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的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就本课内容,我主要从教学资源、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七个方面来说。
一、教学资源:
我们的教学资源很广泛,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互联网、书籍……,无论是老师曾有的教学经验,还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内涵,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学资源。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整合教材:
1、课程标准: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一单元中重要的内容,它既体现了新中国为建立建全法制所做的贡献,又体现了新中国为争取世界和平所做出的不懈努力。这一课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一课中“政协会议”和《共同纲领》的内容,下启第二单元中《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篇幅。
教材深化了前面所学的内容,从内容上体现了随着形势的发展,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代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已经成为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了打破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封锁和遏制,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一个良好的国内外环境,新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的内政外交活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改善了国际关系。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还可以通过周总理高超的外交艺术,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和判断的逻辑能力。
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例如使用视频、多媒体教学,不仅扩展了教学内容,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巩固了知识。 3、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已慢慢趋向成熟,好奇心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些问题开始关注。本课内容学生在前二节课已经有一定知识基础,所以更便于理解与掌握。特别是有的学生还通过影视、报纸、文学作品对本课内容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完整的学习、深刻的感受与体验。这样就会对“课标”中体现的知识点缺乏深刻、全面的理解,如果能采用多种且生情并茂的教学方法,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知识的要求,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在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中,利用分析归纳和判断的逻辑方法,使学生认识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总理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与法制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认识到依法治国的必要性,认识到从专制到法制、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不断强化民主法制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的内容在认知层面只作最基本的要求。重点应放在通过感知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2、教学难点:通过对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历史知识的学习,把握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四、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本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学生对这一内容略觉陌生,因此教法的选择应该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的意识,从而形成科学正确的观点。为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讲授法、读书法、合作探究法等。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影片资料的展示,设疑、激趣、讲解,真正起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 2、学习方法: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本课的特点,本框依据完全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出发的设计理念,采用分组导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观看、探究、合作、动手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自主学习是要指导学生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发现疑难问题,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上小组合作,结合情境和社会生活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重难点问题进行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本课教学内容共有三个部分,从以下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
(一)开门见山,导入课题——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1、利用课文的阅读提示导入本课并进入第一子目。
2、运用读书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并解答:建国之初我国分别各以什么代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什么当时没有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播放图片《毛**审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书影,并结合每课一得谈一谈“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最后由老师归纳1954年宪法的意义。
(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合作中生成结论,认识到依法治国的必要性,从而不断强化民主法制意识。)
(二)全班同学快速阅读教材,分为若干合作小组进行讨论以下几个内容,并配备《周总理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的图片来完成第二子目内容,看哪个组表达的最准确、最完整,请同学和老师给予肯定和评价。
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国际环境如何?
2、我国为什么要开展外交活动,其目的是什么?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它最早是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它与以往的帝国主义外交政策有何不同?你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可引导学生结合美国支持达赖“藏独”等事件来谈)
(意图: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竞争意识,使同学们集思广益,学会分析问题,学会运用发展的眼光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
三)联系时政,拓展延伸——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1、情境激趣,播放《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视频片,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理解周恩来高超的外交艺术促成了会议的成功。老师适时补充“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进一步体现帝国主义国家干扰会议、干涉别国内政的险恶用心。
2、讨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成为万隆会议的原则,其中“同”指的是什么?“异”指的又是什么?
3、万隆会议的召开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4、情境讨论:假如你是中国代表,面对会议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和对中国的猜忌、敌视和污蔑,将如何准备你的发言?
(意图:创设情境,用一段视频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声情并茂地展现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高超外交艺术,在情境讨论中培养学生感知历史、用历史的发展眼光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指出本课的知识点为“两个一,三个五”。两个一,即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三个五,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
(五)巩固练习:略
六、板书设计: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新中的第一部宪法 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
本课板书以框架式进行展示、说明,目的在于将主要内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一目了然,清晰明了。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把内容分为两部分进行学习,即内政与外交。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