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探究、质疑以及表达能力;
2. 明确作者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3. 熟读课文,个别语句当堂背诵;
4. 学会在生活中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 1. 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 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领悟课文大意及所蕴含的美的真谛。
教材分析:培根是哲学家,在这篇杂感中,他论及人的“形体之美”“颜色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最后提出了“德行美”,希望“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美的境界。杂感不受论述形式束缚,比较自由,本文的论说是断想式的,但始终围绕着“美”展开论说。
学情分析:本文语言精炼,论述有跳跃性,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
1、 激情导入,展示目标: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有自然美、建筑美、情感美,有优雅之美、朴素之美、粗犷之美、精致之美,我认为很多人是美的,那么,什么样的人是美的?请同学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是美的”说话(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好,同学们各抒己见,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向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美学家培根请教。(出示课题)
作者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的名言:
知识就是力量。 Knowledge is power 。
认识真理,和相信真理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
——《论真理》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论学问》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 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二、学案导学,自主学习:
1、 自由朗读课文,自己解决字词。
1、 再读课文,试勾画出文中的关键句,看文章中围绕“美”作了那些论述?
⑴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⑵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⑶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⑷把美的形体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1、 齐读这些美的句子。
1、 请仔细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位置都有什么特点 (找到找中心句的方法) 5.在这些论述中,作者最核心的观点是什么 (最后一句往往是文章的中心句)
1、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参考句式:我喜欢句子,因为)
如:“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三、讨论质疑,合作探究
组内奥伦解决问题,并提出疑难问题。
四、展示交流,精讲点拨:
师提示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学生先思考交流,师再明确。
1、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1、 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1、 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五、拓展训练:
1、主观陈述:在你的认识里,你觉得什么是美?并模仿作者的手法,精心拟出几句关于美的言论。
2、交流合作: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美,比较一下,谁的理解最好。
4、 展示结果:编写班级的“凡人论美格言”
六、总结:
外表的美终归是短暂的,易逝的,花开能有几时红,西施也有鬓斑时,只有心灵美,才是一种永恒的美,是一种深沉的美,它越是经受时间的考验,越是显示出美的光泽。愿我们拥有美,做一个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