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新知导入
竹里馆
王 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新知讲解
参考译文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新知讲解
王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新知讲解
创作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课堂练习
1.诗中写了那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1.幽篁、深林、明月 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新知导入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新知讲解
参考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新知讲解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新知讲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课堂练习
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2)游子思乡之苦。
新知导入
逢入京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新知讲解
参考译文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新知讲解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新知讲解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课堂练习
1.“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2.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2.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新知导入
晚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新知讲解
参考译文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新知讲解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新知讲解
创作背景
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钱仲联《集释》系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
课堂练习
1.一、二句写出了晚春景致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1.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2.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