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课题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型 年级 学 科 课时 主备人
新授 七 历史 1 付敏
教学目标 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
2、探讨孝文帝改革内容及影响。
3、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点 探讨孝文帝改革内容及影响。 2、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难点 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图片展示、分析总结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谁建立的前秦?(课本P81) 出示吴亦凡、古力娜扎、佟丽娅的照片,你们都知道他们是什么民族的吗? 汉 族 维吾尔族 锡伯族 现在各民族交融,相亲相爱。
二、自主学习指导自学之前,教师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从三国到西晋的短暂统一,再到东晋与北方政权(16国)的对峙,再到南朝(宋齐梁陈)与北朝(北魏)的对峙。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西晋短暂统一,其他时期都处于南北对峙局面。 整体感知本课内容: 冲撞篇 —— 秦晋决战淝水岸 改革篇 —— 迁都汉化谋发展 和谐篇 ——“胡”“汉”交融盛世现 自学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经过、结果、特点、影响。 北魏建立的时间、民族、都城、统一北方的时间。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各民族交融的表现有哪些?
合作探究活动 小组讨论: 淝水之战,前秦惨败的原因是什么? 孝文帝改革有什么意义? 各民族交融有什么意义?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当堂检测 练习册P57选择题。 课后练习:P57第10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汉 族 维吾尔族 锡伯族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魏政治和北
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聚焦
2.探讨孝文帝改
革内容及影响
3.培养学生自主、
合作学习能力
4.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1.掌握淝水之战
的基本史实
三国
(前秦)
(北魏)
宋
齐
梁
陈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东晋
十六国
西晋
线索梳理
南朝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朝
统一
魏晋南北朝(基本处于南北对峙的局面。)
冲撞篇 —— 秦晋决战淝水岸
改革篇 —— 迁都汉化谋发展
和谐篇 ——“胡”“汉”交融盛世现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回答:
1、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经过、结果、特点、影响。
2、北魏建立的时间、民族、都城、统一北方的时间。
3、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4、各民族交融的表现有哪些?
合作探究
1、淝水之战,前秦惨败的原因是什么?
2、孝文帝改革有什么意义?
3、各民族交融有什么意义?
秦晋决战淝水岸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东晋十六国形势
龟兹
沙漠
大海
汉水
冲撞篇——秦晋决战淝水岸
淝水之战
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83年,苻坚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晋军以8万精兵应战,打败前秦军。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经过
(成语)
383年
前秦 东晋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东山再起
以少胜多
东晋胜利
前秦瓦解 北方再度分裂
阅读教材86页第2自然段、87页第1自然段 自主学习 完成表格
时间
双方
结果
特点
影响
冲撞篇——秦晋决战淝水岸
项 目 内 容
交战双方
时 间
结 果
特 点
影 响
史料一(前秦):苻坚说:“……现在,我有兵卒八十七万,凭我们人多,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进攻东晋,就好像疾风扫秋叶一样。”
史料二(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
史料三(前秦)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淝水之战中前秦惨败的原因
矛盾尖锐 失去民心
战线过长 兵力分散
论从史出
冲撞篇——秦晋决战淝水岸
迁都汉化谋发展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民 族
改革篇——迁都汉化谋发展
统一时间
鲜卑族
拓跋部
439年
鲜卑
北魏孝文帝: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
改革篇——迁都汉化谋发展
平城
洛阳
根据材料说一说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方面,洛阳和平城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改革篇——迁都汉化谋发展
“此间(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改革篇——迁都汉化谋发展
孝文帝迁都
为了冲破迁都的阻力,孝文帝颇费了一番心计。一天,他突然宣布要大举南伐,遭到百官的强烈反对,包括他的叔父拓跋澄在内。退朝后,孝文帝单独留下拓跋澄,对他说:“平城地方天寒地偏,远离中原,没有太大的前途。宣布南伐只是个借口,我的真实意图是迁都洛阳。”拓跋澄醒悟过来,表示拥护迁都。南伐至洛阳,恰逢秋雨连绵,文武大臣们叫苦不迭,苦求停止南征。孝文帝趁机提出迁都洛阳,众大臣权衡后表示愿意迁都。
历史故事
1.语言: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用汉语
2.服装: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3.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
4.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5.政治: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采汉制
缩句游戏
改革篇——迁都汉化谋发展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用汉语
材料二:孝文帝自己迎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入宫,同时令自己的六个兄弟都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为正妃。
联汉姻
材料三:北魏初年的官制是汉、鲜卑杂用,孝文帝在模仿两晋、南朝官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清除官制中的鲜卑成分。
采汉制
对号入座
改革篇——迁都汉化谋发展
穿汉服
改汉姓
胡服
汉服
北魏孝文帝出御图
改革篇——迁都汉化谋发展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 跋 元
拔 拔 长孙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 赖 贺
独 孤 刘
1.迁都洛阳
2.汉化措施
用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采汉制
公元494年
孝文帝改革
学会归纳
改革篇——迁都汉化谋发展
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在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不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改革篇——迁都汉化谋发展
“胡” “汉”交融盛世现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概念解读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流融汇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这是历史上的一种进步现象。
和谐篇——“胡”“汉”交融盛世现
民族交融
①
一看图片:看下列图片所反映的生产生活方式,哪些原本属于“胡人”?哪些原本属于汉人?
火眼金睛
胡
汉人胡食
汉人胡服
汉人骑马
胡人牛耕
再看图片:看看“胡人”和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
和谐篇——“胡”“汉”交融盛世现
②
胡
③
④
汉
胡
胡人汉服
⑤
汉
⑥
汉
⑦
胡
⑧
胡
汉人席地而坐——胡床、胡椅、胡凳
《湘妃竹》
《百鸟朝凤》
《十面埋伏》
《奔驰在草原上》
魏碑
胡舞
北魏乐俑
北魏乐俑
和谐篇——“胡”“汉”交融盛世现
胡
汉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社会习俗
思想文化
民族心理
和谐篇——“胡”“汉”交融盛世现
汉
胡
和谐篇——“胡”“汉”交融盛世现
走进生活
看看我们身边有没有民族交融的现象?你能否举个例子?
和谐篇——“胡”“汉”交融盛世现
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民族交融的意义:
和谐篇——“胡”“汉”交融盛世现
合作探究
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1.是否顺应历史潮流,促进社会发展
2.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3.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大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孝文帝改革后不久,北魏就走向分裂。今天,在我们的56个民族中,已经没有了鲜卑族。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结果,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孝文帝是“千古罪人”。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和谐篇——“胡”“汉”交融盛世现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淝水之战的战争双方是( )
A.西晋? 前秦????
B.东晋??北魏?
C.西晋? 北魏???
D.东晋??前秦
(2)除了材料中规定的以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北魏孝文帝 鲜卑族
改汉姓 穿汉服 联汉姻 用汉制
请回答:下诏的是哪位皇帝?他是哪个民族的?
历史回眸
你能否举个我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