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
Ⅰ 课标及考纲
(1)课标: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解读:“一国两两制”理论部分应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或基本内容及其形成过程;“一国两制”的实践主要掌握香港和澳门回归及其意义,以及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方针;认识其意义部分则主要从祖国统一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和表现这个角度加以理解。
(2)2007年新课程高考大纲: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3)2008年会考大纲:简述“一国两制”理论,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4)初中课标:香港、澳门回归与一国两制;海峡两岸关系。
Ⅱ 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材子目:本节课的核心线索是“一国两制”对祖国统一的贡献,因此围绕这一线索可将三个子目调整为:“一国两制”的理论;“一国两制”的实践——香港、澳门回归;“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这样就使得教材线索更加清晰明了,有利于突出重点内容。
(2)教学重点:“一国两制”的含义和香港、澳门回归。
(3)教学难点:台湾问题的解决。
(4)课时安排:1课时。
Ⅲ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及其含义、香港和澳门回归、两岸关系及解决台湾的政策方针。
(2)过程与方法、技能目标:通过学习港、澳、台的历史变迁,学生能够掌握利用历史知识分析、认识现实政治问题的基本能力;通过相关史料的运用及高考试题的分析,学生能够初步具备辨别基本史料价值的方法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港、澳回归这两件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中,体验国力强盛所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在对两岸关系的思考和探讨过程中,明白自身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Ⅳ 教学方法 学案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
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七子之歌”,引导学生了解“七子”分别是指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旅顺和大连。
讲授新课 ⅰ 知识结构
一.“一国两制”理论
1.基本内容(即含义)
强调三个关键词: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祖国统一
2.形成发展过程:
(1)1950年代: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设想。
(2)1979年 ①《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台湾方针
②邓小平提出台湾统一后尊重其现行制度
(3)1981年:叶剑英阐述和平统一台湾的“九条方针”
(4)1980年代初:邓小平全面阐述
(5)1982年宪法:规定可设立特别行政区,提供了宪法保障
(6)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确立为统一的指导方针
二.“一国两两制”的实践——香港、澳门回归
1.香港问题
(1)历史由来 ①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②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
③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新界”成为英国租借地,租期99年。
(2)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4年12月于北京签订
(3)香港回归祖国:1997年7月1日
2.澳门问题
(1)历史由来:明朝后期(1553年)为葡萄牙占领,但中国历届政府均未将领土主权割让给葡,葡政府自1970年代以来也承认其为葡管理下的中国领土。
(2)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4月于北京签订
(3)澳门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
总结思考:港、澳问题解决的原因 (1)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一国两制”理论指明了方向。
3.回归意义
(1)为港、澳地区的继续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为祖国统一大业最终完成和民族复兴伟业奠定了基础。
(3)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三.“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1.两岸关系发展
(1)两岸对峙之始: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被推翻,退守台湾。
(2)停火: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
(3)交流:1980年代以来;“三通”限制放宽、探亲、旅游、投资、会谈
(4)“九二共识”:确认“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1992年,汪辜会谈)
2.阻碍统一的因素:“台独”势力;美国和日本。
3.统一政策
(1)1995年江泽民八项主张 ①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②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2)2002年中共十六大 ①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②呼吁搁置政治争议,尽早恢复对话
ⅱ 课堂思考题:
1.第一部分
“一国两制”构想最初的目的是针对哪里提出来的?1980年代后,其针对对象有什么变化?这一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第二部分
2.探究问题:对于台湾问题的解决,中国政府为什么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你认为统一台湾应具备哪些条件?最重要的是什么?
3.第三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保留自由港和金融中心地位,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办法。”
——1984年12月19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
材料二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三方面”分别指( )
A、中国 英国 美国 B、中国 英国 葡萄牙
C、中国 英国 香港 D、香港 英国 葡萄牙
(2)“一国两制”能为三方面接受的原因是( )
①和平解决香港问题有利于各方面利益 ②中国可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③英国可以继续行使治权 ④香港可以继续繁荣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材料二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 )
A、立法权 B、人事任免权 C、对政府两院监督权 D、重大事项决定权
(4)材料二与材料一是什么关系?
材料二的规定为材料一中的“一国两制”方式提供了宪法的保障。
Ⅶ 模拟高考(07 广东单科 2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就《开罗宣言》草案讨论中,中英代表进行了颇为激烈的争论。英国代表贾德干说,草稿中的“满洲、台、澎”之上,已冠有“日本夺自中国的土地”的字样,日本放弃之后,归还中国是不言而喻的。王宠惠据理力争,他说,外国人对于满洲、台、澎,带有各种各样的言论和主张,英国代表想必时有所闻,如果《开罗宣言》不明确宣布这些土地归还中国,而使用含糊的措词,那么,联合国家共同作战和反侵略的目标,就得不到明确的体现。《开罗宣言》也将丧失其价值。美国代表哈里曼赞成王宠惠的意见,贾德干陷于孤立。
—— 摘自“百度网”(http://zhidao. ( http: / / zhidao. ))
材料二:“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及使日本在中国所窃取之领土,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夺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开罗宣言》(1943年12月1日)
材料三: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台湾·余光中)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代表在就《开罗宣言》草案中据理力争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工农运动的压力 B、美国的支持
C、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 D、苏联的支持
(2)材料二中“东北四省”和“台湾、澎湖列岛”是日本通过分别哪次战争窃取的( )
A、甲午中日战争 1930年代初侵华战争 B、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C、1930年代初侵华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D、1930年代初侵华战争 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
(3)材料三中造成作者“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的历史原因主要是( )
A、美、苏对抗 B、中国内战 C、日本割占 D、中、美对抗
(4)上述材料分别来自网络学者文章、官方原始文献和诗歌,如果你从事台湾问题研究对这些史料应该如何处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