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27 09:5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含义: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概况: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同行的还有许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 、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遣唐使 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
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二、鉴真东渡鉴真六次东渡概况坚持不懈、不畏艰险、
勇于开拓的精神公元754年,鉴真东渡到达日本鉴真东渡的贡献鉴真带去大量的书籍文物
鉴真带去了大量的药方,
用鼻嗅的方法帮助日本人辨别药物,被奉为日本药商界的始祖
鉴真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被视为日本艺术明珠唐招提寺 鉴真坐像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被日本定为国宝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
唐风洋溢奈良城。鉴真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东罗马帝国)三、玄奘西行 解惑《西游记》 1、师徒四人都是虚构的吗?2、唐僧去往的西天在哪里?3、唐僧最终到达的大雷音寺真的存在吗?
玄奘(600-664),俗姓陈。13岁出家,法名玄奘,后人称他为“三藏法师”。天竺---古印度佛教西天大雷音寺天竺那烂陀寺那烂陀寺,古代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玄奘法师曾在此地留学 ……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融解),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陵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大唐西域记》玄奘西行经过“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宁可就西而死,
岂能东归而生!”那烂陀寺遗址  645年,玄奘携600多部梵[fàn]文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盛大欢迎。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等前去迎接。《玄奘取经回长安图》生动描绘了玄奘归来时受到盛情迎接的场景。玄奘取经回长安  《大唐西域记》全书共12卷,书中记述了玄奘西行亲历138个地区和国家的见闻与概况,成为研究 和 以及我国 地区历史、地理和佛学的重要典籍。《大唐西域记》中亚印度半岛新疆三、玄奘西行唐太宗时期1、时间:3、成果带回大量佛经以亲身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长安——丝绸之路——天竺2、路线:4、意义:为中印文化交流作了重要贡献探究: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的异同僧人僧人日本天竺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结伴独行六次航行,
五次失败,
历尽磨难。弘扬佛法求取佛经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史载有70多个国家和唐通使交好,各国使节、商人、学者荟萃长安。据有人粗略统计,长安一百万人口中,外国人约占百分之二。有外国游记说广州的外国人竟达十数万。 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1、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 2、唐政府对外采取了开放的政策; 3、海陆交通发达小结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
往西方往东方日本NHK电视台7日报道说,受日本政府将钓鱼岛“收归国有”等问题的影响,中日关系近期出现对立,在此背景下,位于西安市内的一座纪念奈良时代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的纪念石碑7日被涂抹上了类似油漆的东西,碑文部分隐约可见“拆”字。
图为西安兴庆公园阿倍仲麻吕纪念碑。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日关系?1、下列国家,受唐朝文化影响最大,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是
A.朝鲜 B.阿拉伯 C.日本 D.印度练一练C2、右图人物的事迹不包括
A. 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学习佛经
B. 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C. 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潜心翻译
D. 以亲身见闻写成《西游记》D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 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隋唐对外交往活跃……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论从史出 材料三: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想一想:
为什么唐朝时对外交往如此广泛和活跃呢?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对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
供了机会。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唐代的对外交流给我们什么启示?●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
●各国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