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18级开学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宗法是指以□□□□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文中的□□□□应是( )
A.宗教信仰 B.血缘关系 C.活动地域 D.土地财产
2.云梦《秦简》载“县、都官、十二郡免除吏及佐、官属,以十二月朔日免除,尽三月而止之。”材料中官吏的任职方式是 ( )
A.中央任命 B.军功受奖 C.察举征辟 D.科举考试
3.图1中行政制度设立的根本目的是( )
图1
A.扩大地方权限 B.强化君主集权
C.缩小地方权限 D.削弱君主集权
4. 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军机大臣权力迅速扩大 D.加强了专制皇权
5.“它有效的激活了庶族地主阶级参政的积极性,扩大了政府任用人才的多样性、广泛性、公平性。”这里的“它”是指( )
A.世官制??? ?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6. 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候选者中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其死刑。下列人物,有资格入选陪审团的是( )
A.10岁雅典男童 B.雅典贵妇 C.40岁雅典男性公民 D.在雅典经商的外邦人
7.《十二铜表法》规定了民事和刑事的审理程序及处理案件的原则,这些规定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的利益,主要是因为( )
A.审理程序和原则均由平民起草 B.审理程序和原则均以维护平民利益为出发点
C.成文法的问世改变了司法本质 D.成文法问世抑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行为
8.法国1875年宪法和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使法德两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下列关于两国政体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国家元首有权任命内阁成员 B.国会由两院组成
C.国家元首都有解散或部分解散议会的权力 D.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9.比较下面两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其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
A.都彰显权力分割与制衡理念 B.两国代议机关的职能不同
C.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D.国家元首都拥有绝对权威
10.有人说:洪仁?歉鼍哂星苛伊矫嫘缘恼?谓巧??蛘咚担??鎏?教旃??飞希?峙禄姑挥械诙?鋈缢?话悖?冉?院吐浜笮匀绱讼肪缧缘丶?谝簧怼U饫锏摹跋冉?浴敝饕?侵杆? ( )
A.创建了太平天国 B.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为太平天国制定《天朝田亩制度》 D.领导后期的反清斗争
11.“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从此西方侵略者纷至沓来,穷凶极恶地发动一次又一次对中国的战争,迫使清政府妥协就范,把中国一步一步地推入半殖民地的深渊。”这一认识( )
A.违逆历史事实 B.符合唯物史观 C.夸大历史影响 D.强调民族抗争
12.《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芝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此规定( )
A.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B.满足了农民的愿望
C.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D.实现了社会的公正
13.揭贴、口号等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下列揭贴、口号与事件搭配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甲午战争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辛亥革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五四运动 D.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一条款旨在( )
A.维护国家统一 B.防止总统专权 C.确立主权在民 D.实行三权分立
15.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是( )
A.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中共的成立 D.国民党一大召开
16.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1925年逝世)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 )
A.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B.完成了抗日战争的伟大任务
C.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的井冈山道路 D.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17.“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
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 “相反的道路”的实践始于 ( )
A.国民大革命 B.南昌起义 C.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八七会议
18.1937和1938年的清明节,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 )
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③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
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9.1949年4月毛泽东写了一首七律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
胜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中描述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
A.挺进中原 B.战略决战 C.北平和谈 D.解放南京
20.新中国建国五周年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政治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动和变革不包括( )
A.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B.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初步建立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
21.?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 )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C.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22.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
A.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率天下……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
C.贵金属货币的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
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23.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不是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逐步被改造得比较轻便灵巧。这说明古代农具( )
A.已经达到定型阶段?????? ?? ? B.逐步走向停滞落后
C.适应小农经济需要?? ?? ? D.严重制约农业发展
24.“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所反映的是 ( )
A.秦都咸阳 B.汉都长安 C.唐都洛阳 D.宋都东京
25.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26.《管子·权修》篇说:“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问,则上下相疾也。……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人必危”。结合材料,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自耕农已经出现
B.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C.自耕农的生存状况决定着政权的安危存亡
D.历代统治者都能落实这一思想
27.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是西汉时期河南郡铁官的三号作坊。铁生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冶铁用的耐火砖、木炭、煤饼、矿石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我国汉代冶铁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B. 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是当时最大的铁矿
C. 当时已经用煤冶铁
D. 当时用煤冶铁已经相当普遍
28.与刺绣、玉雕和象牙雕、景泰蓝并称为中国四大特种工艺品,并与云锦合称为中国两大珍品手工丝织物。古有“织中之圣”和“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由于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又被称之为 “千年不坏艺术织品”。所提到的工艺技术最早出现于 ( )
A. 春秋时期 B. 西汉 C. 唐朝 D. 明朝
29.下面一则史料记载了杭州城的商业贸易情况,它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杭州城?“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敲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
A.商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30.位于山东聊城的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商人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唱戏酬神的活动场所,为商人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根据所学判断山陕会馆最早建于 (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二、材料题:(共2小题,31题18分,32题14分,共40分)
31.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
——《中国历史·先秦卷》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的历史作用。(4分)
材料二 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国王,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后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历史意义。(7分)
材料三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⑶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设置有何特点?这一地方制度的设置有何积极作用?(7分)
32.(22分)某历史兴趣小组想从制度文明的视角来解读中国近代史,搜集了下列材料,请你帮助分析利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资料
1929年中华书局出版金兆梓的《高中本国史》,以“满清外交失败第一步:江宁条约”为题来描述鸦片战争,(该书)与以前叙述不同的是,开始确立了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1)“江宁条约”是指历史上哪一个条约?该条约中哪些条款反映了列强侵略的时代特征?(6分)
材料二 关于辛亥革命的漫画和资料
漫画① 漫画②
材料A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B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2)以上漫画①②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哪些重大事件?依据材料A、B,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8分)
材料三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材料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5—1946年“民主”一词使用率越来越高的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指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趋势。(2分)
高2018级开学检测 历史学科试题 参考答案
1——5 BABBD 6——10 CDDCB
11——15 BCABB 16——20 DCCDA
21——25 CDCDA 26——30 DCCDD
31. (18分)
⑴作用:规范了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稳固了西周的统治。(4分)
⑵制度:郡县制。(1分)
意义: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6分)
⑶特点: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2分)
意义: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5分)
32.(22分)
(1)条约:《南京条约》(2分)
条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答对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
(2)事件:①清帝退位(清朝灭亡或者帝制结束)或者君主专制结束
②中国民国成立。 (答对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
评价: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但是辛亥革命对当时农村的现状影响很小。 (答对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
(3)原因: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人们看到和平的曙光;
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1946年政协会议的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答对一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6分)
(4)趋势:反侵略、反专制,求民主。
(2分,只答出反侵略、或者反封建专制、或者反帝反封建的,给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