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和吸收
教学设计说明
根据该学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需要借助与生动的实例和具体形象的图像,在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实验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将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勤于探究思想意识。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教学过程设计成八个教学环节:(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二)思考问题,设计方案;(三)手脑并用,深入体会;(四)观察现象,思考原因;(五)表达讨论,归纳总结;(六)练习巩固,加强认识;(七)归纳小结,强化思想;(八)布置作业,课下延伸。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消化和吸收》的内容共包括两大部分,即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的基础上引出的。在学习了生殖系统后进一步向学生巩固系统的概念,并逐步让学生理解系统中的器官是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某一功能的问题。为学生下一步学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打下基础。
本节分两课时讲授。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问题入手,引出消化系统的概念。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示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并首先引出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进而开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到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二)学情分析
根据该学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学生好动性强,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3)概述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了解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交流与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
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1)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
(2)相关的实验准备。
学生:分组,每组4~5人,课前可由组长负责收集唾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策略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一堂新课的设计至关重要的,本节的引入,首先谈谈同学们都比较感兴趣的问题:爱美。以问题导入:为什么我吃得很少却还是容易发胖,有的人明明吃得很多,却很苗条?这是日常生活中很多爱美女士的烦恼,通过分析讨论引出新的单元:消化和吸收。
(二)消化系统的组成
教师出示消化系统结构组成图,引导学生认识消化道和消化腺,找到它们在身体中相对应位置来加强记忆。关于消化腺可能需要多花些时间,这是学好消化的关键所在。人体一共有五大消化腺分别分泌对应的消化液,其中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胃液含有胃蛋白酶,胰液和肠液含有各种消化酶,但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酶,可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但是酶具有专一性,每种酶对应消化一种物质,如唾液淀粉酶只能消化淀粉。
进一步指出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是口腔,提问学生在吃馒头时你的口腔都对馒头进行了哪些处理?馒头有什么味道?这样引导学生对口腔的消化过程有了感性认识,同时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
(三)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生活经验会得出馒头在口腔内经过了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腺会分泌唾液。馒头会变甜。
教师提问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种成分有没有甜味?馒头的变甜和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没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产生变化呢?
通过上面所提一系列问题,学生根据假设做出自己的探究方案。教师在这里应适当地给予提示:
1.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有的既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又探究唾液的作用。
2.淀粉无甜味。淀粉可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
3.如何收集唾液。
4.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有些小组配备了水浴锅,有些小组没有,这样让小组根据配备材料的情况想办法克服没有水浴锅的困难)
根据提示小组讨论自己的方案,并在课堂阐述。
学生根据自己小组设计的探究方案进行实验。在学生收集唾液前,教师提醒学生要漱口。嘱咐学生小组内分工要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力。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了现象,请学生叙述看到的现象。通过看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前面给予的提示,学生小组讨论,哪个试管中的淀粉发生了变化?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经过讨论学生得出如下结论:
(1)试管未变蓝,说明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
(2)试管变蓝了,说明馒头中的淀粉基本没有分解。
(3)试管未变蓝,馒头块变成浅蓝色。说明馒头中的淀粉没有充分分解。(这个试管中的现象可能学生做的现象不一样,可作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课下讨论)
这样学生就从感性的认识过度到了理性的认识。
最后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思考现实问题:
推测馒头变甜的原因?以及牙齿、舌头、唾液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牙齿对馒头进行咀嚼使馒头变碎,舌头的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进行充分的混合,唾液使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所以我们吃到馒头感到甜。
教师指出唾液之所以能够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是因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它能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但是麦芽糖还不能被人体吸收,还需要进一步的消化才能被吸收。
由此学生得出:口腔只具有初步的消化作用。由此联系生活:1.吃饭要细嚼慢咽。2.不要把饭和汤混在一起吃。3.不要边吃饭边喝饮料酒水。4.饭凉了要加热再吃。
在此教师还要指出脂肪,蛋白质等也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都要经过消化变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练习巩固,加强认识
通过习题巩固知识,加强科学认识。
(五)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新课后的总结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认识。因此我发动学生自我小结,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教育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六)布置作业,课下延伸
第二课时
导入:复习导入。讲解:通过上节课的探究可以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也就是说,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消化的。那么到底什么叫做消化?哪些物质需要消化呢?由此设问导入本课。
(一)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消化的概念,并找出需要消化的营养物有哪些。
讲解:研究证明一部分淀粉在口腔中转化成了麦芽糖,麦芽糖是不是最终产物呢?让我们看一段动画片。学生观看淀粉消化过程的动画片。
提问:淀粉的最终消化产物是什么?
讲解:淀粉最终消化成葡萄糖。除了淀粉以外,蛋白质和脂肪也需要进行消化。
提问: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消化产物是什么?学生分析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说出蛋白质和脂肪的初始消化部位。接下来学生共同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从中捕捉蛋白质和脂肪被消化的信息,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讲述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
(二)探究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提问:食物被消化后,营养物质是如何被吸收的呢?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否相同呢?
(1)资料分析:小肠的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有何异同。让学生尝试推测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大肠还是小肠。
(2)实验观察:观察动物小肠的内部结构
指导学生分组,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理解小肠内表面的皱襞及绒毛的作用。进一步理解小肠具有的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三)能力提升,学以致用
(1)解读曲线图
师生共同对教材中的技能训练逐一进行分析,在训练学生解读曲线图的能力的同时,实现对“消化和吸收”知识的全面掌握。
(2)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以“西瓜子历险记”为题,写一篇科普小文章。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将新课程理念贯穿于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板书设计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1.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2.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
(二)食物的消化
?
初始部位
最终消化场所
消化后的最终成分
淀粉
口腔(唾液淀粉酶)
小肠
葡萄糖
蛋白质
胃(胃蛋白酶)
小肠
氨基酸
脂肪
小肠(胆汁乳化)
小肠(脂肪酶)
甘油+脂肪酸
(三)小肠:吸收和消化的主要场所
1.长?? 2.大??? 3.多??? 4.薄
教学反思
课堂引入直接用生活中的材料,简单明了地切入本节学习内容,然后直接转到对消化系统组成、各功能的学习上来,让学生对消化系统有一个整体的感念,使探究成为感念学习的途径。关于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教师用动画等视频资料先给学生直观的信息,再总结讲述,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一抽象的知识。关于酶的感念,学生不需要掌握太深,能明白其特点和工作原理即可。
关键词
消化系统、酶、小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