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
曲折发展课标内容 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一、社会主义主义制度的建立(49-56)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
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得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
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
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
经济上:只能是零分 ( 0分)
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意义: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1、改造的基础:49-52年人民政府进行了土改
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1)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
业 --成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力量。(2)工人阶级在整个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社会经济
活动的控制能力得到很大加强(3)土改后,农民互助合作-成为个体农民向社会主义
集体化过渡的开端,2、指导思想:过渡时期总路线(1)内容:一化三改造
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
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
关系并举)
阅读思考: 毛泽东在建国之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说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中国人民自然迫切要求迅速改变这种状况。材料反映了建国初中国的什么问题?3、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53-56)1、内容: 2、实质: (2)农业:农业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的性质)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半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农业合作(完全社会主义性质)(3)手工业--小组 供销合作社 生产合作社(1)资本主义工商业--加工订货
经销代销
公私合营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意义: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二、曲折发展的十年-探索与失误(56-66年)1、初期有益探索:
(1)《论十大关系》(内容 意义)
A、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
内容 主要矛盾的变化
(2)中共“八大” B、指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
的主要任务
意义2、中期失误-“左”倾错误的泛滥(1)1958年中共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后期纠正错误-“八字”方针
4、成就: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第一,对总路线的评价,主观上讲,它的提出反映了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客观上讲,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由于总路线的指导作用,“左”倾经济思想在经济领域更加膨胀,
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的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
这种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事实,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为什么?一个牛皮吹破天,
十亿人民都被骗!1月9日报道亩产2000斤。6月30日报道亩产5103斤。7月25日报道亩产9195斤。9月25日报道亩产13043斤。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亩产土豆120万斤你相信吗?跃进号角(宣传画)跃进产量高!.当时的“卫星田”能
承受得住一位小姑娘
试一试你能行!肥猪赛大象
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请为这幅漫画拟一个标题1957年1958年1959年1962年535万吨9000万吨3000万吨1070万吨800万吨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指标“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时出现
在山西省故县“小土群”的一角
农民大炼土钢时运送矿石
全民大炼钢现代化炼钢思考:你认为这样炼出的钢质量会如何?这样炼钢你认为有什么影响?信息: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生产关系方面急于过渡的一次典型实验。
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
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实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就是搞“一平二调” ,刮起了一股“共产风”,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经济的发展遭到了重大损失。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鼓足干劲加油干放开肚皮吃饱饭人民公社化运动对马克思合作制的错误认识:土地公有,统一经营,集中劳动,按劳分配。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党在探索中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由此可见,党这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大问题上,还缺乏足够清醒的和科学的认识,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
1959~1961年,出现了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党和人民为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三年经济困难(59-61) 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生活状况不断下降,饥荒严重,食品紧缺。三、国民经济的劫难(66-76)66------------71-----------73----------75----------76爆发周恩来进行邓小平全面整顿结束回忆归纳文革的发展过程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全面整顿的实质:出现起色复苏发展 学思之窗:
文革期间,国家建设的各方面工作都陷入严重混乱状态,针对这种情况,1975年邓小平刚刚主持中央工作就提出“整顿”。
整顿的内容包括:引进先进技术,整顿企业秩序,健全规章制度;坚持按劳分配;注重科学研究;对各行业进行调整。总之即实行全面整顿。
全面整顿的实质是系统地纠正“左”倾错误
它使国民经济呈现出迅速回升状态。文革对经济的破坏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阅读课本归纳:“文革”对国民经济造成哪些负面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对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必须坚持事实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发展经济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3、不能机械照搬外国经验,必须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建设方针。
4、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5、在坚持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发展生产力。巩固练习1、“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2、人们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为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开始于
A、1949 B、1956 C、1966 D、1978
3、下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4、文革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不包括
A、经济机构处于瘫痪 B、国民经济严重滑坡
C、经济取得一定的成就 D、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和制度被废除ABCC明天见二、曲折发展的十年-探索与失误(56-66年)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大跃进”
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三年经济困难
59-61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论十大关系》 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执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简单说来就是建立两大方面的基础: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历经了五个年头,经过反复修改,到正式通过时已经实施了大部分,它从我国实际出发,又参照苏联的经验,成为切实可行的计划。“一五”计划建设规模宏大,在五年内,各项支出总数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以上。用这样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国家建设,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得到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持,王崇伦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一切保障了“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同世界其他国家工业起飞时期的增长速度相比,也是名列前茅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阶级关系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国内主要矛盾必然要发生变化。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突出了我国生产力还很落后的基本国情,强调了全党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中共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关注国情,正确分析国情,深刻了解国情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共同构成了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
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思想还不够成熟,八大的正确方针在党内未能牢固确立,一些重要思想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坚持下去,
因此,八大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曲折。
面对严峻的现实,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已势在必行。
继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之后,国家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国民经济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给我们带来了可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