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22课 出师表(视频素材+32张ppt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22课 出师表(视频素材+32张ppt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27 16:48:26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32张PPT。九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第二十二课 出师表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第一课时激情导入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对,是《蜀相》。写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诸葛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自主预习【课题解析】 “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到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刘备“三顾茅庐”后,他辅佐刘备父子,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因其智慧过人,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字词梳理】 自主预习朗读课文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讨论后分段并写出段意。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5段)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段)分清责任,表明决心。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说说诸葛亮是在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交流点拨]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2.说说诸葛亮对国家大事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
[交流点拨]宜开张圣听;昭平明之理;宫中之事,悉以咨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亲贤臣,远小人;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3.请把这六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交流点拨]三个方面的建议:①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远佞。其中最关键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反馈训练案敬请完成作业。板书设计第一部分:(1)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诸葛亮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4)写刘备三顾茅庐,着重写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5)写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第二课时激情导入诸葛亮的《出师表》感动了无数英雄,诸葛亮的光辉形象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光芒。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合作探究1.文本探究
(1)本文是诸葛亮为北上伐曹而给刘禅上的奏疏。论理应当首先提出兴兵北伐的请求,接着说明理由以及此次北伐的战略计划等内容。但本文只在第七、八两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其余内容都与北伐无直接关系,而只是对刘禅提出劝告和建议,这是不是文不对题?为什么?
[交流点拨]这绝不是文不对题,而是因为诸葛亮此次上表虽然是为了请命出征,但主要意图却在于劝谏刘禅“内修政理”,并向他提出有关的建议。我们知道,刘禅平庸无能,朝政事无巨细,都由诸葛亮负责处理。此次诸葛亮出师北伐,势难匡误救失,对国内政局是很忧虑的,因此他只有提出建议并荐人自代。这正是针对蜀国当时形势而定的。 (2)以上我们分析出的这些建议都是在文中第1、2、3、4、5、8这几段中陈述的,那么,6、7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朗读第6、7段。学生口头翻译第6、7段。讨论第6、7段的大意。
[交流点拨]第6段是追怀先帝知遇之恩,概括写自己不顾危难,二十多年来以效忠先帝为己任。第7段侧重写先帝托孤后,五年来自己竭忠尽虑地具体谋划。这两段的作用在于说明此次出师伐魏乃秉承先帝遗志、事在必行之举,同时也是“我”竭尽忠诚,责无旁贷的职分。(3)再次朗读第6、7段。思考:这两段和全文关系是怎样的?即出师伐魏与修明政治的关系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从本文写作的背景来看,“修明政治”是早在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提出的一整套战略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现在重新提出,目的在于为出师伐魏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使北伐无后顾之忧,所以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作为议论文来看,出师伐魏事在必行,正是叮嘱后主修明政治的依据。正因为诸葛亮必须出师进驻汉中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所以不能不叮嘱后主好自为之,不能不把斟酌损益、进尽忠言的重任委之于攸之、祎、允。从表达方式上看,6、7两段可以说突出地体现了“表以陈情”的特点。《三国志·诸葛亮传》把这份上书原称为“疏”,《昭明文选》始定名为“出师表”,大概正是充分注意到它在表达上的特色。以陈情的方式叙自己报效先帝的衷曲,不仅增强了感染力,也大大加重了所提建议的分量:修明政治这件大事可是关系重大啊!不能不靠你后主“自谋”啦!千万不可有负先帝啊!不尽之意尽在其中。 (4)第6、7段没有直接谈修明政治的问题,但却有力地服务于这一中心,那么请找一找,还有哪些话也起到类似的作用?
[交流点拨]第1段开头两句。第一句以先帝创业立言,唤起刘禅对自身所负重任的重视,接下来讲形势严重,说明修明政治的必要性。第二句讲幸赖先帝善于用人,还有一批忠臣志土,说明修明政治尚具备有利条件。从表达上看,语意凝重,定下全文基调。 (5)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七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即“诚宜开张圣听”之前,“宣付有司”之前、两次“悉以咨之”之前、“则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二处,或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议,表明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了。
总之,“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2.品味语言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背诵、品味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3.写作借鉴
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寓情于事,寓情于议。迁移拓展尽管刘备已故,刘禅昏庸无能,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忠心是至死不渝。我们曾看过的一部古代剧作《封神榜》中有一位大将黄飞虎,他也是众所周知的爱国将士,可他却曾杀出朝歌,冲出重围,背叛了殷纣王而投向了西岐周文王,你对此二人有何看法。鼓励学生大胆言论,不必拘于一格。
(提示:可以对比分析殷纣王和刘禅,如:殷纣王荒淫无度,昏庸残暴……刘禅只是爱宠信宦官,轻信小人……)拓展迁移 如何看待文中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忠”?请谈谈你的看法。 “忠”应该理解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还可以看出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胸怀抱负、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知遇之恩后的一种繁重的枷锁。他只忠于刘氏父子,却不审时度势,忠于自己的才能,这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真的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庸无能吗?反馈训练敬请完成作业板书设计出师表
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