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件学案和课堂练习6份含答案(第二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件学案和课堂练习6份含答案(第二单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28 10:00:57

文档简介

(2019年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学案和课堂练习
班级 姓名
第二单元
    5.大自然的语言
教读导航
走近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喻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主要著作有《我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家》等。
阅读指导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是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的说明文,其说明对象是通过某个具体的事物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要将道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要让读者既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是前者针对道理,后者针对事物。
本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进而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阅读本文要注意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并从中归纳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事理。
字词积累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正确书写汉字。
萌发(méng) 次dì( 第 )
翩然(piān) yùn( 孕 )育
农谚(yàn) xiāo(销)声匿迹
悬殊(shū) 草长yīng(莺)飞
2.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多音字注音。
载入史册( zǎi )
风雪载途( zài )
来日方长( cháng )
草长莺飞( zhǎng )
连翘( qiáo )
翘尾巴( qiào )
看守( kān )
看法( kàn )
课前预习
1.“二十四节气”中有不少节气名称本身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试着列举出几个。
【答案】 如雨水、惊蛰、小满、谷雨、寒露、雨水、霜降等。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学,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物候学的?
【答案】 本文是从什么是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等四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课堂实践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有错的一项是( B )
A.萌发(méng)   孕育(yùn)   候鸟   衰草连天
B.农谚(yàn) 簌簌(shù) 次第 销声匿迹
C.翩然(piān) 悬殊(shū) 榆树 周而复始
D.连翘(qiáo) 海棠(táng) 耕种 花香鸟语
【解析】B项,簌簌(sù)。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D )
(1)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果实的时期。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________的物候知识。
(3)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________避免。
(4)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________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
(5)物候学________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
A.养育 丰盈 可以 要求 记录
B.培育 丰厚 可能 适宜 记载
C.生长 许多 能够 影响 记载
D.孕育 丰富 可能 适应 记录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B )
A.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农谚就蕴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B.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C.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因而更冷。
D.物候资料关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解析】A项,应用“包含”;C项,应用“反而”;D项,应用“对于”。
4.下面的句子都有成分残缺的语病,请修改。
(1)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答案】__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她得到了……”。
(2)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受到深刻的教育。
【答案】__“使”的主语应是“学习”,由于有“通过”这个介词,使主语丧失了。删掉“通过”。
(3)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答案】__在“建立”前少了个谓语“完成”。
(4)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
【答案】__“走上”要求有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机械化”“集体化”都是动词,句子应是“走上……的道路”。
(5)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我很快有了进步。
【答案】__因多用介词或介宾结构使原来的主语变为状语,全句缺主语情况是主语残缺的主要表现。此句应去掉“在”__和“下”,或去掉“使”。
(6)校党委讨论了发动全校师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答案】__句子稍长而说或写到后面忽略了与前面成分呼应,是造成宾语残缺的重要原因。此例末没有与谓语“讨论”相呼应的宾语中心词。应在其末加上“的问题”。
二、课内语段精读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文中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答案】__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答案】__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__“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请结合节选段落,说说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答案】__“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_
5.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为什么?
【答案】__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_
直击中考
生命与气候
林道之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岀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上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
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
(根据2018年毕节市中考试题改编)
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
【答案】__生命与气候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2.贯穿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它与说明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答案】__时间顺序。说明生命和气候就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的。时间验证着生命和气候的关系。
3.本文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词语“果真如此”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__不能删去。说明的准确要求我们表述的必须和事实是一致的。“果真如此”,是因为人类存在的时间之前的历史还没有得到完全的科学论证,还含有推断的成分。
4.联系本文内容,调动知识储备,请你谈谈若干年后,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
【答案】__示例:如果人类都能像中国一样承担责任,保护生态,若干年后,地球气候可能会比现在更好;如果都像美国那样退出世界气候协定,不愿为保护世界生态出力献力,若干年后,地球气候可能会风暴肆虐,海平面上升,很多低海拔国家消失……_
(2019年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学案和课堂练习
班级 姓名
第二单元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读导航
走近作者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其“基地三部曲”“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阅读指导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科学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阅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的观点。两文都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阅读时,首先要把握科普文章的主要写法特点,要注意分析文章标题与说明对象之间的逻辑联系,思考两篇文章之间的层层推进的内在逻辑关系,感受文章蕴含的科学之美。
字词积累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正确书写汉字。
骨骼(gé)   piāo(漂)移
流逝(shì) xié(携)带
褶皱(zhě) huì(彗)星
两栖(qī) yǔn(陨)石
劫难(jié) 潮xī(汐)
致密(密) 追sù(溯) 
2.查阅工具书,辨析下面两组近义词。
(1)流逝 流失
【答案】__略。
(2)熔化 溶化 融化
【答案】__略。
课前预习
阅读本文思考:
1.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
【答案】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恐龙曾经生活在每一块大陆上。
2.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作者认为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6500万年前的一次巨大的撞击。
课堂实践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骨骼(gé)     褶皱(zhě)     携带(xié)
B.地壳(ké) 劫难(nàn) 两栖(qī)
C.潮汐(xī) 漂移(piāo) 追溯(sù)
D.链条(liàn) 陨石(yǔn) 膨胀(zhàng)
【解析】B项,地壳(qiào)。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D )
(1)滴滴答答的钟声,告诉我什么是渐渐远去的光阴;岁月的________,告诉我什么是成长。
(2)防治水土________,要以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大力植树种草,才能以绝后患。
(3)当那只大而软和的手落到他的肩上时,他感觉全身都要________了。
(4)他们就像蜡烛,时间的火苗________着老师的青春。老师是学生征程中的蜡烛。
A.流逝 流逝 熔化 融化   B.流失 流失 融化 熔化
C.流失 流逝 熔化 融化 D.流逝 流失 融化 熔化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历史是不能忘却的,人们追溯历史的渴求也不会停歇。
B.面临机遇和挑战,公司全体员工向社会承诺,给客户至诚至信的服务,提供天衣无缝的产品。
C.睡眠不足还会引起记忆力和情绪方面的问题,为什么人类,乃至所有的动物都需要睡眠,这仍是个不解之谜。
D.国庆节文艺汇演,同学们有的载歌载舞,有的深情朗诵,还有的甚至拿出了绝活——表演中国功夫,可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解析】B项,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4.下面的句子都有句式杂糅的语病,请修改。
(1) 根据这些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
【答案】____“根据这些情况显示”杂糅,可改为“根据这些情况”或“这些情况显示”。
(2) 在超过四十亿年以上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
【答案】____“在超过四十亿年以上的地球发展史中”杂糅,可改为“超过四十亿年的地球发展过程中”或“在超过四十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_
(3)一个人成绩的好坏,外在的条件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他的学习兴趣和勤奋程度起决定性作用。
【答案】__“关键在于他的学习兴趣和勤奋程度起决定性作用”可改为“关键在于他的学习兴趣和勤奋程度”或“他的学习兴趣和勤奋程度起决定性作用”。
(4)“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答案】__结构混乱,偷换主语,“依旧热情不减”的是“北京市民”。_
(5) 2014年底,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成功,确保为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答案】__“确保”和“为……奠定坚实基础”两种句式杂糅。选用其中一种即可。_
(6) 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答案】__“是设在……”和“是在……举行的”,两种句式糅杂在一起,选用其中一种即可。
5.将下面语段组成语意连贯的一句话,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B )
①考察表明,塔里木地区有非常长的聚水期。
②早在30万年前,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还是连在一起的大海,后来这里的地壳逐渐抬升。
③这一时期一直持续了数万年,使得塔里木地区积聚了大量地下水。
④但还是个湿润地带,降水比较丰富,草原、沼泽密布。
⑤为什么塔里木盆地地下会形成巨大的地下水库呢?
A.①③②④⑤      B.⑤①②④③
C.⑤②①④③ D.①⑤②④③
二、课内语段精读
①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②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1)________(迁移 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2)________(漂移 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③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④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⑤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为文中的横线上选填词语,再说说为什么。
理由:【答案】__(1)漂移;(2)迁移。理由: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指离开原来的地方而另换地点。“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大陆就像漂移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
2.第②段中加点的“这些”所指代的是什么?
【答案】__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出现的原因。
3.第③段中“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中加点的“驮”字换成“背”或“扛”可以吗?为什么?
【答案】__不能。因为“驮”是指“负载”着许多大陆。“背”“扛”指承担着东西,不能准确地说明大陆漂移的形态。
4.第④段中加点的“大约”在文中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案】__“大约”在文中表示推测,因为所推测的年代久远,不可能用确定的数字,用“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根据所选文字内容,为“泛大陆”下一个定义。
【答案】__“泛大陆”是指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地球上形成一个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的主要陆地。
直击中考
①目前,在地震学界内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地震不可知论,认为在人类对地球内部知之甚少的情况下,预报地震是不可能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地震是有规律可循的,探索其规律进行短期预报并非完全不可能。两种观点的对立十分尖锐,因不可知论占据主流地位,所以社会上一度形成这样的鉴别标准:说地震不可知的是科学家;说地震可以预报的可能是骗子。
②不错,就人类当下的科技水平而言,要想清晰地搞清地壳的运动规律还存在一定困难,在此背景下进行地震预报研究仍是难题。在纳税人的呼吁下,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国家相继压缩用于地震预报的科研经费,特别是日本正式宣布退出地震预报的合作研究。他们认为,与其让遥遥无期的空洞研究浪费资金,还不如扎实实地做好防灾救灾的实际工作。
③而我国的情况有点复杂。从形式和规模上来看,我国的地震研究监测机构无疑是全世界最健全、最庞大的。可遗憾的是,近些年我国科研人员能拿得出手的研究成果却越来越少。
④中国的地震专家真的如此无能吗? 其实不然,笔者熟知的地震学界的几位专家学者,他们对地震研究都有突出的贡献,也都有过比较准确预报地震的经历。目前,世界上地震短期预报的最高准确纪录是30%,这个记录就是由中国保持的。
⑤即使如此,地震预报却仍然是全世界公认的棘手难题。其原因很简单,我们对地震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的整体认识尚处在模糊的探索阶段。从科学上讲,预测地震有两条途径:一是寻找地震前出现并且与地震发生有明确关系的自然现象,也就是所谓的震兆,进而利用震兆预测地震。二是认识地震从孕育到发生的基本规律,即震因,利用震因对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做出准确的识别。关注震兆与研究震因两者缺一不可。
⑥遗憾的是,震兆与震因至今仍如两座科学山峰横亘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难以逾越。
⑦在地震史上,中国宣称曾成功预报了海城和青龙地震,但世界地震学界对此的评价是:偶然的运气。有人说,我们曾经成功预报过海城和青龙地震,为什么不能把这两次预报的经验运用到后续的地震预报工作中呢?
⑧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地震预报难就难在地震的机理和触发条件等复杂多变,预测方法具有不可复制性。这次成功有效的预报手段,很可能在下一次地震预报中就失灵了。正如著名探险家兼地质学家位梦华所说的,地震预测迄今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不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还很难完全准确地预报地震。
⑨地震预报的难度,核心问题还在于人类对地球内部构造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尚不成熟。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可能还不如对月球,甚至是对火星的了解深入。即便有一些经验和知识,也是此一时的知识和经验,不能用于彼一时,如海城的经验无法用于唐山地震,也不可能完全应用于后来的汶川等一系列地震。
⑩此外,地震预报,特别是短期预报之所以成为世界性难题,是因为政府和公众的需求与科学现状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当地震监测机构将可能发生地震的推断上报给政府时,负责决策的官员会严肃地发问:“你们的把握有多大?”这就让监测机构犯难了。最终只得“继续监测”。
政府的确有政府的难处,它的着眼点是尽量保证整个国家的正常秩序不被打乱。如果接到一个把握只有30%的大地震预报,无论是东西方哪一个国家的政府,都是一样的战战兢兢,不知该如何是好。
地震预报属于危机管理范畴,就必须纳入危机处理的轨道。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所有的科学难题都解决了,要想准确地预报地震,仍然不是一件易事。
(根据2018年泸州中考试题改编)
1.为什么地震预报很困难?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案】__①人类对地震的整体认识尚处在模糊的探索阶段;②地震的机理和触发条件等复杂多变,预测方法具有不可复制性;③人类对地球内部构造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尚不成熟;④政府和公众的需求与科学现状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__举例子;以美国和日本为例,说明在当前科技水平下,进行地震预报的研究仍是一个难题。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目前,世界短期预报的最高准确纪录是30%,这个记录就是由是由中国保持的。
【答案】__不能删掉。“目前”一词从时间上做了限制,“准确”一词从地震预报的精准度做了限制,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4.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__本文采用的是总分的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先提出预报地震是很难的观点,然后分别例举美国、日本、中国对地震难以预报的事例加以证明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最后从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短期与长期预报的矛盾、政府管理等多个方面说明了地震难以准确预报的原因。
(2019年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学案和课堂练习
班级 姓名
第二单元
    7. 大雁归来
自读导航
走近作者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环保先驱人物,“保护野生生物之父”“美国野生生物管理之父”,被称为美国新保护活动的“先知”。《沙乡年鉴》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他把本来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要求人们转变观念,遵循生态规律。
阅读指导
本文通过对大雁的种种观察和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以及对野生动物的珍爱。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
阅读本文时,应仔细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揣摩语句,体味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字词积累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正确书写汉字。
雾霭(ǎi)  迁xǐ(徙)
缄默(jiān) miáo(瞄)准
沼泽(zé) shòu(狩)猎
喧嚷(rǎng) 盘xuán(旋)
邀请(yāo) diāo(凋)零
稀疏(shū) 枯zào(燥)
2.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悄
丧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你认为人类可以从大雁身上找到哪些“失去的东西”?
【答案】 我们可以从大雁身上找到善性、友情、亲情。找到联合观念、大自然的诗意等一些人类失去的东西。
2.纵观全文,作者对大雁有一种什么感情?
【答案】 一个“爱”字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课堂实践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迁徙(xǐ)     雾霭(ǎi)     稀疏     莆草
B.缄默(jiān) 狩猎(shòu) 辩论 频繁
C.喧嚷(rǎng) 瞄准(miáo) 撤回 枯躁
D.窥探(guī) 凋零(diāo) 邀请 弥蔓
【解析】 A项,蒲草;C项,枯燥;D项,窥探(kuī),弥漫。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C )
A.在面对外界的流言蜚语时,保持缄默而非据理力争,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B.中国政府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与决心是坚定不移的。
C.在改革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年轻人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壮志,敢于迎接任何前所未有的挑战。
D.我们要牢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古语,在处理任何事情时,都不要忽视别人的意见。
【解析】 C项,目空一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
3.下面的句子都有语病,请指出语病类型并修改。
(1)通过对春雁集会的日常程序的观察注意到,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
【答案】__介词运用造成主语残缺,在“注意到”前面加上“,人们”或“,我们”。
(2)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发现,各国之间的联合是不可预期的。
【答案】__第一个句子主语残缺,“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发现”改为“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人们发现”。
(3)在五月来到之时,我们的沼泽便再次成为弥漫着青草气息。
【答案】__宾语中心语残缺,后句改为“我们的沼泽便再次成为弥漫着青草气息的地方。”
(4)这办法既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
【答案】__结构混乱,“深受群众所喜爱”__可以改为或说“深受群众喜爱”,或说“深为群众所喜爱”。
(5)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纠正,其根本原因是不正之风在作怪。
【答案】__结构混乱,“其根本原因是不正之风在作怪”改为或说“原因是执法作风不正”,或说“是不正之风在作怪”。
(6)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教育。
【答案】__结构混乱,“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改为或说“防止这类事故的再度发生”,或说“使这类事故不再发生”。
4.给下面的句子排序,组成一个语意连贯的段落。
①从早到晚,它们一群一群地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
②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③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④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
⑤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⑥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
正确的语序是:__⑤①⑥④②③_
5.仿照下面的句子,以“秋天”和“冬天”为对象,各写一个句子。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答案】__示例略,符合要求即可。写法上要注意体现以小见大。
二、课文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1—7题。
1.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__主要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主红雀、花鼠与大雁进行比较,突出大雁才是真正的报春使者,它对季节的判断非常准确。
2.第二段中的“赌注”一词有什么特殊意味?
【答案】__在这里的意味是大雁飞行迁徙的成本很高,而且不能随意撤回。
3.结合第三段内容,说说大雁懂得的威斯康辛的法规是怎样的内容。
【答案】__法规可能说的是春天禁止猎杀大雁,因此大雁可以自由活动;冬季则允许猎杀,所以在冬季只能在晚上才能活动。
4.结合第四段内容,说说冬天如何能“抖掉”。
【答案】__“抖掉”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春天到来,河水开始融化,大雁归来,嬉戏、玩水,“抖掉”了冬天。
5.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课文第八段中作者为什么说 “单调枯燥的数字”会“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答案】__六只的雁群是一个家庭,孤雁之所以孤单,是因为家庭中其他成员被枪杀,作者由此推断并为此而伤感。六年的研究证实了这个结论,所以进一步激发了“爱鸟者的悲伤”。
6.第九段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__这一段按照时间顺序写夜间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鸣叫。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雁群居说成是“集会”,把大雁的鸣叫说成是“辩论”“发言”“谈论”,将雁声写得细致入微,情趣盎然。这些描写不仅使文章细致生动,而且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7.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的含义?
【答案】__在大雁每年一度的迁徙中,它们带给大自然满满的收益,对大自然却无丝毫损伤,因此作者以野性的诗歌给予赞颂。
拓展阅读
当蟋蟀不再歌唱
叶 子
①蟋蟀是大自然的天然歌手,它们的歌声优美动听。为了吸引异性,公蟋蟀们常常不知疲倦地一展歌喉,唱着优美婉转的小夜曲。公蟋蟀的翅膀就是它们的小提琴。每当需要交配时,它们就会通过弯曲翅膀,用右翼鞘盖在左翼鞘上,利用它们的相互摩擦来发声,以期吸引异性,并与之交配。
②突然有一天,在夏威夷考艾岛,蟋蟀们基本沉寂了下来,它们都离开这里了吗?都去了哪里呢?一个生物学研究小组自1991年以来一直在夏威夷考艾岛研究蟋蟀,但直到2003年他们才明白,其实蟋蟀并没有少,而是近九成的公蟋蟀已经不再唱歌了。考艾岛近几代的蟋蟀一直都在经历着重要的遗传改变,它们的翅膀始终平铺着,不能再痛快地唱出求爱的歌曲了。
③是什么使公蟋蟀们不再歌唱了呢?原来歌声使它们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在夏威夷考艾岛,被公蟋蟀们的小夜曲吸引来的不仅有异性,还有一种寄生昆虫。这种寄生昆虫常常会循声而至,一旦发现正在唱歌的蟋蟀,就会寄生下来,并把卵产在它身上,而这种卵会钻进蟋蟀的身体里,在那里长大,然后钻出蟋蟀的身体并杀了它。
④为了保护自己,公蟋蟀们被迫停止激情的歌唱,沉默了下来。虽然这种安静的转变让公蟋蟀们看起来没有以前的激情,但毕竟也保护了它们免受寄生虫的袭击。
⑤但是不唱歌又如何求偶?不求偶又靠什么来繁殖?
⑥聪明的蟋蟀们自有办法。科学家发现,公蟋蟀们已经改变了策略,不仅能保住性命而且能成功求偶。在考艾岛,大部分蟋蟀的翅膀都因为长期不摩擦,已经慢慢退化,不能用来唱歌了。但仍有一些蟋蟀拥有正常的翅膀,它们常常如祖先一样在野外快乐地歌唱。每当这时候,它们的附近总会有一些已经不再唱歌的公蟋蟀潜伏着,只要出现母蟋蟀的身影,潜伏的蟋蟀们就会想方设法把母蟋蟀吸引过来,横刀夺爱,成功交配。
⑦科学家们认为,大部分蟋蟀放平翅膀不再歌唱,而利用少量保持正常翅膀的“歌唱者”求偶,因而避免了寄生虫的侵袭并能继续繁殖,这应该属于生物进化的一种成功范例。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有改动)
1.请简要说明夏威夷考艾岛上公蟋蟀不再以歌唱求偶的原因。
【答案】__①保护自己免受寄生虫的袭击;②使本物种(或蟋蟀)得以继续繁衍传承。
2.请指出第②③④段的说明顺序。
【答案】____事理顺序,先果后因。(或:逻辑顺序,从现象到实质。(大意接近,即可给分))
3.请简析第⑤段中两个设问句独立成段的作用。
【答案】__结构上承上启下。使用设问,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4.请写出你从末段画线文字得到的启示。
【答案】__这是生存的智慧和法则,用小成本换取大利益,用很少的代价赢得更大的收获:牺牲小我,保护大我等等。(大意接近即可)
教读导航
走近作者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其“基地三部曲”“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阅读指导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科学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阅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的观点。两文都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阅读时,首先要把握科普文章的主要写法特点,要注意分析文章标题与说明对象之间的逻辑联系,思考两篇文章之间的层层推进的内在逻辑关系,感受文章蕴含的科学之美。
字词积累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正确书写汉字。
骨骼(gé)   piāo(漂)移
流逝(shì) xié(携)带
褶皱(zhě) huì(彗)星
两栖(qī) yǔn(陨)石
劫难(jié) 潮xī(汐)
致密(密) 追sù(溯) 
2.查阅工具书,辨析下面两组近义词。
(1)流逝 流失
【答案】__略。
(2)熔化 溶化 融化
【答案】__略。
课前预习
阅读本文思考:
1.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
【答案】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恐龙曾经生活在每一块大陆上。
2.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作者认为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6500万年前的一次巨大的撞击。
课堂实践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骨骼(gé)     褶皱(zhě)     携带(xié)
B.地壳(ké) 劫难(nàn) 两栖(qī)
C.潮汐(xī) 漂移(piāo) 追溯(sù)
D.链条(liàn) 陨石(yǔn) 膨胀(zhàng)
【解析】B项,地壳(qiào)。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D )
(1)滴滴答答的钟声,告诉我什么是渐渐远去的光阴;岁月的________,告诉我什么是成长。
(2)防治水土________,要以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大力植树种草,才能以绝后患。
(3)当那只大而软和的手落到他的肩上时,他感觉全身都要________了。
(4)他们就像蜡烛,时间的火苗________着老师的青春。老师是学生征程中的蜡烛。
A.流逝 流逝 熔化 融化   B.流失 流失 融化 熔化
C.流失 流逝 熔化 融化 D.流逝 流失 融化 熔化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历史是不能忘却的,人们追溯历史的渴求也不会停歇。
B.面临机遇和挑战,公司全体员工向社会承诺,给客户至诚至信的服务,提供天衣无缝的产品。
C.睡眠不足还会引起记忆力和情绪方面的问题,为什么人类,乃至所有的动物都需要睡眠,这仍是个不解之谜。
D.国庆节文艺汇演,同学们有的载歌载舞,有的深情朗诵,还有的甚至拿出了绝活——表演中国功夫,可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解析】B项,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4.下面的句子都有句式杂糅的语病,请修改。
(1) 根据这些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
【答案】____“根据这些情况显示”杂糅,可改为“根据这些情况”或“这些情况显示”。
(2) 在超过四十亿年以上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
【答案】____“在超过四十亿年以上的地球发展史中”杂糅,可改为“超过四十亿年的地球发展过程中”或“在超过四十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_
(3)一个人成绩的好坏,外在的条件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他的学习兴趣和勤奋程度起决定性作用。
【答案】__“关键在于他的学习兴趣和勤奋程度起决定性作用”可改为“关键在于他的学习兴趣和勤奋程度”或“他的学习兴趣和勤奋程度起决定性作用”。
(4)“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答案】__结构混乱,偷换主语,“依旧热情不减”的是“北京市民”。_
(5) 2014年底,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成功,确保为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答案】__“确保”和“为……奠定坚实基础”两种句式杂糅。选用其中一种即可。_
(6) 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答案】__“是设在……”和“是在……举行的”,两种句式糅杂在一起,选用其中一种即可。
5.将下面语段组成语意连贯的一句话,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B )
①考察表明,塔里木地区有非常长的聚水期。
②早在30万年前,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还是连在一起的大海,后来这里的地壳逐渐抬升。
③这一时期一直持续了数万年,使得塔里木地区积聚了大量地下水。
④但还是个湿润地带,降水比较丰富,草原、沼泽密布。
⑤为什么塔里木盆地地下会形成巨大的地下水库呢?
A.①③②④⑤      B.⑤①②④③
C.⑤②①④③ D.①⑤②④③
二、课内语段精读
①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②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1)________(迁移 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2)________(漂移 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③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④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⑤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为文中的横线上选填词语,再说说为什么。
理由:【答案】__(1)漂移;(2)迁移。理由: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指离开原来的地方而另换地点。“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大陆就像漂移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
2.第②段中加点的“这些”所指代的是什么?
【答案】__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出现的原因。
3.第③段中“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中加点的“驮”字换成“背”或“扛”可以吗?为什么?
【答案】__不能。因为“驮”是指“负载”着许多大陆。“背”“扛”指承担着东西,不能准确地说明大陆漂移的形态。
4.第④段中加点的“大约”在文中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案】__“大约”在文中表示推测,因为所推测的年代久远,不可能用确定的数字,用“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根据所选文字内容,为“泛大陆”下一个定义。
【答案】__“泛大陆”是指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地球上形成一个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的主要陆地。
直击中考
①目前,在地震学界内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地震不可知论,认为在人类对地球内部知之甚少的情况下,预报地震是不可能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地震是有规律可循的,探索其规律进行短期预报并非完全不可能。两种观点的对立十分尖锐,因不可知论占据主流地位,所以社会上一度形成这样的鉴别标准:说地震不可知的是科学家;说地震可以预报的可能是骗子。
②不错,就人类当下的科技水平而言,要想清晰地搞清地壳的运动规律还存在一定困难,在此背景下进行地震预报研究仍是难题。在纳税人的呼吁下,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国家相继压缩用于地震预报的科研经费,特别是日本正式宣布退出地震预报的合作研究。他们认为,与其让遥遥无期的空洞研究浪费资金,还不如扎实实地做好防灾救灾的实际工作。
③而我国的情况有点复杂。从形式和规模上来看,我国的地震研究监测机构无疑是全世界最健全、最庞大的。可遗憾的是,近些年我国科研人员能拿得出手的研究成果却越来越少。
④中国的地震专家真的如此无能吗? 其实不然,笔者熟知的地震学界的几位专家学者,他们对地震研究都有突出的贡献,也都有过比较准确预报地震的经历。目前,世界上地震短期预报的最高准确纪录是30%,这个记录就是由中国保持的。
⑤即使如此,地震预报却仍然是全世界公认的棘手难题。其原因很简单,我们对地震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的整体认识尚处在模糊的探索阶段。从科学上讲,预测地震有两条途径:一是寻找地震前出现并且与地震发生有明确关系的自然现象,也就是所谓的震兆,进而利用震兆预测地震。二是认识地震从孕育到发生的基本规律,即震因,利用震因对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做出准确的识别。关注震兆与研究震因两者缺一不可。
⑥遗憾的是,震兆与震因至今仍如两座科学山峰横亘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难以逾越。
⑦在地震史上,中国宣称曾成功预报了海城和青龙地震,但世界地震学界对此的评价是:偶然的运气。有人说,我们曾经成功预报过海城和青龙地震,为什么不能把这两次预报的经验运用到后续的地震预报工作中呢?
⑧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地震预报难就难在地震的机理和触发条件等复杂多变,预测方法具有不可复制性。这次成功有效的预报手段,很可能在下一次地震预报中就失灵了。正如著名探险家兼地质学家位梦华所说的,地震预测迄今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不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还很难完全准确地预报地震。
⑨地震预报的难度,核心问题还在于人类对地球内部构造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尚不成熟。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可能还不如对月球,甚至是对火星的了解深入。即便有一些经验和知识,也是此一时的知识和经验,不能用于彼一时,如海城的经验无法用于唐山地震,也不可能完全应用于后来的汶川等一系列地震。
⑩此外,地震预报,特别是短期预报之所以成为世界性难题,是因为政府和公众的需求与科学现状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当地震监测机构将可能发生地震的推断上报给政府时,负责决策的官员会严肃地发问:“你们的把握有多大?”这就让监测机构犯难了。最终只得“继续监测”。
政府的确有政府的难处,它的着眼点是尽量保证整个国家的正常秩序不被打乱。如果接到一个把握只有30%的大地震预报,无论是东西方哪一个国家的政府,都是一样的战战兢兢,不知该如何是好。
地震预报属于危机管理范畴,就必须纳入危机处理的轨道。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所有的科学难题都解决了,要想准确地预报地震,仍然不是一件易事。
(根据2018年泸州中考试题改编)
1.为什么地震预报很困难?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案】__①人类对地震的整体认识尚处在模糊的探索阶段;②地震的机理和触发条件等复杂多变,预测方法具有不可复制性;③人类对地球内部构造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尚不成熟;④政府和公众的需求与科学现状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__举例子;以美国和日本为例,说明在当前科技水平下,进行地震预报的研究仍是一个难题。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目前,世界短期预报的最高准确纪录是30%,这个记录就是由是由中国保持的。
【答案】__不能删掉。“目前”一词从时间上做了限制,“准确”一词从地震预报的精准度做了限制,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4.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__本文采用的是总分的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先提出预报地震是很难的观点,然后分别例举美国、日本、中国对地震难以预报的事例加以证明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最后从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短期与长期预报的矛盾、政府管理等多个方面说明了地震难以准确预报的原因。
(2019年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学案和课堂练习
班级 姓名
第二单元
    8. 时间的脚印
教读导航
走近作者
陶世龙(1929—),文学、科普作家。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阅读指导
本文是一篇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的科普作品,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阅读时,首先应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培养自己的探究意识;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字词积累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正确书写汉字。
踪迹(jì) zhuāng(装)置
烘烤(hōng) 腐shí(蚀)
山麓(lù) 沟hè(壑)
砂砾(lì) jūn(龟)裂
帷幕(mù) 海枯石làn(烂)
2.给下面的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3.查阅工具书,辨析下面两个成语的意义。
海枯石烂 沧海桑田
【答案】__海枯石烂:形容历史久远,万物已变。用于盟誓,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课前预习
1.阅读思考: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答案】岩石运动的过程:?
岩石碎石、泥沙岩石?
在这一过程中岩石留下了历史的痕迹,保存了地壳的活动、气候的变化、古生物的状况等,展现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时间是没有脚印的,课文标题“时间的脚印”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脚印”是什么意思?
【答案】比喻和拟人。作者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并且将其人格化。“脚印”是“记录”的意思。
课堂实践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渗透(shèn)    龟裂(guī)     踪迹    腐蚀
B.浑浊(zhuó) 琥珀(pò) 维幕 覆盖
C.山麓(lù) 沉淀(diàn) 低洼 沟壑
D.粗糙(zào) 沙砾(lì) 装置 钟鼎
【解析】A项,龟裂(jūn);B项,帷幕;D项,粗糙(cāo)。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______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______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______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A.无时无刻 温暖 侵蚀      B.无时无刻 烘烤 腐蚀
C.自始至终 烘烤 侵蚀      D.自始至终 温暖 腐蚀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溶洞里,钟乳石奇形怪状,千姿百态,令人流连忘返,许多中外游客在此拍照留念。
B.那些背井离乡、漂泊海外的游子们,无时无刻怀念着远方的祖国,怀念着亲爱的故乡。
C.时下的快餐文明衍生出快餐爱情,所谓的海枯石烂的爱情更像是一个触不可及的童话。
D.她生气是因为你错怪了她,解铃还需系铃人,还是你去向她赔礼道歉吧。
【解析】B项,无时无刻:没有哪一时刻,用在“不”前,合起来表示“时时刻刻都……”,此处根据语境,应将“无时无刻”改为“时时刻刻”。
4.下面的句子都有语病,请指出语病类型并修改。
(1)那种不顾林区实际,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到头来只能是得不偿失。
【答案】__定语缺少中心语,在“生产”后加“的做法”,或删去“那种”,让“不顾……生产”做主语。
(2)近年来,我国在海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汉语教学、汉语推广等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
【答案】__残缺主语,应在“促进了”前面加上“这些活动”。
(3)止咳祛痰片是我厂里新产品,它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
【答案】__结构混乱,“它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或说“成分是……氯化铵等”,或说“由……等配制而成”。
(4)对于在调动工作这个问题上,我曾周密地考虑过。
【答案】__结构混乱,“对于在调动工作这个问题上”或说“对于调动工作这个问题”,或说“在调动工作这个问题上”。
5.本文中大量运用拟人修辞,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请运用拟人修辞,写一段描写春天的文字。
【答案】__示例:闭上眼睛,轻柔稚嫩的春风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在我的脖颈中呵着气,轻轻地对我说:春天来了,和我一起去享受春天的美景吧。
二、课文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1—7题。
1.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时间伯伯》一诗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__这样的引用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了下文,还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痕迹,激发读者的兴趣,别开生面。
2.第四段详细介绍故宫铜壶滴漏,是否偏离了文章主旨?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__示例一: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岩石是记录时间流逝的一种方式,铜壶滴漏也是一种方式,二者互相补充。__示例二:偏离主旨。因为前文说到人们已经想出了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钟表、日历等,铜壶滴漏的叙述可以放在一起说,不必单独提及。如果删去此段,直接进入下一段,行文也自然而紧凑。
3.第五段独立成段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__内容上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结构上,承上启下,自然开启下文,引出说明对象,即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4.阅读课文第九到十四段,概括岩石遭受破坏的原因。
【答案】__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风雨、空气和水中的酸类、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另外还有人为的破坏。
5.阅读课文第二十二到二十九段,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的。
【答案】__从“死”的石头上,我们可以看到地壳的活动;石头颜色的不同,说明地球上的变化;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有着丰富的记录;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
6.本文运用了举例子、分类别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各举一例简要分析。
【答案】__①举例子。在讲到人对岩石的破坏时,举了建筑兰新铁路时,一个山头几分钟就被炸掉的例子。②打比方。文中在说明风沙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刮风沙比作“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在说明海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冰河的移动比作“就像一把铁扫帚从地上扫过”,生动形象。③分类别。在说明岩石遭受各个方面的“攻击”时,说明岩石保存了更多的历史痕迹时,都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7.作为一篇科普作品,文章十分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请举两个例子简要说明。
【答案】__如第二十五段中“常常”表明通过石头颜色证明地球变化的概率很高;“非常”说明炎热的程度之大。“很可能”表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
拓展阅读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
梁鑫峰
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
②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探测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
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
④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
⑤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下去了。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
⑦虽然同为巨大的山脉,但是海底山脉和陆地山脉的生成机制不同。陆地山脉大多是由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大洋中脊则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形态类似山谷。大洋中脊就像是被从中轴线处劈开来一样。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隆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的扩张速度不同。扩张速度快的(大于5厘米/年)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结构,扩张速度慢的(小于5厘米/年)则更像大西洋中脊。
⑧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的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的发现和研究极大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略有删改)
1.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有哪些特点?
【答案】__大洋中脊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中央裂谷。
2.请结合加点词语的运用,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语言的准确性。
(1)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答案】__“只不过”是“仅仅”的意思,准确地说明了人们对海底山脉的认识时间并不长,并不是很了解。
(2)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答案】__“研究发现”表明是经过调查和研究的,是有科学根据的;“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准确、严谨地说明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基本上是对称的。
3.请分析第⑦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答案】__举例子,列举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不同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列数字,准确说明了两个中央裂谷的宽度和深度;作比较,突出说明了两个裂谷的差别很大。
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发现大西洋底的山脉通过好望角,延伸到印度洋。
B.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东太平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陆续被发现。
C.大洋中脊的发现,让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板块运动理论。
D.大洋中脊中轴线上众多“火山口”喷出的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成为岩石,形成了新的洋壳。
(2019年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学案和课堂练习
班级 姓名
第二单元
写作——说明的顺序
/
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 在说明文文中确立说明顺序很重要。或用时间顺序,或用空间顺序,或用逻辑顺序,还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
说明文具很强的知识性、条理性、客观性。它通常针对某一说明对象,以解说、介绍的形式准确严密地阐述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类别、演变、功用等内容,在写作中,同样也需要体现“言之有序”,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一、说明文的顺序
1.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像介绍一座建筑、一处园林、一片山水。
2.时间顺序:是指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有时候,为了说明事物的制作过程,或者撰写实验报告,我们也常常按照步骤或程序的先后顺序来写,呈现出“过程”来,这是一种特殊的时间顺序。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分别做出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运用于事理说明文中。
二、如何选择说明顺序
1.事物演变类说明文的写作顺序安排。介绍某一事物的演变、进化过程,运用时间顺序能将其复杂的变化过程介绍清楚。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中,作者以时间为序,清晰地介绍了“书籍的雏形阶段—书籍的古代阶段—书籍的近代阶段—书籍的现代阶段”,各阶段书籍的特点,使读者对书籍的漫长演变过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2.物品类说明文的写作顺序安排。物品包括工艺品、图画、用具等。写这类说明文时要学会看物品的造型、看图画的构成,要依据物品的造型、图画的布局来选定合理的说明顺序。如介绍博览会的会徽、纪念日的图标等时,可采用由画面内容到内在意义的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在介绍画面内容时,可采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空间顺序。
3.动植物类说明文的写作顺序安排。以动植物为介绍对象,可从其形态、习性、品种、分布、功用、进化等方面进行,适宜采用形式丰富的逻辑顺序来说明。如介绍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可从松鼠的外形特征入手,进而介绍松鼠“过水动作,不冬眠,十分警觉,跑跳轻快,叫声响亮,搭窝的方法”等习性,具体生动地阐释松鼠的诸多特性。
4.工艺制作类说明文顺序的安排。介绍工艺制作、技术流程等的说明文,宜以具体的操作流程,即程序为序。因技术制作环节较多,工艺流程复杂,说明中,要将细小环节归类,抓住主要环节,以制作的先后为说明顺序,才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读者对整个制作过程有清晰的了解。
【佳作借鉴】
LED灯照亮21世纪
青 云
人工点火开始了人类照明领域的第一次革命,而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被公认为第二次照明领域的革命。现在,环保节能的LED照明则标志着第三次照明革命的到来。由于在LED照明上的贡献,3名科学家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LED 是英文Light Emitting Diode 的缩写,意思是发光二极管,是一种能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半导体电子元件,人们把利用LED制成的灯泡叫LED灯。
1962 年,世界上第一支LED 诞生,它一出现就显示出体积小、寿命长、安全节能、环保的优势,被认为是电力照明史上的又一突破性产品。
LED 灯和白炽灯在外观上有些类似。白炽灯靠灯丝发光,而LED灯靠半导体晶片发光。一盏白炽灯只有一根灯丝,而一盏LED灯则有几十个方块状半导体晶片。
LED灯内的发光半导体晶片由3 部分组成:P 型半导体层、N型半导体层和活性层。给半导体晶片通电之后,N型半导体中的电子和P型半导体中的空穴被推向活性层,电子和空穴结合在一起,以光子的形式发出能量,结果就产生明亮的光线了。在电流的作用下,电子和空穴会源源不断地产生,LED灯就可以持续地发光了。
如今,我们家中几乎看不到白炽灯的身影了,用得比较多的是紧凑型荧光灯,也就是还在热卖的节能灯。
既然我们已经有了节能灯,为何还要制造和使用LED灯呢?这是因为荧光节能灯充填的低压汞蒸气会导致汞污染。荧光灯破碎后可使周围空气中的汞浓度达到10~20 毫克/立方米,令人出现头昏、咳嗽、发热、呼吸困难、记忆力明显减退等症状。如果把废弃荧光灯作为垃圾埋到地下,一支荧光灯所含的汞就能直接造成180吨地下水的污染。
荧光节能灯将逐渐被淘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没有LED灯的节能效果好。LED灯所产生的光谱中没有紫外线、红外线,没有热量和辐射,不会产生过多的光污染和热污染,属于典型的绿色照明光源,是目前最节能的灯具。
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每年用于照明的电力接近2 500 亿千瓦时,如果其中三分之一采用LED灯照明,每年可节电约800 亿千瓦时,相当于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由于LED灯具有节能长寿、免维护、易控制和环保等优点,LED灯进入日常照明领域已是大势所趋。
如今,除了用于日常照明外,LED灯还常用于户外和舞台的装饰性照明,因为它们可以发出多彩光线。另外,由于LED 灯节能、光线柔和、开关速度很快,它们也逐渐用于电视机、电脑、手机等的显示照明。我们熟知的LED电视机、LED显示屏,都是用LED灯来照明。
目前,不少国家都在推广LED灯,比如中国发起了“国家LED照明工程”。LED灯还将帮助全球边远山区或者不发达地区超过15 亿人告别没有照明的时代,因为LED灯更低的能耗将让采用当地太阳能小型电站电力实现照明成为可能。
正如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所说的那样:如果说白炽灯点亮了20世纪,那么21世纪将闪耀在LED灯之下。
(选自《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有删改)
【点评】本文采用逻辑顺序重点讲述了LED灯的发展历史、发光原理、应用领域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及LED灯具有体积小、寿命长、安全节能、环保等优点。为了说明它的优点,作者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让读者对LED灯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
1.依据下面材料,以“布置我的小天地”(或“我的居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
假如你有一间居室,居室的面积为15平方米,房间的北面有一个长2米、宽1.5米的窗户,南面有一个宽1米的房门。家具有写字台、小铁床、书柜、方桌、小闹钟各一件,沙发一对,靠背椅两张。此外还有挂图、字联等。这间居室你怎样布置?
要求:①自拟题目,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等。
【提示】这是一篇写处所的说明文。写作时要抓住居室的主要特点,选准立足点,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把空间的方位解说清楚。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使用平实、生动相结合的语言。同时要考虑到布置居室应以自己的爱好和习惯为格局,遵循方便、美观的原则,还要注意室内的光线,如写字台不能背光放置等。注意恰当使用说明的语言,合理安排好说明的顺序,否则极易落入俗套。
2.假如要你向外地的游客介绍本地的一处名胜古迹或旅游景点,你准备怎样介绍呢?请确定两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列出两份说明文的写作提纲。
【提示】①首先要确定一个说明对象。选择一个你最熟悉的景点,有助于充实你的提纲。
②如果要重点介绍这一景点的建筑布局、方位和各部分的特征,你会选择怎样的说明顺序?如果要重点介绍这一景点的特点或文化价值,你又会怎样选择?如果要重点介绍该景点的历史呢?
(2019年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学案和课堂练习
班级 姓名
第二单元
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生态、生存需要。怎样才能做到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甚至实现“零排放”?让我们一起走近“低碳生活”吧!
/
1.综合性学习。
“环保”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人类文明程度的体现,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善待环境,人类的家园会更美好,生活会更幸福;漠视环境,人类将会受到无情的报复。某班同学举行了题为“我的环保行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
(1)【活动一 实地观察】留心观察学校周边的农村或社区环境,了解当地环境污染的状况,并把令你感受最深的情景,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描绘出来。
镜头一:__示例:学校旁边的池塘到处散满垃圾,杂草丛生,原本清澈见底的池塘水变得污浊不堪。
镜头二:__学校旁边的菜场,到处是废弃的塑料袋与垃圾,连空气里也弥漫着各种“怪味”。
(2)【活动二 资料搜集】下图是某同学本次活动中搜集来的绿色食品标志(图一)与中国环境标志(图二)图,请任选一幅图并根据画面内容指出这幅标志图的构图创意。
/图一
  /图二
【答案】__示例一:图一:绿色食品标志图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标志为圆形,意为保护。整个图形描绘了一幅明媚阳光照耀下的和谐生机,告诉人们绿色食品正是出自纯净、良好生态环境的安全无污染食品,能给人们带来蓬勃的生命力。绿色食品标志还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通过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示例二:图二:中国环境标志图形由中心的青山、绿水、太阳及周围的十个环组成。图形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十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一起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3)【活动三 献计献策】请为解决当地环境保护问题献出你的锦囊妙计。(不少于两条)
【答案】__①多植树造林,还大地一片绿色生机。②建立垃圾处理中心,垃圾集中存放,集中处理。③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自觉保护公共环境。
(4)【活动四 环保行动】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一位青少年义不容辞的责任。你打算为保护当地的环境做点什么呢?请把你的想法写出来然后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答案】__略。
2.在这次活动中,你要向同学们介绍与低碳生活相关的情况。请从下面的两则材料中各提取一条主要信息,作为你介绍的要点。
【材料一】目前全世界二氧化碳日排放量高达605万吨,温室效应不断加强,每天损失可耕地3万公顷,损失雨林5 700公顷,减少动植物种100~200种。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有60%正处于不断退化状态,支撑能力正在减弱。为此,人们开始关注低碳生活。低碳生活要求通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低碳量排放,比如节约每滴水、每度电、每粒粮食……注意废物回收、资源的再生利用等,减缓温室效应的扩大化。
【材料二】关于“是否关注低碳生活”的调查(共84人)
是否关注低碳生活
人数
比例(%)
肯定关注
28
33
一定程度上关注
42
50
不太关注
6
7
不关注
8
10
(来自中国低碳网)
【答案】__①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使地球生态系统不断退化,低碳生活可以减缓温室效应的扩大化。②大多数人能关注低碳生活。
3.现在许多人争做“低碳族”,他们认为过“低碳生活”是非常环保时尚的事。如果你的父母也想赶这个“时髦”,向你请教该怎么做,你会怎么跟他们说?
【答案】__示例:爸爸妈妈,践行“低碳生活”,跻身“低碳族”并不难啊!只要你们在日常生活中稍加留意就可以啦!例如出门选择步行或共享单车,少开车或乘坐公交车、地铁;随手关灯、关电视;购物多用菜篮、少用一次性购物袋等,这些都是“低碳生活”啊!做到这些,相信你们很快就能成功加入“低碳族”了。
4.学校需要在校园的显要位置张贴一条倡导践行“低碳生活”的宣传标语,要求生动形象,具有校园气息。请你代拟一条。
【答案】__示例一:践行“低碳生活”,建设“低碳校园”。示例二:亲爱的同学,今天你“低碳”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