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眉山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2分)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祭祀三苏。与三苏祠有关的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等级制 D.世袭制
2.(2分)在周代,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该规定( )
A.体现出各自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说明西周建立了完整集权机制
C.反映了宗法制的血缘纽带特征
D.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制的特征
3.(2分)秦朝九卿的职能是: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卫尉,主管宫门屯卫;太仆,主管宫廷舆马;少府,主管皇室财政;廷尉,主管司法;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九卿的职能体现了( )
A.中央集权的特点 B.君主专制的特点
C.“家国同治”的特点 D.行政效率高的特点
4.(2分)历代帝王常调整相权,如汉武帝实行“内朝”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他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防范宰相擅权 B.提高行政效率
C.博采众人之长 D.加强中央集权
5.(2分)关于下表中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类别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依据 血缘等级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方式 世袭 长官推荐 自由报考
A.世官制强调祖先贡献 B.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C.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D.选官制阻碍社会发展
6.(2分)明朝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劫,或封章奏勃。”《明史?职官志》:“凡御史犯罪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因此可见当时( )
A.加强监察官员队伍建设
B.严惩犯罪的地方行政官员
C.从严惩处犯罪的监察官员
D.重视地方行政制度建设
7.(2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中载,在道光时代统治者的目光中,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每种货物应纳多少税都明白的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由此可见当时统治者( )
A.受鸦片战争的影响极小 B.没有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捍卫主权问题上不作为 D.屈服于西方列强的侵略
8.(2分)容闳在《我在美国和中国的生活追忆》中说:“干王的见闻较之其他诸王和领导人广阔些,甚至超过了洪秀全。他很了解英国及欧洲列强所以强盛的奥秘但是他是孤立的,没有人来支持他付诸实施。”“干王的见闻”体现在( )
A.《资政新篇》 B.《劝世良言》
C.《天朝田亩制度》 D.《原道救世歌》
9.(2分)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向英法美等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偿付,年息4厘,本息共计9.8亿两,其中美国分得赔款总数约为7%,合美金2500万元。美国人后来自己承认这笔赔款是一笔超额勒索,退还部分“溢款”。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减轻清政府对他施加的压力
B.捍卫美国人诚实守信的美德
C.支持中国发展以开拓中国市场
D.减缓中国民众对美国人的敌意
10.(2分)康有为曾说:“泰西之强,其在政体之善也。其言政权有三:其一立法官,其一行法官,其一司法官。立法官论议之官,主造作制度,撰定章程者也。行法官主承宣布政,率作兴事者也。司法官主执宪掌律,绳愆[qiān]纠谬者也。三官立而政体立。三官不相侵而政事举。”可见,康有为认为西方富强在于实行( )
A.君主立宪 B.三权分立 C.民主共和 D.君主专制
11.(2分)有学者把中国近代史的政治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宫廷政治(晚清政府)、议会政治和政党政治。其中政党政治开始于( )
A.19世纪80年代 B.19世纪9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12.(2分)1911年10月28日的《申报》在刊登铁血旗图式(如图)时,图下的说明为:“红底,由中心外射之线九,色蓝,线之两端各缀一小星,其数十八,或云以表示十八省焉。”其中,红底象征( )
A.革命暴力 B.和平请愿 C.维新变法 D.美好前途
13.(2分)“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它”是( )
A.《中华民国约法》 B.《中华民国宪法》
C.《钦定宪法大纲》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4.(2分)遂川人民曾传出这样的民谣:“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共产党军来到了,又分谷子又分田。过新年,过新年,你拿斧子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工农翻身掌政权”。这首民谣可能流行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5.(2分)1940年以后,日本的食物、日用品、衣物等生活必需品被迫实行配给制。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发生经济危机 B.日本农业生产减产
C.中国抗战的影响 D.日本停止商品进口
16.(2分)1946年8月6日,毛主席在延安杨家岭接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到了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他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一论断( )
A.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提出
B.揭示了帝国主义不堪一击
C.成为抗日战争指导思想
D.后来被毛泽东主席放弃
17.(2分)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有6人,他们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民革)、张澜(民盟)、高岗。这( )
A.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体现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18.(2分)中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从此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标志性事件是( )
A.新中国的建立
B.“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大隆重召开
D.中共八大召开
19.(2分)毛泽东把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概括为三句话,即:“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其中“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含义是( )
A.解除旧政府的外交关系,同各国另建外交关系
B.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C.彻底清除列强在华势力与特权,再建外交关系
D.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0.(2分)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449年,希腊城邦与波斯帝国之间爆发战争,希腊城邦获胜。这场战争( )
A.使希腊免受罗马帝国的统治
B.保存西方古代民主政治火种
C.促使各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
D.说明和平是民主发展的条件
21.(2分)它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西塞罗认为,它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其中“它”指( )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22.(2分)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国家都已经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19世纪70年代以后,他们日益健全代议制度,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该制度( )
A.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
B.成为世界各国都采用的制度
C.只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影响
D.因性质相同具体方式也一样
23.(2分)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其在各国出版撰写了7篇序言。这些序言中他们多次强调“《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可见,他们强调( )
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随时可变
B.各国工人要以《宣言》指导革命
C.《宣言》的唯物史观完全正确
D.《宣言》的原理要与具体国情相结合
24.(2分)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会为防止美国卷入西半球以外的战争颁布了几个中立法案,不分侵略国和受害国,单纯以“交战国”平等地对待她们。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讲:“无论是通过直接侵略还是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人民,都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立政策利于美国协助英国对抗纳粹德国
B.美国由一个厌战国家逐步发展为好战国家
C.美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谋求国家利益
D.杜氏讲话表明美支持亚非人民反帝斗争
二、非选择题共52分)(本部分共3小题,其中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说:“秦王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但钱穆却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翦伯赞与钱穆的观点。
材料二:1689年10月,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该法案的内容只有十三条:第一条,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第二条,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第八条,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第十三条,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权利法案》有哪些方面的内容,并用材料中的条款予以说明。
材料三:1787年9月,制宪会议通过了美国联邦宪法。它由序言和七条正文组成,序言部分阐明了联邦宪法的目的和宗旨。宪法规定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属于国会、总统和法院。根据宪法规定,国会通过法律,必须得到参众两院的同意。两院通过的法律,如果总统不同意,可以行使否决权。联邦法院法官由总统取得参议院同意后才能任命。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一次之议员组成。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87年宪法体现了哪些原则?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权力的认识。
26.(12分)材料:孙中山《兴中会章程》:“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后来,孙中山说要“振兴中华”,就必须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要“振兴中华”,就必须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要“振兴中华”,就必须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据教材整理
依据材料指出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中提出的口号以及他为实现这个口号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在中国近代史上任选一个先进人物,讲讲他是如何践行孙中山这一口号的。
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十年“文革”。然后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了局势,形成政治局面安定,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局面。但是,在党的指导思想上仍延续“文革”错误,特别是提出了“两个凡是”;在经济上急于求成、追求高指标;在政治上清理冤假错案进展缓慢,还制造新的冤假错案。1978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年11月10日到12月1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原本准备讨论经济工作,结果开成一个拨乱反正的会议,在闭幕会上,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1)依据材料,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
2018-2019学年四川省眉山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解答】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祭祀三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苏祠体现了注重血缘的宗法观念。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这与题干所给材料无关。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等级制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按血缘关系、种族、财产关系、政治地位等将居民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集团,用以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制度,这与题干所给材料无关。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这与题干所给材料无关。
故选:A。
2.【解答】根据材料“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下等级制度森严,故D项正确。
A项,材料为用鼎数量在等级上的体现,与经济实力无关,排除。
B项,西周实行分封制,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
C项,材料未体现宗法制的特征,排除。
故选:D。
3.【解答】根据材料可知,九卿职责即负责皇室内务,也负责国家事务,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点,故C项正确。
A项,九卿为中央官制,未反映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
B项,君主专制特点为君权至上,材料未体现排除。
D项,材料体现九卿各司其职,未体现提高了行政效率,排除。
故选:C。
4.【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内朝制度设立中朝以攘夺相权,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二府三司制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财权及军事权,三者都体现了对相权的削弱,以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皇权,故A项正确。
B项,提高行政效率为分散相权的影响,而非目的,排除。
C项,为分散相相权后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排除。
D项,题干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
故选:A。
5.【解答】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血缘等级”可知,世官制强调血缘关系。
B.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品德、学问、议政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以文取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选官依据为考试成绩。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官制阻碍社会发展”表述绝对化。
故选:B。
6.【解答】A.“加强监察官员队伍建设”与题干所给材料无关。
B.“地方行政官员”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C.题干所给材料中“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劫,或封章奏勃”“凡御史犯罪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表明,明朝注重对犯罪监察官员的惩处。
D.“地方行政制度”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故选:C。
7.【解答】“在道光时代统治者的目光中,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每种货物应纳多少税都明白的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表明当时统治者没有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8.【解答】材料中是对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见识和才干进行评价,其中主要的见闻体现在《资政新篇》之中。
故选:A。
9.【解答】从材料中的,美国人后来自己承认这笔赔款是一笔超额勒索,退还部分“溢款”。可以看出,美国认为这是敲诈勒索的表现,所以美国人这样做是为了抵消中国人对美国的敌对意见。
故选:D。
10.【解答】“其一立法官,其一行法官,其一司法官。立法官论议之官,主造作制度,撰定章程者也。行法官主承宣布政,率作兴事者也。司法官主执宪掌律,绳愆[qiān]纠谬者也。三官立而政体立。三官不相侵而政事举”体现了三权分立思想,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11.【解答】材料中所涉及到的三个阶段之中,政党政治应该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中共成立以后,中国民主革命周开始由政党来领导,中国政治斗争的主要特点是以共产党和国民党为代表的政治力量进行活动。
故选:C。
12.【解答】结合辛亥革命的过程特征,我们可以看出18星旗的底色是红色,主要代表的是暴力革命的特点。
故选:A。
13.【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
故选:D。
14.【解答】依据题干“共产党军”、“又分谷子又分田”、“工农翻身掌政权”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中共在根据地进行的土地革命,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B。
15.【解答】材料中表明日本在1940年后经济日益困难,联系所学,由于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民族抗日,使日本陷于对华侵略的泥潭,导致经济日益困难,因此C项正确;
材料主要是日本经济困难状况,主要是由于对外战争,陷入战争泥潭导致,不是经济危机导致,故A排除;
联系所学可知,由于日本对外侵略战争导致军用物资激增,国内物资不足才出现了题干的现象,不是农业减产的原因,且日用品也不全是农业产品,故B排除;
材料中未体现日本停止进口商品,故D排除。
故选:C。
16.【解答】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当时内战已经爆发,当时的客观形势是敌众我寡,所以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故选:A。
17.【解答】材料“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民革)、张澜(民盟)、高岗”体现了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故B。
第一届人大召开于1949年,故排除A。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1956年提出,排除C。
1954年第一届人大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故排除D。
故选:B。
18.【解答】“中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从此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三大改造的影响,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19.【解答】“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彻底清除列强在华势力与特权,再建外交关系,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20.【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不惜战争,希腊获得了胜利,后来希腊的独立发展,为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保存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火种。
故选:B。
21.【解答】依据材料“它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它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等信息可以看出它是指自然法,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是法律条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22.【解答】A.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近代资产阶级确立的代议制,是以选举制度为前提,以议会立法为核心。
B.选项中的世界各国都采用的说法太绝对。
C.材料中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度,不是只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还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
D.近代资产阶级确立的代议制具体方式不一样,具体形式也不完全相同。
故选:A。
23.【解答】“《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表明他们强调《宣言》的原理要与具体国情相结合,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24.【解答】A.材料的时间点有有两个,选项只能反映出30年代外交政策特点。
B.材料中美国的中立政策,以及战后杜鲁门主义的政策不能充分说明美国有一个厌战国发展为一个喜好战争的国家。
C.30年代之所以中立,是因为对美国有利,1947年之所以出台杜鲁门主义,也是为了维护美国战后的利益,所以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谋求国家利益。
D.材料不能直接体现出支持亚非人民的反帝斗争,主要是遏制苏联势力发展。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本部分共3小题,其中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解答】(1)根据材料““秦王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进行概括即可。
(2)从限制国王权力、维护议会权力对材料二进行分类例举。
(3)根据材料“宪法规定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属于国会、总统和法院”“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一次之议员组成”结合所学进行回答。
故答案为:
(1)翦伯赞的观点是中国封建社会是绝对的君主专制制度,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不是君主绝对专制。
(2)两方面内容:①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实际统治权,如第1、2条;②保证议会的立法权、司法权等,如第8、13条。
(3)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认识:权力观随社会发展而变化;民主是社会发展趋势;权力是法律赋予的;权力是人民给予的;没有绝对的权力,要把权力关进“笼子”,有效监督它,让它促进社会发展,增进人类福祉。
26.【解答】第一小问的口号,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口号是“振兴中华”。第二小问的活动,结合所学可知,活动是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第三小问的践行,结合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解答即可。如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故答案为:
口号:“振兴中华”。
实践活动: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
践行: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7.【解答】(1)“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十年“文革”“1978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年11月10日到12月1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原本准备讨论经济工作,结果开成一个拨乱反正的会议,在闭幕会上,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2)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
故答案为:
(1)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2)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