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姓名:
工作单位:
学校
学科年级:
数学六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圆的认识”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教材通过比着实物画圆和用圆规画圆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再通过画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圆,认识圆心的位置决定圆的位置、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然后再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圆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圆特征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根据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自学教材等活动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并能用字母表示对应的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可以应用不同的工具画圆,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会用圆规正确地画圆。运用画、折、量等多种手段,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和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了解,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用圆规正确地画圆。
教学难点:归纳并理解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很多圆形的物体,已经直观认识了圆,但对于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所以我在课前让学生利用实物画圆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课中让学生动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进一步探究圆的特征及奥秘。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教师:老师的手里藏着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小球)然后甩小球,问小球的运动轨迹是什么?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平面图形,圆也是平面图形但它是由曲线围成的.
2.列举生活实例。
教师:在生活中,圆形的物体随处可见。
(1)展示教材图片:从奇妙的自然界到文明的人类社会,从手工艺品到各种建筑……到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
(2)教师:你能说说自己所见过的圆吗?(学生列举回答。)
?
?
学生观察老师的动作,回答小球的运动轨迹是圆。
?
?
?
?
?
?
?
?
?
?
学生欣赏图片。
学生列举回答。
通过简短的“平面图形有哪些”的谈话直接引出课题,简洁明了,同时无形中也巩固了“圆是平面图形”这一知识点;学生对圆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主题图欣赏生活中的圆,让学生找找自己生活中见过的圆,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圆的兴趣。
?
(二)利用素材,尝试画圆
1.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教师:如果请你在纸上画出一个圆,你会怎样画?请介绍
2.运用圆规画圆。
(1)认识圆规。
课件出示圆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圆规。
圆规的组成:一只“带有针尖的脚”,一只“装有铅笔的脚”。
(2)用圆规画圆。
学生自己尝试画圆,边尝试边小结方法:定好两脚间的距离——把带有针尖的脚固定在一点上——把装有铅笔的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教师:说说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
预设:
(1)利用圆形的实物模型的外框画圆;
(2)用线绕钉子旋转画圆;
(3)用三角尺;
(4)用圆规……
?
?
?
学生自己尝试画圆,边尝试边小结方法:定好两脚间的距离——把带有针尖的脚固定在一点上——把装有铅笔的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预设:
①固定住针尖;
②两只脚之间的距离不随意改变。
学习画圆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自主尝试的过程,从最初的利用实物外框、三角尺等工具画圆,让学生经历了从实物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运用圆规画圆,重点说说画圆时的注意事项,更是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数学素养。
?
(三)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1.展示几份学生用圆规画的圆。
提问:为什么都用圆规画圆,圆的大小都不同呢?这跟谁有关呢?
2.自学教材,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概念。
(1)教师:想了解更多圆各部分的名称吗?请你打开教材第58页,自学圆的各部分名称。
(2)请将名称标在自己画的那个圆上,标注圆心(O)、直径(d)、半径(r)。
(3)判断图中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
3.结合画圆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半径和圆心。
(1)刚才画圆时,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半径,固定的点是圆心。
(2)想画一个比刚才更小的圆,应该怎么办?
想画一个更大的圆又该怎么办呢?
画一个大小相同的圆呢?
(3)小结: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由半径决定。)那圆的位置呢?(由圆心决定。)
(四)探索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
1.探究特征。
(1)画一画:请每位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与刚才的圆的位置与大小都不同的圆,再画一个与刚才的圆大小相同的圆。
(2)剪一剪:将三个圆剪下来。
(3)折一折:选一个圆形纸片,沿任意一条直径折一折。
2.探索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1)画直径和半径:在一个圆内任意画它的半径和直径。
(2)量一量:选择刚才画过的两个大小相同的圆,分别画出半径和直径,并分别测量它们的长度。(发现: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半径长度是直径长度的一半,直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
(五)拓展与应用
1.解释生活现象。
通过同学们的探索、思考,我们已经认识了圆、会画圆、知道了圆的特征,等等。其实圆还蕴藏着许多的奥秘。请大家思考:
车轮、井盖为什么做成圆形,应用圆的知识解释
2.思考。
(1)篮球场中间的圆怎么画?
(2)如果要把圆画得更大一些,怎么办?
3.丰富圆的知识。
你知道吗圆出于方。
4.小结全课。
?
?
预设:
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半径…
?
?
?
?
?
学生看书自学。
?
?
?
?
?
?
?
?
?
学生判断。
?
?
?
?
?
?
?
?
学生画圆,回答老师的问题。
?
?
?
?
?
?
?
?
?
?
?
学生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
学生发现:沿直径对折,两侧完全重合;圆是轴对称图形,任意一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中心点为圆心。
?
?
学生画半径和直径。
发现:可以画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量一量:选择刚才画过的两个大小相同的圆,分别画出半径和直径,并分别测量它们的长度。(发现: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半径长度是直径长度的一半,直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
?
?
?
?
学生回答问题。
?
?
?
?
?
?
?
通过观察同学画的圆,带着“为什么圆的大小不同、同学说的半径又是什么”等疑问,学生很好奇地自学教材内容,并在图上标注名称,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及时巩固了知识。
?
?
?
明确了各部分的名称,再让学生思考如何画大小不同、位置不同的圆,初步感受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将学生的实践操作提升到理论的层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
?
?
学生在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一系列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主动探索,从而明确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
希望通过对“篮球场中间的圆怎么画”的思考,让学生从“纸上谈兵”转为实际运用,试着探索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最佳方法;而关于“怎样把圆画得更大”这一问题,学生应该很自然地想到加长绳子,这是对“圆的大小与其半径有关”的最好运用。
?
?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车轮、井盖为什么做成圆形,应用圆的知识解释。课件出示动画
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圆形行进过程的动态。
?
学生观察,发现车轮中心与路面接触不平,只有圆形平。
设计这个环节是希望通过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圆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如:车轮做成圆形是因为圆周上每个点到中心的距离相同,这意味着车轮可以在平坦的路上平稳行驶,井盖做成圆形的是因为同圆中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圆中最长的线段,无论怎么放都掉不下去。
?
六、教学评价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组别:第( ? )小组
小组合作任务
?
组长
?
组员
?
小组合作评价
组长组织工作
很好
一般
差
?
?
?
组员交流表现
?
?
?
七、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