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和智慧》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问和智慧》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0-15 22: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问和智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学习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3、体会隽美的语言,注意语言积累
【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2、体会隽美的语言,注意语言积累。
【教学设想】
1.过程方法:自主阅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
2.课前准备:(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用讲成语故事“纸上谈兵”的启示导入新课。(或者用格言导入: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那么知识与学问究竟哪一个更加重要?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教育家、思想家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
二、谁家新燕啄春泥——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一)学生初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中字词。
1、检查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
陶冶 ( ) 寸积铢( )累 大窾 ( )
矻矻( )穷年 探骊( )得珠 犀( )锐
2.提问注解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要求学生口头回答。
烛照 渊博 犀锐 晦塞  寸积铢累 食古不化 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两脚书橱 
冬烘先生 矻矻穷年 无关宏旨 探骊得珠 物竞天择 劳而无功 读书得间 鞭辟入里 高头讲章 读破五车 浮光掠影 
(二)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过渡:同学们,这是一篇议论文,读议论文首先要读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同学们预习过了,来说说罗家伦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一个怎样的观点?
1.找出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试着谈谈对所划句子的理解。
提示: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有四种:开头、结尾、中间、自己概括。
明确: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笼罩”:提供一个大背景、包容。 “透视”:对事物的深刻认识。
过渡:把握了作者的观点,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个观点的呢?
2.速读课文,找出或概括出每一节的中心句。
(1)提示:中心句就是能表达一个文段观点的句子。中心句在文段中的位置也有四处:开头、结尾、中间、自己概括。找中心句要从理解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可以利用文段中的提示性词语,有的过渡句中隐含着本段的中心举,往往上半句是对上句的概括,下半句才是中心句。
(2)指名回答,共同探讨,明确: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4段:著书、读书都要智慧。
第5段: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3)师在此基础上理清思路,板书出示:
学问与智慧的区别(1、2节)
学问离不开智慧(3、4节)
智慧也离不开学问(5、6节)
学问与智慧的关系(3—6节)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深入探究,理解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⑴第1段中“学问是知识的积累……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道理?
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3段列举的三个事实论据,并说说它们论证了什么道理?(孟德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达尔文发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公例;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
⑶找出第5段和第6段都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说说它们分别论证了什么道理。
小结:文中还运用了其它论证方法。这些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都具体准确地论证了一定的观点。由此可见,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
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赏析语言,深入理解比喻论证的作用
过渡:罗家伦是饱学之士,也是有大智慧的人,行文之际,论证严谨缜密,旁征博引,语言形象生动,蕴涵着哲理,充满了智慧。
1.跳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品读这些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学生读、品)
可选择这样的回答方式:“将学问比作滋养人生的原料铁,将智慧比作陶冶原料的熔炉、炼钢的电火。用精彩的比喻阐释了学问是积累的知识,智慧是发现、创造的能力,化抽象事理为形象解说,通俗易懂地揭示了两者的区别。”
请同学们仿照上面赏析语言的提示对自己喜欢的语言进行品味。
教师补充明确: (1)把学问比喻为“建筑材料”,把智慧比喻为“建筑师的匠心”,形象地说明了二者之间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2)将“有智慧的书”比喻成“珠玉”“斧凿”,形象地揭示了这种书有思想光辉,充满智慧与灵性,对读者有启发。(3)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浮光”、“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瞬起瞬灭。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对比鲜明,比喻形象生动、贴切恰当,有很强的说服力量。
2、齐读第五节中“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最为精澈,最为宝贵。“
强调:比喻论证不同于修辞格中的比喻,作为修辞方法的比喻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力、感染力;而作为说理手段的比喻论证则是为了明辨事理,增强语言的说服力。第四节中仅仅是比喻,而非比喻论证。
五、绝知此事要躬行——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过渡:同学们对语言品味得真精彩,说明你们在用智慧透视学问、运用学问,真正理解了学问与智慧的关系。下面让我们用作者关于“学问”与“智慧”的论述,用自己的独特思考来共同探讨一个问题。
如何正确看待繁重的课业负担?
(请四人一组进行交流,要善于运用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学生自由各抒己见,教师加以指导。
明确:熟能生巧,有些知识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获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表明积累知识到一定阶段就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青少年记忆力最好的时光,把一些重要的文化知识或传统经典记下来,可以了解民族基本文化,为未来的进一步学习积累必要的知识,同时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从终生学习的需要出发,青少年时期必须重视知识的记诵与积累。
既然存在,回避不现实。与其抱怨,不如用智慧去笼罩作业、处理作业。人要作业“死”,作业就“死”;人要作业“活”,作业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学习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知识奥秘的金钥匙。知识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我们先要有知识,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能力,就得先积累知识。
六、总结全文,砥砺人生。
同学们,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我们要把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老师送给大家12个字:飞扬智慧之魂,畅游学问之海!我把黄征演唱的《奔跑》歌词做了些许调整:把浩瀚的智慧装进胸膛,即使再小的帆也能远航;哪怕遇见再大的风险再大的浪,有智慧相帮,也定会“直挂云帆济沧海”!(播放歌曲,宣布下课。)
课堂检测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陶冶 ( ) 寸积铢( )累 大窾 ( )
矻矻( )穷年 探骊( )得珠 犀( )锐
二、解释下列词语:
烛照   寸积铢累  食古不化  两脚书橱 
矻矻穷年   探骊得珠  读书得间 
鞭辟入里    浮光掠影 
三、仿写:
例句: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朱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的从水底上涌。
仿造该句造一个句子,用“友谊”与“理解”为相互关系的词造一个句子。
提示:唯有从理解中产生的友谊,才不是春天易谢的花朵;他永远如松柏一般,四季常清。
四、请写出两句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提示:1、智慧胜于知识。【法】帕斯卡2、知识可以言传,但智慧则不然。人们可以去发现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强,凭借它去创造奇迹,但却无法把它交流和传授。——【德】海 塞3、知识能够诱发智慧,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但它不等于就是智慧。——【 日】池田大作4、知识越多越骄傲,智慧越高越谦虚。——【美】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