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基础检/测
1.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这说明当时我国必须优先发展()
交通运输业 B. 农业 C. 轻工业 D. 重工/业
2.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下图是西藏人民欢庆青藏公路通车的场面,青藏公路修建成功是在()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 大跃进时期
C. 改革开放以后
D. 文革时期
3.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 )
A.1951年 B.1952年/ C.1953年 D.1954年
4.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是( )
①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台汽车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5.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的性质是( )
A.新民主主义宪法 B.社会主义宪法
C.旧民主主义宪法 D. 共产主义宪法
参考答案
1.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都属于重工业,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非/常落后,所以材料说明当时我国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D。
2.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建成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3.C
4.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台汽车,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故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答案是C。
5.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规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与道路,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基本原则和各项/制度。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的必要性、基本任务。取得的主要成就;了解和掌握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主要内容和性质。
2.引导学生分析一五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1954年宪法的性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认识到一五计划的实施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认识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二、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教学难点:一五计划实行的必要性,1954年宪法的性质。
三、自主学习:
导入新课:展示毛泽东词作《水调歌头·游泳》
教师:本词是毛泽东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其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历史不会忘记,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结束了渡轮摆渡的历史,“天堑”变通途。你知道吗,现在长江上有多少座桥?仅武汉就有三座长江大桥。现在的中国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制造大国,但是中国的工业化是怎样起步的?
目标导学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问题】什么是工业化?
【答】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简单说,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
【问题】国家为什么要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实现工业化?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出现了与帝国主义阵营相抗衡的强大社会主义阵营,另一方面,在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浪潮中形成了一大批不容忽视的发展中国家,但是战争的阴霾并没有散去,冷战格局的形成和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都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统一构成了威胁。“/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的惨痛教训。
——武力/ 温锐 《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化的“轻、重”之辨》
材料二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材料三 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1949 年3月5日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第三次工业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序幕,而中国还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飞机、汽车、拖拉机不能建造,就连一块手表也制造不了,历史留给中华民族的时间不多了。
——《强国之梦的初起》
【答】阅读材料,知道中国为什么要而且必须要发展工业了吗?国际环境的对中国的威胁,为了国家安全,必须发展工业。国家贫穷,工业相当落后。发展工业,是中国人的梦想。中国的工业水平与世界差距大。中国一穷二白,面对强敌环伺,快速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1.背景:建国初期的经济情况
【知识拓展】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但工业水平很低。国家贫穷,工业相当落后。发展工业,是中国人的梦想。中国的工业水平与世界差距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2.时间:1953年到1957年
3.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
4.基本任务:
①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知识拓展】中国近代近百年来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工业落后,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国家要富强,就得发展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要想建立坚固的国防力量,要制造汽车、飞机、坦克等先进武器,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目标导学二:第一个五年计主要成就及历史意义
1.工业成就
(1)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
(2)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3)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
(4)1956年,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5)形成了东北工业基地。
2.交通成就
(1)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落成。
(2)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宝成铁路、鹰厦铁路
3.第一个五年计划历史意义: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知识拓展】经济发展迅速,开始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向工业化迈进。也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和富强的历史真正揭开了新的篇章。要缩小与大国强国之间的差距。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只有发展重工业,国防才能强大。学习苏联的成功经验,加强国防力量。
目标导学三: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时间:1954年9月
2.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内容: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4.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肯了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民主原则。从法律上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
【知识拓展】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表明由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由《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过渡状态已经结束。
【问题】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答】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四、课堂总结
1956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 “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五四宪法是新中国诞生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此时的中国,/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交织着建设新国家的巨大热情,汇聚成了一股无穷的力量,鼓舞着领袖和普通百姓对未来的美好梦想。
板书设计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时间
目的:
4、基本任务
5、工业成就
6、交通成就
7、第一个五年计划历史意义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时间
2、名称
3、内容
4、性质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起步
课后提升训练
1.下面对联反映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事( )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
C.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
D.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中庆新生
2.到1957年底,在工农业总产值所占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
A.已经迈进工业国家行例
B.已经进入社会主义除经济阶段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已经超额完成各项指标
3.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句话的意思是( )
A.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 B.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C.我国工业农业发展不平衡 D.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4.旧版1分纸币的正面主景图案,是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这辆汽车最早产生的时期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改革开放初期 D.21世纪初
5.“它贯穿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这里的“它”指的是( )
A.《共同纲领》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民法通则》
6.国家统计局1953-1957年国民经济执行结果公报:“我们现在有了飞机、汽车、新式机床、发电设备、冶金、矿山设备等制造业。”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因为( )
A.我国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开始实践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C.实行“八字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D.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7.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中描绘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是( )
A.武汉长江大桥 B.南京长江大桥
C.宜昌长江大桥 D.黄浦大桥
8.对下表反映的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
①农业生产增长相对缓慢 ②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③国民经济建设成就突出 ④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下列图片能体现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的是( )
/
A.图一 B.图二 C.图三 D.图四
10.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国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54年这一年,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成就是( / )
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土地改革
B.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C.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
D.完成三大改造,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1)有人说共产党只会打仗,不会搞建设,你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也不怎么样!请根据上述材料予以反驳。
(2)1952年到1956年短短4年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分析原因至少写出两条。
(3)从1956年到1978年22年间,经济发展状况如何?试分析原因。
(4)从1978到2001年20多年间经济发展与1956年到1978年间的速度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12.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
材料二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
中国
(1952年产量)
印度
(1950年产量)
美国
(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1)材料一、二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
(2)为解决这一问题当时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政策?
(3)这项政策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这项政策的制定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项春联中的“食堂”“公社”是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现象;B项春联中的“改革开放”出现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C项春联中的“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三路”是指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一桥”、“三路”都是“一五”计划成就,故C符合题意;D项万里山河归农民,五亿群众请新生,可能在1949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八出现,“新生”是指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57年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状态,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在工农业总产值所占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由此可知当时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C。
3.答案:B
解析:此题材料选择题,考查的是一五计划的背景,抓住关键词“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说明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故答案是B。
4.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抓住关/键词“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最早产生的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故答案是B。
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制定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以立法的形式保证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制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6.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53-1957年国民经济执行结果公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到1957年,中国执行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飞机、汽车、新式机床、发电设备、冶金、矿山设备等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因为我国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选项BCD在时间上都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7.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抓住关键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长江南北的交通,故答案是A。
8.答案:B
9.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第一个五年计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到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故B项图二符合题意;图一体现了土地改革的成就;图三体现了1970年科技成就;图四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成就。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0.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随着经济建设的开展,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答案是B。
11.答案:(1)从1952年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出现飞跃式的发展,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还要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1952年,土地改革结束,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以更高的热情投稿到生产中去;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中国彻底改变了工业一穷二白的状况;当时苏联的援助与支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写出两条即可)
(3)缓慢。大跃进、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破坏;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更加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4)明显加快了速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村经济发展起来;在城市,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加快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城市改革取得成功;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引进外国资金、技术、管理方法;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以科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1952年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出现飞跃式的发展,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还要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到1956年短短4年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1952年,土地改革结束,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以更高的热情投稿到生产中去;?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中国彻底改变了工业一穷二白的状况;当时苏联的援助与支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6年到1978年22年间,经济发展状况缓慢;因为大跃进、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破坏;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更加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明显加快了速度。因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以科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等。
12.答案:(1)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
(2)制定一五计划。
(3)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培养建设人才。
(4)开始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向工业化迈进。
解析:(1)此题考查我国制定一五计划的背景,抓住关键词“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再结合材料二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
(2)此/题考查的制定一五计划的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工业落后的状况,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制定了一五计划。
(3)此题考查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培养建设人才。
(4)此题考查的是制定一五计划的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开始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向工业化迈进。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及其经济建设成就、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2.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识图能力;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一五”计划的成就和作用
难点:制定“一五”计划的背景
自主学习: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新中国建立后,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但是我国的工业水平__________,低于_________。
2.目的:为了进行建设。
3过程:
(1)起止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和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 、、/和/,相应地培养。
(3)成就:
(一)工业方面:
①1953年底,/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1956年,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③中国第一架式飞机试制成功。
④1956年,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二)交通运输业:
①1957年,建成。
②、、//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③形成了以/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
4.意义: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向社会主义迈进。
二、第一部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时间:。
②地点:。
③主要内容:大会制定了。
2./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①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 一切权利属于。
②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也是真正反映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基础检测
1.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其( )
A.农民缺乏必要的生产工具
B.农村出现了新的贫富不均现象
C.先进的机械化农具难以在农村推广
D.分散的个体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
A.1956年 B.1954年 C.1955年 D.1956年
3.“到1956年底,在全国共建立75.6万个合作社。入社农户达96.3%,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以上内容反映的是( )
A. 土地改革 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结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 土地改革完成
C. “一五”计划完成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河南安阳一个村支部书记表示:“我是共/产党员,家里在困难,三天不吃饭,也要领导大家把社办下去,绝不向困难低头。”你知道他说的“社”是指( / )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股份制企业
C.乡镇企业 / D.文革小组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但分散经营使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故答案是D。
2.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是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故答案/是D。
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三大改造时期,我国对农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走合作化的道路,引导农民参加生产合作社,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1952年完成;选项C1958年开始;选项D改革开放时期,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4.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5.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的道路,故答案是A。
第5课三大改造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2. 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三、自主学习: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第4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历史意义。从废墟中爬起来的中国人民以极大的勇气和决心完成了令世界瞩目的建设成就;就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的同时,共和国的另外一项重大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三大改造”。
目标导学一: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
【问题】现在的中国同学们都知道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那么中国是怎样步入社会主义行列,实现公有制的转变呢?
【答】国家是通过三/大改造的方式来完成向公有制转变的。
【问题】那么请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国家是对哪三大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吗?【答】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问题】我们党为什么要对这三大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呢?下面我们以农业为例分析为什么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展示】
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09%。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上地总面积的0.22%。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分析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
【答】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影响到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所以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问题】土改完成后,农民遇到了缺乏生产工具、资金、水利和自然灾害等困难;更别说承担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贫困农民不得不卖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那么。如何对农业进行改造呢?
【展示】在目前情况下,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但国家的帮助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全部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困难。那么靠什么办法来解决呢?有两条道路、两/种办法:一种是旧的办法,旧的道路,让个体农民向富农高利贷去借贷,去当雇工,出卖劳动力,廉价出卖农产品,结果就增加富农高利贷者、投机商人的剥削对象,让农村资本主义泛滥发展。这就是让少数人发财致富,多数人破产贫困。这是旧道路,是让农村资本主义漫无限制泛滥发展的道路。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再加上国家帮助来解决生产中的困难,结/果就是大家富裕比较平衡的上升,也限制了富农的发展。这就是组织起来大家富裕的道路。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答】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问题】由于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农民踊跃参加农业合作社,结果怎么样呢?
【答】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展示】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图片。
【问题】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向学生说明: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也是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的道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改造的结果如何?
【答】1956年,百分之九十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目标导学二: 三大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1、经过:
(1)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2)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特点: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行业的/公司合营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司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年息为5%,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目标导学三:三大改造的结果、意义及局限性
1、结果及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局限性: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3、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完成,我国的生产关系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到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化、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都变成了社会主义性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也基本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了绝对的优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上被消灭了,农民的小生产私有制也基本上被改造了,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4、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作用:三大改造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四、课堂总结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即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三大改造是我党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为解放发展生产力所做出的唯一正确选择,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同样的道理,今天我们国家多种经济形式的存在,也正是我们党和国家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实际发展的需要,领导人民在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所进行的新的探索和改革。
板书设计
三大改造
1.农业改造
(1)必要性
(2)形式
(3)结果
2.手工业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1)经过
(2)特点
4.三大改造的结果
(1)结果及意义
(2)局限性
(3)实质
第5课 三大改造
课后作业
1.如下图为纪念邮票,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A.建立生产合作社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C.实行公私合营
D.工业化起步
2.下图所示的“江苏省江宁县公私合营股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C. “大跃进”运动 D.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3.随着工业化起步,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迈开了步子,这次改造的主要行业有( )
①农业②手工业③资本主义工商业④官僚资本/⑤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④
4.下列关于手工业改造的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B.1955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1956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手工业合作社的建立,使个体所有制成为集体所有制
5.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农村经济的性质是( )
A.个体经济 B.私有经济 C.私人经济 D.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6.以下事件与它们的标志性影响的总结,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
A.抗战胜利——中国结束了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
B.新中国成立——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南京解放——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7.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 )
①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②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③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
8.如图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导致甲到乙段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开展“大跃进”运动
C.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学习小组讨论题:“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看法正确的是( )
甲同学: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乙同学: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丙同学: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地位
丁同学:制定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
A.甲同学 B.乙同学 C.丙同学 D.丁同学
10.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领导和组织这场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新生活的重任。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
观察材料一中两幅图片,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土地改革的意义。
材料二 (1953年)问题是从工业化引起的。工业的发展,城镇和工矿区的发展,种植工业原料作物的农业地区和农户的增加,急剧扩大了对商品粮食的需求量。解决粮食紧张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粮食生产,而粮食增产,当时认为靠小农经济潜力太小,靠在农业中实行大规模的机械化是工业发展以后的远景,在最近几年内必须依靠合作化并在合作化基础上适当进行技术改革。
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党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在农业方面,创造了以初级农业生产社为主要的多种互助合作形式,使农民的个体私有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2)结合所学, 分析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的原因?“农民的个体私有制” 在哪一年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材料三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976年与1979年收入对比表
/
(3)材料三表格中小岗村的统计数字说明了什么?分析小岗村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工商界庆祝全行业公私合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是在 19/53——1956 年所开展的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过程正式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当然也就是走向社会主义之路。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2.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是采取的方式吧,故选B。
点睛:关于三大改造的内容,需要掌握三大改造在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和特点,掌握三大改造的意义等知识。
3.A
解析:此题考查三大/改造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是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答案是A。
4.C
解析:此题考查国家对手工业改造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用排除法,选项A不符合题意,应是农业合作化推动手工业合作化运动;选项B应是在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应排除;选项D说的不全面,应排除,故答案是D。
5.D
6.C
解析:A项/抗战胜利是中国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结束了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是新中国的成立。故A项事件与它的标志性影响对/应错误;B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故B项事件与它的标志性影响对应错误;C/项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C项事件与它的标志性影响对应正确;D项南京解放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结束,故D项事件与它的标志性影响对应错误;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7.B
解析:此题考查三大改造的意义,可用排除法,选项③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答案是B。
8.D
9.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实现了社会主义私有制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初步确立。甲同学表述的是一五计划的意义;乙同学表述的是中共八大的内容;丁同学表述的是改革开放的内容。故选C。
10.(1)恢复经济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或消灭了地主阶级;巩固了政权。
(2)原因:提高农业产量或提高农业生产力,解决农业发展同工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1956年。
(3)农业生产发展迅速或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增加。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或包产到户或大包干)。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土地改革,恢复经济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或消灭了地主阶级;巩固了政权。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的原因在于,提高农业产量或提高农业生产力,解决农业发展同工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所以“农民的个体私有制” 在1956年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3)根据材料三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岗村的统计数字说明了农业生产发展迅速或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小岗村变化的原因在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第5课 三大改造
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三大改造的原因、形式和结果。
2.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
3.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三、自主学习: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背景:①土地改革以后,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②分散经营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__________建设的需要。
/(2/)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_______/_________。
(3)目的:走_________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结果:①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_________的高潮。②_________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_________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________________。
二、公私合营
1.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开始:从1954年起。
(2)方式:逐步发展企业的/_______合营,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3)政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_____政策。使用这种政策,实现了_______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______/_。
2.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时间:_______年底。
(2)意义: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的/任务。
②我国初步建立起_____________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_____________阶段。
(3)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_____________,工作过粗,_____________等缺点。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基础检测
1.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共八大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整风运动
2.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困难,最主要的是( )
A.严重的自然灾害 B.“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 D.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3.下列哪位/不是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出现的杰出人物( )
A.邱少/云 B.邓/稼先 C.焦裕禄 D.王进喜
4.票据是历史的浓缩与见证。下图的票据见证了( )
/
A.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西藏的和平解放
D.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5.“文革”结束后,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观点。对这一做法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B. 违背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
C. 不利于彻底纠正“文革”错误 D. 坚持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做法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共八大的相关知识。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代表大会,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成为/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故答案是A。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困难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全国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工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故答案是B。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探索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杰出人物,抓住关/键词“不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可用排除法,选项A是抗美援朝中的英雄,应排除。/故答案是A。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革,图中的票据上写着“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和时间“1970年”这是文革时期的口号,所以选择的是D项,ABC的时期没有这类词语。
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两个凡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个凡是”坚持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做法,违背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实事求是,因此不利于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2.了解中央“文革小组”的成立、二月抗争、国民经济出现转机。
3.掌握“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国动乱局面的出现、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4.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
二、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危害
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教学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和教训
三、自主学习:
导入新课:从“三大改造”开始到1966年前以来,我国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过哪些缺点和失误?1.三大改造后期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左”倾错误的后遗症。2.1958年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因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左”倾错误有所发展。接着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由于这些严重失误加上自然灾害,使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困难。党和政府从1961年春天开始调整国民经济,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党内“左”倾思想却没有被抑制住,它愈演愈烈,终于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也就是爆发了“文化大革命”。
目标导学一:探索的良好开端
中共八大的召开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我党对国内主要矛盾做出了正确的分析
【问题】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中共八大制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答】中共八大召开是1956年底。主要内容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中共八大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中共八大制定的任务是符合当时国情;中共八大解决了当时的主/要矛盾;中共八大把百姓放在第一位。
中共八大召意义: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目标导学二:探索中的失误
【演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图片
【演示】严重失误的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问题】看到这些图片同学们有什么感受?《人民日报》的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口号,对吗?你怎么看?以及当时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一)、口号不对;忽视客观规律,急于求成。
(二)、出现失误的原因
1.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2.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
3.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问题】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我党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我党当时并没有认识到失误,只是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于是,在1961年春全面调整了国民经济,使生产好转。
目标导学三:动乱与灾难
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问题】“文化大革命”是谁发动的?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
【答】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是因为对党内和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错误的分析。他认为党内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他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
【问题】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答】不对。因为:①他对党内和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把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把主持调整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走资派”。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夺取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的领导权,践踏了党内组织原则,破坏了民主法制,造成“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
2.“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发展。
“文革”期间,民主法制被破坏,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蔑为“走资派”,遭到批斗和迫害,造成一批冤案。其中,最大的冤案是刘少奇被诬陷、批斗、监禁直至屈死。
【问题】面对着这种局面,有没有人起来抗争?他们是谁?
【答】有。主要是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了抵制和抗争,如叶剑英、徐向前、谭震林、陈毅等。
3.“二月逆流”
【讨论】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为什么会被诬蔑为“二月逆流”?
【答】二月抗争是老一辈革命家在党和国家正在遭受严重灾难的情况下同林彪、江青一伙展开的斗争。其/目的是力图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结果受到压制和打击,被诬为“二月逆流”。
目标导学四: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1.林彪集团的覆灭
【问题】林彪为什么发动反革命政变?
【答】林彪不满足于“副统帅”的权力,妄图进一步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他的阴谋被毛泽东看穿,再也混不下去了。
【问题】林彪结/局怎样?
【答】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企图乘坐飞机叛逃苏联,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问题】“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下滑的局面是怎样扭转的?
【答】周恩来、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工作。他们一起整顿、恢复各方面工作,使得形势有所好转。
【问题】后来全国为什么再度陷入混乱?
【答】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后,“四人帮”加紧夺权活动,全国陷入混乱。
2.“四五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1)“四五运动”的性质:广大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革命运动,所以遭到“四人帮”的镇压。
(2)“四五运动”的意义在于奠定了粉碎“四人帮”的群众基础。
3.“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人代表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问题】文化大革命”历时十年,它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带来了哪些危害?
【答】“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是我党犯的一个大错误。其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从国内看,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我党历史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阶段。首先,它使我国的国民经济损失近5000亿元。其次,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遭到极大削弱,大批干部和群? 众惨遭迫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危机之中。第三,我国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遭到严重摧残,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拉得更大,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第四,对我国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毁弃,使无政府主义、唯心主义、教条主义、板墙个人主义、宗派主义严重泛溢。“文化大革命”给我国/造成的无形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问题】从“文化大革命”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答】十年浩劫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问题,坚决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倾向;要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防止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的出现;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坚决维护社会稳定,防止动乱的发生;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目标导学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先进模范人物
1.建设成就: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2.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等。
【问题】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什么精神?
【答】①爱国主义精神;
②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
③艰苦创业的精神;
④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全面介绍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着重叙述了其良好的开端(中共八大)和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同时也再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先进模范人物。“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人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但是在动乱的十年中,我党、军队、国家的性质没有变。这以后,我们党努力纠正“左”倾错误,进一步赢得人民的拥护,所以我们的党是一个伟大的党,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经济建设会取得更大成就。
板书设计
一、良/好的开端
中共八大时间
中共八大主要任务;
中共八大意义
二、失误
1958年总路线内容
评价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标志)
三、动乱与灾难
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
2、“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发展
/3、“二月逆流”
四、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1、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3、“四五运动”的性质
4、“四五运动”的意义
2、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革结束
五、成就和模范人物
成就:大庆油/田;电子、原子能、航天事业
模范人物: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雷锋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课后作业
1.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的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2.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原因有( )
①发动“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连续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
③反革命集团的破坏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3.结束“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标志( )
A.红卫兵运动的兴起 B. 粉碎林彪集团
C.毛泽东同志逝世 D.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4.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犯过“左”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大跃进”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人民公社化运动
5.“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抵制和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下列事件中不属于“抵制和抗争”的是( )
A.“二月逆流” B.停课停工“闹革命”
C.四五运动 D.邓小平整顿各方面工作
6.观察下图的画面和文字,你认为图片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历史( )
/
A.建国初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三大改造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7.我们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主要是因为()
A.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C. 实际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D. 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国法,严肃党纪
8.比较法椒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请你比较一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相同点是( )
A. 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 进一步深化了改革开放
C. 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 巩固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地位
9.下图是1978/年5月《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该文章引发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所说的思想解放是指(/)
/
A. 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
B.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 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主张
D. 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10.习近平总书记曾作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像焦裕禄这样的英雄模范人物还有( )
①王进喜 ②邓稼先 ③雷锋 ④杨靖宇
A. ①②B. ③④
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
11.材料一: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刘少奇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事件?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没有重复苏联的错误,但还是走了不少弯路。请问:
(2)在1956---1976年这20年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了哪些弯路?
(3)在这20年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走的弯路中,邓小平认为“我们要根本否定”的是哪一段弯路?请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D
解析:要求学生掌握中共八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2.D
解析:“反革命集团”破坏并非当时50年代经济下滑出现的原因。
3.答案:D
解析:“文化大革命”结束于1976年,可以排除AB两项。“四人帮”则是毛泽东同志逝世后国家内乱的制造者。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成为“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故选D。
4.答案:D
解析:联系相关事实可知,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B.“大跃进”运动、C.农村人民公社化和D.“文化大革命”都是建国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犯的左倾错误/,在这几次错误中,文化大革命持续/时间最长,长达十年,影响最为严重,故此题应选D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抵制和抗争的史实。四个选项中,A项“二月逆流”其实就是“二月抗争”,造反派称之为“二月逆流”;B项停课停工“闹革命”是动乱的表现;C项四五运动是1976年清明节学生发起的悼念周恩来的活动,表达了对“四人帮”的不满;D项邓小平整顿各方面工作也是对造反派的抗争。故答案选B。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抓住图片中的关键词“革命大批判”。“文化大革命”中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的动乱局面,向所谓的“牛鬼蛇神”展开 “大批判”。所以选B项。
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8.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CD不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相同点,不符合题意。A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相同点,符合题意。故选A。
9.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选项ABC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0.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像焦裕禄这样的英雄模范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至196/6年) 像焦裕禄这/样的英雄模范人物有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选项①②③符合题意;而选项④杨靖宇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1.答案:(1)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批斗,失去了人身自由;说明了“文化大革命”中民主和法治被肆意践踏。
(2)1958年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错误的发动“文化大革命”。
(3)“文化大革命”;因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史实的准确识记和分析材料能力。 1966 年,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反革命集团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全国陷入了严重的动乱”。 在文革中,一大批领导干部、知名人士和文化学者遭到批斗和迫害(如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宪法所保障的公民权利被完全无视,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2)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犯错误的准确识记和分析材料能力。在1956---1976年这20年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的弯路有:1958年开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在文革期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社会陷入严重动乱,严重破坏了我国经济建设。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史实的准确识记和分析材料能力。分析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认为“我们要根本否定”的弯路是 “文化大革命”;原因从“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来回答即可,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化大革命的经过、两个反革命集团及其灭亡的标志。“二月逆流”、“四五运动”
2.研究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源,由表及里、去芜存精,提取有效信息,正确剖析历史事实,客观归纳“文革”原因和危害。
3.面对“文革”造成的动乱,老一辈革命家挺身而出,在政治上进行抗争,并使得国民经济出现转机,说明中共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4.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出现的英雄人物的事迹。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其危害、“二月逆流”
中共八大的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难点:认识文化的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危害
三、自主学习:
一、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失误
1.中共八大的召开
(1)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_________迅速发展,________基本完成。
(2)时间:________年。
(3)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________的要求,同落后的________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________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______________,实现国家________,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4)意义: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________。
2.总路线的提出
(1)时间:________年。
(2)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建设社会主义。
(3)评价: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____________。
3.严重失误
(1)表现:“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运动。
(2)原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____________,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____________,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____________。
(3)主要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4)危害:使得“_____”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再加上___________等因素,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5)评价: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___________。
(6)调整:_______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不久取得明显成效。
二、动乱和灾难
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目的:防止/。
3.开始:年,中共中央发出开展“”的决定。
4.表现
(1)全国出现了、“”的动乱局面。
/(2)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和遭到严重迫害。
5.抗争:年月前后,老一辈革命家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批评,但被诬为“”,受到压/制和打击。
三、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1.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1)原因:年间,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
(2)结果:、/机智地粉碎了这次政变。年9/月13日,/等人乘飞机出逃,在机毁人亡。
(3)影响:、一/起整顿、恢复各方面的工作,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2.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1)背景:
①以为首的“四人帮/”,把矛头指向、等老一辈革命家,全国再度陷入混乱。
②1976年、相继逝世/后,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2)粉/碎“四人帮”:年月,、等代表一举粉碎,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
四、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建设成就
(1)_______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2)新兴的_______工业、_______工业、_______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2.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_______、两弹元勋_______、县委书记_______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