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古诗四首 游园不值

文档属性

名称 长春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古诗四首 游园不值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26 14:1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首诗中的一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游园不值》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4、通过品读,感受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体悟心灵对大自然独特的审美,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悟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感受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寻觅春迹,导入古诗
1、(播放视频)欣赏着这美丽的春景,你想到了哪些成语或诗句?
2、听着这美妙的旋律,让我们想到古诗的韵律美。古诗可以吟,还可以唱,关键在古诗的每一个字都是推敲出来的精华。著名诗人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说的就是这个理儿。今天我们也来学着推敲推敲。
二、初读诗句,理解诗意
1、雨过天晴,我们跟着叶绍翁一起——(游园)在游园的路上推敲推敲这——(不值)
2、“值”,意思是?(相遇)“不值”呢?( 没有相遇)用两个字概括?(不遇,师板书。)
3、我们在“不遇”中遇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先读一读,再聊一聊。(指名读)
4、据说古人吟诵讲平仄。我们这么做也许不科学,不过尝试也是创新。那我们就试着把一声、二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读得拉长平缓;三声、四声的字呢当仄声,读得短促一些。比如“怜”是第几声? “齿”呢?
看看这首七言诗,该怎么读出诗味?自己先练一练。
指名读、评价
5、“诗”读百遍,其义自现。游园的路上,我们遇到了——(苍苔,柴扉,还有红杏。)(指名读)
①????理解“柴扉”,就是柴门,是用木棍和树枝编成的一个门。
(课件出示四扇门):与前两扇门比较,这扇柴扉怎么样?
指名读诗句,感受柴扉的特别。
②理解“苍苔”,一种绿色的植物,一般都是长在石头上,一些石缝里面和潮湿的地方。
(出示图片)给你怎样的感觉?
师生齐读“应怜……”。
③理解“红杏”,它一般在春天的时候开花。
(出示图片)二月,正是莘莘学子要进京赶考,抬头望着那杏花,企盼给他带来希望,所以,杏花也叫及第花。“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师:所以,叶绍翁也禁不住地赞叹他所见的这枝。那我们把刚才感受到的送到这一枝红杏来吧!(生齐读。)
师:就这样,绿绿的苍苔,染着我们的眼睛;红红的杏花,沁着我们的心脾;简单的柴扉,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回归。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体会春天的景物所带给我们的愉悦。(古筝起,师生齐读。)
三、精读诗句,感悟诗情
师:这就是我们游园的所遇。这样的一座普通的园,这样自然而然的景物,我们对此赋予了怎样的感情?从这首诗中的哪个字的字形看出来?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的“怜”?
1、“怜”苍苔
①“怜”就是喜爱的意思。从“印”看出来“怜”苍苔。
②理解“木屐”
③指名学诗人走路,感受对苍苔的喜爱和怜惜。
④叶绍翁最初用的是“应嫌屐齿印苍苔。”比较“怜”与“嫌”。
齐读诗句,体会对苍苔特别的爱。
2、“怜”柴扉
①“扣”, 意思是?(敲)
②比较扣和敲,指名用动作区分。
③体会“久”。
④师生一边“扣”,一边朗读诗句。
3、“怜”红杏
①这两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到对红杏的“怜”?(出)
②出示: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你能对比着讲讲吗?
③这枝红杏还有特别的地方,就是----
“一”和谁相对?(满)
师:既然“一”相对于“满”,红杏越多不更能说明春色满园吗?让我们把这句改一下。(分别改成“三”“十”)生讨论
把两句连起来齐读,再次体会这因“关”而“出”,因“一”而“满”的对红杏的特别的珍爱!
4、和红杏对话
①如果你就是这冲出墙外的那枝红杏,说说你在园内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在园外你又看到了些什么呢?
②如果你就是关在这园子内的花啊草啊,你们有什么想问问这枝出来的红杏呢?
5、和园主人对话
园主人也来凑热闹。我就是这园主人,你们就是叶绍翁。你来游我这园,能不能把你的感受具体地告诉我这个园主人。
出示:“园主人啊,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回到“不值”
①红杏真的会说话?我们真的听到了园主人和诗人的对话?那我们怎么能感受到的呢?(想象出来的。)
②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园子还是这座园子,柴门还是没有打开,压根儿我们就没进园子,压根儿我们就没见到园主人,原来心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心里所想园子多美,园子就有——多美。
③就让我们把这美好的憧憬和想象,深深地留在心里吧。(古筝再次响起,学生齐读古诗)
四、总结全文,升华诗境
1、我们还有必要再去进园子里边吗?还有必要见园主人不可吗?
2、原来这“不值”不仅仅是“不遇”的意思。其中还有一份舍不得,不忍的滋味。他呀,想要把这美好的想象和精神上的享受,永远地留在了心中。所以不遇中是有——(遇!不遇中有遇。师板书)不值就是——值!
3、伴着《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唱古诗。
五、作业:
继续收集有关古诗或者创作赞美春天的诗歌,准备召开《春之歌——诗歌朗诵会》。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不
应怜∕屐齿∕印苍苔,???????遇
小扣∕柴扉∕久不开。???????中
春色∕满园∕关不住,???????有
一枝∕红杏∕出墙来。???????遇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游园不值》是第十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诗中描述了诗人原想访友赏花,不料轻敲柴门却许久未开,遗憾之余揣测大概是园主人怕外人践踏青苔,印上痕迹吧!正待离去时,猛然发现一枝粉红的杏花越墙而来,诗人因此而惊喜异常,不遇朋友的惆怅一扫而光。整首诗风流韵藉,情趣盎然。其重点是在朗读基础上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的意境,难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1、别样诵读,感悟诗韵
几乎每位学生都读过这首诗,甚至能流利地背出来,指名读肯定毫无难度,也无新意,因此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古人吟诵讲究平仄,读出别样的韵味。尽管一开始学生还是不太适应,但随着对诗意的理解,孩子们也读得渐入佳境。与此同时,我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在一次一次地朗读中,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2、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结合参考资料可以自主理解古诗。为了避免冗长沉闷的串讲,我采用链接生活、利用插图等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如:观察插图理解“屐齿”“柴扉”,用我们现代的门与“柴扉”比较,感受“柴扉”的原生态和带来的自然气息。讲到“苍苔”时,一男生生动地描述了他所看到的“青色的苔藓”,并出示了两张不同角度的图片,引导学生由远及近地观察苍苔,感受它的蓬勃生机,感受春天的气息。
3、咬文嚼字, 品悟诗情
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上,孩子们在比较“怜”与“嫌”中,感受诗人对园子的喜爱,对苍苔的怜惜;在“扣”与“敲”中,感受对园主人的尊重,对春天的热爱;在“关”和“遮”中体验“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艰辛;在“一”和“满”中,明白水满则溢、留白想象的道理。
4、大胆想象,体悟诗境
学生在理解了诗意后,我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枝冲出墙头的红杏,谈谈自己在园子里和园子外分别看到了什么?并追问“你为什么能够出墙头?”让学生感悟到红杏的力量。诗的后两句还揭示了一个道理:美好的事物是压制不了的,必然会蓬勃发展的。课堂上点悟得不够,学生的理解也不够深刻。课的最后,本来想让学生和园主人进行一次谈话,从整体上说说诗人游园的过程,由于时间安排前松后紧,缺少完整感。
纵观本堂课,语言节奏、赏析节奏都稍偏慢,导致整体口语训练落实不够。课堂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关注全体”仍是一句口号。但愿自己就是那枝探出墙外的“红杏”,不断摸索,收获更多。
?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2.运用远教资源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想象和写作能力。
3.用远教资源欣赏美丽的春景,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以诗会友 ??进入主题
1.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牙牙学语的小孩到满头花白的老翁,谁都会吟诵韵味十足的古诗。那么,我们就来“以诗会友”!我说上半句,你们接下半句。
??“春眠不觉晓”——
??“日出江花红似火”——
??“竹外桃花三两枝”——
??“不知细叶谁裁出”——
2.我们刚才吟诵的诗句都和什么有关?今天,我们去宋朝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再次去领略诱人的春景。(板书:游园不值)
【设计意图:从旧知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春天的确是诗的季节。】
二、以读为主???品味诗韵
??(一)初读
??1.诗中的美丽春色正等着你们去寻找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2.谁来评一评刚才的朗读?
??3.老师请来了一位朗读高手,我们来“三听其声”,听听她怎样读的?(播放朗读资源)第一遍听字音(可让学生小声跟读)第二遍听节奏(注意哪里该停顿,可用笔在本上划下来)第三遍听味道(注意哪个词读得短促,哪个词拖音稍长)
??4.再次放声地练习朗读!
??5.指名读,再评价。
【设计意图:用远教资源中的朗读资料让学生“三听其声”,会使学生在字音、节奏、韵味上有所感悟,对后面的品读打好基础。】
(二)细读
??1.一首古诗就是一曲优美的歌,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你们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想亲眼看看这美丽的春景吗?(播放视频画面)
2.一首古诗也是一个故事,想把这个故事讲清楚明白,还必须理解诗意。现在,我们就根据刚才看到的画面,并结合注释来细读古诗,独立思考每一行诗的意思,遇到有难懂的字词可以和同桌商量讨论。
??3.指名交流对诗的理解。
①谁去游园?却——?
??②哪一行诗可以证明?主人为什么不来开门?根据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猜一猜。诗人却和我们想得不一样,他是怎样猜测的?园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谁来完整地说出第一句古诗的意思。(说诗的意思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添上一些词语,或把词、句的顺序换一换。)
??④指名完整地说出第二句古诗的意思。诗人并没有走进园中,他怎么知道是春色满园呢?
??4.用引读的方式加强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师说诗意,生对出相应的诗句。)
【设计意图:古诗的理解是最乏味、最枯燥的,用远教资源中生动形象的视频画面,既减轻了学生理解诗意的难度,也避免了老师琐碎的讲解。】
(三)品读
?1.这首诗既写了事,又写了景,你觉得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人感情的变化。(多种方式练习朗读:打着节奏读、摇头晃脑地读、带着表情和动作表演读、和同桌比赛读、放视频画面入情入境地读……)
3.虽然宋朝离我们已经上百年了,但这首古诗仍流传至今,特别是诗中的最后一句,诗人用了“关”和“出”这一对意思相反的词,到底是谁想关住春色?关得住吗?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道理?
4.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是不能禁锢的,它们会冲破牢笼,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发展生长起来。让我们再次吟诵这千古佳句吧!
【设计意图: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学生把握了古诗情感的基础上,让他们看着视频画面,身临其境地读,更能读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
(四)研读
1.在这节课里,我们读了诗歌、欣赏了美丽的画面,也说了自己对诗的理解,你们想写点什么?(学生自由写作,老师作一定的写作指导。)
2. 我们对这首古诗已经有了这样深刻的理解,不知同学们能否背诵这首诗?(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背诵)
3.叶绍翁是游园不值,我们这次的游园值吗?
【设计意图:读后的小练笔是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是一种快乐的表达,也是一种写作习惯的培养。用表演的方式来背诵古诗集趣味、知识为一体,让学生背得轻松有趣。】
三、连接远教???丰富认知
???我们学习的古诗只是沧海一粟,想要不断感受古诗的魅力,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位诗人,就常到“远程教育网”上浏览吧,“少年文化”栏目中有很多古诗等着我们去诵读、去感悟、去积累呢!(出示远程教育网,让学生欣赏风格各异的古诗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持之以恒地读诗、背诗,他们便会“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