ??  70年代后半期,拉弗,万尼斯基、罗伯茨等利用《华尔街日报》广泛宣传他们的论点。肯普也在国会内外竭力鼓吹减税能够促进经济增长。1977年 ,肯普与参议员罗斯联名提出三年内降低个人所得税30%的提案。这个提案虽然未经国会通过,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  万尼斯基所著《世界运转方式》被认为是供给学派的第一部理论著作,吉尔德的《财富与贫困》阐述供给学派的资本和分配理论,被誉为是供给经济学的第一流分析。70年代末,供给学派在美国经济学界已成为独树一帜的学派。 ??  在学派形成过程中,有些倡导者如费尔德斯坦、埃文斯等在一些论点和政策上同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人的意见差异很大。因为费尔德斯坦、埃文斯的观点比较温和,持折衷论,西方经济学界称他们为温和派,称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为激进派。但后者则自称是供给学派正统派,西方各界通常也把后者作为供给学派的代表。 ??  供给学派并没有建立其理论和政策体系,只是学派的倡导者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滞胀”的原因及政策主张有些共同的看法。 ??  供给学派认为,1929~1933年 的世界经济危机并不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是当时西方各国政府实行一系列错误政策造成的。萨伊定律完全正确,凯恩斯定律却是错误的。 ??  吉尔德坚持说,就全部经济看,购买力永远等于生产力;经济具有足够的能力购买它的全部产品,不可能由于需求不足而发生产品过剩。拉弗极力强调萨伊定律的重大意义 ,他指出萨伊定律不仅概括了古典学派的理论,而且确认供给是实际需求得以维持的唯一源泉。供给学派认为政府不应当刺激需求,而应当刺激供给。 ??  供给学派重新肯定萨伊定律以后,进而确认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在生产要素中资本至关紧要。资本积累决定着生产增长速度,应当鼓励储蓄和投资。 ??  供给学派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谋取报酬或利润。因此,对报酬和利润的刺激会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实际工资的刺激将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对储蓄和投资报酬的刺激会影响资本的供给和利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能够使生产要素供需达到均衡和有效利用。应当消除不利于生产要素供给和利用的因素。 ??  供给学派指出,政府的经济政策是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刺激因素,其中财政政策最为重要。在分析经济政策对行为的影响时,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只注意政策对经济主体收入和支出的效果,而是强调政策对生产活动的作用。 ??  供给学派着重分析税制对生产要素供给和利用的效果。他们指出,经济主体从事经营活动所关心的并不是获得的报酬或利润总额,而是减去各种纳税后的报酬或利润净额。在累进税制条件下,边际税率又是关键因素。因为经济主体是否多做工作,或增加储蓄和投资,要看按边际税率纳税后增加的净报酬是否合算。 ??  他们认为税率影响经济主体行为是通过相对价格变化实现的,税率提高,纳税后净报酬减少。就劳动力看,这意味着休闲对做工的价格下降,人们就会选择休闲而不去做工,劳动力供给就会减少。就资本看,这意味着消费对储蓄和投资的价格下降,人们就乐意把收入用作消费而不用作储蓄和投资,资本供给就会减少。此外,经济主体为了逃避高税率,还把经济活动从市场转入地下。这些都会使生产要素供给减少,利用效率降低,使生产下降。 ??  供给学派进而分析税率与税收的关系。因为税收是税率与税收基础的乘积,税率变动既然影响生产,就必然影响税收。拉弗首次把税率与税收的关系制成模型,画在直角坐标图上,这就是以拉弗命名的拉弗曲线。 ??  减税,特别是降低边际税率能促进生产增长,并可抑制通货膨胀。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宣扬正是高税率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热情,阻碍了个人和企业储蓄与投资 。这就必然导致生产率增长缓慢、生产呆滞,出现商品供给不足、物价上疏。这时再加上人为地扩大需求,通货膨胀势必加剧。通货膨胀又使储蓄和投资进一步萎缩,生产更加呆滞;还使纳税人升进高税率等级,而实际收入并未增加,纳税负担因而更重。 ??  因此,供给学派竭力主张大幅度减税,特别鼓吹降低边际税率的作用。他们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多作工作,更能刺激个人储蓄和企业投资,从而大大促进经济增长,并可抑制通货膨胀。他们还宣称,减税后政府税收不致减少,还会增多。即使出现财政赤字,对经济也无关紧要。经济增长后,赤字自然缩小和消失。 ??  供给学派认为,政府支出不论是公共支出还是转移支付,都或多或少起着阻碍生产的作用。公共支出中有些是浪费资源,有些虽然对经济有益,但效率很低。因此,他们主张大量削减社会支出,停办不必需的社会保险和福利计划,降低津贴和补助金额,严格限制领受条件。 ??  供给学派虽然同意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在控制货币数量增长的目的和措施上 ,同货币学派大相径庭。供给学派认为,控制货币数量增长的目的不应只是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而是为了稳定货币价值。货币价值保持稳定,人们的通货膨胀心理就会消失。在安排货币收入时,人们就乐意保存货币,不去囤积物资 ,选择生产性投资,不做投机性投资。同时,货币价值稳定又是保证财政政策,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如何保持货币价值稳定,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坚持必须恢复金本位制。 ??  供给学派的论点和主张受到西方经济学界各方关注。凯恩斯主义者萨缪尔森认为,它既没有经济史上的有力证据,又缺乏理论分析上的合理推断。货币学派虽然对一些论点表示赞同,但认为它并没有提出有效解决美国社会经济问题的分析结构。进步学者的评论更加尖锐。 ??  评论者都不同意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关于美国税制已经进入禁区的论断,认为缺乏历史和现实的验证 。对于供给学派所说减税不会导致出现财政赤字,即使发生赤字对经济也无任何妨碍,赤字会自行消失的观点,更认为是纯属无稽之谈。 ??  评论者一致指出,降低边际税率是为富人谋利。因为全面降低累进税率,高收入阶层获得减税的好处要比低收入阶层多 ,削减社会支出则使低收入阶层直接受到损失。 ??  凯恩斯主义者阿罗、卡恩等指出,政府干预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非政治家 们的任意设计。二次大战后西方国家在资源分配和利用、保持经济稳定、收入再分配等方面的干预和调节,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制订生产安全、环境保护等法律条例,虽然增加了企业负担,但保护了社会利益。 ??  一些进步学者批评供给学派过分强调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着重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投资既促进经济增长,又造成生产过剩危机。他们还反对供给学派把投资不足作为西方经济出现“滞胀”的原因,指出70年代美国企业固定资本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并不比60年代低。 ??  评论者认为,恢复金本位制将大大缩减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使经济陷入长期衰退。指出货币历史表明金本位并不能保证物价稳定。1981年美国国会成立的专门研究恢复金本位问题的“黄金委员会”,经过半年多的争辩,最后否定了供给学派的主张。供给学派虽然遭到西方经济学界的评论,但也给予西方经济思想以有力冲击,对西方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经济政策也有很大的影响。 ??  供给学派对近几年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影响很大。1981年 ,新上台的里根总统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开头就声明,他的计划与过去美国政府以需求学派为指导思想的政策彻底决裂,改以供给学派理论为依据。1985年,里根总统在第二任期开始时宣称,他将继续实施并扩大原订计划。 ??  但是,美国经济并没有象计划所预期的那样顺利发展,大部分目标也未能实现。计划实施不久 ,美国经济就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特别是联邦财政连年出现巨额赤字,导致高利率和美元高汇价,又使对外贸易连年出现创纪录赤字。所以几年来除了几位倡导者仍在宣扬供给学派获得巨大胜利外,信仰和赞赏的已日趋减少。
课件15张PPT。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思考:二战后,美国资本主义有了哪些新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生产关系新调整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
        --经济方针新变化美国的“新经济”(知识经济)
       --经济运行机制变化第一框题 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知识梳理
(1)了解二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的表现及原因
(2)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特点?你认为这种措施有什么不良后果?
学习思考:如何理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 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 但由于它 并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阶级关系,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第二框题  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阅读教材,思考: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一、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富兰克林·罗斯福
1933年3月4日
    ——
1945年4月12日哈里·杜鲁门
1945年4月12日
——
1953年1月19日 艾森豪威尔
1953年1月20日
   ——
1961年1月19日约翰·肯尼迪
1961年1月20日
   ——
1963年11月22日林顿·约翰逊
1963年11月22

1969年1月19日 理查德·尼克松
1969年1月20日

1974年8月9日杰拉尔德·福特
1974年8月9日

1977年1月19日小詹姆斯·卡特
1977年1月20日

1981年1月19日二、货币学派与供应学派 罗纳德·里根
1981年1月20日-1989年1月乔治·布什
1989年1月—1993年1月20日比尔·克林顿
1993年1月20日

1997年1月20日三、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1946年8月19日出生于美国阿肯色州霍普市一个小店主家庭。法学博士学位。妻子是同班女同学希拉里。
1976年,当选阿肯色州司法部长。
1979年,他就任阿肯色州第40任州长。时年仅32岁,被新闻界称为“孩子州长”。
1992年11月3日,他在大选中以压倒性优势获胜,击败布什,当选美国第42任总统。?? 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小结)探究活动一  经济滞胀
(1)1980-1989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思考:表中数字说明了什么?(现象.原因)①80年代初,美国开始了经济复苏,摆脱了70年代以来的经济滞胀困境;
②1982年以后美国经济连续增长;
③说明里根政府实行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理论的主张,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是有效的 探究活动二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出现哪些新特点?① “新”在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速发展;
② “新”在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
③ “新”在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连动的关系例题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美国不仅有机会走向一个富裕和强大的社会,而且有机会走向一个伟大的社会。 ??? 材料二 今天我们正站在新边疆的边缘,……在边疆的那一边,是未探索的科学和空间领域,……未解答的贫困和过剩问题。 回答: (1)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的社会”施政纲领的美国总统分别是谁?
(2)“新边疆”和“伟大的社会”施政纲领的经济政策有何特征?有何局限性?(1)提出“新边疆”施政纲领的是肯尼迪,提出“伟大社会”施政纲领的是约翰逊。
(2)把大规模赤字财政作为经常性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这些做法虽然有效,却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必须做前辈从未做过的事情。我们必须对我们的国民、他们的工作以及他们的未来增加投资,同时削减我们庞大的债务。在一个我们必须竞争的每一个机会的世界里,我们必须这样做 —1993年1月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 ??? 材料二 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已经创造了2000多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出现了30多年来最快速的经济增长,失业率为30年来的最低水平,贫困率降到20年间最低点,非洲裔美国人和拉美裔美国人的失业率达到最低,出现了42年间第一次的连续财政盈余。       —克林顿总统国情咨文(2000年1月)
(1)克林顿政府在经济上实行怎样的政策?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消除政府赤字和解决人民就业问题的?
(2)据材料二概括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1965年1981年1983年1991年2001年
黄金20年(1945--1965)
滞胀时期
(70年代初—1983 )
持续117月的增长1991.3
2000.12
再次衰退
复苏低速持续增长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里根)经济持续增长;失业70年代以来最低;1998年财政56年以来首次盈余
(克林顿)
课堂总结课件23张PPT。第四课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速度
(以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基数,年平均增长率%)从表格的数据中反映了什么?都有不同程度增长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战前、战后英国的变化1、材料反映了二战后英国采取什么经济政策?是受哪位经济学家的影响,最后形成了哪种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具有哪些特征? 2、之后英国的经济政策有什么变化? 1945年底,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国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并将银行股票换成国家股票。1946年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国有化。政府用1.6亿英镑的补偿费,将全国800家公司收归国有,并建立煤炭工业管理局统筹经营。混合经济首先就是这样一种经济:它的数字表明,国家在经济上的作用,不论如何具体发挥,对市场来说都是很大的。任何一种混合经济都包括国有部门和私营部门,而且一般说来,前者不仅包括非商业的行政部门,还包括以国有企业或国家大量参与为形式的重要经济部门。如以欧洲各国经济为参考,国有部门约雇用30%的劳动力(其中2/3以上在行政单位,1/4以上在国有企业),并提供1/4至1/3的附加值。公共开支可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40-50%。
英国在1945至1951年和1971年连续两次实行国有化,将包括英格兰银行在内的一大批企业收归国有,使英国的经济成为典型的私人经济和国有经济相结合的"混合经济"。 凯恩斯 直到1979年以前,战后历届英国政府的经济政策都是以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理论指导的。凯恩斯认为,市场供求作用的自动调节无法达到充分就业的目的,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经常性的非自愿事业,其原因就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此,政府应当运用国家工具,包括国有化企业,来调节经济的总需求水平。现代货币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货币最重要”,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理论,提倡实行“稳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政策。现代货币主义是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经济学派,它的产生与发展被认为是一场对凯恩斯主义的革命。 撒切尔阅读教材 “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这一框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二战后法国经济的发展方针是什么?
法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二战后法国1法朗---100法朗
1945年的德国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国内经济百废待举。二战结束后,世界形成了两大阵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它们相互对峙、水火不容。一个强调计划万能,一个奉行市场调节,而且都坚信自己走的是阳光道,别人过的是独木桥。但联邦德国却认为,市场与计划,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可以取长补短、兼容并蓄。基于这种认识,德国人另辟蹊径,走第三条道路:社会市场经济。阿登纳政府为了巩固其统治,进行了民主化改革,推行福利政策。阿登纳还开始采用凯恩斯主义理论,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战后,西德的政局比较稳定。阿登纳连续担任联邦总理,直至1963年退休。
在阿登纳担任总理的14年里,联邦德国迅速崛起,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7%,并于60年代初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联邦德国首任总理
康拉德·阿登纳
(1876—1967)为纪念联邦德国的经济部长艾哈德建立的路德维希-艾哈德大楼,现为柏林经济促进有限公司、工商协会和柏林股票交易所在地 上个世纪50年代,西德经济飞速发展,实现了贸易顺差,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7.5%,远高于美国的2.2%、英国的3.2%、法国的4%,被称为增长的“黄金时期”。高增长并没有导致高通胀,70年代,虽然西方国家通胀率达两位数,但联邦德国仅5%左右。
艾哈德就象一位艺术大师,将秩序融于自由之中,汲取二者精华,使联邦德国在战后经济重建中,如鱼得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被誉为“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
由联邦德国航空工业联合会和联邦德国交易与展览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每逢双年在汉诺威举行的航展,德国统一以后,从1992年起,这一展览会改在柏林举行,改名为柏林航空展览会,每逢双年的5月举行。第二十届奥运会(1972年)---联邦德国 慕尼黑 1974年,第10届世界杯在联邦德国进行 1981年铃木善幸首相访美,提出日本正开始第三个新的起点,即要从被动的受益者变为积极的创造者。所谓第三个新的起点,又称“第三次开国”或“第三次远航”,第一次是指1853年美国人培里率领舰队强迫幕府“开国”后经明治维新,成为世界强国之一;第二次指二战后迅速恢复经济,并通过高速增长,赶上欧美发达国家;第三次从80年代开始,目标是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战后日本经济计划上述表格材料体现出战后日本采取的什么经济政策?这一经济政策所起的主导作用有哪些?日本大阪博览会会址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为“天宇阁”,大屋顶层层叠加,壮丽高耸,巍然屹立,充分显示出东方宫殿建筑的雄伟风格。 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1)据上表分析哪些行业、哪些国家国有化程度较高?
(2)从表中获取信息概括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本课小结:战后的西欧和日本混合市场经济(特征、内容、作用)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特征、主要内容)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特征、主要内容、成效)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特征、主导作用体现、成效)英国撒切尔推行的经济改革及其成效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新经济变化的异同1、单项选择题
(1)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都体现出什么特点( )
A、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自由放任主义      D、大规模国有化运动
(2)英国人称“从摇篮到坟墓都可得到保护”是指( )
A、经济发达,高枕无忧  B、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C、军队强大,无惧外敌  D、大规模国有化政策
(3)影响1945-1979年英国政府经济政策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
A、自由放任  B、凯恩斯主义  C、货币学派  D、供应学派
(4)70年代的石油危机沉重打击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受阻。但却有一个国家安然渡过了这次危机,与其他国家形成鲜明对比。这个国家是
( )
A、联邦德国   B、民主德国   C、日本   D、美国
(5)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最快的国家是( )
A、美国     B、联邦德国     C、英国     D、日本BBBAD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特点,不是每个企业经济活动的简单累加,而是政府亲自定调,采取一切手段来协助企业进行高积累。最优先是发展经济。诸如防止公害、提高社会保障等事情只是排在第二位、第三位,因而舆论称之为“GDP第一主义”的政治,即一切为了GDP。
        —[日]林直道:《现代日本经济》
回答:
(1)在日本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谁?它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2)日本的这一经济模式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第四课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专题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叙述罗斯福新政及其影响和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前三课内容在于通过美国的个案分析,来解读和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而本课结合对西欧和日本各国战后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可以进一步揭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变化、发展的共性,是对本专题目标的有益补充和有效强化。
2、本课内容分析
本课介绍了战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的经济概况,西欧和日本的经济重建和发展之路虽然各具特色,但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不同程度上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促使经济复兴并持续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教材先后介绍了二战后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的经济,采用了相似的体例,按照以下顺序编排。①当前经济运行模式的形成,②经济运行模式的主要内容,③经济运行模式的特征,④经济成就及地位。条理清晰,便于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形成完整的印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的含义、撒切尔推行的经济改革政策及成效。
(2)了解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的特征、内容及成效。
(3)了解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含义、政府主导作用的表现及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概况。
(4)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以及平时积累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对比西欧和日本的经济运作模式,从而深化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2)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料,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精心设计针对性、启发性和互动性强的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考虑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而适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当今世界各国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2)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努力学习、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战后的西欧和日本的经济模式的特征。
2、难点: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课前导学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 经济、法国的 经济、联邦德国的 经济和日本的 经济,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模式各不相同,但 都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共同之处,这也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三、教学过程
导入:从以下面给出的表格数据得出,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些增长幅度还相当大。那么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获得经济发展的,她们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又形成了哪些各具特色的经济模式呢?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速度
(以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基数,年平均增长率%)
年份
国别
1951年-1981年
1951年-1960年
1961年-1970年
联邦德国
5.2
8.6
4.7
美国
3.4
3.2
3.8
日本
7.8
7.9
11.2
法国
4.8
5.0
5.6
英国
2.5
2.8
2.9
从教材本课的几个大标题可以很快得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经济发展的不同经济模式,然后依次分析。
(一)、英国篇: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
通过展示英国战前、战后一组图片显示英国战后经济发展成果,引起学生的思考,如何有这么大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45年底,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国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并将银行股票换成国家股票。1946年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国有化。政府用1.6亿英镑的补偿费,将全国800家公司收归国有,并建立煤炭工业管理局统筹经营。——《世界现代史(下)》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提问:
1、材料反映了二战后英国采取什么经济政策?是受哪位经济学家的影响,最后形成了哪种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具有哪些特征?
2、之后英国的经济政策有什么变化?
给出“混合市场经济概念”的材料,加深对这一经济模式的认识。
展示:凯恩斯和撒切尔夫人的图片,说明英国战后能保持比较好的经济增长还在于适时转变经济政策,理清战后英国经济政策转变的三个阶段。
(二)、法国篇: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因“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是课外阅读部分,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稍作引导即可)
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给出问题:二战后法国经济的发展方针是什么?
法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采用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三)、联邦德国篇: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展示图片:1945年的德国一片废墟,百业待举。
给出一系列材料,突出联邦德国对经济政策的选择和历史人物的重要性。
材料1:二战结束后,世界形成了两大阵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它们相互对峙、水火不容。一个强调计划万能,一个奉行市场调节,而且都坚信自己走的是阳光道,别人过的是独木桥。但联邦德国却认为,市场与计划,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可以取长补短、兼容并蓄。基于这种认识,德国人另辟蹊径,走第三条道路:社会市场经济。
材料2:给出阿登纳的图片,简要介绍当时联邦德国阿登纳政府的作为。
材料3:给出有关艾哈德的图片,简要介绍时任经济部长的艾哈德的作为。
在介绍两个作为的过程中穿插说明社会市场经济的特征及主要内容。
通过一系列图片展示德国在这一经济模式下的发展成就:包括经济的增长,以及随着经济效应带来的其他方面的发展,比如德国慕尼黑在1972年承办了第二十二届奥运会,1974年
第十届世界杯在联邦德国进行,联邦德国还一举夺冠。
(四)、日本篇:日本的政府导向型经济
给出材料:1981年铃木善幸首相访美,提出日本正开始第三个新的起点,即要从被动的受益者变为积极的创造者。所谓第三个新的起点,又称“第三次开国”或“第三次远航”,第一次是指1853年美国人培里率领舰队强迫幕府“开国”后经明治维新,成为世界强国之一;第二次指二战后迅速恢复经济,并通过高速增长,赶上欧美发达国家;第三次从80年代开始,目标是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突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在日本历史的作用和地位,导出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给出表格:
战后日本经济计划
计划名称
制定年月
内阁
计划期间
计划目标
实绩增长
经济自立五年计划
1955年12月
鸠山内阁
1956-1960年度(5年)
5.0%
8.8%
新长期经济计划
1957年12月
岸信介内阁
1958-1962年度(5年)
6.5%
9.7%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1960年12月
池田内阁
1961-1970年度(5年)
7.8%
10.0%
中期经济计划
1965年1月
佐藤内阁
1964-1968年度(5年)
8.1%
10.1%
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1967年3月
佐藤内阁
1967-1971年度(5年)
8.2%
9.8%
显示日本政府的作为,突出日本经济模式的特征。
结合1970年在日本大阪举办的世界博览会的图片,讲述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成就。
(五)、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异同
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
行业
国家
邮政
电站
煤炭工业
铁路运输
航空运输
英国
100
100
100
100
75
加拿大
100
100
私有
75
75
法国
100
100
100
100
75
联邦德国
100
75
50
100
100
日本
100
私有
私有
75
25
美国
100
25
私有
25
私有
回答:
(1)据上表分析哪些行业、哪些国家国有化程度较高?
(2)综合本节课所讲的四种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异同
(六)合作与探究:
1、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先提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经济所起的作用,之后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并主导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百年。
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化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就任战后法国总统的戴高乐曾说:“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不使它失去优点。”
你如何看待国家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2、战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推行国有化政策时曾说:“依我看,他不牵涉到原则性的问题。”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还用非常通俗和形象的语言来描述: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
联系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的绝对对立,说明其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
四、通用课件另附
五、课后练习
(一)基础自测训练
1、单项选择题
(1)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都体现出什么特点
A、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自由放任主义      D、大规模国有化运动
(2)英国人称“从摇篮到坟墓都可得到保护”是指
A、经济发达,高枕无忧  B、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C、军队强大,无惧外敌  D、大规模国有化政策
(3)影响1945-1979年英国政府经济政策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A、自由放任  B、凯恩斯主义  C、货币学派  D、供应学派
(4)70年代的石油危机沉重打击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受阻。但却有一个国家安然渡过了这次危机,与其他国家形成鲜明对比。这个国家是
A、联邦德国   B、民主德国   C、日本   D、美国
(5)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最快的国家是
A、美国     B、联邦德国     C、英国     D、日本
(6)下列措施中哪一项不属于战后西欧日本的经济政策的共同点:
A、大规模国有化       B、市场经济
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7)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二战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者相同之处是
A、运动国家政权力量干预经济   B、都是为了避免经济危机而实行的
C、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的指导作用  D、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8)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政策”,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规定职工代表有权参与企业多方面的事务,上述材料说明
A、德国经济模式由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过渡
B、德国国家垄断趋势加强
C、二战后德国政治民主趋势
D、德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趋势加强
(9)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经历了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A、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B、进行社会改革,适当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C、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D、发展科技教育
(10)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加紧掠夺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C、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国际经济联系的加强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
行业
国家
邮政
电站
煤炭工业
铁路运输
航空运输
英国
100
100
100
100
75
加拿大
100
100
私有
75
75
法国
100
100
100
100
75
联邦德国
100
75
50
100
100
日本
100
私有
私有
75
25
美国
100
25
私有
25
私有
回答:
(1)据上表分析哪些行业、哪些国家国有化程度较高?
(2)英、法两国在二战后都推行了国有化浪潮,其理论依据是什么?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3)1979年英国撒切尔夫人上台后提出了哪些经济改革政策?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次大战后,西欧各国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纷纷建立起“福利国家”。各国实行的社会保障大体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社会保障,对年老、患病、失业者提供补助。这是社会保障的最基本内容。二是社会救济,对贫困者提供各方面的援助。三是社会工作,对教育等社会事业提供支持,居民得到这三方面的保障,或如一些人所说,得到“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基本上解除了对温饱问题的担忧,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它的取得是同新技术革命的开展、生产发展、物资丰富分不开的。
——徐天新、梁志明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英国扩大了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法国按家庭津贴原则,国家为有子女的工人和雇员提供补助,还制定了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保障,使福利开支占了国民生活总值的16%;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也是如此。------
——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请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你怎样认识和评价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从社会公正的立场出发,就如何建立有效福利制度的同时,兼顾公平和效率,趋利避害,谈谈自己的看法。
3.阅读下列材料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特点,不是每个企业经济活动的简单累加,而是政府亲自定调,采取一切手段来协助企业进行高积累。最优先是发展经济。诸如防止公害、提高社会保障等事情只是排在第二位、第三位,因而舆论称之为“GDP第一主义”的政治,即一切为了GDP。
                      —[日]林直道:《现代日本经济》
回答:
(1)在日本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谁?它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2)日本的这一经济模式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三、问答题
4.二战后英、法、联邦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分别被称为什么?各有何特征?又有何共同点?
5.英国撒切尔政府的经济政策与工党的政策有何不同?
6.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比较注重让市场发挥调节作用,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举例说明联邦德国政府是如何保护市场的共平竞争的?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又表现在什么地方?这两国的经济政策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此你有何认识?
  
一、单选题
BBBAD BABAA
二、材料解析题
1.(1)邮政、铁路、航空运输和电力这些行业的国有化程度高;英、法、联邦德国、加拿大等国国有化的程度高。(2)凯恩斯主义,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的复兴、发展和社会的稳定。(3)国有企业私有化,采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削减社会福利以减少财政赤字。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下降,财政由亏转盈。
2.①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助长了惰性,增加了财政支出,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②社会福利要根据国情量力而行,既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文关怀,建立起可靠优越的社会保障,也不能操之过急,造成财政赤字,阻碍经济发展。
3.(1)政府。实施产业政策,促使资源流向有发展前途的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制定经济计划,引导企业决策和行为。采用财政和金融政策调控经济。(2)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三、问答题
4.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特征: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特征:政府通过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并且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使计划达到预期目的。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特征: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特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共同点:政府干预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共同之处,这也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5.工党信奉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主张国家不采用经济计划的方式,而采用经济政策进行调控。为此政府掀起国有化浪潮,编制和实施国家的经济计划;加强对财政、金融、贸易和部分生产领域的管理和控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撒切尔政府放弃凯恩斯主义,改行货币主义政策,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采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削减社会福利以减少财政赤字等措施来调整经济运行机制。
  6. (1)联邦德国政府颁布了《反对限制竞争法》、《反对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对价格、利润、成本、产品质量等做出限制和规定,防止滥用垄断权力,以保护中小企业,使竞争能在公开的市场和价格的自由协定中有序进行。(2)①实施产业政策(又称产业合理化政策),促使资源流向有发展前途的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②制定经济计划,引导企业决策和行为。③采用财政和金融政策调控经济。(3)经济政策的制订一定要符合本国国情,经济发展的模式是多样的,不是单一。无论何种模式有利于经济发展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六、资料汇编另附
资料汇编:
战后英国社会保障思想的变迁
【摘要】战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其思想理念所推动的,战后英国不同时期社会保障思想来源不同。英国的福利国家制度是在争论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战后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凯恩斯主义和《贝弗里奇报告》为两大理论基石,在其以后的发展中贯穿着新左派和新右派的争论,第三条道路的福利思想则是其最新发展。
【关键词】英国社会保障;思想基础;福利观
【作者简介】刘波,女,宁波大学讲师,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02级博士研究生,从事国际政治、社会保障研究。周敏凯,男,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当代资本主义、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D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574(2005)01-0052-07
任何一种大规模的社会变革都需要为自己寻找行动合理性的思想依据。社会保障制度的生
成与扩展本身是一种渐进式的社会变革,它同样需要一种理论的支持。纵观战后英国社会保
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英国战后不同时期社会保障思想来源不同。社会保障
思想的发展变化是制约英国福利制度发展方向及改革的重要因素。
一、理论基石
(一)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与国家干预思想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早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推理。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一书中,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以及相应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根据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国家应该采取主动措施,甚至通过赤字财政政策,大幅度提高生活福利,包括提高工资标准和扩大社会福利,即采取“普遍福利”政策,抑制经济危机。这就是英国等西方国家,把凯恩斯主义作为执行“普遍福利”政策的理论基础的主要原因。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控制着整个经济学领域,支配着英国等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但是,70年代之后石油危机所引发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性的经济滞胀困境,又开始打破了这一新教条。随之,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不约而同地走上了调整改革之路。
(二)《贝弗里奇报告》中的福利国家思想
?在二十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史上,《贝弗里奇报告》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文献,它所提出的建立“福利国家”的基本思想不仅决定了战后英国社会发展方向,同时影响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轨迹。战后英国正是在这一报告的思想基础上率先建立起一整套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使得英国成为第一个“福利国家”。此后,英国“福利国家”的社会实践一再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仿效,并相继建立起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1941年贝弗里奇受战时内阁委托,负责起草有关战后福利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的报告。1942年11月正式出版的以《社会保障及有关服务》为标题的贝弗里奇报告,具有两个十分显著的意义,一是该报告把各种改革者的不同愿望融进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框架中,是当代福利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二是该报告确立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的基本框架,标志着福利国家思想开始由理论转变成现实。
?贝弗里奇报告确立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建设的4条基本原则:(1)普遍性原则。社会保障应是普遍而非选择性的(即只针对穷人)。(2)满足最低需求原则。社会保障应旨在维持生存所需的最低限度的收入并防止贫困。(3)充分就业原则。贝弗里奇认为,一个没有维持充分就业以防止大规模失业的社会保障计划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他一再强调,社会保障必须与充分就业联系起来。(4)费用共担原则。社会保障计划实行由雇员、雇主和财政部三方共同承担社会保障费用的原则。贝弗里奇报告还确立了战后英国社会保障计划的基本结构。“国家所组织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的目的是保证以劳动为条件获得维持生存的基本收入,即保证每个人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国家最低生活标准。”[1](p111)至于有些阶层要求的保障超出了最低生活标准的需要,可以通过参加私人举办的自愿保险去解决。因此,社会保障应采取3种方式:“满足基本需要的社会保险;对特殊情况的国民补助;作为补充基本补助的自愿保险。”[1](p118)
?按照这些原则,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障计划涵盖了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和家庭津贴等7大保险项目。虽然该报告并非处处闪耀着独创的光辉,但是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却将它看成是战后重建更公正、更合理的社会的象征和福音,“福利国家”一词在贝弗里奇报告发表后不胫而走,并且很快成为战后英国以艾德礼首相为首的工党政府的施政方针。
?贝弗里奇报告是一幅较为完整的现代福利国家的蓝图。贝弗里奇报告的问世,标志着英国福利国家思想的发展已完成了由理论向实际政策的过渡。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里,人们更多地是围绕具体福利政策的争论,而不是提出和确立新的原则,社会保障的研究也由此转入专业化的技术性分析阶段。
二、福利国家的建设及其争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建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堪称典型的福利国家。福利国家、混合经济和需求管理成为战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英国保守党和工党各届政府的共识。但从20世纪60年代起,福利国家受到了左右两方面的进攻。
一)英国新左派的福利观
?“新左派”是20世纪50、60年代在英国形成并发生重大影响的一个学术和思想流派,该派根据20世纪特别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对工党的传统观念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自己有关福利发展、福利目的和福利功能的见解。
?“新左派”的成员成分复杂,有些是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有些是政治家,有些是社会福利实践者。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地位、意识形态和知识结构不同,但具有共同的假定:一、认为国家附属于民选政府的意愿,也就是说,国家在社会政策发展过程中,在限定政策目标和功能方面,没有独立或制衡的作用,只是起草和实施政府政策的工具;二、政府关于国家干预社会福利的决定是对广泛社会共识的反应,不管这种共识如何产生;三、国家干预福利有利于社会发展。
?尽管“新左派”有共同的核心假定,但在对福利的具体解释方面有所不同,形成两个分支,一是社会良心论,二是公民权理论。
?社会良心论者认为,国家干预社会福利的发展可以理解为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上层和中产阶级社会良心日积月累增长的结果:社会各阶层有意识地致力于改善那些需要帮助者的境遇,导致国家福利水平的提高。国家福利意味着个人有责任帮助其他贫困者,这是由于他们承认,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彼此是一个社会的成员[2](p308)。因此,社会良心论者将社会福利的发展看作是日积月累、不可逆转和积极的过程。
? 在社会良心论者看来,在国家福利的发展中,理性和道德占重要地位。一个多世纪以前,国家之所以很少或不干预福利,是因为国家不了解社会问题存在的程度和原因。20世纪初,随着一些社会工作者如布思等人的调查报告的发表,穷人的被剥夺和亟需帮助的状况曝光,穷人被鼓动起来反对不可容忍的社会条件,以往对贫困问题的无知得到启蒙,上层和中产阶级产生了改善不利者条件的社会职责感。20世纪初在维持收入、义务教育和健康照顾方面的社会政策,是国家对这种理性和道德共识的最初反应。“教育被提供,是因为有知识是好事,无知识是坏事;疾病被治疗,是因为健康比疾病值得向往;维持收入是因为贫困是一种邪恶。”[3](p40)国家社会政策的发展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使社会利他主义机制化:使用国家的力量,由国家提供资金并由国家加以控制。
?至于国家活动扩大为福利国家,社会良心论者认为是政府和国家对社会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的结果。贝弗里奇的社会保障计划是政府对贫困常常由意想不到的收入中断引起的认识的反应[4](pp11-12);对这一计划的进一步改进,如60年代末引入的与收入相联系的补贴,是对失业、工作或技术转换是个人不能控制因而不应使之陷入贫困这种认识的反应;国民保健服务是政府和国家对普遍需要全面健康照顾体系,在必要时应对每一个英国人免费提供这种服务这一认识的反应;1965年的中学全面重组则是对1944年后的教育体系未实现大多数英国公众希望的教育平等这一舆论的反应。
?社会良心论者认为社会福利的目的和功能是为一些缺乏福利的社会成员提供保障,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具体地说,社会福利有三大目的:一、防止贫困、过早的死亡和社会疾病;二、保护病人和脆弱者不受他们无法抵御的危险和压力的威胁;三、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利益[3](p93)。他们认为,在阻止个人不幸与满足社会需求之间不存在矛盾和冲突,因为社会具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和共同的目标,个人与社会亚体系交织在一起,是实现社会功能的前提条件。因此,个人和社会需求基本上是相似的。尽管如此,甚至在一个基本上和谐和公正的社会里,也会产生贫困和疾病问题,这些问题源于暂时的社会功能错乱,国家福利的目的是保障这些缺乏福利者。总之,在社会良心论者看来,政府和国家创设福利国家的过程是建立在共识的基础上的。在这一过程中,各社会阶级和社会团体,政府与国家机制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
?公民权理论也视国家干预福利是由社会共识发展而来,但认为社会共识是由一个包含冲突的过程产生的。T·H·马歇尔最全面地构筑了该理论关于国家福利发展的解释模式。这一模式以19世纪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假定为前提,即有一种与社会所有成员相联系的人类平等。在T.H.马歇尔看来,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拥有三种公民权,这就是民权(关于个人自由的那些权利,包括言论和思想的自由、拥有私人财产的权利以及公正的权利)、政治权(即参与政府政治过程的那些权利,如选举或被选举的权利)和社会权(包括从少量的经济保障权利到分享文明社会遗产和生活标准的所有权利)。
?这种公民权模式在克罗斯兰的《现代的社会主义》中被赋予实质性内容,克罗斯兰将全面中学教育置于马歇尔的公民权模式中。他认为,“这代表强大的不可逆转的对英国社会扩展公民权的压力。在过去300年中,这些权利首先被扩展到个人自由,然后是政治民主,最后是社会福利。现在必须进一步扩展到教育平等。”[5](p194)总之,有关社会权利的共识扎根于民主传统,它由斗争和冲突发展而来,但一旦这种共识被建立,政府就不可避免地要对不可逆转的舆论作出反应,国家机器要支持实现社会权。
? 公民权理论尽管强调权利平等,但未导致国家社会福利的目的是通过再分配实现物质平等这一逻辑结论。相反,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享有公民权这种平等的社会身份,导致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中固有的经济不平等合法化。在马歇尔看来,国家福利的目的和功能包括:吸收所有人为社会的成员;改善社会最过度和最明显的不平等。克罗斯兰也认为,社会平等不是社会服务的最终目的。在他看来,国家福利的目的是减少社会不幸,满足社会需要,不平等会由此减少,创造平等至多是辅助性的目的[6](p148)。在他看来,在40年代建立福利国家时,国家福利的目的是减缓不稳定,改善过度的不平等,而不是促进平等。总之,公民权理论认为国家福利起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减压阀和避震器的功能。
?由于“新左派”对战后福利国家及其形成机制的讨论建立在对具体社会现象分析的基础上

而不是抽象的社会理论,其解释具有特别的力量。但“新左派”将社会共识作为国家采取福
利行为的唯一源泉,夸大了社会价值的作用和社会共识的范围。80年代后随着福利国家的改
革调整,“新左派”的主导地位发生动摇,“新右派”成为撒切尔夫人当政时新的正统。
(二)英国新右派的福利观
?新右派是60、70年代形成并在80年代发生重大影响的一个学术和思想流派。它既包括哈耶克和弗里德曼这样的巨擘大匠,也包括其信徒什尔顿、波韦尔、鲍森、桑普森、哈里斯和约瑟夫等。作为对战后国家干预活动的反对,该流派提出了自己的福利发展、福利目的和功能观及福利处方,其观点成为撒切尔夫人改革的思想基础,对其他西方国家也产生重大影响。
? 新右派视国家福利的发展为不幸的事。早在福利国家刚刚建立时,新右派预言家就指出,人的自然状态是不受国家调控的[7],这种自由以及个人主义会导致在社会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等,但自由和规定权利与义务的平等之间是矛盾的,要自由就要牺牲平等[8](pp26-64)。既然国家干预普遍地被视作干预自然秩序,这些新右派理论家又是如何解释国家干预的发展呢?在他们看来,福利国家是由善意的和富有同情心的人创造的,或者说,“福利国家是由好心的但误人歧途的改革者创造的,他们利用了无知的公众的愿望”[9](pp3-6)。实际上,绝大多数新右派理论家认为,国家福利的发展是由于公众对福利赞同者的集体主义意识的一种易感性[10](p259),或者是由于集体主义思想(即国家通过福利调控社会和经济关系的合理性)在压力集团和工会而不是在具体的个人中有市场。总之,他们认为,这种集体主义思想之所以能俘虏公众是因为“尽管集体社会主义的独特方法的辩护者在西方已为数不多,但其追求的最终目的仍然具有吸引力”[11](p256)。一旦公众被福利吸引,本身也是集体主义产物的国家就会在一个系统的、甚至更大的福利供应网络中将国家福利机制化。
? 在新右派理论家看来,国家福利是一种秘密的国家专制和秘密的社会主义,它干扰和影响市场经济的自然运转,刺激国家无法对付的需求,剥夺个人的自由和职责。新右派认为,国家福利的目的与功能不利于保护选择自由,不利于工业、商业和公共生活,不利于形成个人对自己行动负责的社会。国家福利造成社会分裂、资源浪费、经济无效率以及个人自由的消失,国家福利是走向奴役的一步,尽管不是惟一的一步[12]。在新右派看来,国家福利侵蚀人们的经济和精神创造性。“(福利)国家是一个邪恶的国家,它为其公民做了他们自己能做的事:这种福利国家废除了其人民的所有选择和职责,使他们像吵吵嚷嚷的母鸡,将产生不负责任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无人忧虑、无人节俭、无人操心。当国家殚精竭虑从积极、成功和节俭的人那里拿钱来给懒惰、不成功和不负责的人时,他们又会怎么样呢?”[13](p9)?因此,国家在收入维持、健康、教育、住宅和个人服务领域的供应有消除自由和职责以及减少激情的双重作用和影响。?
这种福利观必然导致一系列新的国家福利的处方:即大大减少国家对福利的干预,在存在干预的地方使之改向。他们希望通过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增长和国民财富的增加,以阻止极端的财富和收入的不平等。他们认为,有效的市场企业体系无需国家干预,个人和社会能够并且应该提供私人福利,并为之提供财政资助。他们主张对国家福利供应进行激进改革,尤其是减少社会服务的范围,减少国家财政补贴水平,主张由地方而不是中央控制福利,福利服务私有化。总之,这些新右派理论家设计了对收入进行审查、由地方进行管理的福利国家[14]。
?他们的福利处方包括诸多具体建议。他们认为,英国在战后相当长时间内之所以出现住房短缺是由于将价格降低到供需水平规定的房价以下,或由于房租控制和住房补贴使一些人服从其他人的决定而引起的[15](p344)。新右派提出的一个解决办法是鼓励房主所有权,使市场成为供需调控者;另一个办法是提供房贴时应更有效地对收入进行审查,使只有条件很差的人才能从国家干预住宅的政策中获得好处。同样,国家提供的教育和健康服务也有问题,由于取消这两方面的价格机制,导致国家提供的健康和教育服务质量低,造成人们税负加重,阻碍工作和创造激情,减少消费者的消费自由。因此,新右派提出,在健康服务方面,废除由国家提供的普遍健康服务,代之以强制保险计划[16](p76)。在教育方面,国家应提供财政以保证义务教育的覆盖面,但也应通过由父母选择学校的体系保证消费者的选择自由[17](p8)。简言之,新右派的福利观是主张取消政府在福利供应方面的主导作用,使之仅起补充作用。
?新右派的福利观与其在其他领域的观点一样,成了战后英国有关福利的政治辩论的一部分,这种在传统上被视作同正统政治观点相悖的观点,在撒切尔夫人当政时成为新的正统。同其他探讨国家福利的流派如“修正派”、“马克思主义学派”以及“工业与国家学派”相比,新右派的论述更接近英国战后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现实,因而也更具说服力。诚然,新右派的许多政策目标未能实现,但新右派重新设定了政治程序,其力量足以替代战后凯恩斯主义共识,甚至工党也采用新右派的许多概念。
三、第三条道路的福利思想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出现的一个重要政治现象就是“第三条道路”的兴起。传统的福利模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使推行“福利国家”模式的老工党陷入困境,而以“积极的福利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条道路”却使布莱尔的工党政府绝处逢生。以布莱尔为代表的“第三条道路”提出了一系列福利改革的新思路、新观念。
?1、观念上的调整——不承担责任就没有权利
?“不承担责任就没有权利”是第三条道路的政治座右铭,也是这条道路最鲜明的特征之一。“第三条道路”认为,责任是健全社会的基石,它是个人的,又属于社会。社会行动的目的不是要用社会或国家的行为代替个人责任,而是通过改善社会来促进公民个人自我完善的实现。与此相应,作为个人都要积极回报社会的关爱,为社会和他人承担义务,真正实现基于现代意义的社会公正——“有予有取”,即机会、权利共享,风险、义务共担[18]。
?2、政策上的改革——建立社会投资型国家
?“第三条道路”主张改革福利政策,但不是为削减而削减,而是变福利政策为投资政策,通过在经济、教育、培训等领域的政府投资和个人投资,建立一种使福利可以维护,但享受者具有相应责任与风险的积极福利政策。
?(1)就业导向的转变。“第三条道路”主张应改变过去固守的传统观念,转变就业机制,把过去追求平等的目标的就业导向转向“创造平等的机会”,强调要以更多的协调、更多的改革来创造更多的就业,制定能够鼓励工作自立、放弃依赖社会的政策,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为人们创造更大的经济活动空间,使每个公民既愿意行使劳动的权利,又有发展的机会。为有劳动能力者提供工作条件,让他们自食其力,而不是让他们躺在福利的摇篮里甘当“食利者”而成为懒汉,是工党政府福利改革的一大特点。解决失业问题的重点不再是简单发放救济金,增加失业补贴,而是变社会支出为社会投资,变被动的恩惠式福利为主动的进取式福利,变事后补救性福利为事前预防性福利。
? (2)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第三条道路”针对结构性失业、享乐性失业和各种新型风险提出了机会和风险平衡、风险和机会转换的理念,强调在福利国家改革中利用风险资源,建立“积极福利”。养老金支付是福利国家社会保障的重要领域。“第三条道路”从积极福利理念出发,主张改革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废除福利国家发明的按固定年龄强制退休制,把老年人视为一种尚能承担责任的资源而不是只知享受权利的负担,延长他们的退休年龄,给他们以用武之地,能工作的继续工作,停止正式工作的也仍旧尽心尽力地为社会服务。在养老金来源问题上,将养老保险私有化和社会化,鼓励建立社会性的养老保险公司,提倡个人向其投保,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主张企业、个人、整个社会也都参与,必要时甚至还借助国际力量,使国家甩掉包袱,推动经济增长。
?(3)福利对象的扩大。“第三条道路”认为,福利制度不仅要为那些不能工作的人(特别是穷人)提供基本的生活所需和必要的技能培训,还应关注庞大的中产阶级。这不仅是因为生态恶化等新型社会风险影响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减少环境污染就是一种跨阶级的普遍性福利,而且因为“只有一种造福于大多数人口的福利制度才能够产生出一种公民的共同道德。如果‘福利’只具有一种消极的内涵而且主要面向穷人(如美国的福利制度),那么它必然会导致社会分化”[19](p112)。因此,应该给中产阶级的中下层以抗拒风险的信心,关心其中的上层对非物质方面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并引导其给社会整体以更多的关爱。
?从福利国家到社会投资型国家的转变,体现了“第三条道路”对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国家功能的重新定位,认为国家仍然对重大事务负有责任,但解决的方式是通过发挥政府及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来完成。尽管构建社会投资型国家的改革理论遭到来自各方的批评,但是,正如布莱尔所承认的那样,它表明了一种新的开明态度,即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采取灵活有效的作法,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政策调整。
?综上所述,福利经济学及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干预的思想对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及福

国家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新右派等各种反福利思潮及新保守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机
制作用的主张,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英国福利国家制度的改革。因此,英国福利国家的发
展方向及福利制度的改革必然要受到各种福利思潮的影响。英国社会保障思想的变迁和争论
贯穿于英国福利制度建设和改革的始终。英国的福利制度就是在这种争论中产生、发展
和变化的。英国福利制度的改革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述意识形态的论争的结
局或论争各方力量平衡的倾向。
参考文献
[1] 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 H· Penelope,?The Social Service of Modern England?[M] London, 1952?
[3] K·Slack,?Soci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Citizen[M]London, 1966?
[4] B·Rodgers, The Battle against Poverty[M] London, 1969
[5] C·A·R·Crossland,Socialism Now [M] London, 1974
[6] C·A·R·Crossland,The Future of Socialism [M] London, 1956?
[7] F·A·Hayek,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M]London,1949?
[8] R· Mishra,The Welfare State in Crisis[M]Hempstead,1984
[9] V·George, P· Wilding,?Ideology and Social Welfare[M]London,1985
[10] A· V·Dicey,Law and Public Opinion in England[M]London,1962
[11] F·A· Hayek,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M]London,1960
[12] F·A·Hayek,The Road to Serfdom[M]London,1944
[13] R·Boyson, Down with the Poor[M]London,1971
[14]( T·H·Marshall,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A]Sociology at the Crossroad[C] London,1963)
[15] F·A·Hayek, 1980s Unemployment and the Unions[M]London,1980?
[16] R·Harris, Choice in Welfare[M] London, 1971?
[17]( C· A·R·Crossland, The Transition from Capitalism[A]R·H·S·Crossman (ed)? ?New Fabian Essays? [C]? London,1952?)
[18]王坚红:《托马斯·迈尔谈第三条道路》,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第1期。
[19][英]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责任编辑:李济时)
论战后英国共识政治
王皖强
????战后英国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长足发展。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英国政府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与此同时,自艾德礼政府到20世纪70年代,英国社会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阶级对立,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两大政党在一系列政策上达成基本的一致,形成了所谓的“共识政治”(consensus politics)。 ????当然,共识政治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意味着两党之间消弭了政治冲突,或是在所有的政策上都步调一致。我们应当把共识政治与政策共识区别开来。共识政治只是部分地与政策相关,它基本上是政策获得支持并得以执行的工具。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共识政治时期,保守党左翼和工党右翼分别掌握了两党的领导权,双方轮流上台执政,造成英国政党政治体现出“中间偏左”的特色。 ????实际上,二战结束后,英国社会各阶层在民主、阶级、福利、文化等一系列问题上的态度都出现了趋同现象。英国社会整体在社会态度和价值观念上的共识,无疑是共识政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从某种意义上说,共识政治既非两大政党之间的共识,也不是政府与在野党之间的共识,而是英国的精英统治阶层之间的共识。他们都经历过两次大战之间年代英国社会的剧烈动荡,因而在充分就业、混合经济和福利国家等三个方面达成了基本的一致。 一、 凯恩斯社会民主主义
????从政策层面看,战后共识政治主要包括三项基本内容: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 ????混合经济以及福利国家。 ????直到1979年以前,战后历届英国政府的经济政策都是以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理论指导的。凯恩斯认为,市场供求作用的自动调节无法达到充分就业的目的,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经常性的非自愿事业,其原因就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此,政府应当运用国家工具,包括国有化企业,来调节经济的总需求水平。一句话,政府的机能和作用必须扩大,“这是惟一切实的方法,可以避免现行经济形态之全部毁灭”。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凯恩斯主义的信奉者采取了各种财政和金融政策,对国民经济的需求方面进行管理。一般说来,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有四重政策目标:适度的经济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平衡。在这四个目标中,最重要的是低失业率,即所谓的充分就业,失业率一般控制在3%左右。 ????作为一项经济政策目标,充分就业在战时就提出了。1944年的《就业政策白皮书》中,战时联合政府宣布,政府在战后将把维持高而稳定的就业水平作为首要目标和责任之一。人们普遍认为,工党在1945年大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提出并认同了充分就业和福利国家政策,而保守党则没有。到1950年,保守党也基本上接受了这个政策目标。1951年大选时,保守党和工党的候选人中,分别有69%和74%完全赞同充分就业政策。 在之后的历次大选中,两党都把充分就业作为对选民的一项基本承诺而一再重申和强调。从实际执行情况看,这一目标在整个20世纪50、60年代都基本实现了。1948到1970年间,英国的年平均失业率从未超过3%,最低的1951年失业率仅有1.1%。1955年失业人数为38万,1965年到1973年间有所上升,年均59万人。1979年事业人数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134万人;1979年有170万人事业,失业率5.6%。 相比之下,英国在两次大战之间年代里的年均失业率为10%,而1986年的失业率将近12%,失业人数高达360万人。 ????国有企业在英国并非什么新生事物。早在20世纪初的1907年,英国国有企业的就业人数就已经达到52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7.4%;国有企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5%。20、30年代,国有化的范围和规模又有所扩大和发展,先后组建了中央电力局、英国广播公司、伦敦客运局等一批大型公共企业。 20世纪初的国有化主要集中在军工或相关领域,其动因明显是为国防服务。例如,1924年,在政府的资助下,英国四个主要航空公司合并为“帝国航空”。此后又组建了英国航空公司,政府也同样给予大量资助,其原因就在于政府意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飞机对于国防的重要性。到1940年,上述两个公司合并为英国海外航空集团,并收归国有。然而,知识从艾德礼政府开始,国有化及国营企业才成为英国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1944年,艾德礼在工党代表大会上宣布,一旦工党在战后上台执政,就将采取混合经济模式。1945到1951年,作为战后经济重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党政府先后把一大批事关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工业部门收归国有,其中包括英格兰银行、大东电报局、国内航空、煤炭工业(1946),电力、铁路91947),煤气(1948)以及钢铁工业(1951),国营企业职工将近200万人。工党推行国有化的动因是十分复杂的,据研究艾德礼政府的权威肯尼思·摩根的看法,工党推行大规模国有化主要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而不是源自意识形态的动因。 不仅如此,工党的国有化并未触及英国私营经济的基础,赢利的那一部分私有企业则根本没有涉及。工党推行国有化的目的是改善资本主义经济的效率,并不意味着全面改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总之,国有化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正如恩格斯指出:“无论转变为股份和托拉斯,还是转变为国家财产,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 ????工党在国有化问题上的态度与做法决定了保守党对这一政策的态度。1948年,麦克米伦在与工党负责国有化事务的赫伯特·莫里森谈及国有企业时表示:“我们的观点相差无几。” 在50年代保守党的纲领性文件《工业宪章》中,保守党宣布反对国有化,但又表示在国有化企业与工业组织的其他形式之间没有截然不同的区别,国有化不涉及任何原则问题。艾德礼后来回忆说,除了钢铁工业外,工党政府的国有化政策没有遇到任何实质性的反对。 ????20世纪70年代,工党威尔逊政府和保守党希思政府发动了第二次国有化浪潮。此次大规模的国有化的目的,主要是救助处于强大国际竞争压力下的企业和产业,使之生产合理化,可以说是对英国经济的结构性危机进行调整。从涉及的行业看,战后艾德礼政府国有化的对象主要是基础工业部分,第二次国有化浪潮则主要是制造业部门,包括罗尔斯罗伊斯飞机发动机公司、莱兰汽车公司、整个机床制造业和三分之二的修船业、飞机和导弹制造业以及英国最大的机床制造企业。这样一来,到1979年,英国政府通过参股、控股和收归国营等方式,不仅已经完全控制了主要的基础工业部门,而且掌握了相当部分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工业部门。国营企业在煤炭、造船、电力、煤气、铁路、电讯、邮政等部门的比重达到百分之百;钢铁和航空部门为75%;汽车制造和石油工业也分别达到50%和25%。国有工业的产值、就业人数和固定资产在最高年份分别达到181亿英镑、208.5万人和56.44亿英镑,占同年国内总产值、全部就业人数和总固定资产的比例分别为10.5%、8.5%和15.3%。 ????在英国,政府对社会福利领域的干预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601年的《伊利莎白济贫法》。自19世纪开始,这种干预逐渐加强,政府的作用日益突显。1942年,自由党的贝弗里奇在总结以往社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一份社会保证计划:《社会保险与统筹服务报告》。这份报告提出,为了消除贫困、疾病、肮脏、无知和懒惰等五大社会弊病,必须建立以社会保险为主要措施的社会保障体系。贝弗里奇报告明确指出 ,社会服务是社会集体应尽的责任和公民应享受的权利,并把这一点作为一项原则确定下来。值得注意的是,贝弗里奇试图把国家干预主义与自由主义结合起来:“国家在组织保障时不应妨碍人们的动力、机会和责任感;在建立全国最低生活水平线的同时,国家应当为每一个人的自愿行动留有余地,以使其为自己和他的家庭谋求更多的福利。”这一点后来屡次被撒切尔政府的许多成员提及,作为改革福利政策的一个依据,以至《经济学家》杂志称贝弗里奇为最早的撒切尔主义者。 ????在长达六年的执政时间里,艾德礼政府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福利立法,尤其是1946年的《国民保险法》和《国民医疗保健法》以及1948年的《国民救济法》。1948年,艾德礼宣布英国已经建成“福利国家”。从某种程度上说,艾德礼政府的最大成就就是奠定了战后50年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最终确定了福利国家的基本框架。此后,虽然丘吉尔和保守党右翼极力反对,但在长达13年的连续执政时期内,保守党基本遵循了工党在社会福利领域的路线,福利国家的基本框架保留下来,并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英国社会福利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规则越来越细,形成了以国民医疗卫生服务、个人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为支柱的非常完备的社会福利体系。应当承认,福利国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面貌,但对其实质仍应有清醒的认识。例如,福利国家政策并没有使富人和穷人的收入均等化,社会贫困现象依然存在。1960年,英国约有750万人生活在贫困之中,占总人口的14%。1980年,费边社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即使是工党政府,在实现社会平等方面的记录也一片空白。该报告不无讽刺地说:“民主社会主义在60年代谈不上失败,因为它根本没有实行。”不仅如此,福利国家政策也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尤其是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已经日益成为难以承受的财政负担。根据官方统计,1951年英国的社会福利支出为20.74英镑,到1983年达到685亿英镑,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7倍,而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不到一倍。社会福利支出的迅速增长导致政府公共开支的膨胀,1955-1957年间,英国政府公共开支约占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1967-1969年间为38.5%,1077-1979年间达到43.5%;社会福利开支在政府开支的比重,从1951年的36%上升到1961年的42%和1978年的53%。从1961到1975年,社会福利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了11个百分点,达到29%。 ????造成战后英国社会福利开支迅速膨胀的原因很多。从政治上看,工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为争取选民,两党都不敢贸然缩减社会福利开支,社会福利支出长期以来呈现出只能上不能下的局面。一位评论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保守党人称福利国家为爬行的社会主义,他们的评价有一般是正确的,即福利国家的爬行——它是一种渐进的、勉强的和无意识的发展。” 二、 中间道路
????在英国政党政治历史上,20世纪50年代工当与保守党在基本原则上的一致 ????引起了广泛的注意。罗伯特·麦肯齐在其关于英国政党的名著中指出,两党之间存在异乎寻常的共识,彼此争论的只是一些无足轻重的枝节问题。 论者多强调两党在充分就业等三项政策上的延续性,也许还有两党在外交、工会政策和专家治国论等方面的相似性。 ????实际上,可以从更深的层面来分析共识政治,找出充分就业、混合经济和福利国家政策背后的决定性、根本性因素。我们认为,共识政治的核心在于对国家干预的认同。与以往历史时期相比,战后英国政治最有意义的变化,就在于国家取得了权利并承担了义务。这不仅反映再上述三项政策上,还突出反映在两党意识形态的调整上。 ????“巴茨克尔主义”一词常常被用来描述保守党与工党在国内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上的相似和延续性。1951年,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R.A.巴特勒取代工党的盖茨克尔成为财政大臣。巴特勒认为自己和盖茨可尔都是凯恩斯主义的信徒,只不过具体的政策执行方式不同而已。 盖茨克尔也在日记中写道,除了一些细节之外,保守党所推行的实际上就是工党政府推行的政策,而且在国家控制、经济计划等方面毫无二致。 无独有偶,艾德礼在1955年大选失败后也公开表示:“表示党不得不接受我们所做的一切——在20、30或40年前被他们看作是愚蠢和异端邪说的社会主义。” 姑且不论艾德礼和盖茨克尔等人说这些话时的心态,我们要问的是,他们所信奉、鼓吹和实行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早在1944年,工党左翼领袖安奈林·比万就抨击联合政府的就业政策白皮书是向资本主义和市场力量投降,他指出:“社会生活如何组织,社会财富如何分配,国家在多大程度上干预经济生活,所有这些都是政府之所以存在的首要问题。它们本身就构成了这个国家政治斗争的主线。难道这些能够在没有牺牲任何重大原则的情况下由一个联合来加以解决吗?……如果白皮书的意蕴是正确的,那么本党就不再有任何存在下去的正当理由。”比万的这一评价非常重要。毫无疑问,工党与保守党在战时联合政府的合作,以及战后艾德礼政府的国内政策,其目标并非是社会主义,而是一种“温和干预主义的社会民主主义”,它更多地是来自凯恩斯而非马克思。 一些保守党人的看法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比万的判断。麦克米伦在1948年时就发现,作为一个整体的工人运动正在向中间靠拢。另一位左翼保守党政治家伊恩·吉尔摩爵士则认为,英国战后的共识是建立在使资本主义运转下去的基础上的,与其说是社会主义的共识,不如说是托利主义的共识。 ????1956年,工党右翼理论家安东尼·克罗斯兰出版《社会主义之未来》,奠定了工党修正主义的理论基础。克罗斯兰承认,凯恩斯主义+缓和的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因为这一公式没有体现更大程度的平等,而平等正是社会主义的首要目标。但是,资本主义已经在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国营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国家的力量已经能够控制私人资本主义,绝对的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历史‘福利国家制度,特别是全民医疗卫生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地位。对于社会主义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充分就业所产生的影响,它决定性地改变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克罗斯兰认为,如果英国再出现类似20、30年代的大规模失业,那么充分就业的口号就足以提供使工党再次执政的所有条件。总之,英国已经步入“后资本主义时代”,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已不复存在。这一时期的阶级关系特征不再是两极分化,而是中间阶级的兴起和壮大,这时再强调阶级区别、工人阶级的团结以及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没有意义了。在这种情况下,工党要保持和发挥它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应当进行改革,与保守党争夺正在迅速崛起的中间阶层,由原来的工人阶级政党转变为面向全体选民的政党。 ????显然,按照克罗斯兰的逻辑,公有制不再是社会主义的首要目标,因而进一步的国有化也就毫无意义了,凯恩斯主义就足以保证工党目标的实现。工党右翼修正主义者在国有化问题及公有制原则上的转变,背后无疑有复杂的原因。不过,现实政治的考虑始终是极为重要的。在英国这样一个资本主义议会制国家,工党试图通过民主社会主义来把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体系,必然面临一个两难的抉择:要政权还是要原则。 ????与工党上层人物的右倾相对应,以巴特勒、麦克米伦为首的所谓进步的保守党人则向左靠拢,被党内右翼指责为“粉红色的社会主义者”。 为此,巴特勒在回忆录中为自己辩解:“博林布鲁克使我确信,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可以运用国家的最高权力,伯克使我意识到,只有通过协调各种不同的利益,才能找到发展的模式,而从狄斯雷利那儿我则知道,两个民族必须合成一个。如果我的保守主义是非正统的,那么我的异端邪说也有声名显赫的同类。事实上,根据战后世界状况而改变了的保守主义原则意味着我们应当追求‘人道的资本主义’的目标。” 从1940到1975年间,保守党左翼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与以往相比有着重大区别,人们称之为“新保守主义”。论者已有定论,这种新保守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重新界定国家在自由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角色。 ????“中间道路”是巴特勒所谓“人道资本主义”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中间道路”这一每次来自麦克米伦于1938年出版的一部同名著作。这部著作基本上是针对30年代大萧条的,但其内容反映出战后保守党上层的基本立场。 ????在这部著作中,麦克米伦提出的政策不仅涉及财富的重新分配,以通货膨胀为手段摆脱经济萧条,还包括对大型公共服务性企业实行国家控制,英格兰银行、煤矿国有化。言言之,这是一个在自由资本主义与彻底的国家社会主义之间的折中方案。后来,麦克米伦进一步解释了他在经济领域的主张:“在国家经济计划领域,我们将在适合私营企业领域与实施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领域之间保持一种明智的平衡……政府将遵从民族特性,即走一条中间道路,既避免自由放任的极端,也避免为了其自身的缘故实施集体主义控制的极端。” ????如同巴特勒一样,麦克米伦把“中间道路”保守主义定义为“一个民族”(One Nation),声称自己继承狄斯雷利,特别是“青年英国”的传统。1957年,麦克米伦在当选为保守党领袖后表示:“我们出来不是,而且我相信只要我是你们的领袖,我们将永远不会是只代表某一阶层或地方利益的政党。” 为了与共党争夺工人阶级选民,保守党必须有所改变。正如另一位战后极具影响的保守党人黑尔什姆勋爵所说,保守党在19世纪与自由主义斗争,在20世纪则与社会主义作斗争,现代保守主义继承了托利主义赞同国家干预的传统,保守党人的立场并没有改变,但前沿阵地已经改变了。 艾登则更为直截了当地宣称,此时的保守党已经不是赤裸裸的资本主义的党,“尽管我们相信商业中的个人责任和个人动力原则,我们却不是自由放任学派的政治产儿”。在当时的保守党人看来,“国家”已不再是霍布斯所描绘的巨兽,而是一个称心方便的工具。1947年,巴特勒在下院表示:“我们并不惧怕使用‘国家’。”保守党不仅应当接受再分配的税收体制,还应该放弃自由放任经济学,以利于把国家作为共同利益看护人的制度。 国家干预不仅应用于社会领域,也涉及经济和工业领域。在整个50年代,《工业宪章》始终是保守党在经济领域的纲领性围歼,其核心就是应用凯恩斯主义的术语强调政府在经济事务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巴特勒所说,《工业宪章》首先承诺,“为了效率、充分就业和社会安定,现代保守主义者坚持对经济运行实施强有力的中央指导”。 三、 成熟的集体主义政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正是在运用国家力量对社会、 ????经济生活进行干预这一点上,保守党与工党达成了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一致。工党放弃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推行所谓温和干预主义的社会民主主义。1955年,盖茨克尔成为工党领袖后,整个工党进一步右倾,党内有人公开要求修改党章中关于生产资料、分配和交换的第四条。与此相应,表示党上层领导人也抛弃了自由放任原则,鼓吹“人道资本主义”、“中间道路”。可以说,双方都在走中间道路,双方都不在认为国家与市场、工人与资本家、私人企业与公有制、个人自由与社会正义之间存在对立。不管保守党与工党在具体政策上有多大分歧,两党都在不同程度上修正了各自的意识形态,都摈弃了那种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水火难容、完全对立的观点。 当然,我们不应过分夸大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差别缩小的意义。两党在人类社会的理想模式、政治权力的归属以及社会正义等原则问题上仍有重大差别,只不过是迫于战后新形势的压力而做出相应的妥协。从这个意义上说,两党都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各自的意识形态,正如一位评论家指出,在战后新的形势下,两党都受到刺激并做出反应,以便能够在新环境中生存下来。 ????从共识政治的三项具体政策看,根本性的一点也是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干预不仅在范围上极大地扩展了,还渗透到公共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凯恩斯主义的反周期政策意味着由国家出面调节社会总需求水平,以保证经济的增长;随着一大批巨型国有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政府在成为全国最大的雇主的同时,也成为这些企业惟一的投资者和管理者,政府有权决定企业的投资、信贷和发展方向,为企业生产制定计划,以使企业按照公共利益进行生产和经营;在社会福利领域,政府通过高额累进税制度使社会财富发生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转移,并且承担了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水平的义务。 ????总之,国家与市场、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国家已不在是自由放任资本主义时期“守夜人”式的国家,积极干预的政府取代了亚当·斯密的“廉价政府”。到1970年,英国政府公共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60……。按可比价格计算,1980年政府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4.6%(1976年曾高达46.9%),而90年前的1890年,政府开支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还不到10%。 ????政府职能的扩大,势必带来政府规模的膨胀。凯恩斯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进入财政部时,财政部的正式官员仅有数十人,而战后为了执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财政部的规模扩大了上百倍。1953到1973年间,英国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包括社会保险、教育和医疗卫生方面的开支增长了12%,在住房与环境、农业、就业等方面的开支增长了6%,而一些传统的国家职能,如国防、维护法律与秩序及对外事务等方面的开支所占的比重则下降了18%。 ????国家作用的增强和政府规模的扩大,标志着战后英国政治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成熟的集体主义政治。 ????集体主义在英国的兴起最早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19世纪基本上是个人主义的时代,从世纪末起则逐步走向集体主义时代。英国政治思想家巴克认为,鼓吹不干涉是国家对外和对内的最高职责的自由放任主义终结于1880年。 1937年,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李普曼在《美好社会》一书中宣称,集体主义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教义,“在世界各地,那些自称为共产主义者、社会主义者、法西斯主义者、民族主义者、进步主义者乃至自由主义者的人,都在进步的名义下一致认为,政府及其强制工具必须指引文明发展的进程,人们推崇公共官员的权力,增加、扩展他们对人类事务的干预”。 还有学者从国家干预的发展为线索,把英国政府思想及实践区分为“放任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两股互相对立的潮流。前者认为社会难过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实现自然和谐的发展,后者则认为必须对人类事务进行政治性管理。 塞缪尔·比尔最早对英国政治进行系统研究,他把英国政治的发展历程纳入一个演进模式之中。按照利益代表模式和政治目标,英国政治现代化进程可分为五个阶段:老托利党政治、老辉格党政治、自由主义政治、激进主义政治以及集体主义政治。集体主义政治始于10世纪末,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发育成熟,其政治目标是福利国家和经济官吏。我们不难发现,集体主义政治的核心是对国家干预的认同,其实质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干预主义的兴起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首先,国家干预思潮和政策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危机时就深刻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机构在它自己创造的生产力的压力下失灵了……因此,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不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彻底打破了市场万能的神话,自由市场机智自发调节功能的缺陷暴露无遗。单个的私人资本,即使是19世纪末出现的私人垄断资本,已经网无法适应日益社会化的生产力。于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式代表——国家不得不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 30年代罗斯福推行的新政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和控制的开端。 ????其次,两次大战以及人民大众民主意识的增强和进步思想的发展,也对国家作用的提高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干预主义的国家就已经在英国初现端倪。霍布斯鲍姆指出,在1916到1918年间,英国已经不自觉地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强大的国家经济的雏形。 战争的经历改变了英国政治结构,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经济生活受到控制的程度仅次于俄国和纳粹德国。由于推行累进所得税、附加税和遗产税,社会财富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再分配,工作时间和条件受到调节,农业组织了市场委员会,国有垄断企业已经在广播、伦敦运输和电力行业建立起来,各市镇当局在住房、运输、煤气、供水和供电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一战截然不同,它是一场人民战争。人们发现,国家干预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有负面效应,而是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如战时工业生产的合理化,物价控制,生产必需品的保障等。战争也教育了人民,大众觉悟的提高使统治者在战争结束后不能再像以往那样进行统治了。1940年初,比万就意识到反法西斯战争将对英国社会造成的政治冲击,战争将开启人民尘封的心灵,使成千上万英国人积极参加政治斗争,而工党勇于面对新形势,肩负起领导国家的重任。 与此同时,保守党人也意识到自己将要面临的新形势。战争一结束,黑尔什姆就警告保守党:如果不给人民以社会改革,他们将给你社会革命。“一位保守党议员也认为,再搞自由放任不会有前途,”这不是因为我们必定比我们的前辈更善良或人道,而是因为复辟这样一种体制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了”。 ????此外,凯恩斯经济学说对战后大规模国家干预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在20世纪20年代发表的《自由放任的终结》一书中,凯恩斯呼吁国家应在经济衰退时发挥更大的作用。后来,他又写道: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准备消除19世纪的自由放任状态,进入一个自由主义的社会主义时代,我的意思是指这样一种制度,我们能够作为一个有机的共同体追求共同的目标,促进经济和社会正义,同时尊重并保护个人——他的选择自由,他的信仰,他的思想和表达,他的企业和财富。” 有人形象地说,在凯恩斯时代追随亚当·斯密,就像在哥白尼之后还坚持托勒密天文学一样。30年代末开始的凯恩斯革命为英国两党的妥协提供了理论基础,或者说,两党都把凯恩斯主义当作自己的旗帜来挥舞。因此,不应把战后国家干预的急剧扩张完全归因于凯恩斯主义,凯恩斯学说只是恰逢其时罢了。正如一位评论家指出的:“问题的关键在,凯恩斯意识到应当对经济力量加以约束。社会主义者据此作为一种赞同国家控制的理由;另一方面,托利党人将之理解成需要调和两个极端,以在国家控制的方向上加上私人企业巨大的推动力。” 尼克松政府的经济顾问赫伯特·斯坦也认为,不管有没有凯恩斯,大萧条肯定要引起一场彻底的政策变革。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战后共识政治有一个看似荒谬的矛盾:一方面,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逐步增强,另一方面,政府的权威却日益削弱,也就是说,随着政府卷入社会生活的程度提高,政府对社会各阶层按照其指令行事的依赖也就随之增强。耐人寻味的是,与人们的普遍信念相反,当政府的干预扩大时,其权限实际上缩小了,政府承担的责任与它旅行职责的权力成反比。这一现象被论者称作“政治生活的破碎化”。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集体主义政治是建立在一致同意的基础上的,政府政策在何种程度上与社会各阶层达成一致,就决定了政策的有效性。换言之,正是由于政府的干预已经广泛深入地取得全民的支持,否则就无法使自己的政策行之有效。对于这一点,英国左右两派从相反的角度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保守党温和派的吉尔摩认为:“正是人们之间一致的破裂,造成了麻烦的根源,因为国家缺乏权威(我的意思是指获得一致的那里),它无法控制国家中最有势力的组织:工会。实际上,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国家。” 工党左翼领袖托尼·本指出,英国不会出现社会运转所需的一致,政治生活和工业领域的权威主义已不复存在,政府已经不能用老办法来控制各种组织和人民了。 四、 结语
????二战后的新形势、新环境迫使保守党和工党调整修正各自的意识形态,双方 ????互相妥协的结果,就在运用国家力量对社会生活进行干预这一基本点达成了共识。事实上,自战后到70年代中期,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出现了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共识政治”,大规模国家干预成为一股世界性潮流。 ????不可否认,凯恩斯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政治对英国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长期繁荣和稳定产生了相当的积极作用。但是,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承担了新的义务和责任,其政治体制并没有随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新的需求与旧的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是共识政治产生危机乃至破裂的主要原因。换言之,战后共识政治是建立在一系列过于乐观的思想基础上,即对国家的本质,对于通过国家干预来改变社会的可能性以及由此引起的风险,并没有充分的认识。一旦国家不能起到克罗斯兰设想的管理经济的职能,那就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死亡,而且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死亡。这种勉强的、被迫的妥协本身就埋下了日后破裂的种子。80年代英美两国的政治现实已经表明,战后国家干预由弱到强的发展,实际上正是新一轮弱减国家干预的先生。从这种意义上说,战后共识政治的发展奠定了以减少国家干预为中心的撒切尔主义的社会政治基础。这是我们认识战后英国共识政治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原载《世界现代史新论》,重庆出版社,2001年
也有人反对使用这个概念,此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著名政治评论家彼得·詹金斯。参见 P.Jenkins, Mrs Thactcher’s Revolution, London, 1987, pp。1-50.希思也曾否认两党之间存在共识,参见 A.Sampson, The Changing Anatomy of Britain, New York, 1984, p.37.
F. Pym, The Politics of Consent, London, 1985,p. 193.
A. Marwick, British Society since 1945, Penguin, 1982, pp.102-111.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383、433页。
J.E. Cronin, The Politics of State Expansion, London, 1992,p.291.
J. Tomlingson, British Public Policy since 1900, London, 1990, Table 9.5, 10.8.
A. Gamble and L. Wells, Thactcher’s Law, London, 1989, Table.1.
K. Morgan, Labour in Power, 1945-1951, London, 1986, pp.94-10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卷,第436页。
A. Horne, Macmillan, 1897-1956, London, 1988, p. 256.
K. harris, Attlee, London, 1986, p. 257.
Economist, December 30 , 1978, p. 38; N.F.R. Crafts and N.W.C. Wooodward, British Economy since 1945, London, 1991, p.490.
Economist, 28 November, 1992, p. 64.
Cronin, op.cit., p.243.
J. Crieger, Reagan, Thatcher and the Politics of Decline, New York, 1986, p.18.
R.T. Mckenzie, British Political Parties, London, 1955, pp.581,586.
R.A. Butler, The Art of Possible, London, 1970, p.160.
P. Cosgrave, The Strange Death of Socialist Britain, London, 1992, pp. 29-30.
Harris, op.cit., p. 534.
J. Campell, Nye Bevan and Miracle of British Socialism, London, 1987, pp.130,144.
I. Gilmour, Inside Right: Conservatism, Politics and the People, London, 1977, p.20.
A. Crosland, The Future of Socialism, London, 1956.
H.M. Druker, Doctrines and Ethos in the Labour Party, London, 1979.
N. Tebbit, Unfinished Business, London, 1991, p.5.
Butler, op.cit., p.137.
F. O’Gorman, British Conservatism: Conservative Thought from Burke to Thatcher, London, 1986, pp.47-52.
A. Horne, Macmillan, 1957-1986, London, 1989, p. 193.
S. Beer, Modern British Politics: Parties and Press Group in the Collective Age, London, 1982,p.127
Viscount Hailsham, The Conservative Case, Penguin, 1959, pp.94-95.
S. Beer, op.cit., pp.270-271.
R.Blake, The Conservative Party from Peel to Thatcher, London, 1985,p.259.
K. Middlemas, Politics in Industrial Society, London, 1979, p.334.
R. Rose, British Politics: Persistence and Change, London, 1985,p.395.
欧内斯特·巴克:《英国政治思想》, 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2、140页。
R. Cockett, Thinking the Unthinkable, London, 1995, p.10.
W.H. Greenleaf, The British Political Tradition, London, 1983, vol.1, pp.14-2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卷,第424、317页。
E.J. Hobsbawm, Industry and Empire, Penguin, 1983, p.240.
J. Campbell, op.cit., p.94.
N. Deakin, The Politics of Welfare, London, 1989, p.45.
D.E. Moggridge, Keynes: An Economist’s Biography, London, 1992, p.469.
R. Eccleshall, English Conservatism since the Restoration, London, 1990, p.186.
赫伯特·斯坦:《总统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第40页。
S. Beer, Britain against Itself: The Political Contradiction of Collectism, London, 1983.
I. Gilmour, op.cit., pp.198-199.
T. Benn, Argument for Democracy, London, 1979, pp.48,110-111.
战后法国“政府调控经济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因
作者:张丽??来源:世界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得到了空前的加强,法国十分重视政府计划在经济发展中的指导作用。政府调控成为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经济模式逐渐形成。法国政府干预经济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基础和指导的,这种理论在战后初见端倪,到60年代最终形成。主要理论是马塞的“二元调节论”和库尔比的“受竞争经济论”。两种理论一直是指导战后法国经济发展的主流思想,实际效果不应忽视。国内迄今尚未见到专门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拟就“政府调控经济论”的主要内容、形成原因加以论证,以求教同行。 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理论 计划与市场二元调节理论 战后初期,法国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只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并未形成理论体系,在对经济协调的过程中这种理论逐渐成型。到50年代末,法国顺利地实现了两个国民经济计划,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并且超越了战前的水平,一些经济不平衡的问题得到解决。然而,形势一旦好转,一些人重又对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应该予以取消,推行自由主义,完全由市场来调节经济。法国经济学界为此召开了研讨会,“国家调控”与“市场机制”究竟如何取舍,会上两种意见针锋相对,各不相让。 经济学家马塞认为,可以“两条腿走路”,同时利用两种方法调节经济运行,即所谓的“二元调节论”。二元调节理论最早是在60年代初由美国和瑞典等国的经济学家提出。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总体条件下施行计划经济是必要的、可行的。马塞则是在此基础上,回答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提出两种机制可以同时对经济实行有效调节的具体方法。马塞曾任法国计划总署主任,参与制订了法国第三、四、五个国家计划。他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经济理论,主要反映在两部著作中:《计划或风险防范》,1965年出版;《投资的选择》,1969年出版。70年代初,经济学家帕斯卡隆撰有《法国经济计划化》一书,对马塞的二元调节理论进行了更为充分的阐释。马塞的《计划或风险防范》一书影响深远,曾经多次再版。该理论的要点如下: 1.人的自由权利与社会的关系。马塞首先认为,18世纪获得公民权的人们力图通过不同的渠道参预经济活动,而这种努力是当代社会的惟一象征;因而从人的自由权利与社会的关系这个角度论证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注:马塞:《计划或风险防范》(Pierre Massé Le Plan ou l’anti-hasard),巴黎1991年版,第8页。)。他接着指出,“战后法国的经济增长率为4.5%,而劳动人口、年劳动时间依然如故……增长的原因是劳动效率的提高。于是社会迫切需要更合理地分配经济增长的成果,即使差异不可避免。任何社会若要不断进步,必须倡导机会均等,务使所有人从发展中得到好处。”(注:马塞:《计划或风险防范》,第72-73页。) 他指出,人类的命运包括集体的命运和独立的个人命运的组合;人类成功与否,不取决于个人的成败得失,而要看整体能否成功,因为个人是集体中的一员。我们提倡赋予个人自由发展的权利,但是,个人只有在利益均等中才能获得最大利益。集体意愿的表达、集体的未来之预测,是通过人民的代表机构——政府来实现的。19世纪的危机,尤其1929年的大危机及其后果已经证明,市场的自发运转不能实现宏观经济的最大平衡。相反,政府通过计划基本实现了经济平稳发展和充分就业的目标。据此他提倡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理由是:市场经济可以自动调节个人追求市场竞争的权利和积极性,而政府干预则可以纠正现行不合理的体制(注:P.帕斯卡隆:《法国经济计划化》(Pierrer Pascallon,La Planification de l’ économie francaise),巴黎1974年版,第6页。)。 2.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马塞认为,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在经济发展中虽然起着不同的作用,但都同样重要,国家应该运用两种机制共同调节经济。在他看来,市场机制能自动地调节人追求市场竞争的能力,通过价格波动传递信息,使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而计划机制可以通过收支、信息、财政等政策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市场可以调节短期经济效益;计划则可以策划一种长期的决定和行动。企业厉行投入和产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依据市场价格的涨落来进行决策。原料与成品价格的上涨和下跌制衡供给与需求。这就要求企业对市场传递的信息作出快速反映,而企业往往不能了解突发的因素和未来市场的价格,因而它的决策难免短视,即只能考虑到最近的将来。推而广之,如果所有的企业都以近期市场产品的价格来进行决策,结果生产有可能过剩,最终导致经济危机。而政府则可运用各种手段,广泛收集和交换信息,在此基础上制订的计划可以减少市场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使资源配置更为有效。他认为,计划对未来的预测越完善,市场机制就能够运行得越有效。计划只会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而不会压制市场机制的作用。计划犹如路灯和法典,照亮市场前面的方向。在自由资本主义世界,同时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机制,比仅仅依靠市场调节对经济的发展更为有利。因此,他主张对经济实行二元调节,这样对经济、对公众、对政府都有利。法国的经济发展证明,市场与计划相互补充理论行之有效(注:P.帕斯卡隆:《法国经济计划化》,第10页。)。 3.关于计划化的性质。马塞认为,国家对经济调节的最好方式就是计划化。“计划”这个词的应用大大早于战时统制经济和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时代;计划本身就是政府行为,是对经济发展的干预。路易十三时期的首相、黎世留大主教曾指出,国家事务的本质在于:担任公职的人需深思熟虑,预测未来,制订计划以应对不测。马塞强调,所谓的“法国式计划化”,就是寻求一条中间道路,把人对自由的追求、个人创造性的发挥与发展经济的共同方向统一起来;而这种思路在上升为理论前只是一种实践、一种渐进式的实践,面对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完善,最终成为理论,因此不能把它说成是离经叛道的权宜之计(注:马塞:《计划或风险防范》,第113-114页。)。 马塞提出的计划理论匠心独具,他把计划化定性为指导性计划,既不同于官僚主义集权制的硬性计划,也有别于完全的市场调节,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中间模式。计划的实施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并不要求所有企业遵照执行。宏观计划的性质体现在内容上,主要是对未来国际、国内形势的预测分析,提出长期的战略构想和发展目标。 帕斯卡隆等经济学家进一步认为,“法国式的计划化”强调的是: 第一,发展意识,达成共识,定出总体目标,确定协调方式。如1962年8月4日通过的第四个4年计划纲要,对经济增长率、消费与投资的比例、社会政策等诸多方面是经过多方面协商而最终达成的,这就是明证。计划是一种民主商议的计划、积极的计划。“民主商议”是指,政府代表、企业代表及工会代表共同交换信息,各抒所见,然后形成计划以便推广实施。马塞强调指出,法国的宏观计划是指示性的,有的人说是民主的、是协商的,总之是经过各阶层人士参与制订的。他们认为,这种民主商议的计划,避免了计划管理部门官员滥用权力,保证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各阶层的参与保证了政府掌握信息的完全和及时。所谓“积极”,是指它不是命令式的,实行与否是灵活的,可以实行也可以不实行,企业完全可以采取能够达到他们目标的种种行动。马塞指出,我们找到了在自由、个人创造和集体发展之间的中间道路,即发展的共同方向。计划化是国家协调所有社会力量的最好方式(注:P.帕斯卡隆:《法国经济计划化》,第9-10页。)。 第二,计划涉及面广,留有余地。工业、农业、交通、文化、教育、卫生等无不囊括,但轻重缓急视经济发展情况而定,并根据预测而予以适当调整。可以这样说:“法国式的计划化”既是一种投资、生产计划,也是一种对结构、成本予以干涉的计划(注:马塞:《计划或风险防范》,第143-144页。)。 马塞的理论既有政治哲理,又不乏经济调节方法和人文思辨,在西方被认为是法国式计划化的创始人之一。这种计划化不仅建筑在对经济的深入研究之上,而且又植根于文化伦理之中,简言之,是一种社会的选择、源自于社会的对话。二元调节理论是西方理论界较早提出的政府同时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机制调节经济的系统理论,对法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 受竞争经济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欧洲经济共同体己成为不可改变的现实,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法国经济大规模地对外开放,但由于竞争力差,造成了进口速度快于生产增长的速度,泊来品充斥市场,形成对外依赖的局面。法国经济学家库尔比在对法国工业、外贸情况进行分析后,提出“受竞争经济论”。如果说二元调节理论阐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计划化的实质,那么,受竞争经济理论则是国家在应对国际竞争中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它从理论上论证了国家计划的宏观目标如何与企业的微观行为协调一致,即宏观经济政策如何与本国经济结构相适应,计划原理如何与经济政策制定相结合。受竞争经济是指在国际竞争中实力较差的经济,比如法国这样开放但不充分就业的经济(注:R.库尔比:《受竞争经济中的竞争力与增长》(R.Courbis,Compétitivité et croissance économie concurrencée)第2卷,巴黎杜诺出版社1975年版,第1页。)。即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国家应怎样调整经济,制定什么相应政策,以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 这一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库尔比在60年代末提出的。他于1969年1月在法国《经济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经济发展与国际竞争》(注:R.库尔比:《经济发展与国际竞争》(R.Courbis,“Développement économique et concurrence étrangère”),《经济杂志》(Revue économique)1969年1月。)的文章,首次阐述了这一理论;尔后在1975年由法国教育部资助出版了专著《受竞争经济中的竞争力与增长》,全面论述了他的受竞争经济理论。此后又发表了《受竞争经济的普遍平衡的确立》(1971年)、《价格模式》(1977年)、《法国经济的工业间及地区间贸易方式的建立》(1979年)等著作。 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区别两类经济部门。库尔比把法国经济部门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保护免遭国外竞争的部门,包括农业、商业、食品业、服务业、建筑业和公共工程业;另一类是决定国家经济增长幅度的受竞争经济部门,即工业部门,即所谓的受竞争工业。他认为上述两类经济部门情况不同,应制订不同的政策予以区别对待。 2.控制国内需求,向工业提供资金。在库尔比看来,法国经济属弱势经济,要转变成强势经济,国家计划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应放在促进受竞争工业的供给上,同时控制国内的需求。这是因为战后西方国家仍然采用凯恩斯的理论,而他的理论产生于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年代,当时要解决的是经济危机之后的萧条和失业问题,因此提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经济危机,而为了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必须扩大消费,扩大投资,减少储蓄,即扩大有效需求。但是,时过境迁,法国战后的经济形势和30年代已经大不相同,失业并不严重,经济增长速度也比较快,1949-1963年法国生产年增长率为5%(注:J.-J.卡里、保尔·迪布瓦、爱德蒙·马兰旺:《法国的经济增长》(J.-Jaques Carré,Paul Dubois,Edmend Malinvand,La Croissance francaise),巴黎1972年版,第32页。)。有鉴于此,凯恩斯的扩大有效需求以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 库尔比根据法国的具体情况提出,在受竞争经济中,国家不能再采取扩大有效需求的政策,国家干预应放在促进经济增长上。他指出,对于受竞争经济,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不再适用。理由是国家处于受竞争经济时,促进有效需求的政策非但不能增加生产和就业,反而会破坏贸易平衡。也许在短期内能够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在中期内对贸易顺差也不会产生正面效应。因此,他主张采取控制国内需求的政策(注:R.库尔比:《受竞争经济中的竞争力与增长》第2卷,第188页。),因为法国的生产不是由需求而是由生产能力决定的,为此要考虑增加投资的可能性。法国经济属于弱势经济,是受竞争经济,要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应该实行扩大供给。他呼吁尽可能增加向出口工业提供资金,改善企业从外部获取财源的可能性,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政策才能增强法国经济的竞争力(注:R.库尔比:《受竞争经济中的竞争力与增长》第2卷,第190页。)。 3.减轻出口企业的税收。库尔比进一步指出,政府应该干预税收,对受竞争企业采取扩大资金供给的政策,这可以用税收的转换来实现。即减轻出口企业的负担,包括税收、社会保险费、公共服务费等。但减少出口企业的税额并不意味着减少总的税收额,它们的税收负担可以转向其他部门,即受保护企业,以有利于出口企业。这种转移是通过增加公共服务的费用来实现的。 在转移税收的同时,增加受竞争企业外部融资的可能性,采取使企业有一个较低的自主资金率,以便能够接受债务增长的方式。措施有:鼓励长期储蓄、延长对企业贷款期限、加快长期流动财政资源的现金流转。为此,他建议成立一个长期贷款市场,不仅有利于企业,而且可以促进银行业的发展。这是一项有选择的政策,国家干预部门的标准要细致、明确,要看能否在中期内提高生产水平和增加就业;不要因为一个部门有能力还贷款,或技术先进,就予以资助,而是必须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去考虑(注:R.库尔比:《受竞争经济中的竞争力与增长》第2卷,第191-192页。)。 库尔比的受竞争经济理论在一些方面动摇和突破了凯恩斯的经济均衡理论模式。法国以他的理论为主要依据,制定和实施了第3个至第6个国家计划,对战后经济在较长时期相对稳定的高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府调控论”的成因 法国“政府调控论”的问世固然受战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态势这个外因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由本国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内因决定的。 一、经济滑坡,市场机制乏力,国家调控势在必行 二战不仅令法国人员伤亡惨重,而且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945年国民收入只相当于1929年的1/2;铁路、公路、桥梁、建筑、通讯设备等物质损失约占全国资产的1/4强;机械设备缺乏和老化程度严重,如,法国200个农业工人平均只有一台拖拉机,而美国43人就有一台;机械设备老化20年,冶金部门最新的设备是1906年的产品(注:J.-P.里努:《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史》(Jean-Pierre Rioux,La France de la Quatrième République,1944-1952),巴黎1980年版,第33页。)。进出口贸易严重失调,1945年上半年,进口物资达3400万法郎,而出口只有700万法郎,只是出口的1/5强;国债从1939年8月的4.1亿法郎上升到1944年的12亿法郎;货币发行总量增加了4倍;1944年底,国家预算赤字为300万法郎,1945年又增加207万(注:弗朗索瓦·科谢:《1945年以来的法国经济史》(Francois Cochet,Histoire économique de la France depuis 1945),巴黎1997年版,第20-21页。);1939-1949年,法郎贬值98%,与美元兑换率下降90%(注:让-夏尔·阿斯兰:《法国经济史,1919年至70年代末》(Jean-Charles Asselain,Histoire économique de la France,de 1919 à la fin des années 1970),巴黎1984年版,第117页。)。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经济每况愈下,足以证明危机迫在眉睫。 为了恢复经济和实现现代化,法国政府在40至50年代对宏观经济实行全面统制管理,采取一系列措施,集中有限资源(注:康斯坦丁·卢戈瓦:《经济、法国人与国家》(Constantin Luogovoy,L’Economie,les Francois et l’Etat),巴黎大学出版社 1981年版。),合理使用,即从宏观上调节经济运行。比如实行国有化、减低税收、制定社会福利政策等。在这一时期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制定和实施了两个“现代化与装备计划”,经济逐渐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1948年经济好转以后,“国家”与“市场”两种理论,再次成为媒体的焦点。一些企业主认为,统制经济是德国占领时期所采取的强制性措施,在某种程度上是战争、灾难、痛苦的同义词;他们担忧政府照搬苏联经济模式,长期干预生产会导致企业缺乏活力,难以进行有力的竞争。而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国家干预虽然能奏一时之效,但治标不治本,归根结底不能改变整个经济态势,因为事物不能按照设想的方式发展,经济的运行同样有其自身规律。他们甚至认为,人们对经济一无所知,所获取的有关知识都是过时的、经验性的,而事物却在不断发展,政府如果凭经验干预经济,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使经济生活失调。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才能减少失误,否则就破坏了条件反射的原理,阻碍社会体系的康复(注:J.富哈斯蒂耶、J.-P.库尔泰乌:《法国经济计划化》(Jean Fourastié et J.-P Courthéoux,La Planification économique en France),巴黎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4-16页。)。在这种形势下,简单地提出国家干预的主张不能令人信服,应该对国家干预与市场的关系作出解释,应该明确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总之要有相应的理论支持和指导。而论述经济的大部分理论、学说、蓝图都已经过时,不能解释现实问题。有些领导人失望地说,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参考,没有什么理论可以依据,就像医生要给病人治病却没有医学理论可以应用(注:J.富哈斯蒂耶、J.-P.库尔泰乌:《法国经济计划化》,第195、16页)。法国有识之士意识到必须对政府的经济干预作出理论上解释,必须从哲学上加以阐述。“政府调控经济论”正是在辩论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二、注重国家调控的历史传统 法国经济学家阿隆-维尼欧指出,如果说混合经济一词产生于19世纪的德国,那么,干预主义思想则产生于17世纪的法国(注:M.阿隆-维尼欧:《法国混合经济社会40年》(M.Arron-Vignod,40 ans de d’économie mixte en France),巴黎1988年版,第11页。)。事实的确如此,法国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和实践可以说在封建专制时期就已存在。路易十四时期的财政大臣柯贝尔主张国家应在经济事务中起重要作用。他曾经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鼓励私营业主从事工商业活动。拿破仑时期也运用了行政手段来发展工商业,政府对经济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创立了法兰西银行、工商部、民族工业奖励协会等机构,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工业革命发展和完成的过程中,法国政府也曾加大经济干预的力度,对公共工程进行巨大的投资。直到1807年商业法和1867年关于社会发展的法律颁布,经济自由主义才蓬勃发展起来,代表人物是让-巴帕蒂斯特·泽(1767—1832)、弗雷德里克·巴斯蒂亚(1810-1850)和列昂·沃尔拉(1834-1910)。他们的思想简单说来就是,国家要创造条件,开放市场;不赞成“野蛮”的自由贸易,主张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拿破仑三世可以说是上述思想的实践者,他有意无意地利用手中的权力,于1860年与英国签订《基于法英产品自由交换原则的贸易协定》,废除了大陆封锁政策,奠定了欧洲共同市场的雏形。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国家退出了经济管理,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说,政府的职能非但没有削弱,而且还有所加强。拿破仑三世说:“国家不是一块应于割去的溃疡”,而是要起主要作用、做大事的机构。部长米歇尔·谢瓦利埃对此的注释是: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应扮演“全国协会管理者”,而不是“城市警察”的角色。据此,他们编制庞大预算,扩大投资,大举借债,弥补赤字。1854年,发行2.5亿法郎公债,结果有1万人认购了5亿法郎公债,以后数年发行的公债、债券数额直线上升。政府手头有了钱,一是消弥赤字,二是增加开支,扩大再生产,发展经济。拿破仑三世利用手中的权力对经济大加干预,目的在促使其自由发展,而不是对此横加限制。“强大的国家成了伟大资本主义的靠山”(注:阿·昔莱西:《从帝国节日到公社社员墙1852-1871》(A.Plessis,De la impériale au Mur des Communards 1852-1871),巴黎1979年版,第88-89页。)。 在20世纪,面对战争和经济危机,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一战中,法国政府实行全面统制经济制度,把军火业、运输业等置于国家的控制和监督之下,对工业原料和日用品供应实行配给制。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国家采取通货紧缩政策,以消灭财政赤字和恢复国内市场的平衡;为解决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问题,政府采取了限制生产的措施;为消灭外贸出现的赤字,限制进口,加强贸易保护。不仅如此,国家还对濒临破产的军事工业、航空公司、铁路和银行实行国有化政策,加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在二战中,法国社会党曾经提出对能源、保险、银行实行国有化和施行计划经济的主张,提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把计划经济作为总调节的手段。这些思想和主张在各个阶层人士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应该说明的是,法国在战争和危机时期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虽然是一种临时的措施、带有明显的战时经济性质,但是,却为国家调控理论的产生和实践奠定了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三、国家调控与市场机制结合的时机成熟 在20年代之前,西方国家大都实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对调动微观经济的活力和效率,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这种自由放任在繁荣经济的同时,也有不可克服的弊端;垄断经济、残酷剥削、两极分化、经济危机,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在20年代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因而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于是,30年代出现了对市场经济的否定,理论基础则是凯恩斯主义,他从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方面否定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而苏联及二战后建立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政府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推动经济发展,铲除社会弊端中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然而,统制经济不能解决60年代后出现的官僚主义、效率低下等严重问题。如何促进社会经济的长期、有效发展,成为经济学界一重大课题,专家学者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经济学家正是在此时提出了二元调节的理论,认为国家调控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在法国,战后最先提出国家应适度干预经济主张的是戴高乐、莫内等人。戴高乐认为:“国家需要将自然资源、劳动和技术,这些使人富裕的经济资源为普遍的人们的利益服务,而不能只为几个人的利益而发展。”(注:弗朗索瓦·科谢:《1945年以来的法国经济史》,第29页。)经济需要一种动力、一种协调、一些规则,而这些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进行、制订。需要国家集中管理经济。他一再强调,必须把法国经济落后的形势向人民讲清楚,要多作解释,使人们认识到我们的弊病是:我们的设备老化和生产方式落后。莫内等人更是强调,行动的统一,必须有思想上的统一作为基础(注:让·莫内:《回忆录》(Tean Monnet,Mémoires),巴黎1976年版,第280页。)。他说:“我们国家的干预方式与苏联和英国不同,我们是民主制,是协商关系。”(注:莫内:《回忆录》,第279页。)莫内提出,在经济和社会不平衡的困难条件下,生产必须根据需求调整。现代化和重建必须同时进行(注:莫内:《回忆录》,第280页。)。经济学家帕斯卡隆指出:“各国的经验已经表明,我们不能信赖市场的自发运转来实现宏观经济的最大平衡了。”(注:P.帕斯卡隆:《法国经济计划化》,第7页。) 在这些思想的主导下,战后法国采取了计划化,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莫内提出的第一个《现代化与装备计划》得到了戴高乐的批准,并于1946年颁布实施。而且成立了现代化与装备计划总署,莫内任第一任主任。从此,法国开始了以计划化为特色的国家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时代。 综上所述,战后法国政府调控经济理论的出现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有关。这两种理论在强调市场调节为主的同时,指出了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计划指导的必要性。它们对法国经济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据此,法国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国家干预和管理经济的体系,包括政府行政机构、专门经济机构和市场管理机构。财政经济部几乎统揽全部经济调控和预算管理职权,拥有影响总体经济政策的各种手段;经济和计划化机构、国家计划总署、中央银行等经济机构负责向财政部和政府部门提供有关经济问题的预测、计划和信息等;竞争顾问委员会、交易所业务委员会、国家审计院等是市场管理和经济监督机构。 法国政府还通过控制国民财富和经济活动,实现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国家通过再分配将大量的国民收入集中在自己的手中,利用强大的经济实力承担科研、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险等,保障社会稳定发展;国家还通过国有化,控制和持有基础工业部门、公用事业、大银行,并建立公营企业和货币金融体系,直接控制了国民经济体系的中枢神经。 此外,以国家计划为依据,对经济实行全面调节。到20世纪末,法国制定和实行了11个国家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实施期限、基本目标、预测指标及为此而采取的方针与措施。计划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法国的计划着重解决社会总市场的中长期预测和调节,企业则解决未来市场的短期预测;计划对优先发展项目和产业结构有重大影响的基本决策进行协调,企业的一切生产和投资的决策均由市场调节;宏观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过程采取政府官员、专家和企业共同协商的方式,减少了市场竞争的盲目性。
德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市场经济——韦伯模式对联邦德国经济社会体制的影响 German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Social Market Economy--The Influence of Weber's Model on German Social Market EconomySHEN Yue(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BNU, Beijing 100875, China) 沈越
【作者简介】沈越(1952-),男,江苏省溧阳市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875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既能保留社会主义传统,又能反映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方面重大变革的概念。它首先是由德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勒德·韦伯于1950年提出来的。他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对德国民主社会主义主流经济学家和社会民主党放弃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曾起过重大作用,也是社会民主党从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经济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并因上台执政而对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演变产生过重要影响。 【英文摘要】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that was advanced first in 1950 by a famous German economist,Alfred weber, is the concept that not only keeps socialist traditionbut also reflects the important change ofsocialism in economical system. His model of the socialist marketeconomy produced a great action on abandoning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the plan economy and was one of the theoretical bases for German social democratic party's economical policy in the 1950's and 1960's. 【关 键 词】社会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阿尔费勒德·韦伯/德国民主社会主义social market economy/socialist market economy/Alfred Weber/German democratic socialism
  中图分类号:F1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1)04-0062-0一“自由放任”的美国
【知识与能力】
了解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繁荣的原因及其与美国政府 " 自由放任 " 政策的关系 ;认识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必然性和深刻影响;认识自由市场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传统经济学 理论的失败。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 , 结合一战前后的历史 , 整体把握该时期资本主义世界 格局的变化 , 认识美国垄断资本对国家政权的影响 , 把握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 , 进而发现繁荣背后潜伏的危机 , 辩证地认识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爆发在于其固有矛盾的存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和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影响的学习和分析 , 知道 科技创新、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与适应的经济政策是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保证 ;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 客观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其自身矛盾之间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课所述 " 自由放任 " 的美国 , 着重从美国共和党执政的 20 年代推行的自由放任政策介绍和分析人手 , 反映美国国家政权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 奉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的政策 , 反对 政府干预经济、放弃调节生产的计划。这个政策在相对稳定时期也曾对经济发展起过一定作用 , 但是 , 经济危机的爆发却又是其恶性发展的产物。 1929 一 1933 年经济大危机使美国经济遭到严重损失 , 经济危机还引起深刻的政治危机 , 不仅如此 , 危机迅速蔓延到资本主义世界 , 动摇着资本主义统治。
【教学重点】:经济危机的影响、根源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分析经济管理模式的利弊
教学过程:
导入;设问: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是什么?------自由主义
这种经济政策在相稳定时期所起的作用我们在第五专题中已提过了,那么,该政策是不是完美无缺呢?---------否 。 接下来教师出示一组经济危机带来危害的报道、悲惨画面,然后进入新课:让我们在下面的这场经济危机中来认识一下“自由放任“是否完美无缺。
世界经济大危机。
经济危机发生的标志;股票市场大崩溃。
、主要表现:世界各国:通过一张表格展示世界各国生产水平下降的表现
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






工业下降
46.2%
50.6%
28.4%
16.5%
8.4%
33.1%
外贸缩减
70%
69.1%
50%
50%
失业人数
1700万
600万
300万
85万
300万
300万

最后具体指出在经济危机中各国的影响有:工业生产水平下降、世界贸易额剧减、农业遭到灭顶之灾,大量的农产品和牲畜被销毁或当燃料烧掉。:
美国受影响的表现:工业生产持续下降。具体举一组数据。 金融危机和工业危机及农业危机交织在一起,全国经济陷入混乱境地,失业工人猛增。全国范围内的罢工、抗议、示威、骚乱暴动此起彼伏,整个社会一片混乱。人们对现有的社会制度丧失信心。
经济危机的特点: ①来势凶猛,
②范围大、
③时间长、
④破坏性大
杯水车薪:
世界性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发生在美国?先提供一段材料,从繁荣中看隐藏的危机,另附一练习题。
材料一:美国20年代的繁荣建立在不稳定的基础上,少数垄断组织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一方面,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20年代,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为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所占有;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都日益相对贫困,1929年,约60%的美国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活,他们的收入在全国总收入中尚不足24%。
材料二: 20年代美国工业生产的高涨逐渐显露出生产相对过剩的征象,而日益兴盛的赊帐购买和银行信贷却不断刺激了生产的发展,掩盖了生产过剩的真相,使生产的扩大和市场的缩小发生了更深刻更尖锐的矛盾。1925年5月,美国各主要部门的生产开始减退,呈现出经济危机的苗头,但被股票价格的疯狂上涨所掩盖。……于是经济危机在美国全面爆发。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1928年8月底,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相当于5年前的四倍。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
思考:分析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其根源是什么?通过让学生思考最后概括如下:
1、经济危机爆发的具体原因:
(1)、盲目的和无限制的生产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2) 过度的贫富悬殊
(3)、狂热的股票投机
师:以上我们分析了这场经济危机发生的具体原因,那危机发生的根源又是什么呢?我们再来看两段材料:
1.到1929年,在美国占人口2%的富人的收入几乎占全部国民收入的3/5,而全年收入大约在200美元左右的贫困户占家庭总数的60%,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到100美元。?
2.1920年到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为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
师:这两段材料分别反映什么问题?
生:贫富分化严重和购买力低下,消费水平不及生产水平,供过于求?
师:人们的消费能力很低,买不起那么多的产品,为什么工厂还在不停的生产?
生: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
教师小结: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个别企业的生产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但整个社会生产却处于无政府状态,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的比例失调;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一方面盲目扩大生产,另一方面拼命剥削工人,造成生产巨大增长的趋势同劳动群众有限购买力之间的矛盾。上述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剩,并不是绝对的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不是说生产出来的东西超过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而是同劳动人民的购买力相比,超过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所以,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一方面,大量商品堆积如山,卖不出去,资本家叫喊生产过剩,把牛奶倒入大海,把棉花、布匹烧掉;另一方面,日益增多的失业工人家庭正在为得不到必要的食物营养而犯愁。
最后得出其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探究性问题:如果你是国家首脑,针对经济危机你该怎么办?请同学回答之后再引出美国总统胡佛的政策。
2、胡佛的措施:1、奉心行经济自由放任主义,对付经济危机。
2、1930年大幅度提高关税
3、成立金融复兴公司,向大资本家提供贷款。
4、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建工程和发放贷款。
5、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
3、措施的结果:1、经济危机进一步深化(通过一些数据来表明)
2、美国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饥饿总统” “胡拂村” “胡拂被” “胡拂袋”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推到了崩溃的边缘。美国人期待“救星”的出现。
最后在本课内容讲完后再次提出两个探究性问题: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产物吗?结合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社会主义会不会发生经济危机
除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外,你还能再举几个其它的经济政策吗?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由主义”有何看法?从中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自由放任”的美国 试题
1、揭开1929年至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的序幕的事件 ( ) A、股票市场大崩溃?????????? B、汽车工业、建筑业、钢铁工业发展为支柱产业 C、经济民族主义倾向加剧???? D、20世纪初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 2、20世纪30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首先爆发在( ) A、日本?????????????B、德国???????????C、英国???????????D、美国 3、1929年经济危机期间,不少国家政府要求资本家大量销毁工业品和农产品,这主要是为了( ) A、节约生产开支 B、加快生活必需品的生产
C、稳定物价 D、阻止工人和农民暴动 4、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 A、20世纪20年代各国的稳定发展?????????B、生产相对过剩 C、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D、资产阶级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
5、二十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危机,这是因为 ( )
①社会贫富悬殊加剧 ②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 ③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④资本主义发展的周期性规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使然 ⑤西欧国家在世界市场上与美国展开激烈竞争
A、①②③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6、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之所以空前严重,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关系没有及时做出适应性调整 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贫富悬殊过大 D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7、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政府( )
A奉行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 B实行政府干预经济
C采取措施稳定股市 D进行社会救济
8、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美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全面危机,这次危机对美国的影响有( )
①造成金融危机 ②工业生产下下降 ③农业遭到毁灭打击 ④社会秩序混乱 ⑤人们对现有制度丧失信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
9、下列措施中,不符合胡佛总统让经济进行“自我治疗”政策的是( )
A 否定国会救济方案 B 要求工商界和劳工组织自愿联合起来
C 实行通货膨胀政策 D 削减政府财政开支
10、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一示威者喊出了“我们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这最能说明这次危机( )
A 经济破坏十分严重 B 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C 引起了政治危机 D 人民要求政府调整政策
二、材料解析题:
下列一组图片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的美国社会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图1:美国繁荣时期的汽车长龙
图2:美国人被迫廉价出售私人汽车 图3:在巨大宣传画下排队领取救济金
的美国人
(1)图片2图片3反映当时美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指出这一事件产生的社会原因。
(2)为应对这一事件,美国政府采取什么对策?其实质是什么?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上述案例中借鉴什么经验或教训?
答案
一、选择题
1—5 A DCCA 6—10 AABCC
二、材料题
答案要点: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经济危机爆发原因:20世纪20年代,经济自由放任主义刺激了盲目的和无限制的生产,导致无序竞争,使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生产日益相对过剩;过度的贫富悬殊;狂热的股票投机,破坏经济正常运转;(答出:20年代盛行分期付款的方式造成严重的经济隐患。也可)
(2)答案要点:实行新政。新政内容主要包含:救济、复兴与改革三方面。(表述出具体的新政内容中任三点,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恢复工农业生产;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也可以)
实质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
(3)防止泡沫经济或虚假繁荣, 避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的。充分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手段等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节,保持社会总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平衡,优化经济结构,防止投资过热或消费过热,实现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知识链接
1.美国1921~1929年货币供给的膨胀
从下面的表格中可看出,美国“大萧条”之前的繁荣时期,美国的货币供给总量增加了280亿美元,这8年的增幅为61.8%,平均每年增长7.7%,这样的增幅是非常大的。其间,银行总储蓄上升51.1%,储蓄和借贷股份上升224.3%,人寿保险保单准备金净增长113.8%。主要的增长发生在1922~1923年、1924年后期、1925年后期以及1927年后期。到1929年前半年,增长达到稳定,此时银行存款下降,货币供给总量则几乎保持不变。而这一时期在流通领域的货币,并没有显著的增加,在上表的第一栏,是流通货币的情况,即从1921年到1929年,这一部分货币的总量是从36.8~36.4亿美元之间浮动。货币扩张发生在货币的代替物上,因此,它是信贷扩张的结果。
图表:美国1921~1929年货币供给的膨胀*(单位:10亿美元)
日期
银行外通货
调整后的活期贷款
定期存款
调整后的存款总额
储蓄和贷款资本
人寿保险保单净资本
货币供给总量
每年较前一年的变动幅度(%)
?
(1)
(2)
(3)
(4)
(5)
(6)
(7)
(8)
1921年6月30日
3.68
17.11
16.58
37.79
1.85
5.66
45.30
***
1922年6月30日
3.35
18.04
17.44
39.00
2.08
6.08
47.16
4.1
1923年6月30日
3.74
18.96
19.72
42.75
2.42
6.62
51.79
9.8
1923年12月31日
3.73
19.14
20.38
43.50
2.63
6.93
53.06
4.9
1924年6月30日
3.65
19.41
21.26
44.51
2.89
7.27
54.67
6.1
1924年12月31日
3.70
20.90
22.23
47.08
3.15
7.62
57.85
11.6
1925年6月30日
3.57
21.38
23.19
48.32
3.48
8.06
59.86
7.1
1925年12月31日
3.77
22.29
23.92
50.30
3.81
8.48
62.59
9.2
1926年6月30日
3.60
22.00
24.74
50.57
4.09
8.96
63.62
3.3
1926年12月31日
3.83
21.72
25.33
51.12
4.38
9.46
64.96
4.2
1927年6月30日
3.56
21.98
26.46
52.23
4.70
9.9
66.91
6.0
1927年12月31日
3.70
22.73
27.37
54.08
5.03
10.50
69.61
8.1
1928年6月30日
3.62
22.26
28.53
54.68
5.39
11.05
71.12
4.4
1928年12月31日
3.59
23.08
28.68
55.64
5.76
11.60
73.00
5.2
1921年6月30日
3.64
22.54
28.61
55.17
6.00
12.09
73.26
0.7
* 列1中,银行通货包括金币、国库通货、联邦储备券和各种低级通货;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通货照样被排除在外,因为它要被用做准备金以随时支付未偿还的货币供给部分。列3定期存款包括邮政储金制度中商业和储蓄银行的账户。列4包括以上三项之和加上可以忽略的美国政府存款数额,这样,得到了存款总额和外在通货。列5是储蓄和贷款协会的股份资本。列6是人寿保险公司准备金的少量保单贷款。列7是货币供给总量,即将列4、5、6相加。列8给出了列7中每年数据较上年的变动幅度。
──[美]默里·罗斯巴德著,谢华育译,《美国大萧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
2.大萧条
1929~1933年,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萧条”时代。从1929年10月发生的纽约的股票市场崩溃开始,引发了美国全境的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在此大萧条期间,美国城市大约有1300万工人失业,总失业率从1929年以前的3.2%上升到24.9%,1934年达到26.7%。3400万男人、女人和儿童根本没有任何收入,这里还不包括那些遭受巨大损失的农民,国民经济陷入绝境。而大量失业的农业工人又纷纷地涌入城市,在城市里,大批无家可归的穷人沿街乞讨、露宿街头,美国人民坠入苦难深渊。胡佛的名字成了贫困的代名词。人们把流浪者住的窝棚称为“胡佛小屋”,戏称他们自己席地而居的旧报纸为“胡佛毯”。
在大萧条期间,美国人口进入一个逆增长时期,结婚率和生育率(生育率从20年代末的20‰降低到16.6‰)都十分低,许多家庭解体,人们的道德和信念水平也发生了强烈动摇;中小学教育也受到了严重破坏,拖欠教师工资和教师失业的事件数不胜数,中等收入水平的人群迅速沦落,不少著名文化人也被卷入赤贫的人群中。《愤怒的葡萄》一书的作者约翰·斯坦贝克连肥皂也买不起,使用猪油加草木灰和盐做肥皂洗衣服,连寄稿件的钱也没有。许多人没有工作,被迫到处流浪。
3.股票
股票是一种面向公众的有价证券,它是股份公司或企业为吸收投资,发给投资人(即股东)的投资凭证。股票本身没有价值,但股东可以凭股票取得股息或红利。股东不得向股份公司退股,但可以在证券交易所买卖股票。股票交易所是专门从事股票业务的证券交易场所,是买卖股票的市场,习惯上称为股市。股市的业务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现款买卖,另一类是买卖证券所有权,待一定时期结算时,支付行市涨落的差额。进行股票投机的人就利用股市行情涨落的差额牟取暴利,但是,一旦预测失误,就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甚至破产。
理论上讲,所有股东都有权参与股份公司的管理,参与股份公司的盈余分配。但是,实际上,真正控制公司的是那些握有大量股票的大股东才能成为公司董事会成员,参与公司的决策。一般股东只是为了分得股息。一般说来,股息要比存款利息和其他债券的利息高一些,但风险也相应大一些。股票价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预期收益和当时的市场利率。计算公式是股票价格=预期收益/当时利率。从当前的市场行情来看,股票价格是受市场供求情况决定的,当某种股票供过于求时,股价下降;反之则上升。而股票的市场供求是变幻莫测的,各种主客观因素都有,发展趋势无法预料。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股票价格的高低最终要受到这家股份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的制约;而整个股市的行情则必然要受国家经济状况的制约。如果股份公司的经营状况不佳,国家经济形势糟糕,虽然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股市暂时也可能出现一些活跃气氛,但好景决不会长久,而且升得越高,将会跌得越惨。
4.经济危机爆发前的股票市场
股票市场也被经济的繁荣冲昏了头脑,成千上万的人都在玩着钻营股市的游戏。他们大量举债,疯狂地购买股票,他们确信买进卖出之间丰厚的利润差会使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偿清贷款。随着大量资金的源源涌入,整个股票交易市场空前繁荣起来。据可靠统计,在1929年,1 548 707人在美国29家股票交易所拥有账户。在1.2亿人口中,接近0.3亿户家庭积极参与股市交易,有100万投资者可以被称为投机者。此外,在这些人中,接近2/3的人口(近60万人)用客户保证金(一笔并不属于他们个人,也不能轻易用于生息的资金)炒股。于是,投资信托公司猛增,成为牛市(“牛市”是股票市场的专有词汇,意为整体趋势的上涨;反之,“熊市”即指股票狂跌,无法控制的局面。)后期的特征。传统上,股票价格一般大约是股票收益的10倍。在收益较高的保证金交易中,股票收益也只有1%或2%,而贷款购买这些股票所付的利率则达到8%~10%,远远超出保证金交易中的股票收益率。这样,尽管美国无线电公司从来没有分红,但它的股票指数却在1928年从85上升到410。到1929年,一些股票的价格是其收益的50倍。本来,股票市场的繁荣只能依靠于资本收益的提高,而现在它却成了一种交易的形式。到1928年末,几乎每天都有一家新的信托投资公司进入股市,而且几乎所有这些公司都在进行倒金字塔式的操作。因此,尽管股市表面一直增长,但作为股市增长的基础,真实的经济增长却相当小。有实例说明,一个只有500美元投资的联合创办人公司,到1929年其名义资产达到686 165 000 美元;另一个其股票市场总市值达到10亿美元的信托投资公司,其实际的资产只有600万美元。可想而知,这些投机家的行为能造成股市虚假的繁荣,却不可能真正使国家经济得到发展,相反,这种仅依靠一种狂燥情绪支持的股票市场,很快达到了它发展的极限,导致国家经济的全面崩溃。
在1929年9月的第一周,这种盛极而衰的趋势已经初露端倪,股票市场出现变幻莫测、摇摆不定的态势,股票价格总是出人意外地时涨时落,令那些盲目投资的股民们感到烦躁不安。9月中旬后,整个股票市场的趋势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迹象。10月21日以后,股票市场开始狂跌,如是,引起了10月24日的大恐慌。
5.经济危机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
美国1932年夏天,全国工业生产总指数比1929年危机前的最高点下降了55.6%,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下降了65.6%到96.3%不等。钢铁工业下降了近80%,汽车工业情况更糟,下降了95%。农产品价格也从1930年春天起连续下跌,农民入不敷出,纷纷破产。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锐减。危机期间,美国有一万三千多家企业和一万多家银行倒闭,全国劳动人口的1/4,即大约一千三百万人失业,广大工人的实际工资比危机前下降了1/4左右。
德国危机期间,德国工业生产降低了40.6%,仅次于美国。农业生产下降了30%。财政金融状况极其糟糕,银行或者倒闭,或者合并,1931年,国家黄金储备由23.9亿马克骤减至13.63亿马克,而当时德国到期必须偿还的贷款却高达64亿马克,整个信贷体系濒于总崩溃的边缘。由于当时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保护贸易政策,而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被剥夺了全部的殖民地,德国的进出口贸易一落千丈,据统计,1929~1935年,进出口总额分别降低了70.8%和69.1%。大批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1932年,全国只有1/3多一点的工人能够完全就业,其余的人要么完全失业,要么处于半失业状态。每年毕业的2.6万名大学毕业生,只有大约一万人能勉强找到工作。
英国1930~1932年间,英国的农产品价格下跌了34%,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造成农业生产萎缩,英国不得不向国外大量采购粮食,当时人们称英国是“世界各国倾销剩余粮食的市场”。1933年,英国的工业生产比1929年下降了16.5%,因为英国20年代的经济没有出现美国那样的繁荣,这种下降显得更加明显。1934年,全英国有超过总数1/4的工人失业。同时,英国的对外贸易也出现了巨额赤字,1931年,英国的国际收支逆差超过一亿英镑,大批黄金外流,黄金储备急剧下降,不得不宣布放弃英镑金本位。
法国经济危机开始较晚,当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在1929年和1930年发生经济危机时,法国的经济却仍然很繁荣。正当法国朝野为自己的独家繁荣而倍感乐观时,1930年11月,法国经济危机开始了。大批企业和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对外贸易萎缩,工业生产下降。1933年,法国的工业生产比危机前下降了28.4%。1933年,当其他国家开始从经济危机中复苏时,法国却陷于危机之中难以自拔。1935年,法国的钢和铁产量减少了1/2和1/3,棉花和汽车的产量也都减少了35%,此外还有1.3万多家中小企业破产。
日本经济危机首先是世界市场萎缩,日本的出口受到严重打击,1930年和1931年,日本的出口分别比前一年下降了32%和53%,进口下降了30%和57%。当时日本的主要出口商品生丝的价格,1929年平均每捆为1 350日元,到第二年9月下降到每捆500日元。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缺乏,市场狭小,外贸的缩减直接影响了工农业生产,一些主要工业部门的开工率只有50%。农业生产虽然取得了丰收,但是,由于粮食价格大幅度下跌,有些农作物价格甚至抵偿不了运输费,于是出现了所谓的“丰收饥馑”现象,农民普遍负债
6.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的特点
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危害大。首先,这场危机袭击了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震动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而且波及了每个国家中的所有经济部门;以往的危机只持续1~2年,这次危机则持续4年之久,而且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长期难以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1933年,在短期复苏之后又进入一个新的萧条期;在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各国的生产总值大幅度下降。在过去的经济危机期间,生产缩减幅度在10%至15%之间,而这次经济危机使全世界资本主义各国的生产下降了44%,平均工业生产总值下降到1908至1909年的水平。德国和英国两个危机严重的国家,其工业生产总值倒退到1896年至1897年的水平。
7.胡佛
胡佛(1874—1964)1895年毕业于著名的斯坦福大学,此后,担任采矿工程师,在世界各地采矿,成为百万富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开始从政。先后担任过美国驻比利时救济委员会主席和商业部长等职。1928年,胡佛作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参加竞选,获得成功。次年,就任美国第31任总统。就在胡佛担任总统后不久,经济危机爆发。胡佛信奉自由放任主义哲学,面对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他仍然依据自由放任主义经济观点,否认日益恶化的危机现实,拒绝采取重大的经济干预措施。只是根据自愿的原则,劝告地方政府、企业界和劳工界采取行动。后来,由于危机进一步加剧,胡佛不得不开始推行经济干预措施,但仍以维护自由放任原则为前提。1932年初,胡佛下令成立了金融复兴公司,签署了联邦土地银行法令和联邦住宅贷款银行法,以挽救银行、铁路、建筑和贷款公司以及富有农场主、房产主免于破产。胡佛政府的经济干预主要是为了帮助富人,对提高普通大众的购买力、缓解生产过剩危机和失业救济作用很小。例如,到1932年底,政府只贷出了3 000万美元作为各州失业救济和以工代赈之用,完全是杯水车薪。由此,胡佛政府失去了民心,在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败给了罗斯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任杜鲁门政府和艾森豪威尔政府的行政改革委员会主席。1964年在纽约去世。主要著作有《美国的个人主义》和《回忆录》等。
课件26张PPT。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抛售了
1300万股,人们称这一天为”黑色星期四”。《商业政纪事报》称“本周发生了从未有过的股票市场灾难”到年底,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各种股票价值总共下跌了450亿美元,股票市场全面崩溃。金融危机导致工业、
农业等经济部门的连锁反映,出现了全面危机。美国的经济危机很快蔓延到加拿大、日本和西欧各国,形成全面的、深刻的、漫长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商业政纪事报》称“本周发生了从未有过的股票市场灾难”到年底,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各种股票价值总共下跌了450亿美元,股票市场全面崩溃。金融危机导致工业、农业等经济部门的连锁反映,出现了全面危机。美国的经济危机很快蔓延到加拿大、日本和西欧各国,形成全面的、深刻的、漫长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大危机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标志?
其主要表现?
经济危机的特点?
世界经济大危机发生的标志:美国股票市场大崩溃
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表现:工业生产水平大幅度下降;
农业破坏严重,农民大量破产;
世界贸易额剧减;
各国失业人数剧增;
大量产品被销毁,许多人死于饥饿.特点:▲来势猛
▲范围广
▲时间长
▲破坏性大车水杯薪世界经济危机为什么会首先发生在美国?
自由放任的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一时期正值共和党总统哈定和科立芝当政,这一时期美国的繁荣被称为“哈定—科立芝繁荣”,由于两位总统都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又称为“自由放任的十年”。在这十年中,美国经济充分体现了繁荣,但繁荣的背后也掩藏着严重的危机……阅读下面材料题:材料一:美国20年代的繁荣建立在不稳定的基础上,少数垄断组织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一方面,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20年代,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为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所占有;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都日益相对贫困,1929年,约60%的美国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活,他们的收入在全国总收入中尚不足24%。
材料二: 20年代美国工业生产的高涨逐渐显露出生产相对过剩的征象,而日益兴盛的赊帐购买和银行信贷却不断刺激了生产的发展,掩盖了生产过剩的真相,使生产的扩大和市场的缩小发生了更深刻更尖锐的矛盾。
1925年5月,美国各主要部门的生产开始减退,呈现出经济危机的苗头,但被股票价格的疯狂上涨所掩盖。……于是经济危机在美国全面爆发。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1928年8月底,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相当于5年前的四倍。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
思考:分析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其根源是什么?
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贫富分化严重
盲目扩大生产,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造成虚假消费。
股票投机活动猖獗,掩盖了矛盾。
 
   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劳动人民资产阶 级股票等
投机活动金融市场
不稳定消费能力不足盲目扩大生产掩盖贫 悬
富 殊生产与销售的矛盾▲银行倒闭; (金融危机)
▲工商企业破产;(工业危机)
▲农民收入减少,农业衰退;(农业危机)
▲工人失业,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生活危机)
虚拟一刻 大胆假设假如你是这个国家的首脑,面临这种状况,你会如何来解决呢?不妨大胆的来设计一下!(提示:可以结合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来分析哦)
考考你!胡佛时期 —“美国往地狱里冲”胡佛(1874-1964),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担任采矿工程师成为百万富翁。1928年在总统竞选演说中对人民许诺“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两只鸡,家家有两辆汽车”。1929年就任美国第31届总统不久,经济危机爆发,然而,由于胡佛在经济领域顽固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经典理论,在经济危机中应对无力,从而使他的诺言成为一张永远无法兑付的空头支票。纽约大街上流行这样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杯水车薪的改革奉行经济自由放任主义。大幅度提高关税。
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并允许复兴公司向各州发放贷款,进行救济。
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
实行通货紧缩,削减政府开支,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经济萧条不仅使资本主义经济沦为废墟,还使西方自由民主制度陷于防御地位,并使人们对它的将来是否能存在下去产生了怀疑.
______历史学家梅尔文探究性问题1、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产物吗?结合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社会主义会不会发生经济危机?探究性问题2、除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外,你还能再举几个其它的经济政策吗?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由主义”有何看法?从中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意义?选择题1.引发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是 ( )
①纽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发生动摇
②经济繁荣集中表现在工业生产高涨上
③市场上普遍推行分期付款
④股票投机活动空前活跃
A、①③ B、①④ C、 ①②③ D、②③④2. 1929年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全世界最重要的原因是 ( )
A 、资本主义在全球占优势
B 、美国是头号经济大国
C 、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作用
D 、世界市场整体性的作用
3.1929-1933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与1857年的饿经济危机相比,最大的不同(  )
A.首先从美国开始     B.世界市场作用的结果
C.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D.印发工人罢工浪潮
4.20年代末,美国出现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
A.20年代美国的繁荣    B.美国市场的分期付款
C.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基本矛盾 D.股票投机导致股票大                                 幅度哄抬请思考:这场经济危机对世界造成怎样的影响?它又给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留下了什么教训? 教训:①繁荣与危机总是密切相关。各国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关注目前的直接效益,更要着眼于未来,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防患于未然。
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政府、不同制度的国家要适应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并不断协调好国际关系,为经济的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③经济和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各国政府和各国组织应承担起各自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从而有效地遏制危机,防止危机的恶化、扩展和延续。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要从根本上摒弃以邻为壑的自保政策和转嫁危机的手段。在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尤显重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