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邓稼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邓稼先》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28 15:0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邓稼先》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理解重点句段含义。
3.理解多种表达方式对文章主题的突出作用。
3.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一、导入激趣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23位科技专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功臣,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榜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一位——邓稼先。
二、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杨振宁,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家,与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统计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量子场论、数学物理学等领域做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
2.写作背景
1993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七周年。为了缅怀好友,杨振宁以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与邓稼先五十年的深厚友情为基调,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了这篇评传。文章发表在1993年8月21日的《人民日报》,选入课本时略有改动。
3.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宰割(zǎi) 元勋(xūn) 日曛(xūn) 鞠躬尽瘁(jū cuì)
妇孺皆知(rú) 敻不见人(xiònɡ) 彷徨(pánɡ huánɡ)
(2)字形辨析
彷 仿 铤 挺
儒 孺 濡 幕 募 慕 墓 暮
(3)词语释义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形容坚持到底。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不辞劳苦,竭尽全力,到死为止。现指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三、整体感知
1.全文采用小标题的样式,使全文思路清晰,意蕴丰富。速读课文,分别概括六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点拨: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的个性和品格。
第四部分,作者为中国人独立自主地研制出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自豪,从另一个角度写邓稼先贡献之大。
第五部分,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
第六部分,总结全文,借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邓稼先。
2.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可否任意调换?
点拨: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各部分看似互不相干,各自独立,实则内有联系,逻辑严密,不可调换。
四、内容探究
1.课文中哪些典型事例体现了邓稼先的“纯”字品格。
点拨:(1)“文革”时邓稼先说服武斗两派继续工作和工宣队、武宣队员不要围攻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他巨大的人格魅力。
(2)“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2.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点拨:通过具体事例写奥本海默的锋芒毕露,更好地反衬出邓稼先的忠厚质朴。
3.“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点拨: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五、写法探究
1.句式的特色
这篇文章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如第一部分的“任人宰割”等四个例子,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交错使用。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给读者深刻的印象。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结构特点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一枝多花,色彩纷呈,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3.选材典型
邓稼先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但作者择其最能表现其精神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作者用“文革”时邓稼先说服武斗两派继续工作和工宣队、武宣队员不要围攻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他巨大的人格魅力。正是他的无私真诚感染了所有的人。
4.饱含深情的语言
文章直白的抒情很少,但通篇却蕴含深情。如第一部分中列强侵占中国的几大事件的排列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愤恨悲痛之情。而第四部分的最后一段,又饱含着作者对邓稼先的感动和敬佩,“震荡”“热泪盈眶”“不得不去洗手间整容”,作者的心里是怎样得心潮澎湃啊!
六、课堂总结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今天依旧响彻我们的耳畔。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荡气回肠的中国魂,让我们踏着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开拓、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
七、板书设计

八、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