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人教实验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二. 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 难点:
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正确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本课概述:讲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产生后到新中国成立经历了一个曲折艰辛的发展过程。第一目“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主要讲述了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和影响。第二目“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则告诉我们“春天”是如何出现的,有哪些表现和特点,以及为什么如此短暂?第三目“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叙述了抗战前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列举了抗战爆发后,民族工业沦陷区、国统区受到沉重打击的具体事例。第四目“民族工业的萎缩”着重介绍了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萎缩的原因和具体体现。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如下: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的前十年,发展显著;抗战时期,遭受沉重打击;抗战胜利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资本输出为主,如:开办工厂、开矿、修铁路、给中国提供贷款,资本输出与商品输出相比,更有利可图,如:运费成本、劳动力成本、原料成本下降等等,再加上列强在中国开办的工厂享有国民都无法享受的特权,这样列强的商品在中国就更具有竞争力,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而这就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
(2)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从以上两个原因来看,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与列强的侵略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同时,又受到封建政府政策的极大影响,所以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生存的。它的发展必然会带有一定的不独立色彩,下面的发展概况便有所体现。
2.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概况:设制的厂矿企业数量增多、投资额扩大;兴办近代企业的地区增多,原来只在上海、天津、广州、汉口等开放的通商口岸地区,而现在在其他一些地方也都有了这类企业;以轻工业发展为主,尤其是棉纺织业尤其突出。如:民族工业多从通商口岸产生并发展起来,轻工业发展迅速,二种工业相对薄弱。
3.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影响:
(1)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其经济实力的增强,民族资产阶级必然会要求登上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如:代表资产阶级上层的维新派在1895年以后掀起制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代表资产阶级中下层的革命派在20世纪初期发动了旨在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不仅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新的阶级基础,而且也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前提和内在动力,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和崩溃,使中国的近代化由洋务运动的器物层面开始推进到制度层面(学习英国的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
(二)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 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背景: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如: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些奖励发展实业的方针政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更激发了实业家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各种发展实业团体纷纷涌现,如: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甚至很多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
(2)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比较广阔的国内市场,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空间,这样,“实业救国”思想就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尤其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以后更是如此。
(3)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由于辛亥革命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很多其中的代表人物参政于北洋军阀政府。
(4)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同时因为战争的需要,它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国内市场,进而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
2.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发展的概况:如上述原因,列强减少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中国的轻工业在这一时期发展最快,像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还有烟草、火柴、榨油和化工等等。有一批实业家涌现。
3.“短暂”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进入20年代,大批民族工业或被外资控制兼并,或因产品竞争力弱而亏蚀闭歇,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短暂春天的逝去,昭示我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现代化。“实业救国”虽成难圆之梦,但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三)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6年),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
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在蒋介石国民政权建立之初给予很大的经济支持,而国民政府也为了巩固统治也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特点: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不仅超过官僚资本,而且超过外国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 抗战时期(1937——1945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1)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厂矿,或被毁、或被日军“委托经营”“军管理”“租赁”等形式吞并。
(2)国统区:出于抗战需要,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而掌权的官僚阶层也乘机垄断经济命脉,谋取暴利。故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到1941年,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
即:日本全面侵华的破坏、野蛮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压榨。
(四)民族工业的萎缩
1. 民族工业的萎缩原因:
(1)美国的经济掠夺。美国与国民政府于1946年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在华政治、经济等特权。之后,美国大量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排挤了国货。有人称这一条约为“新二十一条”。
(2)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
(3)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2. 民族工业的萎缩状况: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本课概述:建国以后(1949——1976年),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发展,1949——1952年这是新中国在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上想尽办法恢复和发展经济,到1952年国民经济根本好转,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1953——1956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中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56——1966年在黑暗中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误,成功之处是在于1956年中共八大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正确分析了中国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但是中共八大将方针扭曲,全国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成为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中共及时进行了调整,1962——1965年经济领域取得重大成就;1966——1976年国民经济的劫难:1971年之前基本停滞,71年以后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经济复苏和迅速回升,但形势很不稳定。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949年到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在经济建设领域的探索,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改造等三方面的内容。
1. 国民经济的恢复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而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则作出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着手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仅仅经过三年的时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就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国民经济的恢复以较短的时间,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为进入一个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阶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能力得到了初步检验。
2. 一五计划
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毛泽东有一段给人印象深刻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中国人民自然迫切要求迅速改变这种状况。
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执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简单说来就是建立两大方面的基础: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范畴)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历经了五个年头,经过反复修改,到正式通过时已经实施了大部分,它从我国实际出发,又参照苏联的经验,成为切实可行的计划。“一五”计划建设规模宏大,在五年内,各项支出总数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以上。用这样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国家建设,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得到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持,王崇伦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一切保障了“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同世界其他国家工业起飞时期的增长速度相比,也是名列前茅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如一五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3. 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广大农民通过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小农个体经济改变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消灭了剥削阶级,避免了两极分化。党和国家还创造性地采用赎买政策,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资本主义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三大改造的成功标志着社会主义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至此,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对部分工商业者使用和处理不够适当,以致遗留了部分问题。
(二)探索与失误
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956年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此后的十年,党在经济建设领域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出现过严重的失误。
1. 中共八大
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阶级关系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国内主要矛盾必然要发生变化。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突出了我国生产力还很落后的基本国情,强调了全党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中共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共同构成了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思想还不够成熟,八大的正确方针在党内未能牢固确立,一些重要思想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坚持下去,因此,八大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曲折。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第一,对总路线的评价,主观上讲,它的提出反映了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客观上讲,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二,由于总路线的指导作用,“左”倾经济思想在经济领域更加膨胀,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的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这种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到1958年底,全国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农业生产方面,由于经济效益低下,1958年农业丰产而没有丰收。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生产力的角度。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生产关系方面急于过渡的一次典型实验,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生产关系的角度。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党在探索中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由此可见,党这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大问题上,还缺乏足够清醒的和科学的认识,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1959~1961年,出现了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党和人民为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3. 国民经济的调整
面对严峻的现实,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已势在必行。继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之后,国家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给我们带来了可贵的启示。第一,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第二,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第三,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急于求成,只能欲速而不达;第四,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所有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都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取得的,都将成为党继续领导经济建设的宝贵财富。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的干扰和全方位的破坏。1967、1968两年的时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李先念同志曾说过:“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提出批判极“左”思潮,使国民经济在1973年出现复苏的局面。
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实质上是要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全面整顿取得的成绩使广大人民群众受到鼓舞,他们又重新看到了国家的希望。但随着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全面整顿被迫中断。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 选择题
1.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在( )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
B. 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
C. 是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中
D. 是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中
2.(2002北京东城模拟)有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因为甲午战争后( )
A.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 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 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3.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是( )
A. 纺织业和火柴业 B. 面粉业和火柴业
C. 纺织业和面粉业 D. 火柴业和造纸业
4.(2001广州模拟)20世纪初期,中国民族工商业得到了一次发展机会,这个“机会”是指( )
A. 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世界大战 B. 第二次工业革命深入进行
C. 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覆灭 D.“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思潮
5.(2005山东潍坊高三统考)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
A. 以面粉业等轻工业为主畸形发展
B. 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C. 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D. 在主要工业部门中超过了外国资本
6.(2003·郑州模拟)1912—1919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影响不包括( )
A.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到来
B. 使中国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阶级基础
7. 辛亥革命后,从封建营垒里分化出一些有识之土,倡导发展实业,他们的代表人物首推( )
A. 荣宗敬 B. 周学熙 C. 荣德生 D. 张謇
8.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主要表现在( )
① 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 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本国资本
③ 重工业基础超过轻工业 ④ 自然经济仍超过民族资本
A. ①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9. 与19世纪晚期相比,促进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 自然经济的解体 B. 外商企业的刺激
C. 列强的大力支持 D. 政府奖励实业
10.(2002北京东城模拟)有人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其“后天畸形”的原因主要是( )
A.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起步较晚 B.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C. 中国矿藏资源遭到列强疯狂掠夺 D. 中国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的压制
11.(2005江苏卷)民国初期,中国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导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 )
A. 北洋政府对民族大团结工业扶植不力 B. 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
C. 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 D.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12. 据统计,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长了80%,导致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 )
A. 西方列强因受经济危机打击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国民政府完成了对中国的政治统一,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C. 国民政府通过控制金融等,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
D. 1935年,国民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政策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3.(2002南通模拟)下列哪一项不是1936年中国经济出现复苏局面的原因( )
A. 中国大规模内战带1935年基本结束
B. 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发展”
D. 30年代大危机使帝国主义国家放松对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4.(2001·太原模拟)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虽有所发展,但最终未能繁盛的的根本原因在于( )
A. 受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制约
B. 封建势力强大,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
C. 受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制约
D. 军阀分裂割据中国没有形成统一市场
15.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近代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三大热潮”,它的共同点有( )
①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
② 都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③ 一直受到中国反动政府的严厉限制
④ 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往往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依赖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
16. 全国解放前夕,国统区经济濒于崩溃,原因有( )
① 多年战争的破坏 ② 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③ 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 ④ 工农生产急剧下降 ⑤ 物资奇缺,物价飞涨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 D. ①②⑤
17.(2005高考天津文综卷,22)1952年天津新港建成反映的是( )
A. 天津工商业调整完成
B. 建国初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 天津建成国际港大都市
D. 天津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18. 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因为这一论断( )
A. 反映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的客观实际
B. 明确了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C. 强调了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D. 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
19. 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为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而提出的八字方针的正确表述是( )
A. 调整、巩固、发展、提高 B. 调整、提高、充实、巩固
C.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D. 调整、发展、充实、提高
20. 文革期间,国民经济开始出现复苏局面是在( )
A. 1971年 B. 1973年 C. 1974年 D. 1975年
21.(2005高考广东单科卷,15)下列各项中属于“大跃进”运动中泛滥的“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是( )
A. 高指标 B. 高投资 C. 高积累 D. 高能耗
22.(2005高考广东文综卷,8)1957年~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
A. 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B. 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C. 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3. 三年困难时期是指( )
A. 1958—1960年 B. 1959—1962年
C. 1959—1961年 D. 1960—1962年
24.(2005高考广东单科卷,13)上海曾有个资本家说:“现在搞厂容易了,过去要和杜月笙、流氓、警察打招呼,现在不同了,销售有百货公司,配料有轻工业部,贷款有人民银行,还有党、团、工会搞增产节约,我们好做事了。”这反映当时( )
① 资本家的经营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
② 资本家已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③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加强
④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5.“一五”计划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是其基本内容之一
② 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③ 到1957年超额完成任务
④ 迅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其基本任务之一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③
26.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成分包括( )
① 国营经济 ② 合作社经济 ③ 个体经济 ④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二. 材料解析题
27.(1999上海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售量数据:1912年为5000箱;1913年为6250箱;1914年为11,000箱;1915年为18,750箱;1916年为26,000箱;1917年为34,000箱子;1918年为36,000箱。
注:1917年上海厂开工后的产品销售量未计入
① 这一组数据表明,民国初期南洋公司的营业状况如何?
② 这一时期,南洋公司等民族企业的发展有哪些客观条件?
材料二 已经垄断中国卷烟市场的英美跨国公司——英美烟草公司多方谋划“把南洋公司打垮”。1919年5月,它诬称南洋公司为“日资”,其产品为“日货”大造舆论,并买通北洋政府官员下令其停业。南洋公司认识到“若屈降外人,则公司必将衰败”。因此,它联合各界奋起抗争,终于得以重新开业。
③ 南洋公司与英美烟草公司的斗争说明了什么问题?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请回答:
① 决议的这段分析的依据是什么?
② 试对材料中的国内主要矛盾加以概括。
③ 中共八大上提出的总任务是什么?
三. 问答题
29. 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种观点认为,“实业救国”是直接对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我国民族危机而提出的,其主流是积极的、进步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业救国”只是一种幻想,既振兴不了实业,更不可能救国。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史实选用适当的角度进行评述。
四. 研究性学习
30. 经济学家认为:鸦片战争以来,近代工业在中国不断增多……在西方殖民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军阀主义夹缝中,我们的民族工业发展缓慢。国人致力于实业……曾出现三大热潮……中国近代(五四运动以前)的社会进步无疑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试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为基础,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次高潮出现的大致时期及形成原因。它的发展又是怎样为“中国近代社会进步”提供基础的?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背景的认识
2.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含义的理解。“近代化”是指工业化和与工业相伴随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这就是从传统的农业文明转化为现代工业文明。所以“近代中国”的核心含义是中国的资本主义化及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化。
3. C
解析: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
4. A
解析: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5. A
解析:用排除法B、C、D不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6. B
解析: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考虑到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7. D
解析: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
8. D
解析:解此题要联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矿业,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从发展重工业,重工业不可能超过轻工业
9. D
解析:北洋政府制定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10. C
解析:“后天畸形”的含义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结构畸形,即重工业十分薄弱。而重工业无从发展的原因在于中国矿产资源遭到列强疯狂掠夺。
11. C
解析:抓住“短暂”特点形成的原因,只有C表述准确。
12. D
解析:考查学生对国民政府所实行的经济政策的掌握。
13. D
解析: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摆脱本国的经济危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更变本加厉了。
14. C
解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使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因此,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繁盛。
15. C
解析: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都实行过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16. C 17. B 18. A 19. C 20. B 21. A 22. B 23. C
24. C 25. D 26. B
二. 材料解析题
27. ① 迅速上升。② 辛亥革命创造了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实业救国思潮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战”期间形成了对中国有利的国际市场环境。抵制日货等群众性爱国运动扩大了国货市场。北洋政府也采取了一些鼓励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③ 外国侵略(帝国主义)势力要继续控制中国市场。民族资本家具有反帝爱国的积极性。
28. ① 依据: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了。
② 概括: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③ 总任务: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三. 问答题
29. 答题要点:
(1)(答案只列评述应包含的要点)同意第一种观点。①“实业救国”是直接针对着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我国民族危机提出的,宣扬和推行实业救国的行动都意味着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抵制和斗争。②“实业救国”口号的提出,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③ 实业救国论不仅表现为理论宣传和创办实业的活动而且在许多反帝爱国运动中以各种各样的斗争形式表现出来。如近代史上一再发生的“抵制敌货,使用国货”的运动就是一种有典型意义的表现形式。④ 在“实业救国”口号下,中国涌现出一批倡导实业发展的团体和有较大影响的代表人物,如张謇、周学熙等,他们乐于投资新式工业,使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出现了短暂的春天。⑤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和中共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⑥ 当然,实业救国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包含有幻想的成分,这自然也是事实,但绝不是主流。
(2)同意第二种观点。①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首先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业是振兴不了的。即使艰难地办起了若干新式工业,也改变不了中国贫穷屈辱的面貌。② 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夹缝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虽然它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要求,但同时又不能不依赖和妥协于对方。这种致命的弱点,使得民族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即使心有余也力不足!③《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已完全确立,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是不会让你走独立的近代化之路的。④ 一战期间,尽管曾一度出现民族工业的春天,但毕竟是短暂的,如昙花一现。并且,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重工业的发展几乎是零。⑤ 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命运也证明,“实业救国”仅仅是他们的一个美好的愿望。抗战期间在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下,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走向萎缩。
四. 研究性学习
30. 答案要点:
第一次高潮: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时期。原因:① 受外商企业刺激,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② 洋务运动对近代商办企业有诱导作用。
提供的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在一些知识分子中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他们在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第二次高潮: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浪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初步发展时期。原因:①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为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提供了条件。②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提供的基础:到了9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开始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高涨。
第三次高潮: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商业得到了一次发展机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原因: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提供的基础:辛亥革命后,有识之士倡导发展实业,“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