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明朝那些事儿》片段欣赏
姓名:朱元璋 外号:朱重八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生主:1328-1398年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1328-1344年 放牛
1344-1347年 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
1347-1352年 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1368年 造反(这个厉害)
1368-1398年 皇帝(威风)
《明朝那些事儿》起于网络江湖,收到读者的热捧。作者当年明月。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那么,明朝到底发生了哪些事呢?
他是一位有着奇特个性、传奇身世、跌宕起伏的创业史以及独树一帜的治国驭人之术的皇帝,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是如何和他的继承人加强君主专制的呢?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当政的统一王朝。元朝末年,政治黑暗,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两种矛盾的激化引发了元末农民起义。出身贫寒的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起义军,并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领导人,最终打败群雄,建立了新的王朝——明朝。
问题1:明朝建立的时间、朱元璋称帝的地点。
问题2: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秀。那么,这个新的王朝建立后才去了那些措施巩固统治呢?
材料一“不用交手,胡惟庸已经明白,自己上错了擂台,他跟朱元璋根本不是一个公斤级的选手。”
材料二“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中国最后一个被诛杀九族的宰相
上述材料我们得出那些信息?
第一,从材料一中可以读出胡惟庸跟朱元璋交手最终失败。第二,从材料二和图片中可以读出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宰相这一官职了。
在以往的朝代中,宰相的正式官名是什么?
对,是丞相。它始于秦朝。因为宰相胡惟庸权力过太大,威胁到皇帝的统治,所以朱元璋才诛杀胡惟庸。
在中央,废除丞相,宰相的权力分归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在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管地方民政、财政、刑狱和军政。这三司各行其职,互不统属,相互牵制,都直接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皇帝通过这些体制,直接掌握了全国的军政大权,从而使君权得到强化。
后来,由于国事太忙,另设立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内阁制形成。大学士只是皇帝的助手,二不是百官之首!
作为一名皇帝,除了要加强皇权外,他还想及时军民动态,以便更好地维护其统治。那明太祖采取了什么办法呢?
历史故事: 明太祖与宋濂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喝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
历史材料:
“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诀,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锦衣卫印
看过故事,大家想想“是什么原因让官员如此胆颤心惊地生活?
对。在明朝,特务无处不在,无事不”探“。其功能在于监视官员、平民的活动及生活。明太祖授权建立了一支直接由皇帝控制、指挥的队伍——锦衣卫。厂卫(东厂,西厂)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突出特点。皇帝权力得到强化,专制之风愈演愈烈,官吏无心政事,百姓不敢言语,社会逐渐黑暗,王朝走向衰落。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皇帝靠一些自下而上的措施来加强皇权,但他毕竟心里不踏实。只有让老百姓心甘情愿地接受压迫并服从于他,那才是最保险的办法。于是,又一项加强皇权的措施出台了。从此,它从心里控制了百姓!大家请看: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唐太宗
顾炎武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指的是什么制度?大家回顾一下,科举制创立于哪个朝代?完善于何时?顾炎武为何这样抨击科举制?
对,指的是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明朝规定科举考试范围限制在四书五经之内;只能根据指定观点答卷;考试行文格式只能是八股文。
明清科举制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度在明代的重大变化,同时也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它反映了封建统治制度的腐朽和没落,是造成我国明清时期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片人物范进将自己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制这座“独木桥”上!最终在“疯”中爆发出来。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图中人物的表情:落榜者垂头丧气,榜上有名者窃喜之。
第一,仅从考试制度来看,这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对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第二,到了明清,不讲求实际学问,背离了考试的初衷,败坏了学风,目的是要拿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鲁迅先生曾说:“八股原是愚笨的产物。”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科举制的看法。
朱元璋死后,接力棒传到了建文帝手中。但是上台后的建文帝遇到了很棘手的问题,当年朱元璋分封诸子到各地为王,各地侯王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严重影响到中央统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必须采取削藩的措施加以遏制。燕王朱棣先发制人,打着“靖难”的旗号,在1399年起兵夺皇位。历史上称这次进行了4年的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权的内战为“靖难之役”。最后朱棣攻破南京,登上皇位,史称明成祖。那么朱棣登位后为了巩固其统治,他会采取哪些措施呢?
第一,1421年,迁都北京
第二,继续执行消藩政策
第三,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那么明成祖迁都和削藩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一,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北方少数民族不时威胁中原政权。为了加强对北方的控制,明成祖决定迁都。
其二,因为明成祖是以藩王身份起兵夺取帝位的,深知藩王权势过大对于君权的威胁。
从1417年到1420年12月,明成祖动用80万能工巧匠,在元朝大都基础上营建北京。
北京城的我国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北京城“双龙”布局
本课小结
明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拼命加强君主专制,甚至用非常手段来支持其摇摇欲坠的封建大厦。这在当时有一定得积极意义,对粉碎内部的分裂叛乱和外敌入侵,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起过积极作用,但腐朽的封建制度更需要强权来维持,又显示出封建制度的衰落和统治基础的日益腐朽。明清封建统治只是“落日的余晖。”
一、明朝建立:1368年初 以 为都城建立明朝。
二、加强君权措施:
1、行政机构: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 ;中央废除 和中书省,以 处理朝政。
2、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 ;明成祖, 。
3、思想文化方面:实行 。
4、实行 政策,进一步强化君权。
1、【 】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宰相的地位。我国古代宰相制度废除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08泰州中考]第5题
D
考点: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 】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下列情节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是
A.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后来又让他负责修筑万里长城
B.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C.唐朝在广州、泉州等主要港口设市舶司,鼓励商人用交子进行商品交易
D.明朝时锦衣卫经常向皇帝汇报臣民的一举一动
[08泰安中考]第3题
C
3、【 】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A.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
B.供住宿的邸店很多
C.东京城内的市民在“瓦子”里娱乐
D.许多读书人在书房里钻研八股文
[08威海学业]第7题
D
——蓝色鱼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有关专家对北京景山地区的遥感航摄照片进行了研究,发现这里的古代建筑群的整体设计形状貌似一组拟人化的建筑。地质矿产部地质遥感中心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们利用遥感技术所拍摄的全北京城鸟瞰照片,翻阅了大量有关史料,相互印证。他们惊奇地发现,明朝人对北京城的设计建造是双龙布局形状。一条水龙和一条陆龙衡山环水,蔚为奇观。
水龙以南海为龙头部分,湖心岛是龙眼,中南海和北海构成龙身,什剎海是龙尾,摆向西北方向。
陆龙俯卧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天安门宛若龙吻,金水桥为龙的颔虬,东西长安街仿佛龙的两条长须,从天安门到午门一带是龙鼻骨部,太庙和社稷址如同龙眼,故宫恰似龙骨龙身,四座角楼好像是龙的四爪,伸向八个方向,景山、地安门大街和钟鼓楼构成龙尾。正阳门好似一宝珠。通览北京中轴线的古建筑,呈现出巨龙锁珠之势,极富匠心。
明代北京城建筑的这种“双龙”布局,反映了在华夏民族历史上君权神授的思想。在一种观念看来,北京乃兴龙之地,帝王乃天降龙种。这种神奇的双龙布局设计是中国古人的艺术造诣,还是天然的巧合,仍然是一个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教案·第 1 页 (共 1 页)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八股文简介
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
顾炎武《日知录 试文格式》详细说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变情况:“‘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1465—1487)以后。股者,对偶之名也。……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若长题则不拘此。……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然后提出夫子为何而发此言,谓之‘原起’。至万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不过写法初无定规。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中期而泛滥整个清代,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越雷池一步。一篇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而能与骈体辞赋合流,构成一种新的文体,在文学史上自有其地位。但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作为考试的文体,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无自由发挥的余地。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
八股文的产生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学者多数认为,它滥觞于北宋的经义。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以经书中的文句命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宋代的经义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雏形。经义后来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遂演变成为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
光绪二十八年(1902),废八股,乡、会试虽尚有四书义、五经义,文章格式已不受限制。
光绪三十一年(1905),袁世凯、张之洞上《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并妥筹办法》摺,得到谕允,于是,有着七百年历史的八股文寿终正寝。从此,它被世人视之如敝屣、粪土,不屑一顾。事实上,八股文在历史上也曾有过辉煌的一页,也传下不少至今仍不失其妩媚的作品。甚至有的批评家认为:“有明二百七十年,镂心刻骨于八股,如胡思泉、金正希、章大力数十家,洵可继楚骚、汉唐诗、元曲,以立一门户。”(焦循《易余龠录》)诚然,明代的诗文词赋都不足与异代抗衡,唯有八股文才是独领风骚。
明代八股文能兴盛于一时,既属时代的召唤,也得之文化的积淀。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说:“明初八股文渐盛,这却在文坛上放一异彩,本是说理的古体散文,乃能与骈体诗赋合流,能融入诗词的丽语,能袭来戏曲的神情,实为最高希有的文体。”在有明三百年中,八股文名家辈出,如王鏊、钱福、唐顺之、归有光、金声、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又是其中的佼佼者。俞长城《百二十名家稿》说:“制义之有王守溪(鏊),犹史之有龙门(司马迁),诗之有少陵(杜甫),书法之有右军(王羲之),更百世而莫并者也。”王鏊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士人无不奉之为圭臬,几至家有其书。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写蘧公孙的女儿,“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女孩子尚且如此,士人更不用说了。
八股文在历史上罪孽深重
首先是它败坏了读书种子。士人为了挣得功名,皓首穷经,揣磨圣贤的言行和时文的程墨。到了后来,连经书也不读了,只“记其可以出题之篇,及此数十题之文而已”(顾炎武《日知灵 拟题》)。清代徐大椿有讥刺士人的《道情》说:“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生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宋皇、汉祖是那一朝皇帝 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 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据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二引)这类读书人究竟于世何补 顾炎武《日知录 拟题》愤而指出:“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甚至有人认为,明代亡国,就是用八股试士的缘故。“崇祯末,有人拟一仪状云:‘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妇两口,奉申贽敬。晚生文八股顿首。’贴于朝堂,亦愤世疾俗之忠言也。”(见吕留良《东庄诗集 真进士歌》自注)甲申之变,崇祯自缢,这一仪状真的成了明社覆亡的谶语。
其次是它缺乏实用的价值。八股文一意代圣贤立言,远离现实,只能作为博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别无它用。像归有光,既是时文大家,又是古文巨擘。虽然二者同样当行出色,但是人们唯独记得他“直据胸臆,信手写来”的《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抒情记事之文,那才是他的“宇宙一样绝好文字”(王慎中《答茅鹿门知县书》)。因为八股文缺乏实用的价值,所以一经赶下历史舞台,就失去了它的立身之所。不像诗赋,当不再被用作考试工具时,仍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以至于当今犹未衰竭。诚然,八股文也间曾有过实用的个例,像晚明的一些篇章触及到时政的弊端,像清代尤侗的《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抒风月之情怀,像近人杨度《“颜渊季路侍”章》写共产主义者理想,都不过是个别士人的偶尔笔触,或个别才子的一时逸兴,终至成为历史的绝响。
三是它形式主义严重。八股文有不少清规戒律,诸如怎样破题、承题、八股、落下……,如何起、承、转、合,都有着严格的规定,甚至在字数上也限定为五百或七百字。繁琐的程文格式,驱使人们只能亦步亦趋,不敢逾闲半步。顾炎武《日知录 程文》指出:“文章无定格;立一格而后为文,其文不足言矣。”后来有人对这种程文烂调,仿墨卷作比语嘲之道:“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吾心实中怀之在抱,久矣夫千百年非一日矣,溯往事以追维,曷勿考记载而诵诗书之典要;元后即帝王之天子,苍生乃百姓之黎元,庶矣哉亿兆民中已非一人矣,思入时而用世,曷弗瞻黻座而登廊庙之朝廷 ”只求形式,了无内容,架床叠屋,时文之劣下者一至如斯!
四是它命题了无新意。《四书》《五经》总共只有那么多字数,那么多句子,又能出多少题目呢 数百年里,每一章、每一节、每一句都作过了题目,都被无数的士人做烂了,于是便出现了所谓截上、截下、冒上、冒下、冒上下两截,以至长或短、有情或无情截搭题,等等难以枚举的命题门法,斩头去尾,语句不通,张冠李戴,乱点鸳鸯,无奇不有。所以顾炎武《日知录 拟题》感叹道:“今日科场之病,莫甚于拟题。”咸丰年间,俞樾为河南学政,割裂《论语》“异邦之人亦曰君夫人”和“阳货欲见孔子”,出无情截搭题《君夫人阳货欲》,语涉轻薄戏侮。又割裂《孟子》“王速出令,反其旄倪”,出上完下截题《王速出令反》,言若谋反叛逆。要不是本人自行检举,又事出咸丰时期,文网已不是那么严密,只怕人头都得落地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教案·第 1 页 (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