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上的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牧场上的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花城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9-02-28 12:2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 牧场上的家 》
授课人 学校名称
教学对象 四年级 科 目 音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执教内容是:本课是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第七课《北美洲之行》其中的一课。《牧场上的家》是一首旋律优美,感情丰富的美国儿童歌曲。3/4拍的节奏,舒缓、悠扬。它的歌词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广阔牧场上水牛、小鹿、羚羊的欢乐及夜幕降临时牧场星空闪烁的宁静美丽景象,给学生们勾勒出一幅在美丽的牧场上,美国少年儿童自由自在生活的画面。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二)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三)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等,本节课旨在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通过大量艺术实践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聆听等环节,同时制造动有趣的形式和情境,突出音乐特点,结合想象力和舞蹈创编,全方面增进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目标:感受节奏平稳舒展、旋律优美柔和的美国传统田园民歌,通过学习《牧场上的家》这首歌曲,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家,热爱生活,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从而对学生的品德进行教育。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手偶对话、模拟情景、聆听欣赏、合作互动及模仿创编等富有创造性的音乐活动,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在广袤宁静的美丽牧场上的愉悦心情,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综合素养。(3)知识技能目标:1、弱起小节和附点四分音符的掌握;2、歌词的填入,一音多字的对齐和长音的时值。同时提高对歌曲表现艺术的鉴赏能力并主动参与其各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教学重点: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惯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歌唱歌曲,表达对家的依恋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教学难点:一音多字的对齐和长音的时值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采用“第三人称”手偶的对话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将课题引出。在课堂上营造出宁静辽阔的牧场氛围,通过参与欣赏、模仿画图等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学生自己通过趣味方式解决重难点,并在网络平台这个“小老师”的帮助下,采取多种方法来解决歌曲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1)表演法:用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初步对歌曲内容有所了解和分析。(2)情境法:创设艺术氛围,用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做多种形式的参与和感受。(3)探究法: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如:找出歌曲旋律规律,进行简单的曲式分析等。(4)现代教育技术法:充分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做到声像结合、视听结合,营造趣味教学氛围,让学生能更形象直观地体验感受。
四、教学环境及设备、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微机需要连接网络、安装有Windows XP的操作系统、并且操作系统中安装有flash 8.0以上的播放器、相关的自制网络课课件。学生准备:和教师约定音乐小暗号:师唱“123”生唱“321”并安静坐端正,且具备完成教师指令的能力。教师准备:具备弹奏乐器、歌曲演唱和舞蹈创编的基本素养,且熟练计算机的操控和调试、安装软件等能力。教学资源:《牧场上的家》的课件制作使用的是Microsoft PowerPoint 2007 幻灯片 (.pptx)。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备运用与环节分析
一、营造氛围 激发兴趣 (通过手偶对话、幻灯片和弹唱的结合,创设美国牧场的情境。) 趣味教学 合作探讨(通过新颖“作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牧场和歌曲优美的旋律。) 三、自主学习 小组创编(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鼓励发散性思维的创造力。) 一、猜猜“Alice”的家在哪里?1、组织教学师:同学们好,今天给大家介绍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叫做Alice。 2、导入新课猜一猜Alice的家在哪里;师播放牧场风光画面,动情用尤克里里弹唱歌曲。 二、一起走进美丽的牧场吧! 1、熟悉歌词,想象景象师:牧场上都有哪些动物呢?歌曲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动物、蓝天、白云、小草) 2、一起来作画吧!师:牧场这么美丽,我们一起来将碧草蓝天画出来吧! 将三拍子画作小草; 将长时值画作云朵。 三、画一画小草和白云!1.利用不同颜色的标记,引入知识点“弱起小节”; 2. 根据三拍子强弱规律模仿小草生长的样子; 3.用不同的小乐器进行伴奏和律动,感受歌曲韵律; 4.引导学生找一找被云朵圈起来的音在歌曲中的特点。(长音) 四、让我们一起仰望星空吧! 介绍“旋律线”师示范演唱,学生找寻音高规律; 总结:当音越高,旋律线上升;当音越低,旋律线下降。(2)简单曲式分析让学生找出相同的旋律线; 得出曲式结构:a-a’-b-a’ 五、解决“一音多字” 1.PPT显示完整的第一段歌词; 2.师作准确的示范和带唱。 快来我的家乡吧! 1.引导学生为本首歌曲创编动作; 2.师以自己的家乡为例填词演唱,“下放”课堂。告别欢乐的牧场之旅 师:最后让我们来听听Alice带来的美国原版音乐《牧场上的家》吧! 同学们下次再见! 生通过与“Alice”的对话及聆听师弹唱歌曲,观看电脑屏幕呈现的牧场风光,从而初步对歌曲内容有所了解和分析。 师歌唱:你猜到了Alice的家在哪里吗? 生回应:在牧场! 播放动画视频,将歌词中所描绘的景象进行深入强化,进一步地熟悉歌词,了解内容,感受情绪。 生模仿师的“画法”,感受三拍子的律动和长音时值,并复习3/4拍的强弱规律。 1.3/4拍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生找出歌曲是由弱拍起始; 2..跟随老师感受简单的律动; 3.找出歌曲当中的长音,并数出正确的拍数。 1.用“lu”进行模唱; 2.师生模唱旋律线接龙; 3.师生带歌词接龙。 鼓励学生自主模唱整段旋律,充分体现其课堂“主人翁”的地位,师若发现有难点及时引导和解决,捕捉课堂生成。 1.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 2.鼓励学生自主学唱歌曲第二段; 学生分小组创编,表演结合。 每组同学表演完毕后,生生互评,最后师总结。 回归主题,首尾呼应,以Alice为线索,让学生们欣赏英文版 通过模拟“第三人称”的手偶进行新颖对话,从而更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导入新课。 结合教师的弹唱,PPT播放牧场上的碧草蓝天风光,模拟其美好氛围,从而激发对歌曲的浓厚兴趣。 通过观看图像,使学生直观具象地感受牧场画面,熟悉歌词的同时更能模拟想象身处情境时的心情,渲染歌曲情绪。 教学中巧引导、善铺垫,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多种的方式感受音乐节拍。如用“作画”的形式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了学习的快乐,也加深了学生对长音时值的印象,为后面教授做铺垫。 用有颜色的方框标注出此阶段教授的乐句。 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的环节深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一步步达成教师指令并学习。 运用旋律线和模唱强化学生脑海中的歌曲旋律,最后代入歌词,跟唱师弹奏的钢琴检验旋律走向是否准确。 范唱速度较快,应放慢速度跟随钢琴,将一音多字问题逐步解决后,再提高速度,同时注重歌曲的演唱音色。 小组讨论时,播放范唱,渲染氛围的同时,加强整首歌曲对学生的印象,并根据歌词的启发创编动作。 完整播放歌曲范唱,在欢乐的歌声中结束愉悦的牧场之旅,使整节课的情境有始有终。
七、课后反思








2



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