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阅兵仪式上,我们看到我国自主研发的坦克、飞机等。中国的工业水平是什么时候开始提高的呢?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难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和意义。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一个五年计划国统区
经济崩溃1.根据P18内容,结合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经济形势
分析归纳“一五计划”实施的原因、目的;新中国
成立前新中国
成立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
府的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材料研读: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第一个五年计划1.根据P18内容,结合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经济形势
分析归纳“一五计划”实施的原因、目的;原因: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
门类不全。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第一个五年计划1.根据P18内容,结合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经济形势
分析归纳“一五计划”实施的原因、目的;原因: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
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时间: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2.时间:3.目的:4.基本任务:1.原因: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2.结合我国建国初的现状及以下材料,探讨归纳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原因。第一个五年计划材料一:阅兵仪式上的坦克、炮弹1、国防建设的武器需要重工业支持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2.结合我国建国初的现状及以下材料,探讨归纳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原因。2、轻工业、农业的设备也需要重工业,而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2.结合我国建国初的现状及以下材料,探讨归纳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材料三: 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共建成六千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工、电力、机器制造等部门,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人教版九年级下《世界历史》
材料四:1954年3月,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强调:苏联过去所走的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3、学习苏联实现工业化的经验。重点解析——发展重工业的原因2.结合我国建国初的现状及以下材料,探讨归纳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国防建设的武器需要重工业支持2、轻工业、农业的设备也需要重工业,而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3、学习苏联实现工业化的经验总结: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是增强
国家实力的一种表现。重点解析——发展重工业的原因第一个五年计划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4.基本任务:要适当发展其他行业来支持重工业的发展,
而人才掌握着技术。?(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是增强国家实力的一种表现)第一个五年计划阅读P18-20,说出“一五计划”的指标是否完成了?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
多个项目。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各项经济指标大
幅度超额完成。识读《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1)工业成就地域分布有何特点?东北工业基地识读《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第一个五年计划(2)交通成就鹰厦铁路(1957年通车)宝成铁路(1956年通车)第一个五年计划(2)交通成就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新藏公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第一个五年计划③1957年,长江大桥建成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下表及“一五计划”的成就,说说如何看待这些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讲练结合“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经济、文化卫生事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15.3%。工业建设成就颇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784亿元,一批过去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包括制造飞机、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重型和精密机器等新的工业部门,在我国建立起来了。这些成就( )
A.推动了城市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
B.践行了综合平衡重稳步前进的方针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D.是通过缩减文化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实现的C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新课讲解(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1、结合教材回答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表决票样
(1954年)时间:1954年9月地点:北京材料1:1954年《宪法》有蒙、汉、维、哈、藏、朝文版本,全国有1.5亿人参与宪法草案的讨论,民主党派代表558人,占45.52%,少数民族的代表177名,占14.4%。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
难点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问题:为什么要这么多人来讨论呢?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我国政府尊重人民的意愿,代表人民的利益,
体现了民主。材料2: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
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什么?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问题:从宪法的内容中如何体现出来?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难点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谈谈你对这种制度的认识。认识(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纪念邮票在天安门广场欢庆宪法
颁布的人民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讲练结合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思想:劳动人民参与立宪,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实践这一思想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区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我国 的宪法1949年颁布的《共同纲领》
起 的作用区分1949年颁布的《共同纲领》、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临时宪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课堂小结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经济建设: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年)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政治建设: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9)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根本大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作业:1、完成《高分突破》第4课;
2、背诵“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
3、搜集资料,看看最近召开的“两会”有哪些热点议题和主要活动。小试牛刀1.“旧中国的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工业极端落后,在国际交往中受制于人;在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严密封锁的环境下,农业、轻工业也难以发展。当时百废待兴,用于五年计划建设的有限财力,如果平均使用,可能一事无成。为了对付战争威胁,需要建设强大国防力量。”由此可见,“一五”计划( )
A.依据世界形势和国内情况而制定
B.导致了中国轻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
C.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D.在美国的控制下难以取得成功A小试牛刀2.在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展示会”上,你不可能看到( )
DA.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B.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C.解放牌载重汽车投入运输 D.青藏铁路通车
小试牛刀3.如图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0项重点工程项目比例分布示意图。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工业项目的均衡发展
B.大力发展重工业
C.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D.完成向工业化的转变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长春一汽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