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中国现代史》
考纲解读一
考试说明
与指导意见释读1.考试说明中的文综样卷结构与题型:
(1)第Ⅰ卷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修模块与指定的选修(ⅠA)模块的试题,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共35小题,计140分。
(2)第Ⅱ卷由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修模块和指定的选修(ⅠA)模块的试题组成。题型为综合题,共6大题,计160分。文科综合
(历史部分)
第Ⅰ卷
第12—23小题为12个历史选择题,每题4分,计48分。
第Ⅱ卷
第38题为材料题:(必修三)
第39题为问答题:(选修三)自选模块
(历史ⅠB)部分
1.考试范围:
选自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9个学科的18个自主选修模块(ⅠB)的内容,18选6,每题1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全卷满分为60分。
2.考试内容:
考核目标与要求跟必修模块相同。考试题型为综合题,每个模块1题,每题10分。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1> (7个模块的标题略)
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选修6> (6个模块的标题略)
3.考纲样题:
(1)题号0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试题。(10分)
(2)题号10:“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模块的试题。(10分)2.考试说明中的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①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答题要求。
②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③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
①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
②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③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描述和阐释史实
①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和概括历史人物活动。
②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或评价历史人物。
③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4)论证和探索问题
①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②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③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1)政治方面:3.考试说明与学科指导意见比较:(2)经济方面:(3)外交方面:(4)思想方面:(5)文化方面:(6)生活方面:4.特点:
(1)历史知识专题化。
(2)理论观点结论化。
(3)知识体系纵向化。
(4)教材考试一体化。 二
六年以来
中国现代史高考大题回顾37.(34分)从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古代伟大工程到1933年长城抗战,说明为什么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40.(24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要求盟国跨越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
(3)从1943年至第二战场开辟期间,反法西战争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哪些重大进展?为什么在这种形势下英美最终开辟了第二战场? 2003年高考文综题2004年高考文综题39.(60分)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材料二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材料三
“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概括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6分)及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8分)
(2)“一五”计划为什么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6分)2005年高考文综题39.图8中B城市为万隆。1955年,在这里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4)指出材料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0分)
(5)简述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这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6)简要说明万隆会议对当时的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4分) 2006年高考文综大题37.(32分)关于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的问题。
39.(60分)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6分)
(2)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14分)2007年高考文综大题38.分析美国中立法有关对外援助的问题。(32分)
40.(60分)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1141年南宋与金“绍兴和议”所确定的双方分界线。(4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16分)2008年高考文综题39.(60分)根据材料和图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分析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原因。(12分)
(5)土尔扈特人回归祖国的历史从一个侧面表明,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尊重各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珍惜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载入宪法。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又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长期坚持。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0分)(政治)纵观近三年来高考命题趋势,归纳起来文综试题有三大特点:
1.从命题情境来看:试题多从现实材料入手,创造新的命题情境,洋溢着时代气息。
2.从命题的立意看:突出能力立意,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试题不拘泥于具体的知识点,而是内容、方法和原理广泛串联起来,突出了对解决问题思路的宏观整体认识和把握。
3.从命题趋势看:
(1)试题稳定性提高,结构、题型、难易度比例、题量都比较稳定;充分联系生活和生产,更加注意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坚决抛弃死记硬背,对一些历史事件,地理事物重在理解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过程。
(2)试题信息图表数据化,近年来图表数据所占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大。
(3)时代感强,抓住时代脉搏,不回避热点焦点,但也不过分追求热点焦点,试题关注人类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回顾近三年高考,这一趋势愈显突出。三
新高考
与复习策略1.教法建议(1)发挥史观教学的统领作用:
史观问题首先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史观问题也是历史阐释体系的组成部分,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评价体系。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①现代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经济现代代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
②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③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
④社会史观:认为与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民生问题和社会生活。
⑤革命史观:革命史观认为,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隆重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2009年,复习中国现代史一定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理论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理论去剖析这两大历史事件。为此,应重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和区别等重要理论问题。 (2)提高主干基础知识复习的质量与水平。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中学历史讲授的和历史高考考查的只能是历史基础知识,尤其是主干历史基础知识。主干历史基础知识是关于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制度等的知识,是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知识。因此,历史复习要狠抓知识专题中主干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①要素教学法:根据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作用等要素,来细化和掌握历史主干基础知识。
②体系教学法:按纵向和横向系统把历史相关的主干基础知识串联起来,进行专题复习,从而形成完整的点、线、面、体的历史知识结构。
③问题教学法:要将重要的历史内容精心设计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和解答,再由教师进行归纳和点评。
④延伸教学法:先经历深入历史教历史,再实现跳出历史看历史,即站在新的认识和理论高度来分析和评价历史,追求高瞻远瞩、一览无余的学术境界。(3)精讲精练史料的阅读和解析:
综观近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史料日益成为历史试题的基础,问题材料化、材料问题化已成为命题的亮点,甚至可以得出“脱离史料难成题”的结论。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在材料的阅读和解析上多下功夫,通过精选、引用、设计和解析史料,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辨能力,提高解决疑难问题的逻辑分析和理论阐释水平。
文字材料题 。
图形材料题 。
数字材料题 。
图表材料题 。
混合材料题 。 ① 史料题型:②答题策略:仔细审题,理解题意。
逐字推敲,注意差异。
层次分明,构思严谨。
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史论结合,观点正确。
字迹工整,文笔流畅。2.学法漫谈理解性记忆
+
机械性记忆会显性知识
+懂隐性知识(1)学史六艺 ①明确主干、观点正确,
全面复习、以纲为本。
②明确难点、形成能力,
专题复习、以理为本。
③明确思路、精选习题,
综合复习、以卷为本。
④明确目标、查漏补缺,
针对复习、以考为本。(2)有效复习
高考在即,做好最后的冲刺极为关键,应该主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①查漏补缺抓基础。
②梳理知识抓联系。
③分析综合抓重点。
④规范训练抓方法。(3)最后冲刺3.练法交流(1)精选例题,经典讲评:
①利用已往的高考或优秀试题进行训练,以更好地掌握复习重点和答题技巧。
②利用试题的精炼呈现,来了解有关知识的整体结构和重要史观的核心内容。
③利用不同专题的综合训练或相同题型的集中训练,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④利用新颖典型的材料试题的训练和讲评,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⑤利用已考和未考的文史类试题,积累文史知识,并提高阅读和解析的能力。
⑥利用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图表题,掌握解题方法和答题规律,提高读图能力。 (2)环节:
①巧记——夯实基础。
②妙联——构建网络。
③善比——提高能力。
④精析——掌握规律。(3)掌握知识(七大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背景、经过、意义、性质。
(4)提高能力(八种能力)
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表达能力、评价能力、
探究能力、创新能力。(3)要求:
①转变观念:广大师生应当相应转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习惯。对教师而言,要明确复习的目的决不仅仅是为了“温故”,更重要的应成为“知新”的过程。对学生而言,要变被动机械地单纯接受老师的“灌输”,为主动地思索和探究未知知识的本质。切忌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眼高手低、敷衍了事。对每一个历史事件和现象,都要真正弄清楚其前因后果和本质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特别是运用基本理论观点和有关史实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
②知识建构:历史知识结构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反映了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之间的普遍联系性,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因此,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知识的“隐性联系”,通过各种题型和模拟训练来掌握和形成以专题为单元的知识结构,并使其成为学生深刻领会教材内容、把握知识联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前提和捷径。(1)审题:4.考法提示(2)方法:
①观察:是联想的基础,在观察中认识特征。每一个历史问题,无疑都要涉及一定的知识和方法,要知道应当联系哪些知识来解题,这依据于题目的具体情况。所以,解答大题要注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只有对所遇问题做全面、深入、正确的观察,透过历史现象和掌握各种本质特征,才能联想有关知识,制定解题策略。
②联想:是迁移的翅膀,解题取决于由观察所得的特征所作的相应联想,在联想中寻找解题途径。
③迁移:是解题的手段,要在迁移中确定方案。从问题的具体特征入手,联想有关内容后,应用联想的内容,采取迁移的方法,体现回答问题的学术深度、知识广度、理论高度、表达效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人民群众与个人作用。
★阶级和阶级斗争。
★对立与统一。
★内因和外因。
★继承和发展。
★原因和结果。
★现象和本质。
★内容与形式。
★个性与共性。
★主观与客观。(3)理论:正确运用马列主义史学观点辩证唯物主义
与
历史唯物主义(4)策略:
①知识条理化。
②观点学科化。
③表达要点化。
④阐释理论化。 ①审题不准确。②知识面狭窄。
③复习不扎实。④分析能力弱。
⑤语言不规范。⑥书写较潦草。
⑦评价不全面。⑧心理素质差。(5)存在问题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