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27 22:3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2019届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园卷分选择和非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的分钟。其中加试
超部分为30分,用【加试题】标出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泄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3.选择题的答案用28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激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述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思卷上无效

选择题部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史记?鲁世家》记载:鲁国从公到公的三十四任君主中,第四任君主为第三任之弟,第六任为第五任之弟,其週过試桑得以登上君位,第八任为第七任之第。第十任为第九任之弟。第十八任为第十七任之弟。其余皆为父死子维。这表明当时鲁国
A.政治局势日趋动荡B. 贵族间的矛盾缓和
C. 有违宗法制的核心D. 兄终弟及成为趋势
2.《史记·河果书》记载:“果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泽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此水利工程位于右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
3.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创制“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直,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这反映出当时
①实行三公九卿制 ②有较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
③实行皇位世袭制 ④设置了多种系统处理国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桢样。”他认为该学说
A.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 B. 迎合君主谋职权位的需要
C.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 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
5.“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挂四时名画,装点店面…向绍兴年间,卖梅花酒之肆。以古乐吹《梅花引》曲破卖之。”这主要表明宋代
A.赏画品乐成为社会时尚 B.商业经营注重营销策略
C.娱乐活动丰富市民生活 D.商业发展突破时空限制
6.统计,乾降二十五年(1760)到道光十三年(1832),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額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这反映了
A. 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 B.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社会动荡
C.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 D.闭关锁国下外贸仍有一定发展
7.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框密院演变为辅政机关。北宋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增设管理財政的“三司”,雍正年间,为削弱诸王权力,保密军机,设立军机处。这表明政治制度
A.演变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因素 B.在中国古代史上越来越完善
C.深刻影响了国家前途与命运 D. 发展使皇权与相权矛盾消失
8. 2018年9月15日,在辽宁大连庄河水下12米处的海床上,考古队员发现悬挂于舰舷外壁的木质髤金“经远”名字牌。下列各项关于此的说法正确的是
A.被鱼雷击中后沉没 B.该舰管带为刘步蟾
C.“松岛号”被其击沉 D.该舰沉没于1895年
9.梁启超认为,“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此诚中国未常有之事,而实千古不可易之理也。”“兴绅权”不仅是中国“古法之最善者",而且是“今之西人,莫不如是”的善政良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坤”是指当时的资产阶级 B.凸显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C.他对西学思想进行了中国化 D.维新派争取民众的支持
10.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①英国输入中囻的商品总量選年下降②日本逐渐新成为主要侵华国家
③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列强之首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戰东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1.民国初年,《采菲录》记载:“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虑待者,时有耳所闻。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这说明
A.近代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异常缓慢B.妇女缠足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C.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D.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引发社会大变革
12.胡适在《谈新诗》中写道:“初看起来,这都是ˋ文的形式ˊー方面的问题,算不得重要,却不知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由此可知,他旨在
A.废止文言文而推行白话文 B.废除格律诗推广新诗体
C.打破旧束缚促进思想解放 D. 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
13.毛泝东认为,创建中国共产党“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这说明中国共产觉的诞生
A.为中国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 B.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掀起了新一轮中国革命高潮 D.是中国革命阶段发展的产物
14,邓小平曾说:“他(毛东)告诉我们开始必须在内线打,打到一定时候,也就是削弱敌人到相当程度之后,就要打到外线…这时时机成熟了,就应该转到外线,否则就要吃亏。”解放军开始“转到外线“的重大行动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了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准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了南京
15,关于右图所示根据地的解读,正确的是
A,出现于1937年以后
B,由中国工农红军创建
C.属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D.为渡江战役胜利奠定基础
16.“这部宪法明确地规定了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和道路,是全国人民的共
同愿望和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该宪法
A.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保障了改革开放顺利进行 D.开启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历程
17.梭伦时期曾规定,“当发生内争之时,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失去公民权利”、“一切政事的决策不以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由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全体的意志所右”。这反映出古希腊民主
①突出公民对城邦的义务②注重保护公民个人利益③用法律来强化公民意识④公民大会受理全国案件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 ②④
18.“17世纪的新兴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这里的“优势”主要是指
A.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B.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
C.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D.欧洲新贸易中心的形成
19.他提倡自然神论,批判天主教会,主张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对政治自由的态度是开明专制,他是
A.卢校 B.孟徳斯 C.伏尔泰 D.霍布斯
20,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解决了一个人統治国家的问题,但其后100余年间英国仍是被几十个大贵族通过议会进行统治,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革命成果严重破环 B.政治体制仍有待完善
C.行政权尚未发生转移 D.代议制机构形同虚设
21.19世纪欧洲工人的工资有明显增长,工人家庭的食品支出下降了25%,工人们既有结余用以订阅报纸,也可以到音乐厅和咖啡厅体闲。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殖民掠夺积累财富B.面品输出获利丰厚C.工人斗争改善待迅D. 生产方式发生变革
22.16和17世纪,英国先后创建了非洲公司,东印度公司、土耳其公司等殖民垄断公司。这些公司在19世纪中后期先后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这两类垄断组织都
A.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C.只给广大亚非拉国家带来了灾难 D.是政府直接对经济干预的产物
23,在经济大危机期间,有企业家说:“在美国如果你能找到的东西,你可以随便吃,如果你找不到,那么就请你挨饿。挨饿总比领救济要强些。接受救济也许能在肉体上免于死亡,可精神上却已宣判了死刑,”为解决该问题,美国政府
A,实行“以工代赈” B.开始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C.注意调节劳资关系 D.改变企业无序竞争局面
24.1940年5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宣布“我们的政策就是用上帝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上和空中进行战争…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下列属于英国参加的“战争”有
①“火炬”行动登陆西西里岛②北菲战场发动大规模反攻
③粉碎了德国“空中闪电战”④强渡菜菌河,夺取鲁尔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20世纪560年代末60年代初,21国在开罗为即将召开的某国际会议拟定了以下入会条件(部分),这次即将召开的国际会议
1.该国应一贯支持民族独立运动
2.该国不应参加与大国争夺有牵连的多边军事联
3,如该国已将军事基地租让给外国,则此种租让不应与大国争夺有任何牵连
4.该国应奉行与不同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

A.引发战后蓬勃发展的民族解放浪潮B.冲击超级大国主导国际事务的局面
C.促进世界各国联合反对新殖民主义D.主导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秩序
26.【加试题】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历史解释的主观性决定历史发展不具有客观性
B.司马光和王安石同时代,所以他的观点更可信
C.历史学家的价值判断影响其对历史事实的选择
D.历史评价往往受到评价者生活时代背景的影响
27,【加试题】有学者在论述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オ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它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材料意在说明
A.国家人才选拔以財力作为基础 B.文人学士集团成为了贵族阶层
C.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被改变 D.中国社会已经形成重学之风气
28.【加试题】“李唐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间华夷,兼收并蓄。当时的长安几乎为一国际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
化大率为西域之好:服饰,饮食、乐舞、绘画,竟事纷泊:其及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不仅帝王及ー二贵戚达官已也,”这说明唐
①沿袭隋制,发展创断②仿照士族,崇尚奢靡③民族交融,中外交流④开明开放,兼收并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29.【加试题】1921年推行某政策时,列宁反复强调这种“退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在日后最终转入“进攻”,这种“退却”
A.是在战争环境下采取的措施 B.明确了苏联建设的步骤和方向
C.不利于苏俄经济的快速恢复 D.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30.【加试题】下图中①②@④分别代表四个国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①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奠定发电机的理论基础
B.②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推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C.③雅可比果用电磁铁做转子,制成第一台实用电动机
D.④马可尼采用电磁波的理论,促成了有线电报的发明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10分)阅读材料,国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有关“天下”的一些论述:
《商书·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
《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礼?夏官?职方氏》“职方氏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荒、七敏、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財用。
材料二 清朝前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
(东北、北部与西北)的“边患”变成和平的边疆;把一个横行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把一个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系,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二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ー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天下”观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从空间角度简述秦始皇开拓“天下”的主要史实。(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促进清朝前期“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4分)
32.(10分)冷战结東后,国际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全球治理成为时代的命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重点是地缘政治,大国以军事实力、向外拓展生存空间,划
分势力范国、组建军事集团等手段实现其国家利益,无论是雅尔塔体制中美国和苏联在全世界划分势力范国,还是战后组建以各自为主导的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组织的对抗,都是地缘政治战略在国际关系中的体现,冷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題,国际关系的重点是地缘经济,在地缘经济中构成力量的主导因素是经济、科技、信息,生态环境,在地缘经济的影响下,国际关系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
ー一张旺《地缘经济因素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材料二 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可以让更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通过合作或者协商的方式解决全球性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体現民主原则,最终维护各个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如果没有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多极化和全球化很难步入正轨,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也无法发挥较好的作用。
相比中国学者对全球治理理论研究的贡献,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贡献了中国智慧.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国际场合中提出了众多新思想、新观点,比如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关系,打全球伙伴关系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ー一摘编自冯特军《国际政治概论》、赵可全《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悬与角色担当》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际关系的重点”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这种变化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际政治问题全球治理的努力方向。(4分)
33.【加试题】(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间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仁人志士是站在代表先进思想和时代精神前沿,在注重重新审视、发现和弘扬古典文学艺术的同时,还以批判、求实的精种,勇敢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对自然界及其运动规律按其本来面目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取得了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为近代科学革命揭开了序幕。尤其在文艺复兴中后期,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和通过阿拉伯世界得以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古罗马的优秀古典文化成果,使科学技术走出基督教的“神圣殿堂”,成为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重要支柱。
——朝光利《文艺复兴动与近代科学的兴起》
材料二 不同的历史人物对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度是有区别的,例如:①甘地主张“回到纺车去”;②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使科学技术走出基督教的“神圣殿堂”,成为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重要支柱”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择其中一位人物的观点,予以简要评述。(6分)

34.【加试题】(10分)文艺复努与宗教改革,深剑影响了西方文明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利文艺复时期的文化遗产

材料二 路德的宗教学说虽然是以对上帝的绝对信仰为前提的,但其中蕴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路德指出“凡不以圣经为可靠启示,为根据的说法都只能算为意见,而没有相信的必要。”“一个基督徒因着信仰,就凡事自由”,信仰的唯一途径就是《圣经》。教徒个人自己有权凭借自己的理性和智慧去理解《圣经》。由此,他强调“我们凡为基督徒的就都是祭司,都是君王”,“在平信徒和神父、贵族和主教以及属灵和属世的之间,确无差别”。
ー一整理自朱衰《世界上古中世纪史》等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①和②建筑圆项的设计者,说明图①建筑的设计者保持顶牢固的具体方法。(4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这一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6分)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 联盟)2019 届第二次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D A B D A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D A A B C D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A D B D C C D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40 分)

31.(10 分)

(1)内容:天下主要指王朝统治的中原区域(华夏为中心);并延伸到周边地区。(2 分)

史实:平定六国;收回河套地区;统一岭南;在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4 分)

(2)消除了“三北”边患;改善蒙、藏、满、汉等民族关系; 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

统”思想。(任意两点给 4 分)

32.(10 分)

(1)变化:从地缘政治变为地缘经济。(2 分)

影响:加快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区域合作不断深入)(2 分)

例子: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2 分)

(2)努力方向:加强国际合作;倡导民主协商;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 分)

33.(10 分)(某资料群勿盗用!)

(1)原因:批判、求实的精神向神学挑战,将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脱出来;注重实验方法,

将科学技术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承载、吸收、发扬人类文明成果。(任意两点给 4 分)

(2)评述:

选择甘地: “回到纺车去”是其经济自主运动的主要内容;反映了其对民族经济独立的追求;客

观上不利于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6 分)

选择邓小平:反映了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

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况;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6 分)

34.(10 分)

(1)设计者:①布鲁内列斯奇、②米开朗琪罗。(2 分)

方法:采用的建筑材料较轻,建成空心的内外两层;用肋支撑,肋骨之间用铁链加固。(2 分)

(2)思想:信仰得救,因信称义;《圣经》代表着理性和思想自由。(4 分)

诉求: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2 分)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