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教学设计说明
基本教学思路:关于心脏的结构,可采用分组实验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实物、模型以及课件,使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体会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血液循环过程的教学,由血液循环的发现过程引入,主要通过电动模型演示、课件等,使学生获得循环途径的直观感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思考,分析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成分变化,由此突破难点。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认同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进而形成对心脏的保护意识。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是输送血液的“泵”。其特殊性在于它能够自动地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进行正常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
这一节知识点和难点较多,如何在短时间里使学生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充分的认识并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都需要教师课前精心准备。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段的学生无论从生理还是智力等方面来说,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但尚处于一种懵懂阶段,对于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都不甚了解,所以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每一个时机,在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描述心脏的结构,说明心脏的功能。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3)知道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相互协调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观察、独立思考、资料分析,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体育锻炼有益心脏健康。
教学重点
心脏的结构;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课前准备
教师:
①新鲜的动物(猪或羊)的心脏、解剖盘、新鲜血块、心脏模型、自制磁性教具。
②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①课前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有关心脏的知识。
②通过网络,查询搜集一些有关心脏方面的资料图片等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策略
使用真实的心脏——学生观察实物,有利于加深理解。
利用心脏模型和教材心脏结构图——巩固对心脏结构的认识。
多媒体辅助教学
视频“心脏是怎样工作的”——直观感受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视频“血液循环录像”——直观感受血液循环途径。
利用磁性教具加深对血液循环途径、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变化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引入
猜谜:胸中有个大桃子,拳头大小差不离。劳逸结合巧安排,任劳任怨干到底。
(打一人体器官)
?
学生回答:心脏
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
?
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形似桃子,拳头大小
?
?
将右手放在胸前左侧,感受心脏的跳动。学生说出心脏位置和大小。
心脏的结构
?
教师在展示台上展示新鲜的猪心脏,并解剖心脏。
通过观察解剖心脏,要求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心脏有几腔?心脏各腔之间是否相通?
2.心脏各腔的厚薄是否相同?为什么?
3.心脏内哪里有瓣膜?它们有何作用?
4.心脏的各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通?
根据学生的回答,详细讲解思考题。
?
?
?
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学会辨别心脏的前后,并能分清心脏四腔的大致位置。
按照教师的指导,学生观察演示。
四人小组观察心脏结构图,然后解剖猪心脏。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讨论并总结心脏内的血液流动方向,以及瓣膜的功能。
心脏的功能
1.根据心脏的结构和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心脏的功能。
2.提问:人的一生中,心脏真的从不休息吗?
3.观看“心脏是工作示意图”,描述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时心房和心室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心脏是怎样“边工作边休息”的。同时进行学法指导,即说明一种活动代替另一种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
学生思考归纳: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的动力来自于心脏,而心脏正像一个输送血液的泵,给血液的流动提供动力。
学生思考。
结合教材第62页图4-39,理解心脏是怎样工作和休息的,简单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血液循环的途径
1.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家的故事”栏目。
2.观看血液循环途径。
3.讲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的起点和终点。
4.结合前面学生学过的心脏处的血液流动,引导学生将体循环和肺循环合成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
学生阅读。
?
说出体循环的起点和终点;
说出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
?
血液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及血液循环的意义
1.提出动脉血、静脉血概念,提示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是含氧量不同。
2.教师提示学生进一步完善血液循环图,用不同颜色体现血液成分的变化。
3.教师提问:心脏本身所需要的营养及氧由谁来提供?
?
复习血液的功能,思考、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
对原有的血液循环图进行改造。用不同颜色笔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
提问:你体内的全部血液循环一遍需多长时间?一天之内循环多少遍?一天内由心脏泵出的血液总共有多少?
计算
思考教材课后练习题3,认同健康而强壮的心脏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血压
高血压目前已成为大家比较熟悉的疾病,血压是什么?怎样表示?你会测血压吗?引导学生根据课外实践学习测量血压,这提醒学生可以用自己所学帮助家长健康地生活,由此渗透关心长辈的情感教育。
学生阅读“课外实践”栏目。
布置作业
以“一滴血的履行”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
设计理念:关于心脏的结构,可采用分组实验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实物、模型以及课件,使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体会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血液循环过程的教学,由血液循环的发现过程引入,主要通过电动模型演示、课件等,使学生获得循环途径的直观感知,并通过磁性教具的运用,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思考,分析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成分变化,由此突破难点。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认同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进而形成对心脏的保护意识。
(四)归纳与总结
设计理念:概念图是经常用到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概念图,可更好地梳理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形成知识网。并在知识网中,较快地提取知识。
板书设计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一、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1.心脏的位置和外形
2.心脏的结构(心壁、四个腔、瓣膜)
二、血液循环的途径(磁性教具展示)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路径复杂,生理过程抽象,对初学者来说有一定难度。而心脏的结构、血液循环的过程,又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围绕重点和难点内容,精心设置问题,通过启发、点拨和释疑,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充分利用实物、图表、视频、模型、磁性教具等教学资源,安排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归纳形成重要概念;通过计算心脏的工作量、感受心脏的跳动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存在,并思考将所学知识落实到保护心脏、锻炼身体的行动上来,这对学生形成珍爱生命的情感有一定的帮助。尤其是自制的模型和教具的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带领学生攻克了本节知识学习的难点。
关键词
心脏、瓣膜、血液循环、动脉血、静脉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