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垦利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第二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东营垦利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第二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27 20:4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开学检测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众所周知,城市雕塑应当是“石头的史诗”,作为一种凝固的公共艺术,城市雕塑所传递的时代文化信息比文字图画和一次性的艺术展览对市民的影响更直接明白。目前,全国的城市,大到北京、上海,小到县城乡镇,到处充斥着彩带、钢球、电子符号、月亮帆船之类所谓抽象雕塑,很多人物雕塑形象拙劣,甚至丑陋不堪。还有那些立于公园湖畔的假鱼,十字路口的假马,小区里的假鹤更是令人不忍卒睹。就连一些名人纪念馆,重要集会场所的雕塑也有不少是粗制滥造。
有愿望又有钱来美化城市,这本是好事,问题是政府应当认识到城市雕塑的好坏,对所在城市市民的精神文明、文化传承以及新文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应当立法干预而不是无所作为。因为作为公共空间艺术存在的城市雕塑不立则已,一经伫立,就不仅仅是规划者和创作者个人情感意志的承载物,而应当是城市市民的时代审美精神以及政府乃至于民族所倡导所引领的文化的载体。这种可视可触的公共艺术对这一座座城市的文化延绵是长久的而非一时的。不仅从城雕的选题和思想内容来说如此,从城雕与建筑的空间美感诸多审美要求来看,也非想立就立,而是要根据具体城市的不同历史、不同性格、不同地貌特征、不同的市民生活方式等因素通盘考虑的。规划并非长官意志,也非独断专行,而是对城市的尊重对市民的尊重,不像今天千篇一律的彩带钢球亵渎着城市,亵渎着公民的审美情趣。
如果承认城雕之重要,则必有立法做保障。立法并不约束创造,也不会遏制城雕艺术的百花齐放,而恰恰可以杜绝城雕无序混乱现象。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可以效法国家环保总局的做法。环保局是环境保护法的落实执行单位,哪个地方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哪个地方要立项建厂,都要由环保总局下设的环评司负责评定,其评定不是随意的,是有数据可依有标准可循的。这是对自然生态的立法保护。那么对文化生态的保护呢?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生态的一部分,也必然要立法以保护其健康发展。当作为公共空间艺术的城雕也有了管理条例后,随即配置以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及下设的公共空间艺术审评处(名称可另议),这个处由建筑、雕塑、空间、文化艺术专家组成。省市县重要公共空间所设城市雕塑都应上报评审,必要时可采取市民听证会形式对所报方案进行审议。有了这个法律保障和评审管理机制,各城市雕塑项目立项人、设计者和施工单位才会认真考虑所立雕塑与建筑之关系,与本城历史之关系,与本城文化特征之关系等诸多要素,这才能保证城雕文化的质量。
(节选自章建国《中国城雕忧思谈》,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雕塑是一种凝固的公共艺术,它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对市民有重要的影响。
B.目前我国城市雕塑的情况令人担忧,大小城市都充斥着粗制滥造的城雕作品。
C.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生态的一部分,政府应当立法干预以保护其健康发展。
D.面对目前我国各地城市充斥着粗制滥造城雕作品的现状,政府不能无所作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凝固的公共艺术,城市雕塑在传递时代文化信息方面比文字图画和一次性的艺术展览更重要。
B.城雕作品一经伫立,就应当是城市市民的时代审美精神以及政府乃至于民族所倡导所引领文化的载体。
C.创作城雕作品要根据具体城市的不同历史、不同性格、不同地貌特征、不同的市民生活方式等因素通盘考虑。
D.要保证城雕文化的质量,需要雕塑项目立项人、设计者和施工单位等多部门共同努力,要考虑历史文化等因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各地的城市雕塑有许多粗制滥造、丑陋不堪的作品,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政府重视并采取相关措施。
B.城市雕塑不是单纯的艺术作品,它对所在城市市民的精神文明、文化传承以及新文化建设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C.环保部门通过立法对自然生态加以保护的做法,为我们加强对作为公共空间艺术的城市雕塑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D.只要政府的立法工作做好了,城市雕塑有了法律保障和评审管理机制,各个城市雕塑的面貌就一定会焕然一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秋瑾:襟抱谁识?
耿 立
①在2011年的第一天,人生第一次路过杭州,从岳庙出来的沉重,暗合了灵隐的香烟。我坐上一绍兴的小伙出租车,要看西湖,谁知他把我们掷到一片有水的地方,其实这里在办丝绸展,并不是真正的西湖,我和朋友自嘲,阿Q的后代一阔脸就变,在城里早已褪净了乡间可爱的淳朴。
②今天的西湖少了风苦水寒,这冬日的午后,我从走过秋瑾灵柩的这个桥头走过,我想到,也是在光绪三十三丁未年的正月间,秋瑾与女友徐自华一起,在冬日的杭州,两人登临凤凰山吊南宋故宫遗址,登高送目,正故国的冬日,那时的西湖是萧杀,正如当时的国运。
③在寒冷中挺风而立的才三十二岁的奇女子,如一枝寒冬的梅,横斜在冬日,不是疏影黄昏,而是如瘦铁的枝干,在顽强对抗着孤冷。我知道秋瑾是喜爱梅花的,她笔下的“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抑或就是她的影写,秋姿态,梅精神。
④先初,我接触到秋瑾被捕时的文字,是说用枪激烈抵抗的,但后来知道血写的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墨写的秋瑾持枪拒捕的事实。陶成章《浙案纪略》回忆,得知安庆事败后,执报纸坐泣于内室的秋瑾“不食亦不语”,“有劝之走者,不问其为谁何”。此后杭州女师同学劝其避难,秋瑾的最后回答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⑤清军到大通学堂前门时,学生仍劝秋瑾从后门乘船渡河,“瑾不应”,不走不避,决心殉难。其时以身相殉的秋瑾,一袭白衫,坐在楼上,静等着那最后时刻的到来。
⑥被捕后的秋瑾,被关在山阴监狱,绍兴知府贵福要县令李钟岳严刑拷问,希望获得有用的一二线索。
⑦第二天的午后,雨脚如麻,虽是夏日却有种凄风苦雨的味道。雨落在青藤的胡同,雨落在人去楼空的大通学堂;雨落在闹市轩亭口,雨落在乌篷船,雨落在岸旁的乌桕树上。这一切都在雨中有了凄迷,有了不祥。
⑧李钟岳恪守着自己的良知和底线,没有动刑,没有逼供,只是让秋瑾自己写供词,秋瑾提笔仅写一“秋”字,如指顶大。李钟岳令再写,秋瑾沉思片时,好像看到储存在天际的云和雨,越来越凝聚,越来越饱满,突然一声长啸,那氤氲就跃下云层,独立纸上:
秋风秋雨愁煞人
⑨在秋瑾的事上,贵福本是存有私心,借刀于李,因其“雅不欲冒杀士之名”,故假手李氏。这时的李钟岳的内心,如虫子在啮咬,他感到了无力,他向秋瑾惭愧地说:“事已至此,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汝死非我意,幸谅之也。”
⑩当秋瑾系狱,亲属恐遭株连,逃避进深山;当秋瑾轩亭而殉,秋家就无人收尸,而遗骨由绍兴同善局草草成殓,槁葬绍兴府城卧龙山西北麓。
秋瑾的死和血,硌痛了一些有良知的人,她激怒了民族久已蛰伏的良知,一个女人的死使一个民族的男子蒙羞,秋瑾让麻木以惊醒,给踉跄以力气,让无情以热血,给铁石以恻隐,为冥作光,为旱作润,为良知作愤慨。在晚清的年代里,秋瑾比女人多出了男人气,比男人多出了英雄气。
法国诗人雨果有一首赞颂巴黎公社的女英雄、诗人米雪尔的诗,题目是《比男人伟大》。面对秋瑾这样的有奇行的女性,还能有什么有“比男人伟大!”更恰切的词语去描写秋瑾吗?在1903年的中秋节,丈夫叫秋瑾准备晚宴要请客吃饭,谁知他自己却在晚宴前被人拉走去吃酒了。中秋之夜,秋瑾独自一人面对一桌酒菜,天上一轮明月,只有对影三人,于是,她换上男装,毅然到一个戏园去看戏。当丈夫得知秋瑾身着男装去戏园看戏,不禁勃然大怒,竟然动手打了秋瑾。
拳脚侮辱,所谓的家法和夫权已使这位比男人伟大的女子忍无可忍,如娜拉一样走出家门。于是在朋友吴芝瑛纱帽胡同的宅第里,就诞生了和岳飞相媲美的《满江红》词章: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写游览杭州的所见、所感,表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淡漠,引出下文对秋瑾的叙写。
B.第⑦段运用排比手法描写苦雨,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烘托了主人公秋瑾当时心境。
C.写李钟岳,通过其言行表现出当时具有良知和做人底线的旧官吏对革命者秋瑾的同情。
D.文章写法国诗人雨果赞美女英雄米雪尔“比男人伟大”,衬托了秋瑾的男人气和英雄气。
5.文中说“在晚清的年代里,秋瑾比女人多出了男人气,比男人多出了英雄气”,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作品以《满江红》结尾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齐让伯夷 让:责备   
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叩:通“扣”,拉住   
C.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宗:尊奉
D.而伯夷、叔齐耻之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 ②不拘于时   
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①亦各从其志也 ②吾其还也 
D.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②越国以鄙远
9.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伯夷、叔齐“义”的一组是   
①孤竹君欲立叔齐,及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
②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③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④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⑤(伯夷、叔齐)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⑥ 义不食周粟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①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二)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3分)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分)
12、名篇名句默写(一空1分,7分,其中第4小题共一分)
《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 , 。
“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 , 。
《归去来兮辞》中用比喻表现作者出仕本属无心,对官场仕途十分厌倦的句子是: , 。
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
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散文是倍受读者青睐的文体,古今中外的散文家凭借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文采斐然、脍炙人口的名篇。
B.上课铃声过后,他才慌慌张张地冲进教室,“报告”声刚落,同学们轰堂大笑,原来他衣服的纽扣错位了。
C.毋庸讳言,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的教师确实存在,但像“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那样爱生如子、恪尽职守的人,才是教师队伍中的主流。
D.作为领导干部,面对群众时需要很强的亲和力,只有贴近群众,和颜悦色而不是急言厉色,才能真正听到群众的心声。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远东杯”2012年斯诺克锦标赛决赛今天在宜兴准时开赛,经过8盘对决之后丁俊晖不孚众望,在家乡获得本次冠军。
B.这位曾经一文不名的年轻人,马克·扎克伯格,于2006年创办自己的公司facebook,如今已是亿万富翁。
C.2007年“嫦娥奔月”,2008年“神七”升空,2009年中俄开展火星联合探测,2012年“夸父计划”……中国太空探测计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往前推进,真是大快人心。
D.相当一部分人对“药驾”的危害性没有清晰的认识,对药驾不以为然,根本不知道服药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氟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它可以增强牙齿中钙的抗酸性,预防龋齿不再发生,但处于高氟地区,长期喝浓茶的居民不适宜使用含氟牙膏。
B.为稳定旅游消费市场,去年年底,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对外发布消费警示,曝光了部分以所谓“低价”等陷阱宰客的不良商家。
C.据哈尔滨房地产每日成交套数统计,8月哈尔滨商品房共销售4599套,可观的成交量得益于冰城楼盘“集体”大优惠的功劳。
D.去云南不全是为了那玉龙雪山,还为了那被誉为“第一美味”的过桥米线和独具特色的“汽锅鸡”。据说,品尝这两样美食最好是在秋末初冬较为合适。
16、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 夫晋,何厌之有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⑥句读之不知
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③④/②⑤/⑥
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⑤/②⑥/③④
《平凡的世界》中,在黄原时,金波每次招待揽工孙少平吃的是什么? ???A. 大盆荞面饸饹+烙饼?????????B. 大盆羊杂碎+白面馍 ???C. 大盆土豆丝+烧酒??????????? D. 大盆白面片+荷包蛋
18、下面是出自四大名著的4幅对联,已经打乱了顺序,请根据要求把它们重新组合起来。要求:所组对联须与名著内容相关,不得重复使用语句,只填序号。(4分)
①钗于奁内待时飞 ②金翠飘香煮酒浓
③玉盘堆积青梅满 ④踏破梁山捉宋江
⑤长生不老神仙府 ⑥玉在椟中求善价
⑦填平水泊擒晁盖 ⑧与天同寿道人家
(1)《三国演义》对联:
上联: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
(2)《红楼梦》对联:
上联: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
四、写作(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
要求: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不得抄袭和套作,注意书写规范和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1.C A项说的是城雕的特点和作用。B项说的是我国城雕的现状。D项没有提到政府立法干预。
2.A A项原文是“比文字图画和一次性的艺术展览对市民的影响更直接明白”。
3. D D项“只要……就一定会……”说法过于绝对。
4. A
5.(1)男人气:①与友人凭吊古迹,喟叹国运; ②如梅花般有对抗孤冷的顽强精神;
③着男装看戏; ④反抗家法夫权走出家门。
(2)英雄气:①面对灾难降临,不逃避; ②身陷牢狱,以死唤醒民众;
③创作《满江红》,表现英雄气概。
6.①照应标题,表现了秋瑾不为人理解的苦闷之情;
②是秋瑾精神世界的写照,丰富了秋瑾形象;
③表达了作者对秋瑾巾帼英雄气概的敬仰,深化作品主旨。
7.A 让:谦让   
8. B   
9.D ②是伯夷、叔齐仰慕西伯昌仁爱;③写武王的"不义"行为  
10.C
C项:“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   
参考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于是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开了。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直到他们饿到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   
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却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呢?盗跖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将人的肝炙成肉脯,残暴恶毒,放肆地行凶,他聚集党徒几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龄而死。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如果说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违法乱纪的人,却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财产富裕,子孙也不断绝。有的人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努力去做,可是他们却要横遭灾祸,这样的例子多得没法数了。我对此十分疑惑,如果说这便是所谓的天道,那天道究竟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孔子说过,“道德见解不同是难以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又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露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11略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按1分处理)
13、C (A项,倍—备;B项,轰—哄;D项,急—疾。)
14.B (一文不名:连一文钱也没有。形容极为穷困。一文:一枚铜钱。名:占有。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孚:令人信服。此处属于褒贬误用。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使人们心里感到非常痛快。此处属于对象不当。D不以为然: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应为“不以为意”。)
15.B (A项,不合逻辑,应将“预防龋齿不再发生”中的“不”删除;C项,句式杂糅,可删去“的功劳”; A句式杂糅,可以把“较为合适”去掉。)
16、A
17、D
18、(1)上联:③ ?下联:② ??(2)上联:⑥ 下联:① ??(4分,每空1分)
19、“走过,才明白”这道作文题有一定的亲和力,正如试卷材料提示中所指出的那样,“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走过了小学尤其是初中这段成长的岁月,当然会有关于自然关于社会关于人生的感触可以发抒,所以不存在考生无话可说的尴尬,也不会轻易的发生偏题跑题的情况。因此这道作文题是面向全体考生的一道写作起点较低的作文题。
当然,写作起点低不意味着写作落点(选材)准,更不意味着写作的终点(立意)就是我们期待的“诗和远方”。在这里要避免材料的俚俗,文中的“走过”最好是一份独特的经历,如果写的是生活的鸡零狗碎,尤其是未经自己思维和情感过滤过的素材(比如大家共同经历的复习考试的零散的材料),是不会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的。考场作文最好有较为明确的写作主旨的揭示,这是文章的立意。可以做一个填空:走过???,才???,如:走过泥泞,才明白晴天的可贵;走过风雨,才明白彩虹会升起;走过成长的岁月,才明白长大不是一个人的事……很多很多脱俗的立意可以点亮读者的眼眸。有意思的是,有时可以从某个立意出发,去寻找相关的个别化的题材来表现;有时则可以从自己感触最深最具独特个性的材料出发升华出文章的主旨,从文章写作的操作层面上困难其实不大,关键是这份独特的“走过”和“明白”没有平时的积累是很难达成的。
另外,千万别忽视“才”这个副词的存在,它让文章的标题前后具备了某种条件关系,也捎带了一点思辨的色彩,甚至让这道题目写成议论文也有了很大的可能。品味这个词语,文章结尾揭示的那个道理,是“走过”方能明白的,换句话说,这个道理起初轻易是不会明白的。文章里应该有相关的点染才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