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免费资料)高一历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岳麓版(浙江省湖州市)

文档属性

名称 (特别免费资料)高一历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岳麓版(浙江省湖州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4-07 00: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岳麓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二. 学习目标:
1、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表现、代表人物;(掌握)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掌握)
三. 重、难点讲解:
重点:
1、民国时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表现;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难点:
1、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的主要目的、方式;
2、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阻碍
[教学过程]
一、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重点、掌握)
1、原因:
(1)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就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首先,曾给民族工业造成严重压力的外国商品倾销有所缓和。如:英国对华输出减少了约1/2,法国减少到不足战前的1/3,德国货则完全停止了进口。
其次,大战期间,由于交战的帝国主义国家大肆扩军备战,民用工业削减,日用品不足,于是急需进口大量面粉和其他货物,这也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欧洲各国放松侵略是中国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外国资本对中国的侵入是导致中国民族工业缓慢发展的重要因素。
(2)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也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3)政府还倡导使用国货。
(4)群众性的反帝斗争,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2、发展概况:
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范旭东被称为中国化学工业的代表人物。
3、特点:
(1)发展是暂时的,不稳定的。
(2)发展不平衡,重工业发展较快,轻工业发展较慢。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3)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4)仍然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
(5)民族工业都出现在沿海地区。
二、中国民族工业的“苦难历程”――曲折发展(重难点、掌握)
1、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
(1)目的:为了适应侵略需要,日本把占领区变成军事和工业基地(经济掠夺、以战养战)
(2)政策:“适地适产主义”
(3)实质:将沦陷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中
(4)手段:以“军事管理、委托经营”等方式掠夺和控制工矿业;
控制与垄断金融和内外贸易;
物资管制制度;
掠夺大量劳动力。
2、三座大山重压下的民族资本
(1)外国资本的压迫。
中国的民族工业不仅倍受日本的压迫、排挤,还遭受着英美等国资本的欺压。一战结束后不久,外国资本纷纷卷土重来。它们凭着雄厚的实力,利用跌价竞争等方法给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很大压力。
(2)官僚资本的排挤
抗战爆发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官僚资本通过手中的权力,实行“经济统制”政策,把资本渗透到民族工业中去。
官僚资本还对民族工业进行侵蚀、排挤和打击。
1931年,以中国银行为首的各财团银行,趁中国棉纺工业出现危机,通过投资、贷款、管理等方式,先后侵占了33家民族资本纱厂,这些纱厂共拥有100余万枚纱锭。
(3)封建势力的束缚。
无论是在清末,还是民国时期,民族工业都受到封建势力的严重束缚,不仅苛捐杂税难以应付,还遭受到赤裸裸的敲诈和勒索,极大地加重了民族工业的负担。
3、民族资本自身的弱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三、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2)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3)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4)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3)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重点、掌握)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典型例题】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近代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的“三大热潮”,它们的共同点有( C )
①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
②都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③一直受到中国反动政府的严厉限制
④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往往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依赖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
2、民族工业在发展中依赖外国或封建主义庇护的根本原因是( D )
A. 民族资本薄弱 B. 封建势力强大
C. 资本主义的强大 D. 中国社会的性质
3、(05江苏11)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导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 C )
A. 北洋政府对民族工业扶植不力 B. 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
C. 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 D.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4、中国民族工业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经历了短暂的发展,说明( D )
①民主制度的建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是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
④封建经济在中国根深蒂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5、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进入了进一步发展时期,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其中面粉、棉纺、化工业生产水平居世界前列。我国民族工业在这期间迅速发展的主要内因是( D )
A. 海外华侨的竞相投资办厂
B. 欧洲列强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
C. 各种实业团体的广泛建立
D.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模拟试题】
1. 日本提出“适地适产主义”的主要目的是 ( )
A. 适应侵略需要
B. 将占领区的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之中
C. 把占领区变成其军事基地
D. 破坏中国沦陷区的经济
2. (04辽宁、广东9)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其特点是( )
A. 面粉、棉纺等行业发展迅猛
B. 以机器制造业带动全局
C. 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工商业中心
D. 中国工业品大量出口
3. 荣氏家的保兴面粉厂在开办起来后,却遭到当地保守势力的阻挠,说工厂的兴建破坏了“风水”,将官司打到县衙。这件事表明 ( )
A. 清朝是一个没有民主法制的政权
B. 封建势力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发展
C. 封建势力排斥一切新兴事物
D. 资产阶级实业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 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三座大山的重压。“三座大山”是指
①外国资本主义 ②本国封建主义 ③本国官僚资本 ④小农经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指( )
A. 1895——1898年
B. 1898——1911年
C. 1912——1919年
D. 1919——1937年
6. 促使中国民族工业黄金时期出现的主要因素有(  )
①西方列强忙于世界大战无暇东顾
②民国政府鼓励民族工业发展政策
③民众爱国运动推动民族企业发展
④民族资产阶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
7. 设想你是一位19世纪60年代投资企业的人,从投资小见效快的角度考虑,最好投资于 ( )
A. 重工业 B. 轻工业 C. 农业 D. 军事工业
8. 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主要是因为( )
A. 工业结构不合理 B. 地区分布不平衡
C. 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 军阀割据混战
9. “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此材料说明他遭遇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
A. 官僚资本 B. 外国资本 C. 封建官府 D. 地主阶级
10.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并存的经济成分有( )
①自然经济  ②民族工业 ③洋务企业 ④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11、(02上海春季高考,33)1914至1919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少有的“黄金时代”。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试题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适地适产主义的实质。
2、A
解析: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之一是轻工业发展迅速。
3、B
4、A
5、C
6、B
7、B
8、C
解析:由于中国的社会性质,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也就决定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只能缓慢发展,始终会受到外在各种因素的束缚。
9、A
10、A
11、(l)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激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与法令。
(2)不少商人、资本家纷纷成立各种实业团体,以维护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3)群众性的抵制外货爱国运动,也支持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4)一战爆发后,列强不仅减少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相反增加了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使商品价格上涨。
(5)丰厚的利润,吸引其它资本向工业资本转移。
因此,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成为其发展史上少有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