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5张PPT。温故而知新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导入新课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但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来,我国的工业基础还很薄弱,随着新政权的巩固和经济恢复两大任务的完成,我国开始了有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运动。第 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教部编版(2017)历史八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 能熟练地记忆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2. 能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
3.通过“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学习重点】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成就和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意义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学习难点】
制定“一五”计划的背景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意义。
农业国重工业交通运输业建设人才武汉长江大桥新藏1957工业化1954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人民利益民主政治【自学先学】材料一:
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材料二: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
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合作探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材料三:“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
1952年底,中国经济结构示意图
材料四:以上材料说明什么? 虽然新中国已建立三年,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经济十分落后,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相当薄弱而且门类不全。工业比重尤其是重工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例较小。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的基本含义:工业化建设由农业国工业国把中国:一五计划的时间、基本任务和历史意义
时间:1953年—1957年底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
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辆汽车;
③1956年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地一架喷气式歼击机;
④1956年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⑤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⑥宝成、鹰厦等30条铁路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密切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⑦ 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形成了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重工业基地;
⑧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主要成就 四工厂,三公路,二铁路,一大桥,一重工业基地4 3 2 1 1记忆提示:鞍山大型轧钢厂长春汽车制造厂工地1956年7月13日,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下线。这是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周恩来总理视察第一汽车制造厂 1956年,第一架国产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鹰厦铁路(1957年通车)宝成铁路(1956年通车)青藏公路通车后,汽车到达拉萨时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毛泽东称之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华北基地工业基地的形成观看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分布图,这一时期的工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原因是什么?如今党中央决定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伟大战略,请你谈一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经之路是什么?
地区:东北地区
条件:①较早获得解放;②有较好的工业基础;③煤炭、水等资源丰富;④水陆交通便利;⑤市场广阔;⑥依托苏联等。
必经之路:必须注重科技、重视发展教育;重视市场规律等。重点探究“一五”计划(1953-1957)的建设成就“一五”计划(1953-1957)的建设成就 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圆满完成,是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和人民群众勤劳奋斗的结果,也和当时苏联的大力帮助是分不开的。“一五”计划(1953~1957年) “二五”计划(1958~1962年)
“三五”计划(1966~1970年) “四五”计划(1971~1975年)
“五五”计划(1976~1980年) “六五”计划(1981~1985年)
“七五”计划(1986~1990年) “八五”计划(1991~1995年)
“九五”计划(1996~2000年) “十五”计划(2001~2005年)
“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知识拓展: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时间 :1954年9月2.地点 :北京3.内容(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朱德为副
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共聚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图为党和国家领导在第一届人大会议主席台上的情景。从左起依次是董必武、周恩来、李济深、刘少奇、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张澜、林伯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表决票样
(1954年)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1954年9月15日)1954年《宪法》的蒙、汉、维、哈、藏、朝文版本材料一:第一届全国人大,1.5亿人参与宪法草案的讨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民主党派代表558人,占45.52%,177名少数民族的代表 ,占14.4%
. .
为什么说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合作探究材料二 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民主原则,从法律上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说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4.意义 :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纪念邮票在天安门广场欢庆宪法颁布的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小结:对比两次会议的不同会议名称
召开时间
地点
重要文件
文件内容
选举国家
领导人
意义第一届政协会议 第一届人大会议1949、9 1954、9 北平 北京《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名称和性质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政府主席:毛泽东 国家主席:毛泽东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筹建新中国 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两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简称。每年3月份“两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次,每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X届X次会议。“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地方每年召开的人大和政协也称为两会,通常召开的时间比全国“两会”时间要早。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人大、人代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权力机关。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据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按照法律程序,由选民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成地方各级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国家权力机关,并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历史小常识: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它的确立有何作用?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作用: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重点探究建国后,为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做了哪些准备工作?①经济上,
1953——1957年实施了一五计划。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②政治上,
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民主政治生活迈出重要一步。【知识小结】一、单项选择题
1. 下面是王老师上课时出示的学习卡。卡中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 B. “大跃进”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改革开放A【课堂练习】2. 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话的意思是( )
A. 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 B. 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C. 我国工农业发展不平衡 D.我国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
3. 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写道:“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与此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土地改革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第一个五年计划 D.三大改造DC4. 表格在历史教学中常常会用到。它分门别类,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对下表中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迅速发展
B. “大跃进”运动片面发展重工业
C. 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农业发展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重工业迅速发展D5. 下边示意图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交通建设的主要成就。这些成就( )
A. 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B. 使我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 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D.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起来C6. 以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变化柱状图”。其中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抗美援朝的推动
C. 三大改造的推行 D.“一五”计划的实施D7. 1953年,周恩来在谈到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时说:“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周恩来讲话的主旨是( )
A.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 剖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
C. 强调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
D.反思“大跃进”出现的问题
8.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部宪法颁布于( )
A. “一五”计划时期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 土地改革时期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CA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国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54年这一年,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成就是( )
A.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土地改革
B. 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 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
D.完成三大改造,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10.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全国有1.5亿人参加宪法草案的修改与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大会根据这些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表达了( )
A. 人民的意志
B. 党的意志
C. 工人的意志
D.农民的意志A11.阅读材料
饱经风霜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回首六十多年来共和国不平凡的复兴之路,引发我们深深地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穷二白】
材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为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措施?
工业水平极其落后,尤其是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二、综合题【神奇逆转】
材料二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2)从材料二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
重工业。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瞩目】
材料三 1957年底,我国兴建156个工业基地,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一批新的工业基地。(3)材料三表明我国为改变落后面貌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就,联系所学,列举写出这一时期连接了长江南北交通的大桥是哪一座桥?形成了哪一工业基地?
武汉长江大桥。
东北工业基地。(4)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在加紧进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问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