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01 15:2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分)荀子曰:“(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韩非子曰:“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两者都强调(  )
A.人臣要效忠君主 B.人臣对君主可以抗命
C.君主要以礼待臣 D.人臣对君主要绝对服从
2.(3分)“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该赋中咏颂的古代农具是(  )
A. 翻车 B. 耧车
C. 曲辕犁 D. 高转筒车
3.(3分)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而来,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说话”分为四家:小说(以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演说佛书)、讲史(讲述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这反映出宋代(  )
A.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
B.世俗文学成为了文化主流
C.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
D.城市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4.(3分)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而规范的美。宋明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当时(  )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理学已渗入日常生活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天理观念已深入人心
5.(3分)清代俞森《荒政丛书》卷五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
B.农业是财政经济的主要来源
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
D.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交织
6.(3分)民国成立之前,没有离婚的概念,只有男子可以休妻,甚至到20世纪上半期,很多妇女参加革命是因为家庭原因。如《红色娘子军》里的女战士不完全是被南霸天逼出来的,她们出走往往是受不了丈夫、公婆的压迫。材料反映的史实表明(  )
A.理学世俗化的影响深远
B.辛亥革命使女性摆脱对家庭的依附
C.影视剧固化大众的文化认知
D.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7.(3分)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显著变化发生在(  )
A.鸦片战争爆发后 B.甲午战争失败后
C.八国联军侵华后 D.武昌起义爆发后
8.(3分)“由民国元年至十年……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材料中“黄金时代”的到来主要是由于(  )
A.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辛亥革命的促进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D.国民政府的推动
9.(3分)如表是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统计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由此可知(  )
时间 农业实产量 实征农业税 农业税占实产量%
合计 正税 附加 合计 其中:正税
“一五”时期 8 017.80 933.21 847.45 85.76 11.60 10.60
“二五”时期 6 983.20 833.32 745.66 87.66 11.90 10.70
1963~1965年 5 004.50 374.02 333.42 40.60 7.50 6.7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
A.农业税已逐渐成为当时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二五”时期农业税比例上升
C.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征收情况呈总体下降趋势
D.到1965年,我国整个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0.(3分)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表现是(  )
A.建国初实行的“另起炉灶”的政策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
11.(3分)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改革计划体制有了更明确的思路,要求“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决定
(  )
A.表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党内共识
B.突破了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的观念
C.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2.(3分)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公式表述是: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75%)+资本增长(25%).美国1984年以后,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资本增长(34%)+科技、教育(66%).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6%~80%.在此背景下我国(  )
A.提出“双百”方针 B.颁布《义务教育法》
C.恢复高考制度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3.(3分)霍金在《时间简史》中写道:“他提出了革命性的思想,即引力不像其他种类的力,它只不过是时空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的结果,而早先人们假定时空是平坦的。”文中的“他”(  )
A.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揭示自然界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C.奠定了现代物理科学研究的基础
D.开创物理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研究
14.(3分)《简明世界历史读本》载:他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平民的政治改革,以旧居住区为政治分野的现象因此不复存在,民主政体的社会基础得到加强,以平民为主、包括部分贵族在内的人民主权已成定局。材料中的“政治改革”是指(  )
A.梭伦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B.克里斯提尼用地区部落代替血缘部落
C.克里斯提尼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D.伯里克利向公民开放一切官职
15.(3分)“他们(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而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该启蒙思想家提出了(  )
A.天赋人权说 B.分权制衡说 C.人非工具说 D.社会契约论
16.(3分)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资产阶级的《新时代报》写道:“为什么要宣布戒严?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由此可见此时的俄国(  )
A.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
B.阶级斗争形势处于僵持的局面
C.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D.封建专制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
17.(3分)明清时期,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A.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B.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
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
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18.(3分)“罗斯福新政……再分配式的、保护主义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虽然经济上往往不大成功,但政治上却颇受欢迎:往往立竿见影,不但有一个清晰的行动主体,而且其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以下措施中最有可能起到立竿见影作用的是(  )
A.制定《紧急银行法》 B.颁布《农业调整法》
C.推行《全国工业复兴法》 D.实行“以工代赈”
19.(3分)它“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没有专门的组织结构和机制化的贸易安排,成员国的所有优惠性措施或安排也适用于非成员经济体。与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排他性有本质的差别。”符合此特征的是(  )
A. B.
C. D.
20.(3分)有人评价19世纪某画家的画作,认为它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有人挖苦说:“毛坯的糊墙纸也比它完整!”也有人说这位画家“在意的不是局部细节的真实和完善,而是变动不居的光色和由此产生的氛围”。下列美术作品的风格与评价相吻合的是(  )
A.
B.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40分.其中第21题13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
21.(13分)古代中国不断创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种以北制南,各省北向门户洞开和人为实行形格势禁的政策,在汉地诸行省表现最为突出,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大居正之制度”是指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皇帝”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与材料一所述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划分行省区域的主要原则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省制度的历史地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
22.(13分)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甲午战前,尽管西学传入中国已近半个世纪,官办新式学堂也有30多年历史,但在人才培养与选拔方面,西学仍然只是作为科举的补充。道光至光绪四朝,清朝官员试图以变常科开特科、纳洋学于科目、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等形式,讲求实学,吸取西学之长,广开取士纳贤之途,重新激发科举制的活力,可是始终不得要领。
材料二:1905年,科举制废除之后,“不废经学”的责任更多地落在学堂的经学课程上。张之洞规划学制的经学课程时,曾经自信地表示:“若按此章程办理,则学堂中决无一荒经之人,不惟圣教不至废坠。”但是,从学制执行的效果显然与他的预期相差甚远。算学、格致、地理、体操等实用学科受到学生的喜欢,经学却普遍成为最无聊、最不受欢迎的课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
材料三: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总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科举考试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张之洞规划经学课程的主要意图和客观效果。
(3)根据材料三,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史实,举例说明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冲击“中体西用”宗旨的表现。
23.(14分)国际经济协调是﹣种由于认识到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现实,而改变单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从而使各国的有关政策趋于一致的合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后期大萧条彻底摧毁了以金本位制与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各国以邻为壑,导致国际经济合作面临严重障碍。1942年,“怀特计划”出台。在美国所构想的国际平准基金组织中,它将拥有重大决策的一票否决权。英国则设计了自己的“凯恩斯计划”。但“凯恩斯计划”的切入点是为这个新设立的国际清算银行创造某种用于清算的国际“货币”单位,力图将黄金在这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去货币化,更确切地说是去美元化……但鉴于双方在二战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以及经济实力的巨大差距,英国只能同意以“怀特计划”为基础构建战后国际货币体系。
﹣﹣宋效峰、黄家亮《国际金融视角下的英美权力转移及其启示》
材料二: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美国将G20作为提振其全球领导力,进行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平台。G20峰会的召开,顺应了国际经济体系变化的现实,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与发达国家平等协商的平台,开启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序幕。
﹣﹣黎兵《战后国际经济协调理论与实践评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本质上的相同点,并指出“怀特计划”胜出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怀特计划”为基础构建的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以“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协调的关系”为主题,结合二战以来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三、(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4.(10分)王安石的“青苗法”一直备受争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青苗法)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以国家为唯一之资本家,为唯一之企业家,更无第二者以与之竞争。现今之经济社会,惟有听其供求相调剂,而自至于平。所谓自由竞争者,实其不可动之原则也。国家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
﹣﹣摘编自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二:青苗者,其立法之本意,固未为不善也。但其给之也以金,而不以谷,其职之也以官吏,而不以乡人士君子。是以王氏能以行于一邑,而不能以行于天下。
﹣﹣摘编自《朱子文集》
材料三:青苗法推向全国时,却引发了灾难性后果。各地都有固定的贷款准备金,上级下达的任务是要全部贷出去,并完成百分之二十的增值。有了硬指标,官员们就要用手段。他们根据农户的经济情况,将之分为不同等级,各自要承担不同的贷款额度,而不论是否需要。青苗法实行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
﹣﹣摘编自梁小民《王安石变法﹣﹣动机与效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青苗法的实质及其影响,并列举出与其相似的一个措施。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青苗法“不能以行于天下”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四、(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5.(10分)甘地是印度的“圣雄”,在印度民族解放中采取了独特的斗争方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在《印度自治》一书中将手工织布机或纺车描述为解决印度日益严重的贫困问题的灵丹妙药。……任何帮助印度民众摆脱日益严重的贫困局面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同样可以帮助印度实现自治。
﹣﹣甘地《甘地自传:我追求真理的历程》
材料二:大批法国、瑞士和意大利人在每个车站聚集起来欢迎他。但是,我怀疑他们是否理解了甘地的话:“世界厌倦了流血,它在寻找解脱苦难的办法。我为印度独特的方式而骄傲,它会教会世人如何摆脱暴力引起的混乱。”
﹣﹣威廉?夏伊勒《甘地的武器》
材料三:他(甘地)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甘地实施手纺车运动的目的和实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独特方式”是指什么?除手纺车运动外,该方式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还有哪些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从中反映出甘地怎样的精神追求?



2018-2019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解答】题干两者都强调,说明答二者的共同点。材料“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大意指的是违抗君主的命令而有利于君主叫做忠诚,服从君主的命令而有利于君主叫做顺从,主张人丞要效忠君主,材料“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大意指的是做部下的都能够处在适宜的岗位上,能胜任自己的官职,能轻松担任工作,而且不留余地藏在心里,对君主不辜负担任官职的责任。主张人臣要效忠君主,人臣对君主要绝对服从。二者都主张人臣要效忠君主。所以A符合题意;
B只是荀子的话体现了,排除;
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D只是韩非子的话体现了,排除。
故选:A。
2.【解答】依据材料“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可以看出反映的是灌溉工具,而且需要人力,翻车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B项是播种工具,排除。
C项是耕作工具,排除。
D项是灌溉工具,但是不是依靠人力,而是依靠水力,排除。
故选:A。
3.【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收入增加,使得世俗文化兴起,说话艺术逐渐成为市民阶层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于是出现了专门以此为生的说书人,故D项正确。
唐代就已经出现说书艺术,故A项错误。
宋代文化主流是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故C项错误。
故选:D。
4.【解答】宋明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追求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故家具设计体现理学这一特征,说明儒学思想社会化趋向,渗入日常生活,故B正确。
材料和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应该体现追求物质享受,和题意相反,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天理观念,排除D。
故选:B。
5.【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古代封建社会一项基本的经济政策,且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B.“财政经济的来源”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化的曙光”是指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这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D.题干所给材料中“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表明,古代中国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交织。
故选:D。
6.【解答】依据题干“很多妇女参加革命是因为家庭原因”、“她们出走往往是受不了丈夫、公婆的压迫”可以看出民国时期女权运动兴起受封建礼教的影响,故A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强调辛亥革命的作用,故B项错误。
C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应排除。
D项在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A。
7.【解答】依据材料“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可以看出反映的是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使得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8.【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清政府为增加税收,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故A正确。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故排除B。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排除C。
D项明显错误。故排除。
故选:A。
9.【解答】依据材料表格相关信息明显可知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征收情况呈总体下降趋势,故C正确。
题干没有体现其它税收的相关信息,排除A。
B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D是无关项,排除。
故选:C。
10.【解答】A.另起炉灶,是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体现,没有反映出材料中的意思。
B.中美关系正常化,利用了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矛盾,为中国外交打开局面,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体现了材料的意思。
C.日内瓦会议没有重述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
D.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当时毛泽东已经去世了。
故选:B。
11.【解答】依据材料“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的决定突破了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的观念,故B正确。
中共十四大才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A说法片面,同时排除D。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故C正确。
故选:B。
12.【解答】依据题干“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1/4(资本增长)”说明劳动的投入和资本的投入较为重要;“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学技术增长+教育增长)”说明科学技术增长和教育增长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结合题干时间“1984年”和所学可知,在此背景下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故D项正确。
“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颁布《义务教育法》强调的是保障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
恢复高考制度是在197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故选:D。
13.【解答】A.从材料中的“即引力不像其他种类的力,它只不过是时空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的结果,而早先人们假定时空是平坦的”可以看出,这位科学家揭示了揭示了时空的特点。这应该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不符合材料。
B.揭示自然界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是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支柱之一,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D.开创物理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研究是普朗克的量子论。
故选:C。
14.【解答】“他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平民的政治改革,以旧居住区为政治分野的现象因此不复存在,民主政体的社会基础得到加强,以平民为主、包括部分贵族在内的人民主权已成定局”指的是克里斯提尼用地区部落代替血缘部落,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15.【解答】“他们(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而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表明该启蒙思想家提出了社会契约论,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16.【解答】A.根据“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是十月革命的前夜,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无法控制国家局势,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故A项正确;
B.由“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说明布尔什维克党拥有明显优势,“处于僵持的局面”错误,排除B;
C.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D.二月革命已经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故选:A。
17.【解答】依据材料“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可以看出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中国、印度、阿拉伯、美洲以及欧洲之间物种交流频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故C项正确。
A项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殖民扩张的影响,而且不仅仅反映美洲和欧洲,还有亚洲、非洲等地区,故BD项错误。
故选:C。
18.【解答】《紧急银行法》主要对银行停业整顿,与材料中“再分配式的、保护主义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不符,故A项错误;
《农业调整法》主要指农民减耕减产等措施,与材料中“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不符,故B项错误;
《全国工业复兴法》主要是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要求工业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与材料中“经济上往往不大成功”不符,故C项错误;
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与材料中“再分配式的、保护主义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相符,故D项正确。
故选:D。
19.【解答】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排除A。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的自由贸易区,三国是一种贸易伙伴关系,并不适用非成员国,排除B。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一个区域性的经济合作论坛,也是亚太地区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故选C。
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有专门的组织结构,其目标是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排除D。
故选:C。
20.【解答】依据材料“变动不居的光色和由此产生的氛围”可知,该风格是强调光与色的结合,这是印象画派的特点,A项是浪漫主义,排除。
B项是印象画派,正确。
CD两项是现代主义,排除。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40分.其中第21题13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
21.【解答】(1)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可知该制度是分封制,解答第二小问题时注意是答“积极作用”;
(2)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该措施是郡县制,郡县制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3)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可知元朝划分行省区域的主要原则,从材料“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可知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联系所学可知,行省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任何管理制度都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的地方管理制度应该把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故答案为:
(1)制度:分封制。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疆域。
(2)措施:(全面)推行郡县制。进步性: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3)原则:消除地方军事割据的自然条件。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地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认识:任何管理制度都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的地方管理制度应该把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22.【解答】(1)根据材料“但在人才培养与选拔方面,西学仍然只是作为科举的补充…清朝官员试图以变常科开特科、纳洋学于科目、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等形式,讲求实学…“结合学习西方、改革科举进行概括,二问,结合科举制走向僵化的弊端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不废经学”的责任更多地落在学堂的经学课程上”可知其主要意图为维护经学地位,二问,根据材料“算学、格致、地理、体操等实用学科受到学生的喜欢,经学却普遍成为最无聊、最不受欢迎的课程。”概括其客观效果即可。
(3)结合所学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影响进行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1)变化特点:吸取西学之长,补充科举;改革考试科目,讲求实学。原因:激发科举制的活力。
(2)主要意图:维护经学(或圣教、儒学)权威。客观效果:算学等实用学科受学生欢迎,推动教育近代化。
(3)表现:维新变法,冲击“中体”;辛亥革命,抛弃“中体”;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体”。
23.【解答】(1)“相同点”根据材料概括“原因”需要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形势分析。
(2)结合所学知识,美元为中心;美元和黄金挂钩;各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汇率。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二战结束后在要求加强各国经济协调与合作的背景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建立起来,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在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后,召开的G20峰会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协调到达了一个新阶段,有助于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和全球经济的发展。
故答案为:
(1)相同点:根据本国的经济实力来分配本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权力。
根本原因:美国实力空前膨胀。
(2)主要特征:美元为中心;美元和黄金挂钩;各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汇率。
(3)论点: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效的国际协调,有效的国际协调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论据:二战结束后在要求加强各国经济协调与合作的背景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建立起来,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在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后,召开的G20峰会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协调到达了一个新阶段,有助于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和全球经济的发展。
三、(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4.【解答】(1)第一小问,“以国家为唯一之资本家,为唯一之企业家,更无第二者以与之竞争”国家用金融手段调控经济。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国家垄断经济,危害百姓。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市易法。
(2)“青苗者,其立法之本意,固未为不善也。但其给之也以金,而不以谷,其职之也以官吏,而不以乡人士君子。是以王氏能以行于一邑,而不能以行于天下”“青苗法实行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收息以钱;政府强推;用人不当;自然灾害。
(3)结合所学知识,关注民生;善于用人;完善制度。
故答案为:
(1)实质:国家用金融手段调控经济。影响:国家垄断经济,危害百姓。措施:市易法。
(2)原因:收息以钱;政府强推;用人不当;自然灾害。
(3)认识:关注民生;善于用人;完善制度。
四、(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5.【解答】(1)第一小问的目的,依据材料一“为解决印度日益严重的贫困问题的灵丹妙药”、“任何帮助印度民众摆脱日益严重的贫困局面的事物”、“帮助印度实现自治”可以得出目的是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印度经济自主;实现印度自治。第二小问的实质,结合所学可知,实质是以手工纺织抵制西方经济侵略,崇尚印度文明。
(2)第一小问的方式,结合所学可知,方式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二小问的表现,结合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内容解答即可。
(3)第一小问的理由,依据材料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精神追求,依据材料三,结合第一小问的理由可以看出精神追求是追求仁爱与真理。
故答案为:
(1)目的: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印度经济自主;实现印度自治。
实质:以手工纺织抵制西方经济侵略,崇尚印度文明。
(2)方式: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表现:食盐进军;文明不服从;绝食等。
(3)理由:非暴力比暴力高明的多;认识到印度力量。
精神追求:追求仁爱与真理。





同课章节目录