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高三历史复习策略交流第一轮按照教材进行模块复习
第二轮对模块进行重组复习
第三轮在回归教材的同时,适当结合热点进行解题训练高三历史复习: 第二轮复习:
对模块进行重组复习:整合——适当进行通史复习——构建必要的知识体系与结构.(依据考试说明)
突出新课程理念,从文明史、全球化、现代化角度进行整合如: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1、1840---1860:中国近代化的孕育
2、1860—1894:中国近代化的启动
3、1895—1927: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4、1927—1949: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
一、1840—1860:中国近代化的孕育
屈辱史
1、列强发展状况:
(1)资本主义列强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它们的侵华方式、特点:英法美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2)西方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及其在华势力的消长:这一阶段主要侵华国家是英法美。
2、侵华特点:
(1)基本特点: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形式,以武力为主要手段,列强勾结侵华
(2)列强的侵略范围尚限于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3、主要手段:
军事侵略:发动第一、二次鸦片战争;
政治侵略: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1840—1860:中国近代化的孕育(特征)
(*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社会习俗)
*政治上:
A、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1)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革命任务:
双重任务: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1、封建地主阶级抵抗:禁烟运动,第一、二次鸦片战 争中对抗
2、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3、农民阶级运动:以旧式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结晶
* 经济上:
(1)、中国日益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新的经济因素
*思想文化上:
(1)、开始重新认识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孕育新的思想因素
*社会习俗: :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西装、西餐、报刊、洋房)
总结: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有利于近代化的因素,近代化的历程没有开始。是中国近代化的孕育时期
二、1860----1894:中国近代化的启动
*政治上:
清朝政局和政治力量出现变化:
由对抗-------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现顽固派与洋务派
新兴阶级的产生: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力量产生* 经济上:
(1)、中国日益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洋务运动:军用工业、民用工业
(3):民族工业产生这一阶段地主阶级开展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随后民族工业产生,中国近代化的领导阶级主要是地主阶级,近代化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近代化是在器物层面上
*思想文化上: (1)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中的新式学堂、留学教育及教会学校,也在客观上瓦解着落后的封建教育体制和科举制度 , (2)早期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商战、学习西方文化
*社会习俗:社会生活方式发年了显著变化,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中国近代教育和交通运输业在这一时期开始起步。三、1895—1927: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政治、经济、思想) 从中日战争到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中国跨越了清末、民初(北洋军阀统治)两个时期,是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在这一阶段学习西方科技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其中最突出的是政治领域。首先,在“实业救国”的思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休的经济近代化在中日战争后与一战期间有了发展。其次,政治体制改革的近代化实现了两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代表维新派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下层代表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最高和最低纲领,开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新纪元,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再次,思想近代化,传统思想向近代化转型,“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1911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和完全形成
屈辱史
1、列强发展状况:
资本主义列强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它们的侵华方式、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阶段到来。
2、侵华特点:
(1)基本特点:以资本输出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形式,以瓜分中国为主要手段,列强侵华既勾结又斗争-
(3)镇压义和团运动和破坏辛亥革命
(4)列强的侵略范围整个中国。
3、主要手段:
军事侵略: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政治侵略:瓜分中国
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特征:
*经济上:1、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洋务运动破产
3、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4、外商企业势力扩张,经济侵略加强
政治上:
清朝政局和政治力量出现变化:
由对抗到完全屈服、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现帝党与后党
新兴阶级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封建地主阶级抵抗:中日战争中的抗战
农民阶级运动: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思想文化上:
1、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制,主张变法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民主共和
3、实业救国
4、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
社会习俗:(略)(二)中华民国至1919年(北洋军阀统治前期)
屈辱史
1、列强发展状况:
(1)资本主义列强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它们的侵华方式、特点:帝国主义阶段、。
(2)西方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及其在华势力的消长:这一阶段列强矛盾重重、一战爆发
2、侵华特点:
(1)基本特点:以资本输出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形式,以华治华为主要手段。一战爆发后、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日本独霸中国 特征:(*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社会习俗)
*经济上:
1、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3、一战爆发后、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政治上: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陷越深
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思想文化上:
1、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
2、资产阶级:实业救国
3、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
4、宣传马克思主义
社会习俗:(略)
(三)1919—1927年:近代化的突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开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新纪元,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三民主义得到了新发展。
近代化的曲折: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
四、1927—1949: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
曲折: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
经济上:官僚资本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政治上: 国民党独裁统治
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和美国的侵略阻碍了近代化的发展
发展:经济上:新民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上: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近代化的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国家,使中国走上独立发展民主富强道路
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世界近代史
一、概念: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二、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内容:
1)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全面战胜封建主义,并形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2)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3)被压迫民族反抗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斗争。三、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矛盾:
(1)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
(2)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3)资本主义宗主国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矛盾
(4)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四、基本线索:
1、资本主义发展史:
(1)经济领域: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变化、经济发展程度、经济思想
(2)政治领域:政治力量、政治思想、政治运动、政治制度
(3)意识形态: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哲学、政治、艺术、宗教、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
(4)殖民扩张:殖民战争、殖民者与被侵略者间的斗争
2、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
3、民族解放运动史
4、国际关系史五、主要阶段:
(一)手工工场阶段: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潮流,但封建主义仍旧占统治地位。
1、资本主义兴起阶段:14、15世纪—16世纪(向工业文明迈进)
经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关系变化)产生并发展,欧洲原始资本积累和商品需求增加。
对外: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世界市场雏形形成。
政治;资产阶级产生,反映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的政治运动宗教改革兴起,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的势力,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反映了资产阶级精神领域提倡人文主义,解放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开启工业文明大门)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集中手工工场阶段),重商主义.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
对外: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第一次殖民主义高潮。荷兰被称为
‘海上马车夫”、英国通过商业战争和掠夺、奴隶贸易。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殖民霸主,成为“日不落帝国”。
政治: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17、18世纪,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开展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政治革命,先后确立了不同形式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君主立宪制度、民主共和制)
思想: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核心内容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提出了天赋人权说、三权分立说、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描绘了未来国家制度的蓝图,对欧洲、亚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科学: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对知识界最显著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新的研究方法,一是新的思维习惯----相信理性,怀疑旧权威(包括宗教)具有更深远的作用.国际关系:1、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欧洲反法同盟与法国的矛盾):建立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维也纳体系,说明封建主义仍旧占统治地位。
2、民族解放运动:殖民者与殖民地矛盾(美国独立战争)
殖民者与殖民者矛盾(英荷 、英法矛盾)
3、欧洲各国之间争夺霸权的矛盾(英、法、俄之间的矛盾)
(二)蒸汽时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8C末-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的确立和扩展
经济: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发生了一次飞跃,以机器大生产为主体的工厂制度代替了手工工场。工业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战胜封建主义经济,确立了对世界经济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时代”。经济思想奉行“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断发生。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风起云涌,(英、法、美、德、意、俄国)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扩展与完善。政治思潮: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
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
思想:自由主义(政治和经济)和社会主义并存
对外:列强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掀起第二次殖民主义高潮,东方从属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但属于旧式的民族运动。最终失败。
另一类;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国际关系: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资本主义完全战胜了封建主义
殖民者与殖民地矛盾(英法与中国)
列强之间矛盾,欧洲各国之间争夺霸权的(英、法、俄之间的矛盾,克里米亚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
科技文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及科学理论,进化论,
浪漫主义文学、音乐、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民族音乐
(三)电气时代------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工业文明的纵深发展
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进入电气时代,引起生产关系 变化,垄断组织产生,表明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模式在经济上基本定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美、德经济发展最快,英、法相对缓慢。
政治:垄断经济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国家的职能进一步扩大。资本主义制度日趋成熟,民主制度日益完善,资本主义统治得到巩固,但各国政治发展不平衡:一类:政治民主制度较健全,如英法美。另一类政治专制主义传统较浓厚的国家,如俄德日,但也有不同程度的民主化。
社会主义运动新发展:列宁主义、修正主义、第二国际、十月革命思想:新思想主张扩大国家职能和遵守弱肉强食原则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思想基础、军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
列宁主义、修正主义
对外:列强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掀起第三次殖民主义高潮,世界被几乎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民族解放运动:亚洲觉醒:中国的辛亥革命,属于新式的民族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国际关系:殖民者与殖民地矛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殖民者与殖民者矛盾(产生了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爆发一战)
科技文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及科学理论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民族音乐、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的绘画
结合时政热点,联系史实,提高解题能力第三轮复习一、关注时势的依据和原则(一)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考核目标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人文意识、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科学态度。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开放的世界意识
2、考核目标: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与人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二)新课程提倡的理念:
人文精神:关注社会、贴近现实、形成感悟。
创新精神:重大的发明、创造和革新。
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
原则:时势是载体,历史知识是基础,历史论证是方法,历史意识是灵魂
二、应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
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2008/12/8)
体制的改革(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成就,重点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思想解放:
知识链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关于“两个凡是”、“姓社与姓资”、“姓公与姓私”的争论2、经济发展:知识链接:农村体制改革,三农问题的缓解
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政治进步:政治民主建设、依法治国
知识链接: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政体(尼泊尔废除君主制为 联邦民主共和制)(美英法德的政体)
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程
建国六十周年——民主革命的进程等
建国以来民主建设的成就
4、社会进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
建和谐社会:(1)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 2)就业政策、机制、结构
知识链接:西方工业革命时代出现的民生问题
罗斯福新政的创新
二战后西方国家对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政策、机制、结构完善
中国历史上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措施
如: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黄宗羲、唐太宗、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有关民生的措施和影响
5、科教文体事业的进步如:航天事业的辉煌、铁路事业(首列国产时速350公里CRH3“和谐号”动车组、京沪高速铁路开工)6、外交:(1)中日关系,胡锦涛的暖春之旅
(2)中美关系(政治、经济、台湾)
(3)中俄关系
(4)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
海合作组织的作用
知识链接:近现代史上中国与日本、美国、俄国(苏联) 的关系, 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建交30周年),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 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和作用
7、一国两制:陈江会晤:(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和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2008年11月4日,通过四个决议。12月“三通’全面启动
知识链接:一国两制、九二共识二、民族关系:
1、区域自治五十周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知识链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西藏局势、西藏民主改革五十周年
知识链接:中国历史上中央与西藏的关系(唐、元、清)
新中国成立后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民族团结、平等、共同发展的政策三、金融危机知识链接:1、几次主要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
(1825年、1857年、1929—1933年、20世纪70年代、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
2、 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表现、影响
3、经济危机的应对措施:胡佛的自由放任、各国进行关税战、倾销战、市场战和货币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教训)
罗斯福新政(经验)
宏观调控、刺激经济扩大内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凯恩斯主义)
4、走出经济低谷:对凯恩斯主义的调整----货币学 派和供给学派(对美、英等国的影响)
5、2008年《反垄断法》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知识链接:德国的经济崛起(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
四、世界文化遗产:
1、计划申报”中国烹饪“为世界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2008年规定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各放假1 天,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3、福建土楼、江西三清山申遗成功
4、29届奥运会的召开
5、韩国第一号国宝崇礼门被烧
知识链接:《 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内容
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
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原则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严峻形势(自然灾害;战争;过度开发;工业化和城市化)
合理利用——充分保护和适度利用(注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奥林匹亚遗址群五:其它
全球化
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