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七年级)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古代史复习(七年级)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3-20 12: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史复习
复习要求:1、重点两条线索:①朝代政治经济——秦、汉、三国、唐、明清;②古代科技文化史;
2、分朝代来考,不综合;尊重教材中的特点和风格;把握重点条目,其中★为最重点内容;重点朝代人物只谈认识了解。
3、科技文化史部分:以选择题,简答题形式出现;按考点说明,点到即止;(如:列举史实,巨大成就、配偶连线)
一、中华文明起源:<重点课后练习>
1、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距今年约为170万年;最早使用并保存天然火:北京人。
2、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地点分别: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根据河姆渡和半坡遗址的遗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3、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海外华侨祭拜)。
4、尧舜禹:实行禅让制推选部落联盟首领。我国原始社会结束:禹时期.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重点课后练习>
<一>夏商周春秋战国的政治经济
1、夏朝兴亡:前21世纪禹建立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发展: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灭亡: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2、西周强盛:实行分封制,产生众多诸侯。
3春秋五霸:齐桓公(第一个霸主)、宋襄公、晋文公(城濮之战成为中原霸主)、秦穆公、楚庄王
4商鞅变法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等。意义: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二>夏商周春秋战国的科技文化
5青铜艺术——文物: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年代:商周;影响: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同一时期的三星堆文化:在西南地区成都平原盛行,有青铜面具等)
6、文字:大体经历甲骨文→商朝早期(我国有文字历史可考证);金文→商朝;大篆→西周晚期;小篆→秦统一后推广;隶书→汉朝;草书→西汉末;楷书→唐朝;行书→东汉末。
7、思想: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春秋》,主张“温故而知新”,经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百家争鸣”——出现原因: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希望人民互助互爱;儒家——代表: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实行“仁政”,后世把孔子和孟子合称为“孔孟”;法家——代表:韩非;著作:《韩非子》;观点:历史是向前进步的,后代胜于前代,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改革和实行法制;道家——代表: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兵家——代表:孙武;思想: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著作:《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秦汉为重点)
<一>秦汉的政治经济
★1、秦统一六国与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意义: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巩固统一措施——政治上:加强中央专制集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设立郡县制;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军事上:为了抵御匈奴,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思想上: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进行了焚书坑儒;开发南疆:派兵统一东南、岭南等地区,兴修灵渠。
对秦始皇评价:他是一位功过分明的帝王,但是,他的功劳大于过失,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皇帝。功绩:顺应潮流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产生深远影响;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巩固国家统一;通过战争,扩大疆域,使之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沉重赋税、繁重兵役和徭役,严酷法律,进行焚书坑儒摧残文化,使他成为暴君。
★2、文景之治——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百姓富裕,史称“文景之治”。影响:奠定了汉代民富国强的雄厚物质基础,为汉武帝时期西汉鼎盛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3、汉武帝大一统措施——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削弱分封诸国的实力;文化上:在长安兴办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光武中兴——东汉光武帝(刘秀)初年,社会安定经济好转,史称“光武中兴”。
5、张骞出使西域——作用:开通了汉朝与西域交往;官职: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标志: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新疆纳入中国版图)。
★6、西汉张骞开通陆上丝绸之路(途路经过敦煌);经济交流举例——从西域传入中原:葡萄、石榴、核桃、苜蓿、天马、汗血马等;中原原有的:水稻、小麦、丝绸等。
<二>秦汉的科技文化
7、造纸术——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术;影响:对人类的文化传播的贡献最大。
8、《九章算术》——年代:东汉成书;成果:它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影响:书中的一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它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基础。
9、华佗——年代:东汉;成果: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影响: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10、张仲景——年代:东汉;成就:《伤寒杂病论》;影响: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11、佛教——年代: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创始人:释迦牟尼;观点:提倡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可得幸福。道教——年代:东汉统治阶级尊奉;原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创始人:张陵;特点:我国土生土长宗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
12、《史记》——年代:西汉;作者:司马迁;成果: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3、雕塑艺术——文物:秦兵马俑;年代:秦汉;影响:举世瞩目,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为重点)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
★1、官渡之战——经过: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作用: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经过:公元208年,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作用: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2、三国鼎立形成: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定都建业。
★诸葛亮事迹:东汉末,隐居隆中,留心世事。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有名的“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采用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胜利,建立蜀汉政权。
★联系襄樊与三国史——讲“三顾茅庐”故事:刘备、关羽、张飞先后三次拜访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据《三国演义》记载)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改革措施——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服;将鲜卑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姓元;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影响: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文化
4、圆周率——年代:南朝;作者:祖冲之;成就:我国古代伟大数学家。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的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这比外国早了近一千多年。
5、《齐民要术》——年代:北朝;作者:贾思勰;成就:著名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影响:是我国现存的一部完整的农收,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6、《水经注》——年代:北魏;作者:郦道元;成就:古代杰出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评价:这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
7、书法艺术——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繁花似锦。其中“书圣” 王羲之:作品《兰亭序》,被后人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8、绘画艺术——顾恺之:东晋时期,代表作《女史图》《洛神赋图》;
9、雕塑艺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影响:继承秦汉以来造型艺术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它们是最著名的石窟群;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唐朝重点)
〈一〉唐朝的政治经济
★1、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影响: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2、为何称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当政期间,弘扬了贞观之治,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3、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繁荣,封建社会达到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看教七下P10读杜甫《忆昔》描写什么历史事件?如何取得?如何繁荣?创作之源)
盛世经济的繁荣——农业:修建水利工程,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蔬菜品种繁多,饮茶之风盛行,生产工具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抗拒天灾的能力也增强了;手工业:丝织品花色很多,技术高超,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商业:繁华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开元之治与贞观之治产生共同原因: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戒奢从俭。
〈二〉唐朝的科技文化
★4、民族融合——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联姻:(作用:加强了汉藏的联系。深化:直到元朝西藏正式成为我国行政区域)
★5、对外交往——鉴真东渡:(唐玄宗时,派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玄奘西游:(唐朝高僧玄奘著有《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的重要书籍。)
说明: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启示:传播友谊,友好往来,以诚相待、共同发展,和平外交。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宋元的科技文化
1、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出现隋唐时期,考证《金刚经》;活字印刷术由北宋时期毕升发明。影响:促进文化传播,比欧洲早约400年。
2、火药——古代炼丹家发明;影响:唐末用于军事,宋元广泛用于战争,之后传入阿拉伯与欧洲。
指南针——起源于战国的司南,北宋制成指南针;影响:北宋大规模用于航海,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欧洲航海家的探险活动创造了条件。
3、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意义:为人类在文化、经济、军事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4、《资治通鉴》——年代:北宋;作者:司马光;体例: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其中记述中国唯一女皇帝的故事。
5、宋词——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主要代表: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元代悲剧作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年代:北宋时期;影响:这是我国美术史上不朽的作品。
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为次——重点了解对外开放)
〈一〉明清的政治经济
★1、对外交往与冲突
郑和下西洋——时间:1405至1433年;经过: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影响: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中国和亚非等国的经济发展。 (依存条件:指南针、国力、个人勇气、造船、技术等)纪念意义:激发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发愤图强,赶超世界科技的先进水平;开放意识和作用最值得纪念。
戚继光抗倭:明朝著名民族英雄戚继光组织“戚家军”平定了倭寇。(看书认识人物及格言)
葡萄牙侵占澳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2、清朝统治者推行政策: “闭关锁国”;实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影响:使中国在世界逐步落伍。启示:闭关锁国,落后挨打;对外开放,与时俱进,强国安邦。
〈二〉明清的科技文化
3、北京城——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城中心是皇帝住地紫禁城,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4、明长城:明朝在古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气势雄伟,是世界奇迹之一。
5、《天工开物》——年代:明朝;作者:宋应星;成就:《天工开物》;影响:是一部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这部书被译成几国文字,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6、李时珍——年代:明代;成就:《本草纲目》;影响:是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巨著,现已陆续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7、清朝——《红楼梦》最为著名,达到古典小说高峰。
8、京剧——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