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蚂蚁(教材分析+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校园里的蚂蚁(教材分析+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粤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2-27 09:45:25

文档简介

第 2 课《校园里的蚂蚁》 导学案

课型 新授课 备科教师
课时 第一课时
主问题 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并从不同的方面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 2.了解蚂蚁的生活特点,例如:筑巢、传递信息、摄食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交流、动手操作和记录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环境、亲近小动物的意识。
教学 重点 借助简单的工具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
教学 难点 通过实践和实验探究,了解蚂蚁的一些生活习性,例如:筑巢、传递信息、摄食等。
教学 准备 教具准备:昆虫观察盒、白纸、蚂蚁、饼干、苹果、菜叶、白糖、多媒体教 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 PPT 课件。 学具准备:昆虫观察盒、白纸、蚂蚁、饼干、苹果、菜叶、白糖。
学 习 过 程
环节 学 案 导 案
导学 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简单交流波波画的蚂蚁是否正确。 媒体:出示任务驱动场景图。 问题:画下来的蚂蚁是否正确? 板书:板书本课课题《校园里的蚂蚁》。
目标 明确 1.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 2.了解蚂蚁的生活特点,例如:筑巢、传递信息、摄食等。 3.培养学生交流、动手操作和记录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环境、亲近小动物的意识。 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
任务一 1、问题:蚂蚁的外形有哪些特征? 讨论:如何观察蚂蚁。2、自学:学生借助昆虫观察盒仔细观察蚂蚁的外形。3、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蚂蚁的外形。4、将蚂蚁的外形画下来。5、小组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的《科学学生活动手册》,并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画下来的蚂蚁和波波画的蚂蚁是否相同。6、汇报:蚂蚁身体的颜色有黑、褐、黄、红等。它的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六条腿。 1、媒体:出示蚂蚁图片。2、指导:借助昆虫观察盒从整体到局部地开展观察活动。 注意:提醒学生用文字和数字对蚂蚁进行描述。3、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 础上进行交流,并结合《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的提示,将蚂蚁的外形画下来。4、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的《科学学生活动手册》,并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画下来的蚂蚁和波波画的蚂蚁是否相同。5、小结:蚂蚁身体的特征。
任务二 1、讨论:如何在校园里找到蚂蚁的家。2、学生自由在校园里寻找蚂蚁的家并发现蚂蚁的一些生活习性。 3、学生分享在校园里观察并寻找蚂蚁窝的体会和发现。4、交流:观察这几张图片中蚂蚁的行为,了解蚂蚁的生活特点。 1、媒体:出示主题人物在校园里寻找蚂蚁窝的图片。2、问题:蚂蚁的家在哪里?讨论:如何在校园里找到蚂蚁的家。3、要求:在校园里观察蚂蚁要听从教师指挥、注意安全。在活动过程中,不要打扰蚂蚁的正常生活。4、问题:在寻找蚂蚁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发现?媒体:依次呈现教科书的 3 幅图片——蚂蚁相互碰触角,蚂蚁窝,蚂蚁排队走路。5、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这几张图片中蚂蚁的行为,了解蚂蚁的生活特点。
任务三 1、交流:蚂蚁是杂食性昆虫。蚂蚁发现食物后,当不能独自搬运回去时,就会很快地返回蚁巢,传递信息,集合其他同伴一起来搬运。2、小组活动:选择几种食物,放在蚂蚁经常出没的地方,观察哪种食物上停留的蚂蚁最多。3、操作:在小纸片上分别放上一种食物,再将小纸片和食物放在蚂蚁经常出没 的地方进行观察。4、任务:观察食物上停留的蚂蚁的多少,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涂色 记录。5、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了解蚂蚁喜欢吃什么食物。6、汇报:蚂蚁喜欢吃的食物种类比较多,是杂食性动物。 1、问题:蚂蚁喜欢吃什么食物呢?2、媒体:出示蚂蚁合作搬运死亡的昆虫,蚂蚁搬运草籽,蚂蚁合作搬运大米的三张图片。3、任务:观察食物上停留的蚂蚁的多少,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涂色 记录。 4、总结。
板书 设计
课后反思:这节课满意的环节有: 内容丰富,容量大 。 不足的地方有 时间不足 。 将采取以下方法去改正 。



1 / 4

1 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第 2 课《校园里的蚂蚁》
教材分析

本课的任务驱动情境是妍妍和波波在观察树干上的蚂蚁。妍妍拿着放大镜进
行细致的观察,波波在纸上画蚂蚁。这时,妍妍发现波波好像将蚂蚁画错了。
蚂蚁是常见的小动物,但其体型比较小,平时学生不容易看清楚蚂蚁的外形
特征。由此,驱动了一个探究任务:观察蚂蚁的外形。

活动 1 观察蚂蚁的外形
蚂蚁是一种昆虫,体型小,活动能力强,不像蜗牛那样行动缓慢易于观察。
因此,教科书用图片提示学生借助昆虫观察盒观察蚂蚁的外形。蚂蚁身体的颜色
有黑、褐、黄、红等。蚂蚁的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六条腿。通过妍妍的提示
话语“蚂蚁有几条腿”以及教科书呈现的蚂蚁图片,引导学生对蚂蚁进行细致观
察,发现其更多的外形特征。
广







2 / 4

2 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分析


昆虫观察盒的盒盖是一个凸透镜,盒盖到盒底的距离约为 10 厘米,利用凸
透镜能成正立放大像的原理,方便学生观察小昆虫。开展本活动前,教师可以安
排学生将蚂蚁收集到昆虫观察盒中。通过上一节课,学生已经知道观察小动物时
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也学会了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所以在观察蚂蚁的
活动中,教师也应当提醒学生进行有序观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结果
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并及时做好记录。例如可以将蚂蚁的外形画下来,加深对
蚂蚁外形特征的认识。观察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将蚂蚁放归大自然。
活动 2 蚂蚁的家在哪里
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类昆虫,它们分布广泛。教
科书以绘画的形式呈现了彬彬和妍妍在校园里找蚂蚁的场景,同时也呈现了 3
幅图片:蚂蚁相互碰触角,蚁巢,蚂蚁排队走路。
通过彬彬的话语“这是蚂蚁窝吗”,提示学生蚂蚁会生活在自己筑造的蚁巢
里。蚂蚁是典型的社会性群体动物,它们一般会在地下筑巢,偶尔也会在树上或
其他地方筑巢。蚂蚁的地下巢穴规模宏大,同时具备良好的排水、通风等功能。
蚁巢出入口大多是一个拱起的小土丘,像火山那样中间有个洞,起保护作用。
蚂蚁的触角是彼此沟通的工具。两只蚂蚁互碰触角时,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蚂蚁行走时,走在前面的蚂蚁会释放一种特殊的气味,后面的蚂蚁就依靠这种气
味紧紧地跟上,一只接着一只,看上去就像在排队。蚂蚁的视觉比较差,排队走
广







3 / 4

3 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分析
路可以防止迷路。寻找并观察蚂蚁在自然状态下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更充分
地了解蚂蚁的生活特性。

建议本活动在教室外开展。室外教学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在寻找
和观察蚂蚁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教育学生爱护校园环境,不破坏、不打扰蚂蚁的
正常生活状态,尤其需要提醒学生不要用手去触碰蚂蚁窝,以免被蚂蚁咬伤。教
师可以适当提供一些放大镜供学生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生活
行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环境、亲近小动物的意识。
活动 3 蚂蚁喜欢吃什么
本活动由两个部分组成:①了解蚂蚁会将食物搬运回蚁巢;②探究蚂蚁喜欢
吃哪些食物。
广







4 / 4

4 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教科书呈现了 3幅图片,分别是:蚂蚁合作搬运死亡的昆虫,蚂
蚁搬运草籽,蚂蚁合作搬运大米。蚂蚁是杂食性昆虫。蚂蚁发现食物后,若不能
独自搬运,就会快速返回蚁巢,传递信息,集合其他同伴共同来搬运。通过妍妍
的话语“蚂蚁喜欢吃什么食物呢”,引导学生开展实验,进一步探究蚂蚁喜欢的
食物。
第二部分,通过琪琪的话语“用苹果、饼干和菜叶试一试”,提示学生选择
一些食物进行探究,观察蚂蚁喜欢吃哪些食物。

教师可以将活动 2与活动 3合并,组织学生在教室外观察蚂蚁搬运食物的场
景,了解蚂蚁会搬运哪些食物。当然,也可以在教室内展示蚂蚁搬运食物的文字、
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蚂蚁的摄食行为。蚂蚁是自然界中的“大力士”,
它们可以搬动比自己体积和重量大很多倍的食物,教师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发
现这些特点。本活动设计了一个实验环节,在蚂蚁经常出没的地方放置一些食物,
观察它们喜欢吃哪些食物,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记录的能力,但教师
需要提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要打扰蚂蚁正常的生活秩序。在观察结束后,教师
应提醒学生及时将垃圾清理干净,爱护身边的自然环境。
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