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模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榆林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模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27 22:4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榆林市二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模拟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统计,春秋时期鲁、晋、楚、宋、郑五国有史可稽的共85位主政者中,世族占92%,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共计81位宰相中,本人属于本国公子或本国宗室、王公室姻亲者26位,与其他国家王公有亲者8人,共计只占总数的42%。此现象说明( )
A.王公数量大幅减少 B.诸侯权力受到威胁
C.宗法制度日趋衰落 D.官僚政治完全确立
2.据史料记载,自明成祖后,皇子被封为藩王后必须离开京城,“不临民,不治事”,非奉诏不得进京;清代诸皇子则酌封亲王,可留驻京师,“内襄政本,外领师干”,形成皇帝在宗室亲王直接簇拥下共同运作官僚体系管理国家的局面。明清这两种分封( )
A.背景相同 B.目的相同 C.对象不同 D.内容相同
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
A.国家管理制度化 B.从人治到法治 C.礼仪与政治分离 D.为民主政治奠基
4.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
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5.明末清初张履详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
A.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B.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C.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6.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B.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7.“少则得,多则惑”“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些观点出自先秦(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8. 从西汉以后,对孔子的思想就不断有新解释出现,其中强调中央至高无上的权威却是孔子本人未曾提及的。题干反映出( )
A.君主专制必须借助儒学??????? B.古代统治者注重礼法治国
C.孔子原创儒学不合时宜??????? D.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
9.明清时期贞节旌表制度发达,使得不能参与科举考试当官的女性,也有了光大门楣的机会。一些妇女较主动地选择了守寡一途,以使自己在家族家庭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及财产的继承权。材料的主旨是( )
A.理学纲常开始成为束缚女性的枷锁 B.贞节旌表制度存在一定的社会基础
C.商品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妇女的地位 D.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10.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11.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以下结论不能体现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是( )
A.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开始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D.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封建势力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12. 下表是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在不同年代的增幅对比,表中1895年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民族工业的增幅前后差异较大,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 )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
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
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
新增资本/万元
1864—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 500
16.7
750
A. 满清政府对民间设厂的态度不同 B. 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思潮不同
C. 北洋政府对外来侵略的态度不同 D. 国民革命前后的政治环境不同
13.“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应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 图1和图2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员数量增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B.农民阶级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
C.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高潮??????D.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转机
15.以下是1841~1927年中国开设的通商口岸统计表。该表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年份
开设商埠数
年份
开设商埠数
1841~1890
32
1911~1920
10
1891~1900
33
1921~1927
11
1901~1910
37
A.列强侵华加快了中国城市化进程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革
C.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D.通商口岸成为列强侵华的起点
16.1890年由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制铁企业,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出口到日本、美国、泰国等地,被西方人视“中国觉醒”的标志。“中国觉醒”的主要含义应是( )
A.洋务派开始在实践上向西方学习 B.政府意识到发展工业的必要性
C.在民族土壤中植入工业文明的因素 D.发展工业与抵制外来侵略并举
17.“今日翊(yi)赞宏图,有不当置西人之事为而弗取也。是道德纲常者,体也;兼及西人事为者,用也。必体用皆备,而后可备国家器使,此尤今之所不可不知者也。”材料意在说明( )
A.“中体西用”是治国之策 B.向西方学习要结合本国国情
C.西方的政治制度不及中国 D.选择性引进西方科技很重要
18.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强调现代国家的国民应具自由、自治、进步、进取思想、权利思想、国家思想等公德;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则提倡“新青年”应具备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的思想和意识。这反映了两者都主张( )
A.建立民主政体 B.弘扬民主科学思想 C.改造国民思想 D.批判传统伦理道德
19.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与以选举为原则的现代民主政治有着根本的不同。在雅典人的思想中,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分析里,选举所代表的不是民主政治,而是贵族或精英政治,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是平等。”这一平等原则在雅典政治生活中主要体现为( )
A.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B.实行抽签和轮流执政
C.定期召开公民大会 D.全面推行陶片放逐法
20.英国法学史专家梅因曾论述道:“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将外国人完全排斥在法律的保护之外……在罗马史中从来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这一论述( )
A.指出了习惯法的弊端和缺陷 B.说明了成文法诞生的必要性
C.揭示了万民法产生的必然性 D.表明罗马法维护奴隶主利益
21.1876年时,虽然法、美同为共和国,但两国总统在任期和权力范围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法国总统有着其明显的优越感,在这一点上法国与其邻国——德意志帝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这反映出当时法国政治体制( )
A.善于兼采他国的优秀成果 B.具有多种政体试验的痕迹
C.带有明显政治妥协的特征 D.缺乏对总统权力的监督
22.“1600—1763年间,西北欧强国荷兰、法国和英国赶上并超过了西、葡两国。这一发展对于整个世界具有首要意义。它使西北欧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最生气勃勃的地区。”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西班牙与葡萄牙自身的衰落 B.英法两国国力超过西班牙、葡萄牙
C.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D.殖民扩张的影响
23.学者德?弗雷斯曾指出:从1750年到1800年,生活在大都市的欧洲人口保持稳定(这一阶段仅增长0.2%),而小城市和城镇(规模在5000?30000人之间)的人口却突增了4倍。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化进程导致城市污染严重 B.普通民众对大城市生活的厌倦
C.小城市和城镇代表城市化方向 D.社会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24.文艺复兴名义上是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实际上是创造一种反对封建神权的新文化,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是世界的主体,应该从神学教条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恢复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可见,人文主义之“新”的意义在于( )
A.奠定了近代人权的基础 B.有助于共和制取代君主制
C.推动“新航路”的开辟 D.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
25.英国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方式以后,在1600 —1800年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都出现了转折。1700年后谷物和面粉的出口大幅上升,到1750年总数达20方吨,是当时的“欧洲粮仓”。英国成为“欧洲粮仓”的根本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对农业的有力推动 B.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高
C.新的生产关系对农业的促进 D.谷物和面粉大幅出口的刺激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26小题10 分,第27小题 10分,第28小题15分,第29小题15分,计50分)
26. 民本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本思想自出现以来不断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 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思者也。 ——朱熹《论语集注》
材料三 至于到了封建末世,当民主主义开始萌动之际,古老的民本主义再度发挥其社会批判功能,并成为生发近代民主主义的生长点。明末清初黄宗羲(1610-1695)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便承袭了前辈的民本主义思想,提出国君是“天下之大害”的惊世骇俗命题,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产生的背景。(3分)
(2) 据材料二,指出朱熹提倡的爱民方式,并分析朱熹主张爱民的根本目的。(3分)
(3) 据材料三,概括“到了封建末世”民本思想的新发展,并指出这一发展对后世的影响。(3分)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本思想发展的特点。(1分)
27. 代议制民主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较之于封建专制,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进步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要恢复民族的固有地位,就必须大力恢复和弘扬“民族精神”,但在大力恢复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还要去学欧美之所长,然后才可以和欧美并驾齐驱。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7世纪英国在光荣革命后走上了宪政制度,国王的力量已经很有限了,并且在法律的牢笼中变得温顺。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国家在众多人手中运行,随着经济的增长,个人权力不能再左右国家。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二 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传统的统治阶级为了迎合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尽心竭力地以政府威权干预经济发展,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摘编自《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的选择、比较及影响》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政治民主化历程的特点。(4分)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创造的新政体的名称。指出确立该政体的法律文件。(2分)
(3)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识,指出“传统权力精英”如何巩固“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表现。(2分)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西方代议制的历史进步性。(2分)
28.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瑰宝,不同时代人文精神的内涵有共性也有差异。2017年4月,秦陕中学要举办第三届文科活动周,围绕“思想的光芒——人文主义者的思想追求”这一主题,当代高中生与西方人文主义者将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请你参与其中,一起感受人文主义的精神魅力吧。
话题一 希腊先哲间的对话——“人”的认识
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苏格拉底: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
希腊先哲是如何看待“人”的?(2分)
话题二 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的对话——“人性”的解放
莎士比亚: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当代学者陈乐民:把人与神剥离是一种人生观的态度,就是个人成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基本的部分要表现人……。我还是要重复马克思的话,把人当做人来认识。
在关于“人”的认识上陈乐民与莎士比亚有哪些共识?(3分)
话题三 与启蒙思想家的对话——“人”的权利
伏尔泰:这才叫做自由权利:在你睡觉时,你能获得保证,第二天醒来,你的财产和昨天一样,没有丝毫的变动;这是很大、很幸福、超乎许多国家的权利。
卢梭: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
当代学者高九江: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的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继续弘扬。
启蒙思想家们表达了哪些主要的思想?当代学者是如何评价这一思想运动的?(4分)
话题四 追思与展望
活动主持人:追思先哲,守护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下面进入互动环节。
请完成主题结构图,并在“继承人文传统,融入现代精神”留言板上写下你的感悟。(6分)
29.论证题(15分)
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6—18世纪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世纪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上表为16~20世纪30-40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有关言论。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提示:联系对比16至20世纪中国以及西方世界的变化,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技术、对外政策等角度论述,分析这一阶段西方中国观变迁的原因,兼可以谈自己的认识与感悟。提取2个或2个以上时期的信息答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