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26 23:5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他就是宋太祖。
2、结束分裂: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强化中央集权:
(1)措施:①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军队调动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②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以分知州的权力。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表现:(1)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2)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甚至主持军务
(3)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
3、影响:利: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弊: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财政支出
1.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与此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李世民 B.武则天 C.赵普 D.赵匡胤
2.据史料记载,1000年前的北宋都城“人口过百万、富华甲天下”,是当时的世界第一都市。北宋的都城是( )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北京
3.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宰相)的地位,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的措施是( )
A.分化事权 B.重武轻文 C.设置通判 D.废除丞相
4.为了分割地方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设置的官职是( )
A.副宰相 B.通判 C.节度使 D.转运使
5.我国历史上,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这主要是由于统治者推行( )
A.科举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重文轻武的政策 D.开明的民族政策
6.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十分重视发展文教事业。下列举措最能体现这一治国思想的是( )
A.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B.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
C.分化宰相权力 D.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7.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表明当时( )
A.尚武风气盛行 B.全国读书风气深厚
C.藩镇混战割据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8.宋太祖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 )
①禁军掌握发兵之权 ②设置副宰相 ③知州三年一换 ④地方设置转运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重文轻武是宋朝的基本国策,下列对这一国策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
A.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B.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C.有利于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D.不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
10.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宋祖”是( )
A.刘备 B.元昊 C.忽必烈 D.赵匡胤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中的“显德七年”具体是哪一年?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
(2)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成此目的,他在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及其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10 DCABC ABCDD
11(1) 答案:960年。陈桥驿。
(2) 答案: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答案:政策:重文轻武的政策。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避免武将篡夺政权等。积极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