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共3课时50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共3课时50页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2-28 09:32:28

文档简介



人教版 数学 六年级 下册





乘法交换律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运算定律
课堂练习
3








填 空。
25×( )=23×25
25
23
29
17
36
17×13= 13 ×( )
29×( )=36×( )
4×13×25=4×( )×13
情境导入
返回
口 算。
5×2= 12×5= 15×4=
16×5= 35×2= 45×2=
25×4= 125×8= 25×8=
10
60
60
80
70
90
100
1000
200

都是乘法口算题,积都是整十、整百、整千数。

你发现口算的题目有什么特点?
返回
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①一共25个小组
②每组种5棵树
③每棵树浇2桶水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
返回
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
答:一共要浇250桶水。






















































方法一:先求25个小组,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25×2
=250(桶)
探究新知
返回
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方法二:先求每组种5棵树要浇多少 桶水,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答:一共要浇250桶水。
25×(5×2)
=25×10
=250(桶)
返回

25×5×2
=125×2
=250
 25×(5×2)
=25×10
=250
25×5 ×2   

25×(5×2)
( )






































观察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左边算式两个因数加上括号,先算前两个因数的积。
它们的计算结果相等

想一想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你会用符号表示这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吗?

先算后两个因数的积。
返回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25×5)×2 = 25×(5×2)
(60×25)×8 = 60×(25×8)
125×(8×14) = (125×8)×14































用字母表示:
(a × b) × c = a ×( b × c)

你试一试举出这样的例子,并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三个数连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
积不变。

返回
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填上适当的数。
30×6×7=30×(6× )
7

125×(8×40)=( × ) ×
125

8

40

35×18=18×
16×5×2=16×( ×2)
25×5×4×20=( × ) ×( × )
35

5

25

4

5

20

课堂练习
返回

方法一:
(50×2)×7
这个游泳池长50m。他每次游多少米?
答:他每次游700米。


来回指的是两趟。
(50×7)×2

方法二:
=350×2
=700(m)
=100×7
=700(m)
返回
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25×4)×42
=69×(125×8)

乘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能使计算简便。
69×125×8 25×42×4
=69 ×1000
=69000

=100 ×42
=4200

返回

乘法结合律
6×20×15
答:一共有1800人。
学校运动会的开幕式上要进行团体操表演,一共有6个方阵,每个方阵有20行,每行有15人,一共有多少人?

=6×(20×15)
=6×300
=1800(人)
返回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三个数连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乘法结合律
字母表示:(a × b) × c = a ×( b × c)
课堂小结
返回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计算乘法时,要看清楚算式的特点和数据的特点,哪两个数相乘的积是整十、整百、整千就先相乘,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返回
课本:
第27页 第3题
返回
课后作业
谢谢!


人教版 数学 六年级 下册





乘法分配律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运算定律
课堂练习
3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想一想,要解决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条件?

①一共25个小组
②每组4人负责挖坑、种树
③每组2人负责抬水、浇树
返回
情境导入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4+2)×25
方法一:
先求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再求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答:一共有150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6×25
=150(人)
返回
探究新知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4×25+2×25
方法二:
先分别求出负责挖坑、种树的和抬水、浇树的各有多少人,再求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答:一共有150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00+50
=150(人)
返回
 4×25+2×25
=100+50
=150
(4+2)×25
=6×25
=150

想一想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你会用符号表示这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吗?
(4+2)×25   
4×25+2×25

4个25 + 2个25

6个25







































观察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先求出两个数的和,
再乘第三个数。

先分别求出两个数的积,
再相加。

结果相等


返回
 4×25+2×25
=100+50
=150
(4+2)×25
=6×25
=150
(4+2)×25   
4×25+2×25
你是怎么想的?





左右两个算式有什么地方相同?
×25
×25
×25
左右两个算式有什么地方不相同?
用两个加数4和2分别去乘25,再相加。
用(4+2)的和去乘25

能根据左边的算式写出右边的算式吗?
返回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2)×25
4×25+2×25
=
(2+3)×5 2×5+3×5
(40+50)×6 40×6+50×6
=
=
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
a×(b+c)=
a×b+a×c
想一想:


你试一试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并用一句话概括?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返回

想一想怎样区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呢?

乘法结合律:(a×b)×c=a× (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
a×(b+c)=a×b+a×c








































































































































































































区分
乘法结合律是三个数相乘,而乘法分配律是两个数的和,与另一个数相乘。

返回


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 )
32×(7×3)=32×7+32×3 ( )
64×64+36×64=(64+36)×64 ( )
×
×





28×56
乘法分配律含有“+”和“×”
返回
课堂练习
观察左边的竖式,说一说在计算
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 0
2 5
1 2
×

2 5 0

3 0 0
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25×12
=25×(10+2)
=25×2+25×10
=50+250
=300

返回
(3)27× +  ×9 =( +54)×9
根据乘法分配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35×(3+8)= 35× +35×



(2)(16+45)×  = 16×4+  ×4




3
8
4
45
9
54
27

乘法分配律,可以正着用,也可以反着用。
返回


117×3+117×7=117×(3+7)
24×(5+12)=24×17
4×a+a×5=(4+5)×a
36×(4×6)=36×6×4
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
返回
(75+45)×60
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
答:李阿姨花了7200元钱。

方法一:

方法二:
75×60+45×60


=4500+2700
=7200(元)
=120×60
=7200(元)
返回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用字母表示:(a+b)×c=a×c+b×c
乘法分配律
返回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乘加乘的形式,有两个运算符号,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两个加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
返回
课本:
第27页 第4题
返回
课后作业
谢谢!


人教版 数学 六年级 下册





乘法交换律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运算定律
课堂练习
3
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想一想,你会列式计算吗?
7×4 =28 (个)

4×7 =28 (个)

7×4 = 4×7

情境导入
返回
① 每组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 负责抬水、浇树。(每组一共6人。)
② 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6人对应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③ 一共有25个小组。



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理解这些信息的?

返回
①负责挖坑浇树,一共有多少人?
②负责抬水种树,一共有多少人?
③他们一共种多少棵树?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返回
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4×25=100(人)
25×4=100(人)
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 100人。
探究新知
返回










































































































































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人?
2×25=50(人)
25×2=50(人)
答:负责抬水浇树的一共有50人。









































































































































他们一共种多少棵树?
5×25=125(人)
25×5=125(人)
答:他们一共种125棵树。
返回
2×25=50
25×2=50
4×25=100
25×4=100
4×25= 25×4
2×25= 25×2
5×25=125
25×5=125
5×25= 25×5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算式中的两个因数交换位置, 积不变。



返回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你试一试再举几个例子,并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80×9= 9×80
10×50= 50×10
125×8= 8×125
……
字母表示:a×b = b×a
返回












在计算乘法时,可以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看“积”是不是相等,来进行验算。
想一想,乘法交换律有什么作用呢?
它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

返回








12×32=32 ×___
___×65=65×35
78× ___=43× ___
a×12=12×___
在下面的横线填上适当的数。
12
35
a
78
43
课堂练习
返回
(1)12×17=17×12 ( )


(2)125×16=125×8×2 ( )


(3)a × 16 = 16 × a ( )


(4)27+63=63+27 ( )


×
×
判断下列各题是否应用了乘法交换律? (正确打“√”,错误打“×”。)

乘法交换律是交换因数的位置而不是分解因数。

乘法交换律指的是乘法。
返回
应用乘法交换律,用线连一连。
28×56
79×O
?×69
?×O
56×28
O×79
69×?
O×?




返回
先计算,再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4×16=










































































































验算:
544
126×37=










































































































验算:
4662
3 4
× 1 6
2 0 4
3 4
5 4 4
1 6
× 3 4
6 4
4 8
5 4 4
1 2 6
× 3 7
8 8 2
3 7 8
4 6 6 2
3 7
× 1 2 6
2 2 2
7 4
4 6 6 2
3 7
返回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1.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乘法的交换律
2.字母表示: a×b=b×a
课堂小结
返回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乘法的交换律

运用乘法交换律,可以帮助我们检验乘法做的对不对。

交换的是因数的位置哦!
返回
课本:
第27页 第1题
返回
课后作业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