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综合探究:中、日近代改革比较》、《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岳麓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16课《综合探究:中、日近代改革比较》、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二. 学习目标:
1、从背景、措施、意义等方面比较中、日近代改革。(识记)
2、通过对比学习,分析为什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以失败而告终。(理解掌握)
3、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了解)
4、概述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理解掌握)
三. 重难点讲解:
知识点一、中日改革的同与异
中日近代改革的相同之处:
背景:封建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严重。
动因:资本主义发展,富国强兵要求。
舆论准备:先进知识分子通过著书立说,创办报刊,创办团体组织宣传变法,特别运用西方的启蒙思想为武器。
内部条件:经济形态落后,政治危机、社会矛盾激化,但新的经济力量和阶级力量有所发展。
外部条件:民族危机,外来侵略同时带进西方文化。
领导力量:都是封建性统治集团。
主要内容: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对本国政治体制有所改革,注意振兴工商业和发展新式教育。
为什么会有相同之处?
君主专制政体、封建自然经济、闭关锁国政策等影响,传统文化思想作用等。
中国和日本在改革过程中有哪些不同?
中国:只注重学习西方的军事、交通等方面的器械,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西方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固守原来的传统。
日本: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也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主张适时而变。
中日改革有什么关系?对甲午战争有什么影响?
中国的改革阻力重重,主要来自统治者的腐朽和落后以及各国的干涉。西方列强将主要精力用于侵略中国,这就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国内阻力较弱。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
知识点二、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1、主要内容的异同:
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海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
明治维新: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经济方面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军事改革和文明开化政策。
差异:中国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未引进先进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日本:不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还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
2、结果的异同: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
甲午战争可以证明。
3、原因:
1)经济原因:中日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
2)政治原因:中日两国统治者阶级基础不同
知识点三、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
1、背景:
(1)文革结束,两个“凡是”阻碍了“左”倾错误的纠正;
(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原因:人们要求纠正“文革”错误与“两个凡是”错误
目的:冲破理论禁区,纠正文革以来的极“左”路线
意义:1978年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也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3)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
2、重大决定:
(1)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治路线)
(2)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重新评价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组织路线)
3、意义
(1)是党的历史,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
(二)经济领域的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哪里取得突破?
率先突破:农村 (安徽、四川)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B、人民公社的体制(一大二公)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C、农民生产生活困难。
(2)过程(内容)
A、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含义: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通过对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使农户成为生产经营的主体,基本上形成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轨经营体制。“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1950土地改革——1956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人民公社——197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
B、1984年产业调整: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合同订购制与市场收购制代替统购派购制
D、2000年税费改革
E、2006年,取消农业税
目的: 理顺分配关系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步骤
A、扩大企业自主权: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
B、“放权让利”:大力改革国有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和结果
70年代末,开始,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1984年,全面展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2年,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3、对外开放
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的形成、特点?
我国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城市的理由1)靠近国际市场(香港、澳门);2)与海外有密切的联系(侨乡);3)海陆便利;4)有广阔的经济腹地为依托。
(三)政治体制改革
必要性: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民主取代集权、法治取代人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一部分领导干部的贪污腐化。
1、前提方向:在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同时,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各种形式。
2、过程: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体制;实行党政分开。原有体制优势部分的强化与完善。
3、改革模式变化:传统的集权模式——民主模式
4、改革的主要任务:
5、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村民自治
6、政体改革目标: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四)改革战略:团结一心奔小康
1、宏伟目标:小康水平到全面小康社会
2、形成:
(1)提出: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2)定量表述:党的“十二大”(3)“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三大”(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
【典型例题】
例1、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一切足矣。”这一主张的根本依据是
A、中国与日本的国情基本相同 B、其它国家的改革很不彻底
C、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 D、日本通过改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解析】结合当时的背景分析,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处于空前严重的危机之中,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功解决了危机,是维新派改革的好典范。
【答案】C。
例2、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解析】本题所考查的知识为“改革开放”,所考查的能力为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和评价。易错选为D项。其原因是没有注意“本质含义”的限定语。作为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认识,“改革”、“革命”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则是改革的具体内容,这绝不是本质的东西。
【答案】A。
例3、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谈到:“我们的现代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普通真理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请回答:(1)结合辛亥革命,说明“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的教训。
(2)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普通真理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的?
(3)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有哪些重大探索。
【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论述题,切入点十分新颖,以中国人在各个历史时期“走自己的道路”的情况,考查学生的对基本史实的掌握程度和对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理解。
【答案】(1)辛亥革命是建立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能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2)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它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通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3)“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规定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
【模拟试题】
单项选择题
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 )
①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 ②对工业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③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④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 下列内容与中共十四大无关的是( )
A.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目标的确立
B. 确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
C.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深化了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
3. 之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是因为它( )
A. 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 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C.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安徽凤阳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这从根本上说明( )
A. 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B. 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C. 这种责任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惟一途径
D. 只要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
5. 改革开放后,使中国许多农民“离土不离乡,致富进城镇“的措施是(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组织劳务输出 D. 发展乡镇企业
6. 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事件是( )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B. 进一步深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C. 农村新的组织管理形式——村民自治的产生
D.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7. 我国发展战略结构的新变化是指从“小康水平”到( )
A. 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B. 全面建设小康
C. 更全面水平的小康社会 D. 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
8. 1953年我国实行了农业合作化,1978年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列对以上变化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
A. 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B. 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C. 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D. 后者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
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民主化和社会法制化建设有了长足的进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导致上述情况的因素不包括( )
A.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B. 改革开放的政策
C. 各方面政策的落实和调整,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D. 国际环境一直安定
10. 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不早于( )
A. 1949年 B. 1956年 C. 1966年 D. 1978年
非选择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继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请回答:
⑴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的生产关系进行了成功的调整和改革,简析其主要内容和意义。
⑵党的“十四大”在这一探索中做出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远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西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涵》
材料二: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针对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双方在马关谈判时的情景及其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有人说日本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并认为李鸿章“是天生卖国贼”。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说明李鸿章和郑观应在什么问题上所持有的观点有何异同?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郑观应的观点是针对19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中国发生的什么大事件而提出的?他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3)结合材料一和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对李鸿章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
试题答案
1. D 2. B 3. B 4. A 5. D 6. C 7. B 8. C 9. D 10. D
11. ⑴内容: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意义: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极大提高。⑵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⑶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 (1)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这一问题上。 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不同点: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比西方好,不必改革,只要学习西方制造利器即可。郑观应认为既要学习西方的技术,更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2)洋务运动。他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只有改变封建制度,才能使国家富强。
(3)不完全正确,因为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并非李鸿章一人所为,而是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所造成的。说李鸿章是“天生卖国贼”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李鸿章大兴洋务,兴办军事工业,扩建北洋海军也有抵抗外来侵略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