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2 专题二 生物和环境
/
命题重点:本知识版块涉及人体健康与环境以及生态系统两方面的内容。在人体健康与环境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人体的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等都是命题的重点;而在生态系统知识版块中,应用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以及生态平衡的现象和意义也是考试的命题热点。
方法要点:要注意掌握以下知识要点:①传染病的三大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传染病传播途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病三条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②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特点(物质可以循环流动的,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
类型一 传染病与免疫
/1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 疟疾是20世纪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其病原体疟原虫是一种原始的、寄生性单细胞动物,由按蚊叮咬传播。人类治疗疟疾最有力的药物均源于两种植物提取物,一是法国科学家19世纪初从植物金鸡纳树皮上提取出的奎宁,二是以屠呦呦为首的我国科学家20世纪70年代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为表彰她的突出贡献,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首位获得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
资料二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公安机关破获一起非法经营疫苗类产品案件,大量未经冷藏的疫苗类产品流入多个省。截至2016年4月11日,共立刑事案件192起,刑事拘留202人,已批准逮捕22人;已查实涉案药品经营企业45家;初步核实涉案疫苗流入接种单位59家。
根据上面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传播类型上看,疟疾属于 传染病。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角度分析,注射青蒿素治疗疟疾属于 。?
(2)疟原虫侵入人体红细胞后,会迅速繁殖,导致红细胞被破坏,血红蛋白降低,引起人体出现 症。?
(3)我国从1982年开始在全国实施计划免疫,大大提高了广大儿童及青少年的免疫能力。如果人体接种过期或未经冷藏而失去生理活性的疫苗,结果是体内不能产生 ,仍会导致感染,也就失去了计划免疫的意义。?
(4)除接种疫苗外,请写出一条可以提高自身抵抗力的措施: 。?
【解法指导】 (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是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环节,要预防传染病流行,只要将三个环节中的任意一个环节破坏即可。
(2)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含量过低,都会引起血液输氧能力不足,形成贫血。
(3)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目的是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内产生抗体。要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可以在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方面进行提升。
/
1.[2018·嘉兴] 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宫颈癌病例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研究表明,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简称HPV)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最高风险因素。为此,科学家研发了HPV疫苗,以有效的预防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进而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
(1)图T2-1为某年我国肿瘤登记地区宫颈癌发病率随年龄变化的曲线图。根据该图信息分析,宫颈癌发病率增速最快的年龄段是 (以5岁为一个年龄段)。?
/
图T2-1
(2)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分析,女性接种HPV疫苗属于 。?
(3)接种疫苗后,人体血液中的相关淋巴细胞会大量增殖、分化,并产生专门抵抗这种病原体的蛋白质,此种蛋白质在免疫学中称为 。?
2.[2017·衢州] 当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超过人体的抵抗力时,就会引发疾病。
(1)小柯用漫画表示人体受到某种病原体感染时,发生的免疫反应(如图T2-2) 。当①侵入人体之后,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 ,从而获得相应的免疫力。 ?
/
图T2-2
(2)如果人体自身免疫力低,侵入人体的①会大量繁殖引发感染。今年3月以来许多学生感染诺如病毒而得了“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该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从传染病流行的环节看,患病学生属于 。?
3.[2018·杭州模拟] 图T2-3的漫画表示人体受到某种病原体感染时发生的免疫反应,请据图回答:([ ]中只填序号)
/
图T2-3
(1)图中②代表人体内的淋巴细胞,则表示病原体的是[ ],若该病原体没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则它是 。?
(2)当①侵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它的特殊蛋白质 ,使人体获得相应的免疫力,该免疫类型为 (填“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
4.[2017·丹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种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清洁的皮肤上,两小时以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都消失了。
材料二 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人群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甲型H1N1流感是可防可治的,目前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疫苗已投入使用。
(1)材料一中的 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这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屏障,它是人生来就有的,属于 免疫。?
(2)材料二中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不能 生活,只能寄生在 里,它的繁殖方式是靠自己的 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3)人体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它能够刺激人体的 细胞产生相应的 ,从而提高对该传染病的抵抗力,这种免疫属于 免疫。?
(4)甲型H1N1流感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 这三个基本环节。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5.霾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和盐粒等颗粒物的集合体,使空气混浊、能见度低。在传染病流行时,如果遇到霾天气,空气流动性差,有害细菌和病毒向周围扩散的速度变慢,导致空气中病原微生物的浓度增大,传染性疾病传播的风险增高。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霾天气外出时要戴合格的口罩,这样不但能有效过滤颗粒物,还能有效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戴口罩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2)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病毒的结构特点是 。?
(3)从传染病角度看,流感病毒是 ;从免疫的角度看,流感病毒是 。?
(4)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有效抵抗传染病。从获得途径上看,这种免疫属于 。?
6.[2018·义乌] 1955年,中国科学家汤飞凡分离出一种能引起沙眼的微生物“TE8”。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将“TE8”等类似微生物命名为“衣原体”。
(1)从传染病角度分析沙眼衣原体属于 (选填“病原体”或“传染源”)。?
(2)不使用公共毛巾和脸盆,有利于预防沙眼传染,这种防止传染病流行的措施属于 。?
类型二 生态系统
/2 [2017·东营] 东营市家庭农场蓬勃发展,目前已达到1039家,对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如图T2-4为“东营润丰家庭农场”农业生产模式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
图T2-4
(1)该食物网中包括 条食物链,鸭能获得最少能量的食物链
是 (写出一条即可)。?
(2)昆虫和鱼存在 的种间关系。?
(3)水稻和鸭在结构层次上的区别是 。?
(4)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图中缺少的成分是 。?
(5)家庭农场属于人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弱,主要原因是 。?
(6)该家庭农场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益,请尝试从生态学角度阐述理由:? 。?
/
1.[2018·杭州模拟] 图T2-5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的是 ( )
/
图T2-5
A.图中乙、丙、丁三者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
B.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在丁这一级生物体内积累的最多
C.图中甲、乙、丙和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D.图中丁代表的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2.[2017·义乌] 如图T2-6为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结构示意图。
/
图T2-6
(1)甲代表的生态系统成分是 。?
(2)请根据图中提供的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写出食物链: 。?
3.[2017·义乌模拟] 某公园四周环水,东西宽900米,南北长1800米,面积800亩,呈琵琶状,是当地靓丽的风景。这里树木葱郁,绿草如茵,植被(绿量)丰富,还栖息着不少浮游动物、鱼类,偶尔还可以见到蛇和老鼠等。
(1)在该公园这个城市生态系统中,绿量中的“绿”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根据材料中提供的生物,按照食物关系,请写出其中的一条食物链 。?
(3)小明有一天去公园玩的时候发现水中有一条死去的小鱼,这条死鱼将会被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腐生细菌分解,这种细菌不同于真菌的是 。?
A.原核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
B.真核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
C.原核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
D.真核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
(4)该城市生态系统一般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状态,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的能力。?
4.图T2-7中,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关系,图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间的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
图T2-7
(1)图甲只表示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没有表示出的生物成分是 ;该图中脊椎动物所属的类群从低等到高等的排列顺序是 ;此生态系统中, ?
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2)图乙中,a、b、c、d构成了图甲中含鼠的一条食物链,如果某有毒物质通过此食物链不断积累,则体内有毒物质数量最多的是 ;如果把a、b、d这三种生物分成两类,一类是a,另一类是b和d,分类的依据是 。?
(3)图丙中,图A表示 关系。图甲中的哪两种生物间的关系既可以体现图B又可以体现图C? 。?
(4)提高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是 。如果由于超载放牧、鼠害、虫害等原因,导致出现荒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 。?
5.[2016·东营] 随着“联合国绿色经济行动伙伴计划——中国东营市绿色经济试点示范项目”正式启动,以传统产业为基础、向绿色产业转型的东营新经济结构蓬勃发展。“桑—蚕—气—鱼”新型农业模式便是一个范例,如图T2-8所示。
/
图T2-8
(1)桑树5~6月进入果熟期,桑葚汁液丰盈、清甜,这些汁液主要来自细胞结构中的 。熟透的桑葚中含有大量的糖分,这些糖分由叶制造,经 (填“筛管”或“导管”)运输而来。?
(2)幼嫩的桑叶是蚕的优质饲料,蚕吐出的蚕丝可以织成精美的绸缎。若要提高蚕丝产量,应适当延长蚕发育过程中的 期。?
(3)桑树生长容易受红蜘蛛的影响,而瓢虫则是红蜘蛛的天敌。瓢虫也是鸟儿的食物之一。请写出以上描述中包含的食物链: 。?
(4)图中桑是生产者,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沼气池中的甲烷杆菌是 ,对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
(5)该模式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学原理看,其原因是? 。?
6.[2016·金华] 草原生态系统(如图T2-9甲)中生活着食草昆虫、青蛙、蛇、蜘蛛、吃虫的鸟、猫头鹰等生物,请根据图示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
图T2-9
(1)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
(2)在短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的蛇被人为大量减少,随后青蛙数量发生如图乙所示的变化。图乙中青蛙数量变化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
(3)科研人员对该生态系统某条食物链“Ⅰ→Ⅱ→Ⅲ→Ⅳ”中的四种生物一年内输入的能量进行检测,结果如下:
种群
Ⅰ
Ⅱ
Ⅲ
Ⅳ
能量相对值
226.50
12.80
3.56
0.48
仅根据上表你可以得出该生态系统某条食物链的一个特点是 。?
7.[2018·温州] 图T2-10甲为某生态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只画出部分生物),图乙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示意图。
/
/
图T2-10
(1)据图甲,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
(2)能量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化学能的形式流动。图乙中可表示化学能从蛇流入微生物的是?
(填数字序号)。
(3)碳元素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在自然界中循环的。图乙中可表示二氧化碳从自然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 (填数字序号)。?
参考答案
◆分类突破
例1 (1)血液 控制传染源 (2)贫血 (3)抗体
(4)坚持体育锻炼(保存愉悦心情或合理膳食等,合理即可)
针对训练
1.(1)35~40岁 (2)保护易感人群 (3)抗体
2.(1)抗体 (2)传染源
3.(1)① 病毒 (2)抗体 特异性
4.(1)皮肤 非特异性 (2)独立 活细胞 遗传物质
(3)淋巴 抗体 特异性 (4)易感人群 保护易感人群
5.(1)切断传播途径
(2)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3)病原体 抗原 (4)非特异性免疫
6.(1)病原体 (2)切断传播途径
[解析] (1)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所以从传染病角度分析沙眼衣原体属于病原体。(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针对传染源所采取的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针对传播途径所采取的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针对易感人群所采取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不使用公共毛巾和脸盆,有利于预防沙眼传染,这种防止传染病流行的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例2 (1)7 水稻→昆虫→鱼→鸭(或杂草→昆虫→鱼→鸭)
(2)捕食和竞争 (3)水稻没有系统,鸭有系统
(4)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5)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6)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避免环境污染;调整了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答出一条即可)
[解析] (1)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因此鸭能获得最少能量的食物链是最长的食物链,即水稻→昆虫→鱼→鸭或杂草→昆虫→鱼→鸭。
(2)鱼吃昆虫属于捕食关系,鱼和昆虫都吃杂草属于竞争关系,因此昆虫和鱼存在捕食和竞争的种间关系。
(3)水稻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鸭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因此水稻和鸭在结构层次上的区别是水稻没有系统,鸭有系统。
(4)杂草、水稻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因此“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图中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针对训练
1.A
2.(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水稻→蝗虫→青蛙→蛇
3.(1)生产者 (2)草→老鼠→蛇 (3)C (4)自动调节
4.(1)分解者 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物质和能量
(2)b 体温是否恒定 (3)共生 蛇和鹰
(4)增加生物种类和数量 生物影响环境
[解析] (1)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缺少分解者;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因此图中脊椎动物所属类群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为:爬行类(蛇)、鸟类(鸟和鹰)、哺乳类(鼠、羊、狼);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是物质和能量。
(2)能量沿食物链逐级减少,根据a、b、c、d数量关系可以确定这条食物链为c→d→a→b,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体内有毒物质数量最多的是b;由于此条是含鼠的食物链,结合图甲可知c为植物,d为鼠,a为蛇,b为鹰,因此b、d和a为不同类别的分类依据是体温是否恒定。
(3)图丙中A两种生物数量的变化是同步性的,因此为共生关系;B中两种生物数量关系体现了捕食关系,C中两种生物数量的变化体现了竞争关系。图甲中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只有蛇和鹰(鹰吃蛇属于捕食关系,蛇和鹰都以鼠为食,为竞争关系)。
(4)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稳定性越高。
5.(1)液泡 筛管 (2)幼虫
(3)桑树→红蜘蛛→瓢虫→鸟
(4)生产者(桑)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分解者
(5)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利用;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绿色环保无污染等
6.(1)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
(2)自动调节能力 (3)能量沿食物链逐级减少
7.(1)小麦→鼠→蛇→猫头鹰(小麦→鼠→猫头鹰) (2)⑧ (3)⑥
[解析] (1)题图中食物链共有两条:小麦→鼠→蛇→猫头鹰和小麦→鼠→猫头鹰。(2)在图乙中,C代表生产者,B代表消费者,A代表分解者。要表示化学能从蛇流入微生物,即从B流入A,所以答案就是⑧这条能量流动的箭头。(3)二氧化碳要从自然界进入生物群落,只有通过光合作用。图中C代表生产者,因此答案是⑥这条物质流动的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