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2009年浙江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及复习思考
(近代中国) ★基本知识框架
★高考条目解读
★专题知识整合
★复习方法探索基本知识框架:中国近代史起止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革命的
目标是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富强
(民族革命;民主革命)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四条线索: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期和异同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领导)
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1840—19世纪60年代)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时期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
( 20世纪初—1919年)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领导)
①党的创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年)
②国共十年内战时期 (1927—1937年)
③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年)
④解放战争时期 (1945—1949年)高考条目解读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007年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识记—理解—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解读: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列强侵略
识记: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中国为什么会被侵略?);知道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战争名称、时间、发动国家、主要结果及影响);简述《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理解: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说明了什么?“落后就要挨打”
应用:探讨世界历史发展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如何逐步沦
为受外国列强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列强如何严重
践踏中国国家主权?(侵华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2)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识记: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史实;简述《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影响。
理解:概述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和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
应用:区别典型例子所反映的反侵略斗争精神的特定含义:①“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②“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表现了爱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③“义和团反帝运动”谱写了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壮丽诗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感受农民阶级在社会危机不断加深时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恶讯传到台湾,全台人民“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全台人民发布檄文,抗议示威,“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他们纷纷组织义军,抗击日本侵略者。徐骧力战而死,在就义前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在台湾人民抗日激情的影响和推动下,以台湾军务帮办刘永福为首的部分清军将士,也纷纷表示抗不奉诏,坚守台湾,与台湾人民一道抵抗日本侵略者。台湾军民经历五个多月的战斗,打死打伤日本侵略军三万多人。
请回答:
(1)导致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归纳这场斗争的主要特点。
(2)材料反映了台湾军民怎样的精神?参考答案:(1)直接原因: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中国的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主要特点:台湾人民自发组织的义军与刘永福为首的驻台清军爱国将士团结抗日;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2)精神:反映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2、辛亥革命识记: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主要过程。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从辛亥革命推动中
国政洽民主化、经济工业化以及人们思想观
念的解放、社会生活的变化等角度认识)
应用:讨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孙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继
的献身精神和首创精神,感受革命先烈追
求“民主”与“自由”的高尚情怀;认识辛亥
革命的教训。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的党成立识记:简述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主要成果、历史意义;
了解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的召开及其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先进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在民族
危机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
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解: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应用:分析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的世界历史背景;中国革
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区别两次国
共合作的不同点;比较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革命品
质 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认识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
用;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感悟由中国共
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
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
历史选择。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识记:简述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共
全面抗战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等史实;知道正
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了解南京大屠杀、日
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了解中共七表大。
理解:理解抗战的胜利及其意义。
应用: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
史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牢记
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只有不忘过去、吸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形
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
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二、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识记:知道一鸦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原因与
作用;知道民族工业产生的历史背景、时间、途径
与著名企业;知道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
时间和主要表现;知道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的关系 理解: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最
重大也是最深刻的变化。
应用:讨论—中国近代工业是否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
点;感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对中国社会发
展的意义;体会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艰难,把人物命
运与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评价历史人物,懂得既要关注
自身发展,又要关注社会发展。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识记:知道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知道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
理解:概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理解民族独立、
国家统一、政治民主是民族工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应用: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
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经济发展与政治、
思想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所表现的自
强不息的爱国精神;体会民族经济兴衰与国家命运
紧密相联的道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近代历史发 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进步的经济因素,其
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
为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社会条件,
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4)发展趋势上: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
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三、思想解放潮流1、维新思想
识记:了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严复、康有
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寻求
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
中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敢于面
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
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增强爱国意识和
现代化意识。2、新文化运动
识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运动开始的标志及
代表人物。
理解: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应用: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评价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
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东西
方文化。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识记: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先进中国人传播马克思主
义并勇于实践的精神;认识先进中国人最终
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
然;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
大意义。专题知识整合——中国近代化历程概念理解
近代史:以社会形态演变为依据划分历史阶段的传统方
法,一般分为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就是由传统
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过程,它发生在封建
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
立、发展的整个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
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
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主要内容是:
经济上: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化(工业化)
思想上:愚昧迷信向民主科学转化(自由化)
政治上:专制独裁向民主法制转化(民主化)近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区别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1、世界历史背景
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少数先进的国家确立
——欧美主要国家确立
经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思想: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
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产生
2、西方的冲击:西方列强需要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
产地,发动两次鸦片战争
3、中国近代化阶段特征: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
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近代化表现
(1)经济: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②地主阶级发起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③近代工业产生(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政治: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
反侵略斗争和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太平天国运动)
(3)思想:固步自封→向西方学习:
①新思潮萌发:“师夷长技以制夷”,近代思想解
放的开端
②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中国近代第一个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④早期维新思想第二阶段 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年)1、世界历史背景
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政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 国政治经济不平衡发展导致一战爆发;俄国十月革命发生
思想:自由主义为主流,列宁主义诞生
2、西方的冲击:帝国主义需要更广阔的市场(商 品与资本)以及廉价原料产地,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干涉中国革命、 1914年日本侵入山东3、中国近代化阶段特征:
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突出领域在政治领域;阶段性的成果有:
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
阶级共和国,
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
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整体发展”体现: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
的全面展开。
近代化表现(1)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
经济的初步发展和“短暂的春天”
(2)政治: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革命
派—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
国;农民阶级救亡运动—义和团运动
(3)思想:对旧思想的批判逐步深入:维新派与
顽固势力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论
战,新文化运动第三阶段:曲折前进与新发展阶段(1919─1949)本阶段的基本特征:
国际上两种现代化模式在竞争中发展;
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思维训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过程,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中国社会各阶层对经济现代化的探索。
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法治意识的变化历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变化。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接受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 (中国近代有哪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器物”“制度”“观念”变革分别指哪一历史事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影响?
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手段,列强侵华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实现近代化与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间的关系。
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谈谈中国近代化对你的启示。复习方法探索:恰当处理几种类关系· 专题与通史
知识与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
高考试题与模拟试题
浙江试题与其他省市试题
乡土历史与历史常识
历史与现实
敬请指正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