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初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27 09:5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对下列两幅图片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 春秋争霸
B. 战国争雄
C. 百家争鸣
D. 秦的统一
2.近年来,东突厥恐怖分子活动猖獗,他们鼓吹新疆独立,妄图把新疆从我国分裂出去。下列哪一史实最能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A. 设置西域都护
B. 设置驻藏大臣
C. 丝绸之路开通
D. 设置澎湖巡检司
3.秦汉时期的科技发明成果中被纳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是( )
A. 造纸术
B. 中医治疗学
C. 麻沸散
D. 《九章算术》
4.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创作的史书被认为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这里的“他”是( )
A. 孔子
B. 司马迁
C. 杜甫
D. 司马光
5.虽然千年的历史风雨将秦长城剥蚀成了断垣残基,但其仍以苍苍莽莽的气势,威武雄浑的壮阔,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秦长城在当时的主要功能体现在( )

A. 扩大秦朝疆域
B. 炫耀国威
C. 划定国界
D. 军事防御工程
6.一位学生要开刀了,他很怕。他的同学安慰他说:“我国在汉末就有外科手术了而且还用麻醉剂呢。是( )发明的,你放心好了。”
A. 张仲景
B. 华佗
C. 扁鹊
D. 李时珍
7.文景之治是谁统治时期( )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文帝、汉景帝
D. 汉景帝
8.广州亚运会的主题歌是《亚洲之路》。为迎接广州亚运会而举办的“亚洲之路”活动,创意来自古代丝绸之路,旨在以“两条丝路拥抱亚洲”。结合所学知识,“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的地方是
A. 非洲西海岸
B. 波罗的海
C. 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D. 孟加拉湾
9.“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出现于( )
A. 秦朝末年
B. 西汉中后期
C. 东汉初期
D. 东汉中后期
10.如果让你扮演课本历史剧中的华佗,你应该具有的医学特长是(  )
①外科手术 ②创制“麻沸散” ③创造“五禽戏”
④编著《伤寒杂病论》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1.下图所示制度的创立者是( )

A. 秦始皇
B. 周武王
C. 秦二世
D. 孔子
12.东汉末年,大将关羽曾被毒箭射伤,当时能为他进行手术疗伤的首选医生是( )
A. 张仲景
B. 华佗
C. 孙思邈
D. 李时珍
13.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2014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应处于此“经济带”的是( )
A. 陕西西安
B. 河西走廊
C. 新疆地区
D. 黑龙江省
14.文字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之一。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随即下令全国统一书写( )
A. 楷书
B. 隶书
C. 小篆
D. 行书
15.山东泰山、峄山、琅琊台等地都有秦始皇巡行天下时的碑刻遗存,这些石碑上的文字应该是( )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楷书
16.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是( )
①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②吸取秦亡教训③ 重视发展农业 ④王国势力强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7.秦始皇征发大批人力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它的起止点是( )
A.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 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C. 西起咸阳,东到河套
D. 西起陇西,东到长平
18.下列哪项不是出现西汉初年“文景之治”的原因( )
A.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
B. 文帝、景帝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促进农业发展
C. 统治者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D. 通过各种措施的实施,实现了西汉各方面的大一统
19.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那么,这一“主轴”的起点是( )
A. 秦朝的咸阳
B. 西汉的长安
C. 东汉的洛阳
D. 宋朝的东京
20.2012年5月,疆独分子热比娅在日本期间奴颜卑膝地乞求日本右翼分子买下新疆,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新疆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早在( )时期即归属中央政府统辖。
A. 西汉
B. 东汉
C. 唐朝
D. 元朝
21.资源的回收与再利用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概念。下列哪一个人的技术改进过程体现了这一概念( )
A. 黄帝
B. 张仲景
C. 华佗
D. 蔡伦
2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汉时期将今天甘肃阳关和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狭义)称为( )
A. 天竺
B. 安息
C. 大秦
D. 西域
23.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基础的著作是(  )
A. 《丹经》
B. 《九章算术》
C. 《伤寒杂病论》
D. 《本草纲目》
24.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是因为( )
A.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发挥
B. 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 儒家思想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
D. 汉武帝任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了大官
25.公元前21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携带的货币是( )

A. 开元通宝
B. 刀形币
C. 秦圆形方孔钱
D. 交子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26.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毛泽东诗词中提到的秦皇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
(2)为巩固统一,秦皇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又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全国经济交流和文化发展?
(3)诗词中的汉武是西汉大有作为的皇帝,他为促进和巩固大一统局面,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4)他们对儒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一夫作难,而七庙隳(hui)(王朝崩溃),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1)材料一中的“秦王”姓名是什么?他后来又用什么称号?
(2)材料一中的“秦王扫六合”是指什么事件?材料二中的“一夫作难”又指什么事件?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上述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8.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帝王,他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请结合下列材料探究他的功绩。
[图示中的历史]


(1)这两幅图示都体现了汉武帝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种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
[史料中的历史]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
——《汉书》
(2)这段史实记载了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深远的影响?
[钱币中的历史]

(3)图三是汉武帝时期所铸的什么钱币?除此外汉武帝在经济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
[评价中的历史]
“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毛泽东
(4)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他在位时西汉进入了怎样的局面?结合毛泽东的评价,用一句话来评价汉武帝。
29.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发愤著史书]
(1)司马迁因触怒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写成了《史记》,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读史通古今]
(2)“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其中“通古今之变”中的“古”“今”分别指何时?“成一家之言”指的又是什么?
[功绩耀古今]
(3)司马迁被后人誉为“文史祖宗”,你认为他获得这一美誉的理由是什么?
30.清明祭祖,拜谒先贤。风追司马,浩气长存。2016年3月31日上午,丙申年祭祀司马迁大典暨韩城国际旅游文化周在陕西省韩城市盛大开幕。司马后裔、文化学者、社会人士及上万名观众游客相聚司马迁祠,参与大典,拜谒先贤,共睹韩城国际旅游文化周的开幕盛况。
[发愤著史书]

[功绩耀千秋]

(1)司马迁因触怒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写成了《史记》,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2)“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其中“通古今之变”中的“古”“今”分别指何时?“成一家之言”指的又是什么?
(3)司马迁被后人誉为“文史祖宗”。你认为他获得这一美誉的理由是什么?
(4)如果去参观司马迁祠,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文字和度量衡的统一,体现了秦朝专制国家的统一。
2.【答案】A
【解析】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故选A项。
3.【答案】A
【解析】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被列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4.【答案】B
【解析】因为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以司马迁被称为“史圣”。
5.【答案】D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始皇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由此分析D项符合题意,故选D。
6.【答案】B
【解析】华佗使用麻沸散,全身麻醉,实施开腹手术。
7.【答案】C
【解析】文景之治是指在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注重“以德化民”,社会安定、百姓富裕,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史称“文景之治”。从题文看,文景之治是两个皇帝统治时期,所以A、B、D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选C。
8.【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故本题正确的选项是C。
9.【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在东汉中后期出现,因为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多年幼,大权就由外戚独揽,有的皇帝长大后想依赖身边的宦官除掉外戚,这样又出现宦官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形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统治。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0.【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华佗的医学特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擅长外外科手术,创制“麻沸散,编创医学体操“五禽戏等,选项①②③符合题意;而选项④编著《伤寒杂病论》是称为“医圣”的医学家张仲景,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
11.【答案】A
【解析】秦始皇自称皇帝,下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地方上,郡设郡守,县设县令。
12.【答案】B
【解析】华佗研究麻沸散,实施全身麻醉,成功进行开腹手术。
13.【答案】D
【解析】汉朝时期,张骞开辟的一条商路,路线为:从长安出发,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到达中亚、西亚,直至欧洲。很明显黑龙江不在这条路线上。故本题答案选D。
14.【答案】C
【解析】为了便于文化交流,秦始皇在全国推行小篆,作为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
15.【答案】C
【解析】秦统一全国后,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
16.【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初由于秦朝的暴政和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对的首要问题,汉高祖在吸取秦亡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①②符合题意;重视发展农业是休养生息政策的表现;王国势力强大后来实行削藩政策的原因;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分析题干备选项与题干的关系,排除与休养生息无关的选项,进一步排除不属于原因的选项。
17.【答案】A
【解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多里,形成了万里长城。
18.【答案】D
【解析】出现西汉初年“文景之治”的原因包括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文帝、景帝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促进农业发展;统治者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通过各种措施的实施,实现了西汉各方面的大一统,是“文景之治”的表现,故选D。
19.【答案】B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创了丝绸之路。古代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到西亚,再转运欧洲。“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汉的长安,成为横穿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故选B。
20.【答案】A
【解析】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军政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统辖,新疆成为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本题答案选A。
21.【答案】D
【解析】东汉时期,蔡伦从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了纸。
22.【答案】D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西汉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故选D。
23.【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的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基础。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24.【答案】B
【解析】西汉初期,儒生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加入了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等思想,顺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而被汉武帝上升为封建正统思想,从此之后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正统地位,其原因是儒家思想不断吸取诸子百家思想,从而能不断适应不同时期的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25.【答案】C
【解析】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便于经济交流,在全国推行圆形方孔铜钱,作为唯一使用的货币。
26.【答案】(1)灭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和战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又推行隶书。
(3)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4)秦皇:焚书坑儒,对儒家铲除消灭;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
【解析】(1)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和战乱的局面。
(2)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又推行隶书。
(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政治方面的统治,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在地方,设刺史;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
(4)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又暗中把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西汉初年,汉武帝为改变对中央集权很不利的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7.【答案】(1)嬴政;皇帝(秦始皇)
(2)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陈胜、吴广起义。
(3)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力量强大。秦朝的暴政
【解析】(1)材料主要是盛赞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统一中国的业绩,回顾已学知识可知“秦王”指的是统一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秦始皇嬴政。
(2)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秦王扫六合”指的是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完成统一,材料二的大意为:一人发动起义,就使得整个王朝都崩溃了,自己也死于他人之手,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一夫作难”指的是陈胜、吴广起义。
(3)材料一主要阐述了秦的统一,材料二主要阐述了秦的灭亡,由此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力量强大;秦朝的暴政导致秦的灭亡。
28.【答案】(1)实施了“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使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
(3)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作用: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4)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是我国封建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两幅漫画可知,这是汉武帝为解决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而采取的“推恩令”;第二小问,根据漫画和所学可知,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第三小问,这样做的作用就使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可知,《六经》是儒家六部经典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所以,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小问,根据“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和所学可知,汉武帝办太学,培养儒学人才,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第一小问,根据钱币上行文字“五铢”可知,这是汉武帝时期铸造的五铢钱。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经济上的大一统还包括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第三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实施了上述经济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4)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实行的一系列大一统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第二小问,根据题干可知,汉武帝虽然在统治期间出现“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但在晚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下了罪己诏。从其一生功过来看,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用一句话概括为: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29.【答案】(1)司马迁遭受挫折痛苦,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直面人生。他有严谨的修史态度,注重史料真实等。(言之有理即可)
(2)古:黄帝时期 今:汉武帝时期 成一家之言: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体例
(3)因为《史记》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解析】(1)西汉的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受了宫刑。当时他所受的挫折,所承受的痛苦之巨大是今人难以想象的。但他没有放大自己的痛苦,而是直面人生道路的崎岖。他有着严谨的修史态度,注重史料真实,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写成了史学巨著《史记》。
(2)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史事,所以“通古今之变”中的“古”指黄帝时期,“今”是指汉武帝时期。“成一家之言”指的是成就自己的独立完善的理论著述,也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体例。
(3)司马迁被后人誉为“文史祖宗”,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史记》既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又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30.【答案】(1)他有严谨的修史态度,注重史料的真实性。
(2)“古”指黄帝时期;“今”指汉武帝时期。开创了纪传体通史这一体例。
(3)司马迁所著《史记》体例完备,史料详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3)司马迁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客观、公正、科学、严谨地记录了中国历史,他穷毕生心血,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著作《史记》。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深奥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接地气的文字,并穿插有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是史书写作之典范,更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为后世还原和了解历史真相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文字记录材料,所以,后人称他为“文史祖宗”,是对他一生功劳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认同。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生命如同燧石,苦难的撞击越重,迸发出的火花越耀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