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学案作业(打包12套)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学案作业(打包12套)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26 20:31:45

文档简介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和意义;
3.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形成国际意识,理解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
4.分析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开国大典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自主学习:
导入新课:
1949年10月1日,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天,为什么这一天非常重要呢?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目标导学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播放视频:《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和地点:1949年9月21日,北平;
(2)参加会议的代表: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人民解放军和华侨代表;
(3)性质:是一次全国人民大团结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4)职权: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宣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成立。参加会议的有46个单位的代表共662人。
通过《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①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规定了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②作用: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其他主要决定:①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②决定:北平改为北京、国旗、国徽、代国歌、首都、公元纪年法;③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目标导学二:开国大典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材料探究环节。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请思考: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各指什么事件?
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通过了哪些决议?
(1)选举领导人
周恩来担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担任人民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外交政策(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2.开国大典
(1)开国大典的时间和地点时间和地点
时间: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
地点:天安门广场。
标志:新中国的诞生。
【问题】开国大典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你知道为什么要用54尊礼炮吗?为什么连放28响吗?
【答】54——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
其他说法:象征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中的54个政治团体;象征着五四运动。
28——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历史(中共成立于1921,到1949年革命胜利,历时2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结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时期开始。
【问题】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谁能说说新中国的成立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
【答】国内意义: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国际意义: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这一百多年来,外国侵略者是怎样勾结封建统治者压迫中国人民的?
【答】西方列强相互勾结,多次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劳动人民头上压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根本就抬不起头,更别说站起来了。
【问题】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呢?是谁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呢?
【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英勇斗争的结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作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是否完全解放?
【答】新中国建立起来了,祖国大陆也实现了统一。但是,国内外敌人并不甘心失败,必然要处心积虑进行破坏活动。人民解放军继续向西北、中南和西南地区挺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相继解放了广州、重庆、贵阳和成都等城市。
目标导学三:西藏和平解放
西藏位于祖国西南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 4000多米,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只有几条仅能走牦牛和骡马的商路,蜿蜒于高山峡谷和千里荒原之间,艰险异常。
1949年,西藏人口约120多万,藏族占94%。由于历史的原因西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还存在着深刻的民族隔阂,而且长期以来西藏一直是政教合一的领主庄园制的封建农奴社会。在三大领主的统治下,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极其落后。
1. 西藏和平解放时间和经过
时间:1951年4月,
经过:西藏地方代表到达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谈判。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布西藏和平解放。
课件展示:《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2.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同时也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给西藏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途。
【问题】有人想把西藏从祖国的大家庭里分离出去,你们有什么看法呢?学生分组讨论。
如果有谁要将它分离出去,我们坚决不答应。因为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设宣政院标志着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清朝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班禅。1727年,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乾隆帝制定“金瓶掣签”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在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中学生,维护祖国的团结统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的祖国大业还没有完全实现,需要我们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过程和意义;开国大典的经过;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为中国开辟了新的篇章;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基本统一。
板书设计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和地点:
(2)参加会议的代表
(3)性质
(4)职权
2.开国大典
(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选举领导人
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外交政策
(2)开国大典
时间
地点
标志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标志
(2)国内意义
(3)国际意义
3. 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
(2)经过
(3)意义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后作业
1.歌曲《走进新时代》样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站起来”的标志是( )
A.西藏和平解放 B.开国大典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2.下列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采用公元纪年④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⑤决定国旗是五星红旗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3.1949年10月1日,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领导人是( )
A.孙中山 B.毛泽东 C.朱德 D.周恩来
4.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乘车从西柏坡前往北平。在路上,毛泽东兴奋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进京‘赶考’去”。下面不是进京赶考内容的是( )
A.一届政协 B.新中国的成立 C.抗美援朝 D.中共七大
5.中华民族在实现中国梦的历程中,关键点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因为它们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
A.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战胜利 B.新中国诞生、十一届三中全会
C.抗战胜利、新中国诞生 D.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诞生
6.有一首歌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你知道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
A.第一个 五年计划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7.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孙中山未竟的事业,主要表现在( )
A.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 D.建立起公有制,实现了共同富裕
8.“……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第一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是( )
A.开国大典 B.抗战胜利 C.澳门回归 D.土地改革
9.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重的考验是()
A.能否巩固政权 B.能否稳定物价 C.能否解放西藏 D.能否打败美国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有()
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
②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③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
④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开国大典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筹建新中国,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北平改为北京、国旗、国徽、代国歌、首都、公元纪年法;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只有D符合题意,故选D。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领导人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领导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和新社会的主人。只有B符合题意,故选B。
4. 答案:D
解析:毛泽东在1949年带领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取得一系列成就,如,一届政协、成立新中国、和平解放西藏、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
5. 答案:B
解析:新中国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实现了中国新生;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我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6. 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孙中山未竟的事业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孙中山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和清朝的统治,并没有改变中国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法任务。只有B符合题意,故选B。
8. 答案: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9. 答案:A
解析: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基础比较薄弱,国内外反动势力猖狂,能否巩固政权称为当务之急。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只有D符合题意,故选D。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随堂检测
1.下列召开的会议中,为新中国的建立进行筹备的会议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C.中共“八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任命谁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
A.朱德 B.周恩来 C.毛泽东 D.邓小平
3.当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冉冉升起,如果你到天安门可能经历的活动是()
A.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开国大典D.武汉国民政府的成立
4.下列以和平的方式获得了解放的城市是()
A.新疆北平 B.西藏北平
C.内蒙古上海 D.青海天津
5.跨越时空我们来到1949年的北京,下列事件你不可能看到的选项是()
A.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C.北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D.西藏和平解放,表明全国大陆全部解放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筹建新中国,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只有A符合题意,故选A。
2.答案:A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开国大典的相关知识。阅读材料所给关键信息:“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冉冉升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 ,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故选C。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以和平的方式获得解放城市的相关知识。抓住关键词:“以和平的方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率领军队接受和平改变;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布西藏和平解放。由此分析北平和西藏都是通过和平的方式解放的城市。故选B。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1949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相关知识。抓住关键词:“不可能出现的”,可用排除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筹建新中国,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在北平召开;决定:北平改为北京、国旗、国徽、代国歌、首都、公元纪年法;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 ,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而西藏和平解放,表明全国大陆全部解放,发生的时间是1951年。由此发现ABC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应排除。只有D符合题意,故选D。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
2.了解开国大典,分析理解中华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体会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3.分析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认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开国大典
2.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自主学习:
一.新中国的筹备工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背景: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基本胜利,建立新中国的条件已经成熟。
(2)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于年月在召开。
(3)大会的内容:①通过《》,它起着_____________的作用;②选举__________、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大会决定新中国的名称为____________ 大会确定国旗是________;代国歌是《_______________》;首都是________ (把北平改为北京)采用_________纪年。④在天安门广场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5)性质:是一次代表_____________利益的大会。
(6)意义:为新中国的_____________准备了条件。
二.新中国的成立:
1.开国大典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日。
2.过程: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___________。_________ 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
(1)开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正成为 的国家;
(3)中国人民从此___________ ______,成为___ ________。
国际:
(1)壮大了 、和的力量。鼓舞了世界和。
争取解放的斗争。
三.西藏和平解放
1.解放西藏的方针:。
2.解放时间:。
3.意义:。
第2课抗美援朝
随堂检测
1.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干涉中国内政最严重事件是( )
A.侵略朝鲜 B.派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
C.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 D.敌视中国
2.下图所示人物中曾经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司令员是( )
3.抗美援朝胜利结束的事件应是()
A.中国军队的五战五捷 B.作战双方的板门店谈判
C.上甘岭战役胜利结束 D.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4.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保证战争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被大火吞噬,纹丝不动,壮烈牺牲的是()
A.黄继光 B.邱少云 C.罗盛教 D.杨根思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抗美援朝发生的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故答案是B。
2.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抗美援朝的中国志愿军的总司令。根据所学知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是彭德怀,故答案是B。
3.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的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标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4.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抗美援朝的英雄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保证战争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被大火吞噬,纹丝不动,壮烈牺牲的是邱少云,故答案是B。
第2课抗美援朝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志愿军发起五次大规模战役,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朝鲜战争示意图》,认识“三八线”的位置及朝鲜战争的经过,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3.通过对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等英勇事迹的生动描述,使学生初步理解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战争的经过。
教学难点: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
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三、自主学习:
导入新课:
出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图片,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学生学唱歌曲,以此导入新课。
目标导学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朝鲜以“三八线”为界线分裂成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派兵进攻大韩民国。1950年9月,大韩民国战场上节节败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占领朝鲜半岛的绝大部分领土。1950年美国带领下的“联合国军”帮助大韩民国,越过三八线并占领朝鲜半岛绝大多数领土,改变了原来的半岛格局。
【问题】“联合国军”改变了朝鲜半岛原来的格局,对中国有没有影响?
【答】谈论朝鲜战争(1950.6---1950.10)对中国的影响,也可以引申到美国对中国的军事挑衅。例如: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问题】刚刚从战争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面对世界超级大国---美国的挑衅能不出兵吗,为什么?
【答】(1)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狂扫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2)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问题】美国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严重威胁到新中国的安全,为打破这一不利局面就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你知道采取了那些重要措施?
【答】派遣志愿军入朝帮助朝鲜;舆论谴责美帝等。
2.原因:①美国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②朝鲜请求中国派兵 。
中国根据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3.时间:1950年10月19日
4.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
5.军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6.司令员:彭德怀
【问题】抗美援朝的过程?
【答】第一个阶段从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 ,志愿军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五战五捷,把美侵略军赶回“三八线”附近。
第二个阶段从1951年7月至1953年7月谈判历时2年零17天。谈判时断时续,激烈斗争。联合国始终报着不愿平等协商的态度,每当在谈判桌上达不到目的的时候,就在战场上搞军事冒险,先后发动了“夏季攻势”、“秋季攻势”,1952年10月,美国又片面中断谈判,向上甘岭阵地发起大规模进攻,但又以惨痛失败而告终。最后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朝、中、联三国在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7.抗美援朝的伟大历史意义:抗美援朝是一场伟大的反侵略的正义斗争,既保卫了中朝两国的安全和独立,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也保卫了亚洲和世界和平,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也沉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扩张政策,极大的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目标导学二:战斗英雄
【问题】影片再现了当年激烈的战斗场景,志愿军战士在武器装备极度落后的情况下顽强作战,也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吗?
【答】介绍志愿军英雄事迹,包括邱少云、黄继光。
黄继光(1930—1952年) 四川中江人
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口,掩护部队前进而英勇牺牲。
邱少云(1931—1952年) 四川铜梁人
邱少云在潜伏时, 为了保证战斗胜利和部队的安全, 严守纪律,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直至壮烈牺牲。
【问题】志愿军身上有哪些高尚的品格,被祖国人民誉为什么?
【答】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在战斗中不畏艰险、英勇顽强,许多战士为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保卫了国家,也为国家为民族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所以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四、课堂总结
1.抗美援朝中国取得胜利的原因:
祖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军民的英勇善战;
党的英明决策、彭德怀的英明指挥;
中朝人民的并肩战斗;
抗美援朝的正义性等。
2.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空前高涨,人民政权更加巩固,战争的胜利,外交上国际威望空前提高等。
板书设计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背景
2.原因
3.时间
4.军队
5.军歌
6.司令员
7.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
二、战斗英雄
黄继光
邱少云
第2课抗美援朝
课后作业
1.如果看到“平江起义”、“百团大战”、“抗美援朝”、“共和国元帅”的解说词,那么介绍的历史人物应是( )
A.毛泽东  B.刘少奇 C.贺龙 D.彭德怀
2.“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你的胸膛是一道胜利的高墙/敌人的罪恶的枪口被堵住了/你生命的火花像长虹一样闪耀……”这首名为《永恒》的诗,是写给谁的( )
A.邱少云B.黄继光 C.董存瑞 D.刘胡兰
3.美国出兵朝鲜所打的旗号是( )
A.多国部队 B.联合国军 C.美国军队 D.美英盟军
4.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①抗美援朝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③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④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⑤中国军事、经济实力强大
A.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5.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作战,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是( )
A.上甘岭战役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D.台儿庄战役
6.学校举办“抗美援朝英雄事迹展览”,你将选取下列哪些素材( )
⑴黄继光以身堵枪眼⑵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
⑶罗盛教冰下救少年 ⑷董存瑞舍身炸敌堡
A.⑴⑵⑷ B.⑵⑶⑷C.⑴⑶⑷ D.⑴⑵⑶
7.“中朝两国同志要亲如兄弟般地团结在一起,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为战胜共同敌人而奋斗到底。”这是毛泽东主席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指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与敌人的战斗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代表有( )
A.邱少云 B.杨靖宇 C.佟麟阁 D.赵登禹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毛泽东
材料二:
【探究思考】
(1)阅读材料一,毛泽东是在什么背景下说这番话的?
(2)“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请分析其中的“利益”与“损害”分别有哪些。
(3)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场战争对新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将军克拉克回忆录《从多瑙河到鸭绿江》
【探究思考】
(1)材料一中的两个人物分别有什么主要事迹?
(2)人们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朝鲜战争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悍然进军朝鲜,公然干涉朝鲜的内部事务,故答案是B。
4.答案:B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可用排除法,⑤中国军事、经济实力强大不符合中国的国情,1950年中国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经济比较落后,应排除。
5.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抗美援朝的重要战役,可用排除法,根据所学知识,选项B和C是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应排除;选项D是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应排除,故答案是A。
6.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抗美援朝英雄人物的相关知识点,抓住关键词“抗美援朝英雄事迹展览”,董存瑞是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应排除,故答案是D。
7.答案:A
8.答案:(1) 美帝国主义入侵朝鲜,干涉我国内政,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
(2) 利益:既可保障朝鲜的安全,也可保卫中国的安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同时还可打击美帝国主义的气焰,极大地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损害:美国占领朝鲜,会进一步侵略中国,严重威胁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中国的经济建设将不可能顺利进行。
(3)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影响: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保卫了朝鲜和中国的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9.答案:(1)前者是黄继光,他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敌人枪口。后者是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被烈火烧身不动摇。
(2)①中国人民志愿军有着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②志愿军战士为保家卫国、支援朝鲜,赴朝作战,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畏艰险,许多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保卫了国家,也为国家为民族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3)①毛泽东、彭德怀等领导人英明睿智;
②广大志愿军将士英勇奋战;
③朝鲜军民密切配合;
④抗美援朝战争具有正义性。
第2课 抗美援朝
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抗美援朝的简单经过,掌握抗美援朝斗争的结果,知道司令员彭德怀的英明指挥,能说出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
2.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分析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3.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豪迈、热情、坚强的决心和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深刻体会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愧为“最可爱的人”。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抗美援朝战争的经过
2.难点: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三、自主学习:
一、背景
1.美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
(1)以美军为主的“”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一直打到___边;
(2)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_______边境城市;
(3)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____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二、目的:抗美援朝,___________。
三、过程
(1)起止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军队: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战斗英雄:抗美援朝过程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无数的英雄人物,他们发扬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像誓死坚守上甘岭的钢七连,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的_______,为不暴露部队潜伏目标而宁愿被烈火吞噬的_______等等。
(5)著名战役: _____________
(6)结果:_______年____月,朝鲜战争的作战双方在签署停战协定,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7)性质:反对___________,捍卫___________的正义战争。
四、意义
抗美援朝是一场伟大的的正义斗争,既保卫了两国的和平,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也保了,鼓舞了全世界,也沉重打击了,极大的提高了。
第3课土地改革
基础检测
1.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重点地区是( )
A.新解放区 B.老解放区
C.少数民族地区 D.边远地区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法令是( )
A.1950年《中国土地法》
B.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1951年《中国土地改革法》
D.1949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3.“地主”一词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完全退出是在( )
A.1950年  B.1951年  C.1952年  D.1953年
4.建国以后的土地改革运动中获得土地的农民有( )
A.1亿 B.3亿 C.4亿 D.7亿
5.土地改革的作用有( )
①摧毁了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消灭了资产阶级
③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④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⑤巩固了人民政权⑥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⑦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A.①②③④⑦ B.①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⑦ D.①③④⑤⑦

参考法案
1.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土地改革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土地,土地改革的重点是新解放区,故答案是A。
2.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央人民政府在土地改革中颁布法律文件的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故答案是B。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D
第3课土地改革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
2.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
3.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三、自主学习:
导入新课:教师设问: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都采取了什么措施?并展示《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图片,指出土地改革是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措施。
目标导学一: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的背景
资料:
学生阅读资料,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解放前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况如何?
(2)这样的土地占有状况,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不利影响?
(3)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总结】地主、富农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贫农、雇农和中农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旧中国的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认识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2.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识记《土地改革法》颁布的时间及内容。
(2)目的
【问题】探究土地改革的目的。
【答】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3)过程
【问题】分析此次土地改革的主要地点、步骤。
【答】1950年1月,中共中央下达《关于在各级人民政府内设土改委员会和组织各级农协直接领导土改运动的指示》,党中央明确规定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实施了由刘少奇主持制定、经七届三中全会讨论后提交政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适应建国后的新形势,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和可能,把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土地改革从1950年冬开始,有领导地分期分批地进行。每期一般经历了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和分配土地、复查总结等阶段。各地政府都派出土改工作团深入农村,领导土改运动。大批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包括大学教授)和许多民主党派成员报名参加土改工作团,投身这场伟大的斗争。各地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访贫问苦,培养积极分子,逐步把群众发动起来,建立以贫雇农为核心的农民协会,作为土改的执行机关。
【讨论】①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②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总结】①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当时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已经根本不同。也分给地主一份应得的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②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的总根子,它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4)结果
【总结】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350亿千克粮食的地租,农民真正得到了解放。总的看来,解放前很多农民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终年饥寒交迫,土改以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标导学二:土地改革意义
土地改革的意义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第二,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第三,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第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第五,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四、课堂总结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实现了孙中山先生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目标。2005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的人文关怀。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被称为继20世纪50年代初实行土地改革、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中国农村“第三次革命”。当然,“三农”问题要圆满解决依然任重而道远。
板书设计
一、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的背景
2.土地改革的目的
3.土地改革的过程
4.土地改革的结果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第3课土地改革
课后作业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下列事件中,既巩固了政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的是()
A.和平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制定宪法
2.新中国成立前,下列关于我国土地制度的说法不正确是()
A.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B.只有老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
C.占农村人口极少数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D.占农村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占有大量土地
3.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①西藏的和平解放②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③土地改革的完成;④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④① D.②④①③
4.我国建国初期开展的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运动是()
A.土地改革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5.在土改中,我国广大农民对获得土地拥有最重要的权利是( )
A.所有权 B.使用权 C.经营权 D.管理权
6.“贫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这一局面出现于( )
A.1931年 B.1941年 C.1947年 D.1952年
7.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
①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②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地占有者缺乏生产积极性④地主、富农残酷剥削农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在下列对土地改革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B.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C.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彻底废除了土地的私有制
9.有关土地改革错误的一项是( )
A.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
B.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
C.还免除了农民每年向地主缴纳的三百五十亿公斤粮食的地租
D.没收地主的土地,不分配给地主土地,消灭地主阶级
10.认真阅读下面材料,讨论回答问题: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1)结合上面材料说明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2)刘少奇说“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这句话你如何理解?
11.仔细观察下图,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广大农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持什么样的态度?
(2)请你谈谈土地改革运动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B
解析:此题是综合性选择题,考查综合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西藏的和平解放是1951年;②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是1950年;③土地改革的完成是1952年;④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发生在1953年,故顺序是②①③④,答案是B。
4.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土地改革的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故答案是A。
5.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土地改革的相关。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土地改革的内容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故答案是A。
6.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土地改革的结果。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故答案是D。
7.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民迫切要求土地,但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土地改革实行的原因,在1950——1952年,党中央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故答案是A。
8.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土地改革的内容。根据所学可知,土地改革的内容是没收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有废除私有制,故答案是D。
9.答案:D
10.答案:(1)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目的是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2)这场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3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1.答案:(1)热烈欢迎的态度。
(2)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中农,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使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阻碍生产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三亿人口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第3课 土地改革
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土改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土改的意义。
2.认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深远意义,它使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三、自主学习:
1.背景:
(1)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占3亿多人口的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2.目的:解放广大,发展农村,巩固政权。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时间:;
(2)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内容:废除的土地所有制,实行的土地所有制;
4.实施:(1)________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_________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2)同时也分给_________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5.结果:到_________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中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_________真正获得了解放。
6.土地改革的意义
(1)彻底摧毁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被消灭了;
(2)农民翻了身,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3)巩固;
(4)解放,为准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